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555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物研究进展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确保了医生开什么药,患者用什么药;

医生开多少,患者用多少;

医生怎么开,患者怎么用。

确保了医和药的统一,处方和药品的统一,药性和疗效的统一,医生和患者的统一。

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功能,用什么工艺就得到什么结构;

结果跟着方法走,药理跟着成分走,成分跟着工艺走;

药效是成分的函数,成分是工艺的函数。

下面介绍一些中药的分离方法,以供借鉴:

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银杏叶LeavesofGinkgobilobaL.提取物GBE主要含黄酮、内酯两大部分活性成分。

总黄酮以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异鼠李素Lsorhamntin的甙为主;

萜内酯则以银杏内酯GinkgolideA.B.C和白果内酯BilodalideA为主。

GBE可扩张冠脉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拮抗PAF,可治疗由于血管老化、脑血管供血不足所致的多种疾病。

其提取方法有些报道,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对其生产工艺条件做了较深入探索,在最佳条件下,GBE中黄酮含量稳定在26%以上,内酯含量稳定在6%以上。

1.实验

111 设备、仪器和材料

3m3不锈钢提取罐,JN—500型不锈钢真空浓缩罐,015m3不锈钢沉降槽,TMS—3型板框压滤机,1m3不锈钢吸附床,NZ—80型真空浓缩罐.

Waters600—E型高压液相色谱仪。

乙醇,食品一级;

烧碱,工业一级;

AB28型树脂,南开大学化工厂产;

银杏叶.

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醇、甲苯、丙酮、三氯化铝等,均为分析纯.

11.2 提取工艺流程和实验操作步骤

提取工艺流程见图

银杏树叶阴干粉碎,置于提取罐中,用90%乙醇80℃回流提取3次,每次115h,提取液合并后加入JN—500真空浓缩罐中在60℃下减压浓缩成浸膏。

将此浸膏置于沉降槽中加水搅拌溶解,静置沉降3h,然后由上而下抽取上板框压滤机过滤,得到的滤饼重复水沉降操作。

水沉降加水量为前两次是银杏浸膏体积的3倍和2倍,第三次以后均为1倍.

  合并所有的水沉降过滤液,用盐酸调整pH值,按树脂重量的两倍计量取液,上树脂床进行吸附,待液流完后,分别用水和25%乙醇洗涤床层,然后用70%乙醇进行洗脱,洗脱终点为用薄层色谱法检查无黄酮。

用NZ—80真空浓缩罐将洗脱液在60℃下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后,进行干燥成粉。

最后一次过滤得的滤饼用少量甲醇拌成稠浸膏,加醋酸乙酯进行溶解沉降3次,每次都需过滤除杂,滤得的醋酸乙酯溶液经适度浓缩后,进行柱层析,采用薄层色谱法检查出含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流液段,再浓缩结晶出总内酯,将此结晶与前面干燥得的粉末混匀,即得到GBE成品。

113 分析方法

提取过程控制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条件如下:

黄酮:

硅胶G+0.5%CMC, 110℃活化90min,CHCl/MeOH/EOE2∶1∶1展开,喷5%三氯化铝的乙醇液,热风吹干后365nm荧光灯下检查。

内酯:

硅胶G+0.5CMC,110℃活化90min,To1./MeCO7∶3展开,吹干后,先喷水看准白色斑点位置,再用强热风吹干30s,于荧光灯的365nm和254nm波长下观察内酯斑点.

3结论

银杏黄酮提取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对90%乙醇回流提取得到的浸膏,采用5次水沉降除杂;

在pH3~4条件下进行吸附操作;

用树脂重量的13倍水和7倍25%乙醇先后洗涤已吸附黄酮的树脂床;

树脂每吸附过3次再生一次;

洗脱液浓缩后采用喷雾干燥法干燥,条件为进口180℃,出口80℃。

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质量稳定,符合德国标准,收率在112%~116%之间以银杏)叶干重计。

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紫杉醇(taxol,商品名Paclitaxel)是wall及其合作者首次从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自1956年发现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

美国FDA于1992年批准紫杉醇注射液上市,它对卵巢癌、乳腺癌等均有显著疗效,对黑色素瘤、结肠癌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卡波济肉瘤亦有较好的疗效。

紫杉

醇目前主要从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由于紫杉醇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相当低(目前公认含量最高的短叶红豆杉树皮中也仅含0.069%),加上资源很匮乏,而且红豆杉属植物生长缓慢,对紫杉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找到合适的紫杉醇生产来源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一些分离方法,进行比较;

