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81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时评Word下载.docx

  23年,比起沪嘉高速原定收费期限缩短了两年。

这条连接上海城区与郊区嘉定的高速公路,原本5元的过路费在上海这座城市并不算高,但竟有开车族特意在不收费的第一时间驶去,只为感受一下收费“0元”的过关快感——“特别爽、特别棒”。

  不只是沪嘉高速。

2011年,全国18个省市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销收费站1892个。

新年伊始,不少地方还宣布,取消或降低城市路桥通行费。

比如浙江,61个公路收费站点停止代收杭州、宁波等省内7座大中城市的道路通行费。

比如江苏,省内联网高速公路一类客货车的最低收费标准也即将从15元降为5元。

  这些改变,从2011年夏天的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行动就已开始。

目前,虽然还有公众对巨额公路收费的依据和使用情况追问诘责,但清理公路收费,毕竟有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成果。

  减免公路收费,要算的绝不只是减少企业负担、降低经济成本的账,它也是一条通达民心的“高速公路”。

对单车单程,减免5元10元的物质收益可能有限,但这种畅通给人带来享有公共产品、享受公共服务的“主人感”,是更应珍视、也更为重要的心理感受。

实际上,当沪嘉高速取消收费后出现车流量激增、局部拥堵的“烦恼”时,公众更看重的,依然是“取消”释放的信号。

还路于民、让利于民的努力,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可以让人们燃起更多欣悦与期待。

  然而,仅一条沪嘉高速取消收费是不够的。

在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公路的收费管理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政府还贷公路和经营性公路,经依法批准后,“可收取车辆通行费”。

客观地说,在资金缺口和发展压力的矛盾之下,政府利用贷款或者向企业、个人有偿集资建设公路,仍是难以避免的建设“路径”。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对我国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功不可没,从根本上改善了交通条件。

但收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有简单化甚至异化的地方,特别是那些秘不示人的收费标准、永不过期的收费期限、名目繁多的收费种类,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与不满。

  2012年,道路或许还将继续拥堵,但这些减免、撤销收费的消息,这样一批收费站的谢幕,无疑可以让人们少一些堵心,让中国社会前进的车轮多一点欢快。

说到底,拆除隔离、降低门槛,少设人为的关卡与盘索,让道路更宽敞、更便捷,让经济运行的血脉流通更通达、更自然,让百姓日子更滋润、更顺畅,才是发展与建设最重要的目标。

以宽容共度网络售票“调适期”

2012年01月05日00:

无论对铁路部门还是普通旅客,网络售票都是铁路服务改革过程中的新事物,需要有个“调适期”

  2012年元旦起,随着网络售票全面推行,中国铁路终于全面迈入电子商务时代。

不过,春运临近,网络售票也出现了“不适”:

登录难、浏览慢、扣款不出票、登录就没票……很多旅客反映,火车票网售不怎么靠谱!

  说起网络售票,要先说说春运买票难。

买票难,一难难在买不到票,大家都想在节前回家,可铁路拼了家底儿,一天也就479.8万席位,很难完全满足庞大的客流需求;

二难难在买票过程辛苦,为了“抢”到回家的票,人们不得不到火车站、代售点的窗口前,顶着严寒,彻夜排队。

  网络售票,实际上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这第二难。

这种售票方式不能增加席位,但舒适、灵活、方便,可以把旅客购票的空间从寒冷的室外转移到温暖的室内,从固定的车站、代售点扩展到任意地点,是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儿。

  为了把好事儿办好,铁路部门下了不少功夫。

去年6月12日起,高铁、动车组、特快、快车等车票陆续上线,到年底,仅京津城际高铁一条线就网售车票35.8万张。

近日网络拥堵发生,铁路部门也相继推出增加带宽、延长支付时限等措施,对网购普遍存在的身份信息抢注问题也提出了应对办法。

  铁路的功夫没少下,但信息化是个新挑战,破解难题恐怕还要转变思路,从根源上对售票机制进行更多改革。

比如售票网站登录难的问题,铁路车票预售期只有12天,春运临近,几亿人抢几百万张票,网站登录自然免不了个“难”字。

对此,铁路是否可以借鉴民航做法,拉长预售期?

这样,一些旅客就可以提前订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流量压力。

再比如,国外一些铁路售票系统采用排队制原则,旅客提交订单后,电脑系统可按下单时间自动排队。

旅客不仅可即时查询排位,也可以审时度势改选其他旅行方式。

  帮助“铁老大”适应“信息化”,旅客们也可以尽一份力。

同样以登录难问题为例,目前网络售票是错峰发售,即不同车站的车票在不同时间段发售。

旅客们是不是可以放弃“占座”,而是按图索骥,区分不同时段“伺机”登录?

