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30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Word格式.docx

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

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

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

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

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

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

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

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

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

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

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

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

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

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

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

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

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

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

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

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

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

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

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

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

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

“三华,还认识我吗?

”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

“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

”说完,转身就走了……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

奶奶却笑了:

“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

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密密匝匝:

指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菖蒲、粽叶等各种植物的清香。

B.郁郁葱葱:

指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艾草到处都是,生命力旺盛。

C.水滴石穿:

指奶奶每年端午坚持熏艾,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

D.一气呵成:

指奶奶包粽子时的手法极为娴熟,粽子包得又快又好。

【答案】C

【解析】C水滴石穿是说奶奶的坚持,没有说她治好了病。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

B.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

C.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

D.文中把奶奶的话比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抚慰。

【答案】

(3分)A

【解析】原文:

“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

”可以看出,”形似宝剑”的是“菖蒲”不是“艾草”。

8.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①拟人修辞②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③烘托了奶奶带领一家人包粽子时的其乐融融。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小说的艺术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9.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①勤劳能干:

早起割艾草;

端午节操劳不得闲;

包粽子又快又好。

②善良慈爱:

疼爱孩子;

荒年给邻居家送粽子,帮助彭奶奶一家。

③从容智慧:

深谙自然之法,熟悉艾草的妙用;

施恩却不图回报。

【解析】这是概括人物形象的题,要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答题,比如:

勤劳能干:

体现在:

二、(山东省潍坊市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群山之巅

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

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

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

来,磕头。

”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

”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

”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

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

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

我们出发!

”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

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

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

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

”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

”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

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

”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

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

“爸,快打!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

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

”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

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

“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

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

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

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

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

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

”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

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何能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B.父亲阿什库让以前从未打过猎的儿子乌热松学习打猎,想让儿子知道他们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C.小说中阿什库哼唱的鄂伦春小曲,是鄂伦春人狩猎生活的写照,折射出他们的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

D.小说结尾处“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反映出阿什库对狩猎文化的坚守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

【答案】D

【解析】“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乌热松莫名其妙地接到父亲让他回家学习打猎的信,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并与结尾处父亲的一席话相呼应。

B.小说对阿什库发现狍子后“翻身下马”“在寒风中大声吆喝”等细节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中“乌热松”是次要人物,他搭起撮罗子有模有样,参与和见证了此次狩猎过程,与父亲一起构成了传统鄂伦春人的群体形象。

D.小说以“打猎”为线索,讲述了乌热松与父亲一起打猎的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波澜起伏,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答案】C

【解析】“与父亲一起共同构成了传统鄂伦春人的群体形象”错。

8.文章以“群山之巅”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

【答案】①指鄂伦春人世代生活和神灵存在的地方,即高高的兴安岭。

②指鄂伦春人凭借高超的狩猎技能屹立于群山至高之处,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

③指鄂伦春人以对自然法则的遵循及互助、耐心、坚韧的优秀品质,站在精神的高地。

(每条1分,三条4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或者是鉴赏句子的含义。

9.小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后来却交代“不能打猎了”,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由打猎到禁猎,凸显人物的心理变化,丰富了阿什库的形象。

②打猎和禁猎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自身命运、自然的思考,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

③不能打猎形成矛盾抉择,更能展现鄂伦春人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新生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

④不能打猎使情节形成突转,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情节结构的题,小说题材无论是怎样的试题,都要从小说本身特定的要素答题,要针对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三、(山东省肥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

“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

”宝玉叹气说道:

“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

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

”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

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

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

袭人咬着牙说道:

“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

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

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

“宝姑娘来了。

”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袷(jiá

)纱被:

表里两层的纱被。

袷,同“夹”〕替宝玉盖了。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

“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

“这会子可好些?

”宝玉一面道谢说:

“好了。

”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

“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

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

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

“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

”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

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沉心:

多指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陡生不快。

也叫“吃心”或“嗔心”〕,忙又止住袭人道:

“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

“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

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

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

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

”想毕,因笑道: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

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

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不防头:

不留神,不经意〕,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

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不理论:

不注意,不在意〕这些防嫌小事。

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

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

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

“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

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

”说着便走出门去。

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

“姑娘倒费心了。

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

”宝钗回头笑道:

“有什么谢处。

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

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说着,一面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

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栉(zhì

)沐:

梳洗〕。

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

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

“你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

”众人听了,也都退出。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

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

“你又做什么跑来!

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

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

你不可认真。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

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

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

“二奶奶来了。

”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

“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

”宝玉一把拉住道:

“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

”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

“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

”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

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4.“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黛玉这句话的含义是(  )(3分) 

  

A.劝宝玉改邪归正 

  B.要宝玉不要结交戏子 

C.劝宝玉听从贾政  D.言不由衷的哀叹 

【解析】D项是表达了黛玉的真正意思,她看到宝玉被打心里难过,所以才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来。

5.阅读文中划线的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2)宝钗的话表达了哪两层含义?

(3)这说明薛宝钗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2分) 

  

(2)一方面向宝玉暗示了爱慕之心,另一方面又借机对宝玉进行规劝。

(2分) 

(3)这说明她是一个真心爱慕宝玉,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以及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

6.宝玉挨打后,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

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6分) 

【答案】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

(2分)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2分)性格特征:

①对宝玉爱之深切;

②处事小心谨慎。

【解析】这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要点。

四、(辽宁省阜新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

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

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

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

于是有人问她:

“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

”她说:

“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

”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大家糊涂:

这什么意思啊?

她笑着细掰:

“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

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

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

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

”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

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

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

“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

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

”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

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

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

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

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

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

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

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

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

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

“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

”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

“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

”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

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

”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

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

“谢谢,够了够了。

”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

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

“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

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

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

”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

“大妈贵姓?

”她笑:

“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

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

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

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

“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

”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

“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

”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

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

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