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572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科护理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热退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复发;

再燃:

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

三、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

各种急慢性病人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麻疹、白喉、流脑等。

2)水、食物:

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白喉

4)媒介昆虫(虫媒传播):

如疟疾

5)血液、血制品、体液:

AIDS、乙型、丙型肝炎

6)土壤:

破伤风、钩虫病、蛔虫病

(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人工免疫可降低人群的易感性

四、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对病人的管理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法定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类37种:

①甲类:

强制管理。

鼠疫、霍乱。

城市要求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

②乙类:

严格管理。

25种,发现后12h内上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艾滋病虽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需按甲类传染病报告。

③丙类:

监测管理。

10种,按乙类报告

(2)对接触者的管理:

检疫、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3)对病原携带者管理: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

对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起主导作用(隔离与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3)药物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五、发热(fever)的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2)休息(3)补充营养及液体

(4)监测体温的变化(5)降温(6)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7)遵医嘱给予病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降温注意事宜:

①冷敷时避免持续长时间在同一部位,以防冻伤;

②冷敷和酒精擦浴禁用于周围循环不良者:

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

③温水或酒精擦浴禁用于全身发疹或有出血倾向者;

④不可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得过低(药物降温者易发生),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⑤应用冬眠疗法降温前,应先补充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病人,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六、发疹(rash)的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导致皮疹、粘膜疹的相关知识。

(2)局部护理: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禁用肥皂水、酒精)

(3)口腔粘膜疹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朵贝液漱口

(4)若有眼结膜充血、水肿,应注意保护眼睛,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5)观察病情,如皮疹(粘膜疹)的消长情况,疹退后有否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

(6)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七、伤寒

1.临床特征: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

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①发病季节:

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②流行地区:

温带和热带多见。

③多散发。

④儿童青壮年多见

3.临床表现

潜伏期:

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病程)--初期(第1周)、极期(第2-3周)、缓解期(第3-4周)、恢复期(第5周)

(1)初期:

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2)极期:

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持续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

●2)消化道症状:

伤寒舌:

舌质红、舌苔厚,舌尖和舌缘无苔。

纳差、腹胀、便秘或腹泻。

右下腹压痛。

●3)CNS中毒症状:

伤寒面容(无欲貌):

表情淡漠、精神恍惚、呆滞、反应迟钝。

●耳鸣、重听、神志改变等。

●4)循环系统症状:

相对缓脉或重脉

●5)肝脾大(中毒性肝炎)

●6)玫瑰疹(确诊):

10个以下,胸腹部多见,2~4天消退。

●7)WBC减少:

3~5×

109/L

(3)缓解期(病程3~4周):

注意并发症。

(4)恢复期(第5周):

约需1个月。

1)复发:

热退后1~3周出现、恢复期

2)再燃:

病程2~3周、体温逐渐下降时、缓解期前后出现再发热

4.主要护理措施

(1)休息:

急性期-恢复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监护:

发热期:

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纤维流质或半流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多饮水。

热退后仍应低渣饮食,避免过饱。

食应循序渐进;

整个病程,忌生、冷、硬、不易消化食物,有腹胀忌糖和奶类食物。

检查家属带来的食物。

(3)对症护理:

发热、腹胀、便秘等

(4)加强基础护理

(5)注意用药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6)注意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协助处理并发症。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饮食等护理,以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8)按消化道疾病隔离。

病人集中一个病区,固定患者使用的卫生间、水龙头以及活动场所,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都必须清洁消毒,用过的物品都须消毒或焚烧。

(9)隔离期:

体温正常15天;

或每隔5天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周。

5.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

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

(3)保护易感者:

(接种疫苗)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成人每周一次,连续3次,0.5ml,1.0ml,1.0ml皮下注射。

儿童酌减.

(4)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八、细菌性痢疾

1.流行病学

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

粪-口传播。

(3)特点:

学龄前、青壮年为主;

夏、秋季发病。

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2.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普通型、轻型、中毒型

(1)普通型(典型):

典型中毒症状+典型胃肠道症状;

1)中毒症状:

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纳差;

2)胃肠道症状:

阵发性腹痛(绞痛)、腹泻和里急后重。

排便每天十数次至数十次,量少,粘液脓血便。

3)体查:

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4)1-2周左右痊愈。

(2)轻型:

轻肠道症状;

无中毒表现。

自限或转为慢性。

(3)中毒型:

2-7岁儿童多见;

急骤高热;

严重毒血症,胃肠道症状缺如。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

2)脑型(呼吸衰竭):

3)混合型:

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2M;

(1)慢性迁延型:

最多见。

(2)急性发作型:

进食生冷食物、劳累、受凉诱发。

(3)慢性隐匿型:

1年内急性菌痢史、持续便培养(+)、肠镜(+)

3.主要护理措施:

(1)隔离治疗病人:

至便培养2次阴性;

托幼、餐饮业者培养3次阴性;

带菌者调离托幼、餐饮业。

(2)加强营养和支持,促进康复:

1)高热量、高维生素,纤维素含量少、易消化饮食;

清淡、半流、软食为主。

2)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

提供清洁舒适的进餐环境,鼓励病人进食。

3)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

4)每周测体重1次。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3)加强对症护理:

1)高热:

①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②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

③体温>

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

④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退热剂,并注意用药后反应,观察面色、脉搏、注意有无虚脱。

2)腹泻:

①评估腹泻程度、记录每天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

②嘱病人多饮水及含钾、钠高的果汁及饮料。

遵医嘱补充液体及热量。

③每次便后进行肛周皮肤护理:

便后用温水洗抹,必要进涂植物油,并嘱病人便纸要清洁、柔软。

3)腹痛:

①观察腹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等。

②腹部热敷以解痉;

遵医嘱使用解痉止痛药。

(4)生活护理

(5)配合预防和护理休克病人:

①病人取平卧位或休克体位。

吸氧。

保暖。

②监测病情: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记录24小时出入量等。

③ 

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压及尿量调节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九、霍乱(cholera)

1.典型临床表现:

1)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2)轻重不一,轻症多见,带菌者较多,重症及典型患者病死率极高。

(1)霍乱的发源地:

1)古典生物型:

印度恒河三角洲;

2)埃尔托生物型: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

(2)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1)轻型及带菌者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2)病人在病期中可连续排菌5~14d,中、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3)带菌者包括潜伏期、恢复期、慢性带菌及健康带菌者。

(3)传播途径

1)胃肠道传染病

2)经水传播:

最主要,常引起爆发流行

3)经食物传播

4)日常生活接触

5)苍蝇传播

(4)易感人群

1)人群普遍易感。

2)隐性感染多,而显性感染较少。

3)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产生抗菌抗体和抗毒素抗体,维持时间短,可再次感染

4)近年来流动人口在某些地区是主要发病人群。

(5)流行特征

1)季节性:

夏秋季为主,7~9月高峰期

2)地区性:

沿江沿海地区发病较多

3)流行形式:

①暴发型与慢性迁延散发型两种形式并存

②扩散③近程传播(经水)与远程传播(经交通工具)

3.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

l~3d(数小时~7d);

②大多急起,少数有前驱症状

(1)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

病程分三期

1)泻吐期:

(数小时或1-2天)①腹泻:

无痛性剧烈腹泻,不伴里急后重;

黄色水样、米泔样水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臭;

大便量多次频。

②呕吐:

先泻后吐,喷射状,次数不多,少有恶心;

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水样或米泔水样。

③无发热④O139血清型霍乱:

发热、腹痛常见,并发菌血症

2)脱水虚脱期:

①脱水:

轻度:

皮肤粘膜干燥,皮弹稍差,失水1000ml;

中度:

皮弹差,尿量减少,失水3000-3500ml;

重度:

皮肤干皱,极度无力,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失水4000ml

②烦躁,声嘶,口渴眼窝深陷,两颊深凹。

③舟状腹、“洗衣工手”、皮肤干皱、湿冷无弹性。

④循环衰竭、血压下降。

⑤意识障碍: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增快,意识障碍;

肌肉痉挛:

低钠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

低血钾: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律失常

3)恢复及反应期:

①症状逐渐消失;

②反应性低热:

循环改善后肠毒素吸收增加

临床分型

表现轻型中型重型

大便次数10次以下10-20次20次以上

脱水(体重%)5%以下5-10%10%以上

神志清不安或呆滞烦躁,昏迷

皮肤稍干,弹性稍差弹性差干燥弹性消失,干皱

口唇稍干干燥,发绀极干,青紫

前囟、眼窝稍陷明显下凹深凹,目不可闭

肌肉痉挛无有多

脉搏正常稍细、快细速或摸不到

血压正常90-60mmHg<

60mmHg或测不到

尿量稍减少少尿无尿

血浆比重1.025-1.0301.030-1.040>

1.040

4.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按甲类传染病管理,设立肠道门诊,病人登记,采便培养

–隔离治疗病人:

症状消失后6天,隔日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

–接触者检疫5d,服药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三管(水源、粪便、食物)一灭(灭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已不作为常规应用

–口服基因疫苗正在研究中。

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SARS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传染性最强

•极少数病人在刚出现症状时,即具有传染性

•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和治愈出院者有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2)传播途径

①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吸入病人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SARS传播最重要的途径。

•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易感者可以在未与SARS病人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CoV的气溶胶所感染。