要知道,春运旅客人数众多,即便一部分人在同一时间点击同一页面,也是个巨大的数字。

再比如,网上支付时限目前是45分钟,可实际上完成一笔支付的时间完全可以不超过5分钟,已经下单的旅客是否可以“手脚麻利些”,缩短“闲逛”时间,留下些带宽资源给后面着急回家的旅客?

  2005年,广铁集团开始推行电话订票,去年广东地区电话订票占总票数比例已近七成,成了百姓订票主渠道。

如今的网络售票刚刚起步,无论对铁路部门,还是普通旅客,都是铁路服务改革过程中的新事物,需要有个“调适期”。

对于新事物,大家不妨有颗包容的心,共同努力,缩短“调适期”。

参与者善意提出改进意见,改革者虚心接纳社会批评,围观者少些冷嘲热讽、捧杀棒喝,这样,才能让本不平坦的改革之路一路向前

农民工融入不只是改称谓

2012年01月06日06:

07

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服务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治理末端”的切实努力

  春运火车票网络出售,一位农民工通过媒体投书铁道部,直言网络售票对一些农民工而言“太复杂,不太切合实际”。

这样的呼声,让人心酸,也再次折射出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相对弱势处境。

  此前,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主要领导,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

消除附着在称谓上的歧视确实很重要,但农民工遭遇火车票网购门槛一事也提示人们,要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并非称谓改变就能完成。

  实际上,对农民工问题,中央高度重视,不断推出给力的“顶层设计”。

“十二五”规划纲要就对农民工同工同酬、户籍转换、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

民政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

这样的政策导向和制度构建,无疑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保证。

  然而,要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不仅需要政策壁垒的渐次打破,也不仅需要“身份迷失”的不断厘清,更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服务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治理末端”的切实努力。

  比如,网络售票是好事,但如果能更多考虑不会上网的农民工等群体的需求,提供更合理的售票策略,开辟更多农民工团购票渠道,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售票服务,或许能让农民工的春运之旅更加畅通。

交通部门如此,邮政、银行、医疗、教育等相关机构、部门,同样可以做得更好。

  从这个角度上说,“融入”不是一种物理行为,而要形成一种生物学效应:

社区是城市肌体的组成器官,农民工是流动的细胞。

只有农民工个体融入社区,才能实现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

从赋予选举与被选举权利的政治融合,到扶持就业的经济融合,再到拓宽社会交往空间的心理融合等等,发挥社会、社区之力,农民工融入才能减少“排异反应”。

  社会组织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有了群体的文化生活,工作之余的空闲可能就不会显得如此漫长;

有了社团的培训辅导,流动的渠道、上升的空间可能就能更多更大一些。

孤单寂寞时,如果能有心理志愿者聆听倾诉;

权益受损时,如果能有法律援助予以支持……这些,都是在农民工问题上,“社会协同”大有可为之处。

  回家的车票、年终的讨薪,甚至仅仅是提供一本书籍、开通一个信箱,对于农民工,就不仅是生活的便利,更是心灵的慰藉。

而正是这样的“末端治理”,才能让农民工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毛细血管”里,无障碍地融入城市。

用什么把“老虎”、“蝇蚁”都管住

2012年01月09日05:

04

值得关注的不光是“虎贪”,也要高度警惕蚕食百姓利益的“蚁贪”

  临近春节,年味儿渐浓,有那么一部分人却注定与快乐新年无缘。

但他们的“不痛快”,让百姓拍手称快。

  1月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去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总计对超过14万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并将777人移送司法机关,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

  这些数字一方面触目惊心,一方面也令人解气,既说明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也反映出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同时表明老虎、苍蝇甚至蚂蚁都煮在这口反腐的高压锅里了。

正在立案调查的有像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吉林省原常务副省长田学仁、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这样的“老虎”;

还有没资格列进这个队伍的“苍蝇”,如已被执行死刑的疯狂敛财1亿多元的辽宁省抚顺市科级女贪官罗亚平;

更多的则是处在权力末端、连官儿都算不上的“蚁贪”,如村主任、股长,甚至是要害部门的“门房”……

  事实上,值得关注的不光是“老虎”式鲸吞国家资产的巨贪,蚕食百姓利益的“蚁贪”也要高度警惕。

他们蚁行于最基层,善于找到并撕开制度的漏洞,但凡手中有一丁点儿权力,就要“咬一口是一口、不咬白不咬”。

当老虎、苍蝇、蚂蚁一起疯狂食利,其贪腐行为将消解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颠覆财富分配的公平感,销蚀全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幸福感。

在一些基层组织,这些层层堆叠的“蚁贪”,正在大口吞嚼这些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悲哀且愤怒。

这提醒我们,必须强化制度管官,制度的堤坝绝不能决口。

事后处分固然能够标志反腐成果,但更应该强化的,是源头的防范。

  很快我们将迎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0周年。

当年,小平同志睿智地预言“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他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预测“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30年”已经过去了2/3,在反腐领域,这个“成熟”、“定型”的制度呼之欲出,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再次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始终贯穿制度建设。

