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40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2)测验法

1.测试情形:

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个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2.注意问题:

心理测试内容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

其次,注意测试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能量

类型:

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4)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和谈话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1)意识的定义:

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和睡眠状态、特殊的意识状态

第二节注意

(1)注意的定义: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

(4)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5)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

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1)生物节律:

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年、28天、24小时(日节律,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90分钟

(2)睡眠与失眠

1.睡眠阶段:

清醒状态beta—第一阶段过渡期冥想状态alpha—第二阶段轻度睡眠期theta—第三、四阶段深度睡眠期delta—第五阶段REM期

2.人的睡眠时间占据人生的三分之一。

3.睡眠表现:

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

(3)梦

1.定义: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REM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无意识存在)。

2.特征:

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见公共事物;

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1)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2.受暗示性影响因素:

个体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

3.催眠诱导: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内容顺序:

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感官逐渐迟钝—忘却一切—体验幻觉现象—醒来之后忘记催眠中的一切经验—醒来之后执行动作

4.心理特征:

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5.理论:

催眠是角色扮演、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2)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1)感觉的定义:

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察觉,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感觉的类型:

视听(远距离感觉)、味嗅皮肤即温触痛(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肌动觉和平衡觉)、超感知觉

(3)感觉的生理机制:

收集信息—转换(感受器)—传导(传入神经、丘脑)—加工(皮层和感觉中枢)

(4)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阙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时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分为绝对(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察觉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和相对(人们对两个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感觉阙限。

(6)刺激试验规律: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第二节视觉

(1)视觉的定义:

可见光刺激感应

(2)基本视觉现象:

视觉适应、色觉

1.视觉适应:

视觉方面上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2.色觉:

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

色觉属性: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3)视觉的机制:

眼睛(眼球构造和感光细胞)、色觉理论(三原色说和拮抗理论)

第三节听觉

(1)听觉的定义:

对声波的感应刺激(频率、振幅和正弦波)

(2)基本听觉现象:

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和音色)、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声音的混合与屏蔽(强度和频率的差度小和大)

(3)听觉的机制:

人耳(外耳—耳鼓—中耳—卵圆窗—内耳—听觉神经)、听觉理论(位置学说、频率匹配学说)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1)知觉的一般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知觉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事物,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3)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4)知觉的类型: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5)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和良好图形)、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6)知觉的机制:

深度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

1.深度知觉:

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

2.运动知觉(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环境中活动时,不仅视网膜上的视觉流水般的移动位置,而且还是常伴随有前庭与触觉发生)

3.时间知觉:

形式(对时间的分辨、确认、持续估量和预测)、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第五节社会知觉

(1)一般概念: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内容:

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独特性: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4)过程:

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记忆概述

(1)记忆概述: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保持)—信息在记忆系统中提取(提取),即回忆和再认

(3)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第二节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

感觉寄存器、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以声音代码形式储存、七加减二存储、保持性复述和精确复述)

(3)长时记忆(语义编码或视觉编码、层次化模型和语义网络模型)

第三节遗忘

(1)遗忘的进程:

遗忘曲线(遗忘速度由快到慢,长时记忆能够持续保存数十年)

(2)遗忘的原因:

消退、干扰(前摄干扰、倒摄干扰)

(3)影响因素:

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有意遗忘的作用:

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5)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地点法、韵律法和记笔记

第四节学习

(1)学习的定义: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学习是一种适应性且通过相应行为变化得以持久体现的活动。

(2)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

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反应。

(3)学习的类型: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4)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1.复习策略:

结束后的5~10分钟—结束后的第二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半年后

2.复习次数:

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比较好。

3.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多种方式和感官协同合作

4.组织策略:

群集、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思维的概念:

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3)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4)思维的种类: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

(1)概念的定义: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属性和特性。

内涵和外延

(3)类型:

日常概念(模糊)、科学概念(明确)

(4)形成研究: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

完成(人工概念推断)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

(1)推理

1.推理的定义:

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2.三段论推理:

三个命题推理(气氛假说)

3.线性推理:

有序性事物间的关系的推理

4.条件推理:

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2)问题的解决

1.问题解决的定义:

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信息来完成消除问题空间任务的过程(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认知性操作)。

2.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

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1)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颖性和形象性)

(2)创造性思维:

相对常规思维而言,指重新组织已有经验知识提出新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

(3)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4)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和动机因素

(5)创造性思维训练:

发散、直觉和形象

相关途径:

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建立自信并且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的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

