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70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湛江一模历史题评析原创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

A孟子,B老子,C墨子,D法家。

引文为韩非名言,事前不知,得须临场解读古文,

此则比上题更难之处。

15.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解析】答案C。

中国在列强结成的同盟之外,此

之谓中国之“独立”,而事实上应把中国画在圈内。

史实:

垄断资本主义形

成时期,欧美列强默许(俄德法)或纵容(英美)日本带头侵华。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于甲午一战而击败中国,强签《马关条约》,割台赔偿设工厂,免税开渝和苏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大大刺激了列强肢解中国领土的野心,1897年底至1898年争相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宴会上美国缺席。

1899年,姗姗来迟的美国鉴

于中国局势,量人比己,扬长避短,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这样一来,

美国开始独立侵华,中国这一块即将被切开的大蛋糕得以被重新拼合,以致

于时至今日所谓史学家之中,仍不失对这匹“披着羊皮的狼”暗暗感恩不

尽的败类。

在争夺中国问题上,列强争先恐后而寸步不让,极有大打出手之

势,被美国一“照会”,立即就重归于好联手欢舞了,于是就自然而然有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门户开放”政策“课标”和“考纲”皆没明示,高考已多年不见其踪

影,众教材中只有人民版涉及,所以,绝大多数考生捞到O便不足为奇了。

16.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得颇丰。

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

“不准另树一帜。

”由此可见,李鸿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B.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C.鼓励发展民族工业D.提倡“实业救国”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民用企业的代表作。

时有私商请求另设同类新厂被拒,就选B。

CD相同,与B相反。

A与题意不符。

此题质量上乘。

17.某学者认为: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解析】答案A。

时间上,A开始于1935年,BC主要在30年代和二战后初期,D主要在1950-1960年。

而题目是指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下、之后,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与之契合的,只有A。

提及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教材,只有人民版。

1927—1937年,中国在国家主权残缺不全、外围经济低迷、东北遭日帝侵割的恶劣情况下,国民经济仍能持续、快速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统一,其他诸如1928年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订新约运动”、1935年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等,至多是锦上添花罢了,虽然这种统一只是脆弱的、形式上的。

18.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审题“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

·

商业·

实现了公私合营”,匹配D。

A是国家工业化。

19.下列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两者都是民主政治,主权在民B.两者都拥有发达的农耕经济

C.两者都长期保持小国寡民状态D.两者都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A只是古希腊雅典城邦,C只适用于古希腊众城邦。

古希腊绝大多数城邦和古罗马皆以工商业为主,B错。

D分别指古希腊主要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以及古罗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精神,这就是它们留给历史最持久最深刻的遗产,也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核心,今天早已成了普世的价值观。

此题形式虽旧,却不失为佳作,令人快意。

20.下图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示意图,支持①至④阶段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第①段:

葡萄牙到达好望角

B.第②段: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第③段:

法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D.第④段: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本体考查西方殖民史。

迪亚士到好望角和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年份,难记住,但都在哥伦布航抵美洲之前。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新航路开辟的大事,在1492年。

但曲线起始于1500年。

A错了。

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海上的马车夫”驾驶“海上的马车”穿梭于世界各地,还霸占亚、非、美不少海岸,B对了。

英国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终于登上了世界殖民霸主宝座,自诩为“日不落”帝国,人所共知,C错得太离谱了。

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国人皆知,D对啊。

但细想,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割占的香港岛,面积不大,对曲线影响不明显。

BD衡量之下还是B稳妥。

看答案,也是B。

刚要开改,上级来电,说选BD都给分,D中“英国”原为“美国”,打印之错。

哦,手不对心,连中国人的手指都知道爱中国,只可惜未把C中“法国”打成“英国”以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21.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执行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

这表明里根总统

A.放弃建设福利国家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倡导自由放任政策D.大力发展“新经济”

美国历经70年代经济“滞胀”败坏了凯恩斯主义之后,里根推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正是“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故选B。