是的,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唯有制度监督,才能逼使大大小小的权力晾晒在公开透明的阳光下。

有纪检官员认为,收入申报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就是“两个最管用的制度”,把管用的制度真正用起来,才能使老虎、苍蝇和蚂蚁无所遁形,才能根治腐败,满足公众不断上升的反腐败期望值。

走向成熟才有“股市信心”

2012年01月10日05:

提振市场信心,关键在于给投资者稳定的合理回报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振股市信心”的表态,让投资者备感振奋。

1月9日,沪指放量涨2.89%。

从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到加强股市监管,低迷的市场氛围下,一系列政策明确了未来股市的发展方向。

  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股市已跃居全球市值第三,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力“推动器”。

然而,中国股市依然年轻,这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意味着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是股市信心受到抑制和伤害的主要根源。

  从2010年到2011年,股市连续两年背离宏观经济大势,跌幅在全球股市中居于前列,投资者因此“伤痕累累”。

也应看到,与“大落”如影随形的,是“大起”:

2006年和2007年,A股曾出现一波历史性大牛市;

2009年A股涨幅也曾居全球第一。

大起之后,必有大落。

巨幅的股市波动,表明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基础不厚实,投机炒作、追涨杀跌风气浓郁。

  “新股热”持续不退,也是股市健康发展的顽症之一。

这两年,市场偏爱新股,给新股支付较高的价格,已成为我国股市的一个独特现象。

统计显示,新股的发行市盈率超过沪深300指数的两倍,且上市首日后还能有超过30%的整体涨幅。

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新股定价水平似乎已独立于其他上市公司,形成自我循环,造成少数人获利、多数人吃亏的局面。

  股价结构不合理,则是中国股市长期存在的现象。

缺乏“想象空间”的绩优股无人问津,饱受冷落,而那些带着“朦胧题材”的垃圾股却被反复炒作,股价高企。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也助长了市场的投机之风。

  此外,证券行业和产品的结构不完善,服务国民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内在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主体诚实守信、规范守法的意识淡漠;

监管理念和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都是今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提振市场信心,关键在于给投资者稳定的合理回报。

股市回报,一方面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需要成熟而公平的市场环境。

如果一项制度或政策只让少数人得利、多数人受损,就有必要进行深入反思并尽快纠正。

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不能再完全依托吸引“增量资金”、外延式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

只有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强化内生增长机制,让投资者的财富与市场共同成长,使市场成为融资者与投资者共同的“乐园”,股市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近一段时间来,监管部门在强化上市公司分红、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严打违规违法行为等方面频频出手,这些都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振市场信心的有力举措。

我们期待,中国股市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改革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早日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发展接力”不能变成“污染接力”

2012年01月11日05: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一定要坚守环保红线

  是转移产业,还是转移污染?

近日的几条新闻中,这个问题切实地摆在“转移”的两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面前。

  在安徽利辛县和涡阳县,沿海某省化工企业“转移”来20多吨有毒废料,造成大面积土壤污染。

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公司等企业转移来后,违法排污形成多个“污水湖”。

此类事例,让人深思:

为何会有先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污染接力”?

产业转移是否必然“携带”污染转移?

  东部地区环境容量有限,对污染的限制更为严格。

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之下,不是在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上下功夫,而是千方百计寻找政策缺口,甚至不惜违规违法。

发生在安徽的危险废料转移倾倒事件,可谓典型。

  而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则是发展的巨大压力。

少数地方患上了“引资饥饿症”:

招商引资成为第一大政绩,一些地方的教育局、环保局甚至法院、检察院也有招商引资任务,“地上有的圈起来,地下有的挖出来,外地老板敲锣打鼓请进来”,甚至饥不择食地承接东部转移来的高污染项目。

  这两方面压力的作用,使得我国的“经济版图”和“污染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要通过转移提升产业结构,一方则要承接转移实现跨越发展,“产业大转移”因此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自城市向乡镇与农村,不断延伸。

而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看,这种产业转移也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令人担忧,环境事故进入高发期……在这种背景下,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之时,也难免会承接环境成本,让以“发展接力”为目的的产业转移,畸变成“污染接力”。

  究其根源,产业转移沦为污染转移,首先是因为片面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一些中西部官员将发展简单理解为GDP的数量增长,环境保护基本上处于“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阶段。

同时,环保执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也为污染转移开了方便之门。

隶属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常常出现执法“疲软”,为迎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降低环保执法水平;

一些在东部地区不允许存在的污染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却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工生产,甚至成为当地的重点保护企业。

  因此,根绝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嫁现象,一方面要求中西部地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以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地区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西部地区积极履行环保职责,严格执行环保法律和环境准入标准,坚守环保红线。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既以较低成本实现了较快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再也不能重蹈覆辙。