一.传统的工业分离方法

1.仪器设备和材料

1m3不锈钢渗漉罐,1m3不锈钢回流提取罐、3m3不锈钢萃取罐(自制),NZ80不锈钢真空浓缩罐(常熟中药制药机械总厂),T-M-S-3型板框过滤机(浙江海宁过滤器材厂),Φ200×

2000mm不锈钢色谱柱(自制),Φ50×

1500mm、Φ30×

1200mm玻璃色谱柱(自制)。

红豆杉茎皮,采于四川贡嘎山.其紫杉醇含量约67ppm。

2.方法和结果

2.1提取

提取中国红豆杉茎皮经粉碎,自然阴干,得干燥度为80%的棕黄色丝状粉末.取原料粗粉100kg于回流提取罐中,加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

提取液于60°

C减压浓缩成浸膏,加水沉降3次,板框压滤机滤取清液,以二氯甲烷萃取6次。

萃取液加无水硫酸钠干燥脱水,于40°

C浓缩成膏,真空抽干。

还可以用1%醋酸渗漉提取:

方法如下:

取原料粗粉100kg于渗漉筒中,加1%醋酸水溶液浸泡24h后开始渗漉,流速500ml/min。

收取渗漉液8倍量(按原料重量计),以二氯甲烷萃取6次。

2.2分离

取柠檬酸渗漉提取的总萜以氯仿溶解,拌入等重量的80~100目硅胶,于室温干燥后进行柱色谱分离。

将100~160目硅胶20kg装入Φ200×

2000mm不锈钢色谱柱敲实,以氯仿-甲醇(99∶1)湿润,按硅胶:

总萜=8∶1加入拌过硅胶的总萜样品5kg(含总萜2.5kg),然后用氯仿-甲醇(99∶1)洗脱,每流份2000ml,流速为每流份40min。

每流份抽样200ml浓缩后以TLC检查成分分布情况。

TLC条件:

硅胶H以1%CMC铺板,于105°

C活化90min,板厚0.1mm;

以氯仿-甲醇(97∶3)展开;

喷5%硫酸吹热风显色。

合并含1流份,减压浓缩抽干,得含1部位430g。

合并6根色谱柱的这一部位共约2500g,以氯仿溶解拌入等重量80~100目硅胶,于室温干燥,再进行柱色谱分离。

取100~160目硅胶20kg装入Φ200×

2000mm不锈钢色谱柱敲实,先以氯仿-醋酸乙酯(4∶1)湿润,然后将上述样品上样。

以氯仿-醋酸乙酯(4∶1)洗脱,每流份2000ml,流速为每流份40min。

TLC制板条件同上;

氯仿-甲醇(96∶4)展开;

合并各相应流份,减压浓缩抽干得到:

t前交叉部位124.3g(TLCRf值大于t的杂质和t的混合物),t后交叉部位82.7g(TLCRf值小于t的杂质和t的混合物),c、t交叉部位570.2g(含c48%,t52%)。

2.3紫杉醇(t)和三尖杉宁碱(c)的分离

c和t的常规分离一般采用分配柱色谱分离,时间长,消耗大,分离效率很低,是1提取工作中的一道难关。

其后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离,虽然分离效率有所提高,但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c的侧链结构中,由于C′5----N′4酰胺的影响,C′7----C′6的双键π电子云向C′6乃至C′5方向偏移而有利于溴的进攻;

而t的侧链的这一位置系一苯环,相对于c其电子云密度比较均匀而稳定。

在温和条件下,c易于发生溴加成,而t却无此条件。

利用c、t结构中的这一差异,采用溴加成方法改变c的侧链结构,从而改变其分子的极性,可大大降低柱色谱分离c、t的难度,采用普通的硅胶吸附柱色谱即可取得满意的分离效果。

为了使副产物减到最小限度,加成反应的原料应只含有c、t两成分,所用溶剂也以极性越小越好。

红豆杉总萜经过前述两次硅胶柱色谱分离,可以得到TLC只呈一个斑点的c、t交叉部位,能够满足溴加成反应对原料的纯度要求。

其具体操作如下:

A——取上述c、t交叉部位17g,加入四氯化碳80ml使溶解,加水1滴。

B——取溴0.5ml加入四氯化碳10ml使溶解。

将B缓缓加入A中,边加边搅拌,于室温反应5min,然后进行柱色谱分离。

取100~160目硅胶340g装柱,以四氯化碳湿润,将溴加成反应液加入柱顶,以四氯化碳冲洗至冲洗液基本无色,然后用氯仿-甲醇(100:

1)洗脱,收集含t流份,回收溶剂得1粗品7.2g。

用乙醇溶解,加入5倍量蒸馏水,析出紫杉醇,抽滤,水洗,减压烘干得精品5.03g。

HPLC测定含量为99.19%。

HPLC条件:

ZorbaxODS柱(4×

250mm),流动相乙腈-水(45∶55),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27nm,测定结果见图

柱色谱分离的非紫杉醇部分溶于乙醇,用5%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9.5~10,于室温水解1h后,以硅胶柱色谱分离,以氯仿-乙醚(8∶2)洗脱,得到baccatin-Ⅲ。

红豆杉茎皮粗粉4160kg(含紫杉醇67ppm),采用上述1%柠檬酸渗漉,柱色谱分离及溴加成后柱色谱分离工艺,共得到紫杉醇精品187.6g,收率为45ppm,紫杉醇的回收率可以达到70%左右。

参考文献

1GuenardD,Gueritte-egeleinF,PotierP.AccChemRes,1993;

26(4)∶160

2WitherupKM,LookSA,StaskoMWetal.JNatProd.

3章菽等.药学学报,1992;

27(4)∶268

4紫杉醇生产新工艺研究陈冲罗思齐

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红豆杉枝叶中紫杉醇的研究

1 材料

CO2-SFE装置(南通市成宇石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萃取器容积为1000ml操作压力可达50MPa,第一和第二分离器均为500ml操作压力可达10MPa,萃取器和第一分离器均有保温装置,操作温度可达90℃。

HPLC:

为日本岛津LC-6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红豆杉枝叶:

由信丰金盆山林场红豆杉种植基地提供;

紫杉醇对照品:

由华西药学院研究所提供;

CO2气体:

食品级,纯度为99.5%;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

提取液均用HPLC测定紫杉醇含量。

2.1 CO2-SFE法萃取紫杉醇取300.1687g粒径为0.25~0.45mm的枝叶样品在27.6MPa,31℃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因为超临界CO2流体对极性强的物质溶解能力较差,加入少量的甲醇作为夹带剂,可大大增加其溶解能力。

将样品放入萃取池中,CO2和甲醇分别由CO2泵和夹带剂泵打入各泵的腔体中,经流体混合后,流入萃取器中的集流腔,达到27.6MPa,31℃后进入萃取池开始萃取,动态萃取时,超临界流体经限流器流入收集瓶后减压排放,流体带出的物质溶于收集液中予以收集,用甲醇作吸收液,在30,60,90,120min各收集1次,收集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并于50℃真空干燥2h后检测其中的紫杉醇含量。

2.2 紫杉醇含量测定

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

贝克曼ODS(10μm,4.6mm×

250mm);

流动相:

乙腈-甲醇(30∶70);

检测波长:

227nm;

流速:

1.0ml/min。

2.2.2 线性关系精密称取紫杉醇约25mg,加醇至250m,l分别量取1.0,2.0,3.0,4.0,5.0,6.0m;

l分别加入流动相,定量至25m,l取10μl进样,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973.6+287.1X,r=0.999,表明紫杉醇在10~25μg/m,l浓度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3 回收率实验准确称取紫杉醇对照品10mg,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溶剂,定量过滤,滤液摇匀,得到对照储备溶液。

精密量取3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流动相稀释至刻度定容,进样10μl。

计算平均回收收率为99.98%,RSD=0.97%(n=6)。

2.2.4 稳定性实验将上步溶液陈化6h,重复进行,峰面积基本不变,避光放置24h,峰面积基本不变。

2.2.5 含量测定分别精密称取紫杉醇对照品自制试样,10mg加入流动相溶解并制成2μg/m,l按上述方法测得谱图,由归一化方程计算出含量为64.48%。

2.2.6 杂质的处理实验对比参照样制备:

准确称取紫杉醇对照品10mg。

已知杂质对照品10mg,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并稀释至刻度。

自制样品制备:

准确称取自制样5mg置于25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取对照样品和自制样品各10μl进样,记录色谱图对自制样品出现的已知杂质,按外标法计算含量,对于自制样品出现的未知杂质,则与对照品溶液中紫杉醇峰比较计算,最后计算出杂质含量。

3 结果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红豆杉枝叶中提取分离紫杉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萃取物中紫杉醇含量,其结果表明,粒径为0.25~0.45mm的红豆杉枝叶在27.6MPa,31℃下以甲醇为夹带剂和吸收液进行萃取,在2h内可使紫杉醇萃取完全,萃取率达96.5%,萃取物中紫杉醇纯度可达1%,以贝克曼ODS4.6mm×

250mm为色谱柱,乙腈—甲醇为流动物,流速1.0ml/min,紫杉醇在10~25μg/ml范围内线形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98%,RSD=0.97%。

平均回收率为99.98%,RSD=0.97%。

紫杉醇粒径为0.25~0.45mm时,流动相选择乙腈-甲醇(30∶70)分离效果最好,峰形对称;

波长在225nm~229nm处均可得到有效波形,本实验选择实际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即227nm,此波长下检测效果最为明显。

由于紫杉醇本身具有邻位两个环内双键,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因此检测样不能长期保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参考资料

史清文,赵 丁,刘素云,等.天然药物紫杉醇的研究概况与开发综述[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3):

102.