不明白此事,可能就被ACD干扰倒了。

22.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此题考苏联史,跨度大。

A是列宁时代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一,B是斯大林早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C正是农家出身农大毕业的赫鲁晓夫的主要改革举措,D已是戈尔巴乔夫时代了。

23.二战结束后,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

“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

”此后建立了

A.雅尔塔体系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布雷顿森林体系

A是1945-1991年两极格局的别称,B是军事政治集团,至今仍在,C是最著名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此三者都与题目“国际货币”不合,于是选D。

当然,平时记住并理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读完题目就可直选D。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于1944年7月,题目却是“二战结束后”,命题者应是大眼人。

(二)、非选择题:

(52分)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二年级

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

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一一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

(1901年)

材料三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号令各地“寺子屋”(设在寺院内由僧侣任教的学塾)全部废除,开设西式学堂。

《学制》规定,小学在每周学时总数中,语文、数理,地理、历史合占9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一一摘自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等

材料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l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人民版教材必修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6分)

(2)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指出明治政府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式学堂对中日近代化的影响。

(8分)

(3)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教育变革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作用。

(6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

(2分)

38题是近年众多教育类模拟题中组织和设计得较为精密和独到的一道题目。

读材料一表格,经学和外语较多,而最少的是修身与图画,纯西方理论学科算学和博物也只有4和2,那么给人的感觉是“中西兼备,中学为主”。

材料二说学堂不少,人才不出,何故?

仍在科目也,主张废止旧科目,堵塞仕途。

材料一为1903年,在后;

材料二为1901年,在先。

时间上先后倒置,内容上皆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之课程设置。

材料一是数字,枯燥而表象;

材料二是文字,见解深刻且富有情感。

内在关系上,材料二有帮助考生对材料一现象进行剖析的作用,以发见表象的前因与后果。

甲午战后,学堂屡开,人才不出,皆因科考为官之传统科目太多。

1901年,陶模明奏。

至1903年,算学和博物只有4和2。

不知1901年的西学科目少得有多可怜,反正1903年的仍不算足。

不知此奏折是否被采纳,若否,则西学在1903年与1901年无异;

若有,起码不是全被采纳,只是新增一些西学课程及课时,改革推进如蜗牛爬行,读经——科考——任仕这种传统仍为指导性政策,尽管西学不断“东渐”。

(1)问,“特点”的参考答案是“增设了近代西方教育内容;

经学在全部课程中占居首位(2分)”,完善为“增加西学,但仍以传统学科为主”、“兼习中西学科,经学为主”、“中西结合,中学为体”、“文理兼修,文科为主”、“科目多,旧学占主导”等同类说法。

“特点”的答卷情况较佳,主要存在问题是概括不全,只能答出一句而得1分的考生约占1/3人数。

(1)问,“原因”的参考答案是“所培养人才仍立足于做官,封建教育根深蒂固(4分)”,而且规定为分层给分。

其实,标准答案应为:

读经——科考——任仕这种传统思想及做法根深蒂固。

但考虑到考生公平及学校横比问题,实际上评改时未曾这样操作,只是提前把答案完善为“为官”、“出仕”、“仕途”、“利禄之途”、“科举”、“取士”、“封建思想”、“”传统思想、“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统治政策”等近义词。

“原因”的答卷情况未如理想,得一半分的考生约有60%,主要是因为未能思考到“思想”、“政策”、“制度”这种深层的原因。

材料三一段话分三层:

一是目标上尽力普及教育,二是学校上废学塾、设学堂,三是课程上以西学为主。

(2)问,“特点”的参考答案是“政府高度重视;

重视科技教育(2分)”,“原因”的参考答案是“明治政府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2分)”。

窃以为,“政府高度重视”与“明治政府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与其归为“特点”,倒不如说是“原因”。

但评卷时,只把答案作了补充,如在“特点”方面,写有“”西化程度高、“改革彻底”、“目标明确,措施到位”等同样得分;