心理学笔记

第六章至第十一章撰写日期:

2013.07.12

第六章智力

第一节智力概述

(1)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

它是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得到表现。

(2)能力的概念:

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仅仅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所能为者、可能为者)

(3)能力的类型: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操作和社交能力/模仿和创造能力

(4)智商:

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为了避免小数还将乘以100)

离差智商:

IQ=100+15Z,其中Z=(X-AX)/S

(5)智力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团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水平和结构、发展形态

2.智力的团体差异:

性别、职业和种族(团体之间)/遗传因素、智力测试文化不公平性(团体内部)

(6)智力发展的特征: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二节智力的理论

(1)智力的因素论:

智力的二因素说g+s、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智力多因素论

g=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技术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记忆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3)智力结构论:

内容(视听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产物(按单元计算,分类处理,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4)智力的认知理论

1.智力的三元理论: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经验性智力+情境智力

2.pass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第三节智力的测量

(1)智力测验:

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

(2)智力测验的种类:

个别和团体测验、文字和非文字测验、速度和难度测验

(3)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1.信度:

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可靠性)

2.效度:

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有效性)

3.测验的标准化:

常模(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5)经典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内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团体智力测验

(6)能力测验下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

遗传与环境

(1)遗传对智力因素的影响:

家庭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

(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早期干预的助长作用)

(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1)动机的概念:

激发、维持、调解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调节与维持功能

(3)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的某种需要(根本原因)、外在环境(诱因)

(4)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5)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1.各种活动都有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2.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1)交往动机:

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与合作、赞赏等。

(本能行为或后天习得行为)

原因:

合作、情谊和归属

(2)成就动机:

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特征:

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具有坚定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

(3)工作动机:

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作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X理论——物质利益的驱动

Y理论——追求完美工作的内在动力

V理论——实现自身价值

Z理论——人的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提升

第三节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3)认知与期待理论(动机力量=效价*期望)

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1)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情感的构成:

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3)与情感的区别:

1.需要:

情绪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

2.发生早晚:

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

3.反映特点: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和内隐性。

(4)情绪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基本形式: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

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5)情绪情感的表达:

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1.促进功能

2.瓦解作用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交际。

第八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性质

(1)人格定义:

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品质。

(2)人格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和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知情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调控系统

第二节人格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人们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冲动型与沉思型、系列型与同时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气质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性心理特征):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3)性格差异(表现为对现实周遭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行为举止中):

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第三节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说: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现代五因素的特质理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

(2)人格类型说:

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对立型人格——内向与外向型人格、多元型人格——阴阳五行说

第四节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

智力和气质

(2)社会文化因素:

固有的民族性格、价值、信念、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教养

(4)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5)自然物理因素:

一时性影响

第五节人格测量

(1)测验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16岁以上)、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强迫选择法)、青年性格问卷

(自在性、优越性、自信心和人际适宜性/社会化、成熟度、责任心和价值结构/成就潜能和智能效率/智力与兴趣)

(2)投射法:

罗夏克墨渍测验(个别施测)、主题统觉测验(类似看图说故事、弹性大)、句子完成法(句子刺激引导)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需要

(2)人际交往的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情感需要和支配需要

2.六中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主动和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和期待他人支配、主动表示友好和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

(1)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的定义:

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功能:

促进人们相互了解、满足自我需要、维持社会动态平衡

3.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4.人际沟通的类型:

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或动作)

(2)人际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3)人际关系的测量

1.社会测量法的原理和假设:

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的时候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

2.社会测量法的实施步骤:

社会测量问卷和访谈、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3.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群体的一般特性:

群体规范(比较和评价、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凝聚力(正性和负性力量)、群体中的角色、群体的领导(个人特质论、情境特质论)

(2)社会影响:

社会助长与干扰、社会惰化、去个体化

(3)群体的决策行为:

群体极化、群体思维

1.群体极化

定义: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

群体使个人责任得到分散,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自己掌握足够的信息,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社会比较机制使群体之间互为影响,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解决:

领导人应当努力做到公正,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群体决策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见,为群体寻找新的思路,达到一个共同的意见之后应该找机会接受群体成员的困惑和保留意见。

(4)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条件:

判断作业难度高,所呈现刺激模糊不清,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个体感受到自己无法胜任,个体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群体至少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相一致,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

行为参照,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2.服从

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

(不自愿性)

影响因素:

命令的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合法权力和责任转移

第十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1)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健康是基本人权。

(2)心理健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