②接触传播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传播。

•影响传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治疗、护理、探视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密切接触是最主要的因素。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SARS-CoV普遍易感,但儿童感染率较低,原因尚不清楚。

•医护人员和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亲友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约2~10天。

•起病急,自发病之日起,2~3周内病情都可处于进展状态。

•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

在早期,使用退热药可有效,进入进展期,通常难以用退热药控制高热。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少部分病人出现咽痛。

•可有胸闷,严重者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

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多见于发病6~12天以后

•部分病人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病人的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SARS并发症一般发生在疾病最为严重的阶段之后,常有肺部继发感染、肺间质纤维化、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胸膜增厚或粘连、骨质缺血性改变等。

3.预防

SARS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

1)病人的管理:

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SARS病人、疑似病人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向辖区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若出现暴发或流行,则应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迅速逐级上报。

2)密切接触者管理:

①对症状期密切接触者均应实施医学观察。

一般采取家庭观察,必要时集中医学观察,但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②对可疑的发热病人,应立即让其住院隔离治疗。

③密切接触者应每天早晚各测试体温1次,一旦发生发热等临床症状,必须及时到指定医院实施医学观察,隔离观察期为14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④隔离观察期满后,无症状和体征的隔离观察者应解除隔离。

⑤一旦可疑病人排除SARS,对其接触者的管理也相应解除。

(2)切断传播途径

•选择符合条件的医院和病房收治病人是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前提

•发生流行时,应设立SARS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

•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应符合规范要求,配备必要的防护、消毒设施和用品,并有明显的标志

•开辟专门病区、病房及电梯、通道,专门用于收治SARS病人。

•要特别强调通风、呼吸道防护、洗手及消毒、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隔离管理、病区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的妥善处理。

•医护人员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药物。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

•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

•注意科学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经常到户外活动

•定期运动,增强体质

•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吸烟和大量饮酒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避免接触可疑的动物、禽鸟类。

4.护理

防止传染

病区环境要求

人员管理

住院病人应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擅自离开病区,病人均需戴口罩。

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有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探视者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执行。

消毒隔离要求

加强病房、医护办公室、治疗室等场所的通风换气,尽可能采用开门窗自然通风,必要时,增加单向排气扇和风扇加强通风换气效果。

有人情况下:

做好人员防护,用3%过氧化氢20-40ml/M3作用6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无人情况下:

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

1小时,每天2~3次或用0.5%过氧乙酸喷雾,20~30ML/M3,作用30分钟,每天两次,消毒后通风。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地面作湿式拖扫,用0.1%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地,每天3次。

病房、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的地垫,不定时喷洒消毒液,保持地垫湿润。

每2小时更换一次。

桌、椅、柜、门窗、病历夹、医用仪器设备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各种化验标本的留取方法

其它物品消毒处理

入院护理

常规更衣,并将换下的衣物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

对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车床、电梯进行消毒处理。

入院介绍:

包括住院期间病人要戴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病人间的相互接触,不准陪伴和探视并做好解释工作。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严格执行各项医嘱。

出院、转院

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出院后继续服药、休息、饮食、锻炼、复诊等。

带出院的物品须进行消毒后才能带出,病人穿带来的干净衣服出院。

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单元要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病人尸体处理:

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棉球将口、鼻、肛门、阴道等开口处堵塞,并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症状护理

发热:

嘱病人多饮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高热时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按时测量体温并记录,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咳嗽:

按时服用化痰止咳药物,多饮水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持续剧烈干咳,须报告医生使用中枢性镇咳药,防止剧烈咳嗽引致肺泡破裂——气胸发生。

呼吸困难:

给予舒适的卧位,按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定时监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准备一套无创人工通气的物品,必要时使用。

疼痛:

包括全身肌肉疼痛和胸痛,嘱病人卧床休息,咳嗽时按压胸部可减少胸痛的程度,剧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病情观察:

因此病进展较快,多数患者在发病14天内属于进展期,除有肺部损害、低蛋白血症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肌和肝损害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故除密切注意观察病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情况外,还要注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心理护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突然在短时间内暴发流行,加上病情发展迅速、严重,为防止传染扩散,禁止家属陪伴和探视,这些都会使患者感到恐惧和孤独无助,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最需要的是医护人员的关爱,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在做好严格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出院。

营养支持:

发病期间,由于持续高热、胃纳欠佳,摄入不足和消耗过大,导致营养不良,故应耐心劝导、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富含营养的饮食,以改善其营养状况,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出现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在做好肠内营养的同时,要配合做好肠外营养,适当补充蛋白和血浆。

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特殊护理

并发症的预防

无创通气病人的护理

人工气道的护理

机械通气的监测

保护性隔离病人的护理

药物疗效的观察、护理

抗生素类:

注意观察有无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