在“原因”方面,只要强调政府的正面作用的均给2分,但“符合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只得1分。

卷面情况,考生得分率不算低,失分的主要原因为:

要点要么太少要么重复;

审题不准,不据材料甚至完全抛开材料到外面去寻找答案,或者不答“改革成功的原因”而答了“改革的原因”。

(2)问最后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式学堂对中日近代化的影响”很大程度是“想当然”了,特别是消极影响方面,但命题者居然设了8分之多,而且各4分。

答案第一句“开创了近代教育先河”用于日本尚可,用于清末新政殊为不当,应为洋务运动,因此绝不能按之评卷。

第二句和第三局可扩大为“培养了新型人才(2分)”和“推动了社会(国家)近代化(2分)”。

至于第四句“重工艺技术轻科学民主精神”,就材料而言,不但看不出来,而且是极不可能的。

况且,这句话本身就前后矛盾,以为科学民主精神只存在于社会科学里面。

事实上,启蒙思想与当时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有直接关系,哪怕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是西欧古代科学和古代民主主要通过阿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在古本《圣经》里隐藏地传承下来的。

消极影响,中国方面的答案是“科考做官的思想阻碍了新式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2分)”。

1872年至1881年120名幼童留美撤返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非同小可,其中7人在海战中殉国,国务总理1人,外交部长2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多人,铁路专家和管理者14人(5人是铁路局长),矿冶专家9人,军医4人,电信专家和管理者多人(3人是电信局长),航运造船多人,而从事教师、律师、医生、新闻、商业、金融的则更多。

这是1861年同文馆设立至1912年清帝退位,晚清内设学堂外派留学所能见到的数字,其他无法统计或未见统计。

所以,命题者提供如此答案究竟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其参考价值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日本方面的答案是“形成了军国主义教育,对日本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和束缚作用(2分)”。

若从材料三看得出丁点的军国主义教育来,就是一件奇事了。

抛开材料三,1878年《军人训诫》,神化天皇,以武士道作为皇军行为准则。

1882年考察西方宪政。

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

1890年《教育敕语》,开始向全体国民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把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结合起来。

事实胜于雄辩,何况是“想当然”,犯了史学研究之大忌。

若说西式学堂阻碍了中日近代化,倒不如说是中日的历史传统使然。

因为科举出仕和武士道毕竟是旧有之物而非舶来品,而且学堂只是点,社会却是面。

西式学堂对中日社会的影响的主流和主体,是正面多于负面,故设分应前重后轻。

考生作答,积极影响方面,一般能从教育、人才或近代化的角度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类来答题,既有中日分述也有中日综述,得满分者甚众;

消极影响方面能答出者,不足5%。

得分率和失分率都走了极端,这能充分说明,这一小问无论是设问、设分或答案,都是一道废题,虽然命题者用心良苦,甚至可能领跑于史学研究之前沿。

材料四是概述《共同纲领》“五立宪法”对新中国教育的规定。

第(3)问问“特点”及“作用”。

乍一看,这三问可归为两类:

一为概括特点,二为深究因果。

前者是考查语文的概括力,可明确写出。

后者是考查历史的分析力,只能空泛回答。

治史不遵循或落足于具体史实而作泛泛之论,危险。

第(3)问的参考答案分别为“宪法保障,办人民教育(2分)”、“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分)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1分)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分)”。

评改时突出“法制性”、“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

得满分6分的考生约有20%,多数人得4分,得0分者较少。

主要存在问题依次有:

照抄原文,要点太少,要点重复,不按设问顺序作答,史学基础薄弱。

第(4)问画龙点睛,信手拈来,美妙绝仑,且答案具有开放性。

但鱼腩里面也可能有骨头,主要问题是审题。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考生约65%人只答了“教育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而未答“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变革”,能写“相互相成”、“相互促进”一语中的者不多。

38题总分为26分,一般考生得15分。

39.(26分)今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

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年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

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三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

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

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

(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4分)简述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39题是关于欧洲一体化问题。

四则材料的出处皆不足信,但材料本身就是信史,而且很简明,是高手的笔削。

(1)问考查对材料一的语文阅读能力,设4分,很贵。

透过“血流成河”和“痛定思痛”,应不难答出“消除隔阂”、“缓解矛盾”、“缓和纠纷”、“消除战争”、“追求和平”、“实现和平”、“追求稳定”等等,但为什么得分率却严重偏低呢?