三.内共生真菌生产紫杉醇

1.生产简介

共生关系是指一个以上的有机体,双方建立互利共存、或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关系.

共生是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必然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常以种群方式聚集在一起生活,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也存在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的进化和发展。

内共生真菌(又称内生真菌,endophyticfungus,endofungus,endophyte)是存在于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内部中,形成不明显浸染的各种真菌,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天然组成部分。

1993年美国学者Stierle等首次从短叶紫杉(Taxusbrevifolia)的韧皮部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内共生真菌Taxomycesandreanae,可在半合成培养液中产生紫杉醇和紫杉烷类化合物,表明有的内共生真菌具有合成和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的能力。

这一发现为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紫杉醇以解决紫杉醇药源危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成为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内共生真菌热潮的开端,为人类解决某些药用植物生长缓慢、资源紧缺等因素带来的药源紧张和生态破坏问题,利用植物内共生真菌进行工业化发酵生产某些重要天然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2.检测

HPLC在分离紫杉烷类化合物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定量分析,因而得到广泛研究。

紫杉醇的HPLC分析始于80年代末,随后得到了广泛应用。

正相、反相色谱均有应用,分离用到的固定相也有10多种。

由于紫杉醇和与其伴生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在化学结构和极性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分离纯化具有很高的难度。

广泛应用的普通填料主要有ODS(C18)、氰基柱和苯基柱。

用这些填料的HPLC柱,虽然可以实现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的分离,但却不能有效地分析出另一个非常难以分离的7-表-10-去乙酰紫杉醇(7-epi-10-deacetyl-taxol)。

为解决这一难题,已开发出包括diphenyl、pentafluorophenyl(PFP)在内的10多种新型填料。

这些专门用于紫杉烷类化合物分离分析的HPLC柱,在测定紫杉醇含量时,排除了杂质干扰,使测定结果更准确可信,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此外,具有极高柱效的微型柱(microcolumn)也有应用.

在HPLC分析方法方面,除了开发新型填料外,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选择适当的洗脱方式,也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分离过程中,采用的流动相通常为乙腈-水或甲醇-水二元溶剂系统。

在流动相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或醋酸铵缓冲溶液,或采用乙腈-甲醇-水三元溶剂系统,均可以改善分离。

此外,梯度洗脱方式也得到广泛采用,收到良好效果。

HPLC法分析紫杉醇,绝大多数使用的是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多为225nm~230nm,检测限为μg/mL级。

HPLC/MS质谱能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准确找到与要求相符合的一定分子量(m/z)的物质,而不需要较高的纯度,是检测混合物中特定成份的有效方法,结合HPLC的高效分离,更能对混合物中的微量成份作出定性、定量分析。

Auriola和Bitsch等分别成功地实现了HPLC/MS联用技术,来分析检测紫杉烷类化合物,检测限可提高到ng/mL级。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作为迄今分辨率最高的分离技术,应用日趋广泛。

Chan等首次将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引入紫杉醇的分析,采用的是胶束电动色谱(MEKC)分离模式。

Hempel等则成功地将MEKC用于生物体液中紫杉醇的定量分析,检测中使用紫外检测器(228nm),检测限可达20ng/mL,线性范围为50ng/mL~5000ng/mL,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WaniMC,TaylorHL,WallME,etal.Plantantitumoragents.VI.Theisolationandstructureoftaxol,anovelantilekemicandantitumoragentfromTaxusbrevifolia[J].JAmChemSoc,1971,93:

2325-2327

2.万国晖,梅兴国,周忠强.紫杉醇构效关系研究新进展.广州化学,2002,27

(1):

34-43

3.ZhaiC.,LiC.,QiangW.,LeiJ.P.,YuX.D.Anal.chem.2007,79,9427

4.ChauM,CroteauR.MolecularcloningandcharacterizationofacytochromeP450taxoid2a-hydroxylaseinvolvedinTaxolbiosynthesis.Archivesof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2004,427:

48-57.

5.赵凯,周东坡,王伟.培养基组成对树状多节孢紫杉醇产量的影响.菌物研究(JournalofFungalResearch),2003,1

(1)24?

27.

致谢:

感谢医药学院<

<

药学研究进展>

>

的任课老师们,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我对医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将使我在以后的医药研究中获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