主要在于未充分读懂材料和审准设问并就事论事,而把第

(2)、(3)问的都搬上来了,殊为可惜。

(2)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先剥开美国援欧目的这块外皮,后回到欧洲走向联合这一主题,再深入欧共体成立影响世界格局这个内核,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而且提示考生“依据材料二”深究美国的居心,再“结合材料三”回望二战后欧洲被迫走向联合的原因,最后综述欧共体对外围的影响,圈圈扩展,严密至极。

此问设置费尽心力,换得既自然又艺术的效果。

1948年4月美国《援外法案》是马歇尔计划的法律形式,考查该法案实质就是考查该计划。

结合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美国援欧的居心可分类并扩大为:

经济独占——政治控制——军事利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但参考答案只提供“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且设4分。

卷面情况欠佳,主要是因为审题不清,知识不牢,主场不对,思考不深,视野不广,作答不明。

二战后初期,欧洲开始走向联合,其原因,考生不但要依据材料去推测,而且要跳出材料的圈子抓住时代特征去找寻。

答案无非两个:

一是自身因素,另一个只会是外围因素,这就是常理。

连起来的说法就是:

二战后,西欧削弱,美苏上升,一个中心变为两极格局,而且美苏争峙,世界不宁,西欧有自强自立之必要。

假如考生不循此思考,就难以拿到满分4分了,更有甚者审错题,大书特书欧洲走向联合的可能性。

关于欧共体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

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4分)。

可以明确概括为两层:

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从而推动了两极格局多极化。

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抓住关键词“对世界格局”及“欧共体”时代,作了诸如“有利于欧洲经济复苏”、“有利于世界和谐发展”、“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等空泛之谈。

本问总共12分,平均得分在6分左右。

其实,考生只答了“称霸世界”、“一个中心变为两极格局”及“推动了两极格局多极化”,是应该几乎拿满分的。

第(3)问是:

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参考答案是:

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6分)。

结果极少考生得满分,平均分是2分,甚至0分者居然约占30%。

原因何在?

设问没错。

所谓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所以对多极化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答案合乎事实、合乎常理,也表达得有条有理。

材料三是内政外交类,指西欧一些主要国家不顾美国的意愿在外交上采取的新举措。

材料四是经济类,以柱状图的形式形象地表示了20年间美国和西欧经济此消彼长的动态走势。

两则材料可以合为一体,也可一分为二。

设问、答案和材料都没有问题,为什么考生作答出现了大面积缺失呢?

这不能过多地责怪考生,因为他们只是高中生而不是研究生。

问题主要出在设问过细!

第(3)问从经济出发,延伸到内政外交上,主要还是在经济方面。

(2)问最后一小问,不论昨天的欧共体或今天的欧盟,不论成立或发展,都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其推动力无非又是从经济出发,延伸到内政外交上,主要也是在经济方面。

军事上,不说一个法国,不说一个法国的原子弹,则便是今天欧盟各国的军力的总和,也不可能对美国构成真正的威胁。

这两问的回答其实是区别极不明显甚而至于交叉重叠的。

从设问文字的直觉上看,第(3)问明确为“世界多极化”,第

(2)问最后一小问的“世界格局”主要也是多极化。

第(3)问是“经济”,是小范围,第

(2)问最后一小问是“欧共体”,范围更大。

所以,这两问的设置很大程度是重复了。

高中生要在短时快速之下细读材料,厘清这两问之间极微小的差别以及自己难以明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