公众人物请好好学“说话”

2012年01月13日06:

提高话语水平,决不是要八面玲珑,而是要补习政治常识、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

”说这话的那位佛山市人大代表大概不会想到,寥寥数语几天来掀起轩然大波,绝大多数闻者都认为此言不妥。

  从后续报道看,这位代表的本意,似乎是对一些地方“花钱买稳定”、一些事情“一闹就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现象不满,因而提出应由教育引导入手,从源头上化解极个别不合理的诉求。

可惜的是,虽然反复进行解释,这位代表也没把这层意思说清楚,反而“难掩心中的愤怒”,认为媒体断章取义,曲解了自己的原意。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公众人物参政议政的话语水平问题。

  从有关此事的舆论评价看,大多数人认为该代表“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表达了一个错误的理念”。

平心而论,这样的批评堪称中肯。

  首先是定位有偏。

作为人大代表,在两会这样的政治场合,开诚布公宣示自己的观点,是法律和选民赋予的责任,不仅应该,而且必须。

但这个责任,主要是以公正为旨归,代民众立言,为庶民谋福祉。

用那样的语气说话,将百姓视作被“教养”的对象,首先就是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

  其次是判断有失。

不合理的诉求是否存在?

“市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政府满足”的情况有没有?

不能说没有。

从人们的切身感受出发,这样的现象即使存在,也是个别的;

与合理要求因各种原因暂未满足的情况相比,孰多孰少,众人心中自有公断。

在这种情况下,发言时有必要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否则不仅容易引发公众的逆反心理,还可能误导行政部门片面走“强硬路线”。

  再次是方法有误。

次要矛盾可不可以触及呢?

当然可以。

两会讨论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说发言只能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像“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人民币解决”这种目无法治、以为“摆平就是水平”的做法,人大代表完全有必要予以监督和批评。

但请注意,如果真要批评“花钱买稳定”息事宁人,就应该举出具体的例子来,以免以偏概全。

  近年来,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民主空气的日益浓厚,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无论是在报纸、电视、网络这样的公共平台上,还是在全国、地方的会议活动中,“敢言”者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进步。

但越是在这样的气氛中,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公众人物越要适应新的形势,好好学习“说话”,提高自己的话语水平。

  提高话语水平,决不是要巧言令色、八面玲珑,操练滴水不漏的政客本领,而是补习政治常识、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只有上好了这一课,公众人物才会更少些“雷人雷语”,更多些真知灼见;

群众才会对自己的代言者放心,对社会的管理者满意。

清除“萝卜招聘”更要清污泥

2012年01月17日00:

对“萝卜招聘”应该“大棒”伺候。

不仅要拔掉“小萝卜”,还要拔掉“大萝卜”,清除萝卜背后的污泥

  近日沸沸扬扬的“山西静乐县委书记女儿五年吃空饷10万元”一事有了结果,静乐县县委书记杨存虎被免职,相关责任人也将被依法处理(详见1月16日本版报道)。

  与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相比,县委书记之女王某刚读大学就能进入山西省疾控中心“上班”,并高调吃空饷,这种“不上位、先占位”的行为性质更严重、影响更恶劣。

令人欣慰的是,媒体7日披露这起丑闻,山西省纪委14日就公布处理结果,省委常委会15日作出免职决定,也以此向公众表明一种态度:

对“萝卜招聘”就该“大棒”伺候,不仅要拔掉“小萝卜”,还要拔掉“大萝卜”,清除萝卜背后的污泥。

  但仍需追问,在事业单位招录过程中,“萝卜招聘”为何此起彼伏?

在一些地方,除了“萝卜招聘”还有舞弊招聘、乒乓球招聘,甚至出现“不考试就录取”的隐秘招聘,“萝卜招聘”俨然有蔓延之势,让人忧虑。

一些人热衷于权力的非法代际传承,不仅要将子女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在政治文明深入人心、公民权利日益提高的今天,格外刺目。

  事实上,2006年起施行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对事业单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进人已有明确规定,但形形色色的“萝卜招聘”显然践踏了这一刚性规定,其原因正在于权力的过于随意和强悍。

有些“萝卜招聘”发生在官员掌权的势力范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官员便上下其手、任意胡来。

为遮人耳目,有的官员则通过交叉安排,把子女送到别的事业单位……万变不离其宗,“萝卜招聘”不管披上什么马甲,都是为了达到违法违规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目的。

  问责力度的绵软也造成了“萝卜招聘”的蔓延。

不少时候,“萝卜招聘”被坐实了,但当事人要么矢口否认要么辩称“这是巧合”,甚至大言不惭曰“人之常情”。

而上级主管部门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象征性地“罚酒三杯”,予以叫停,但直接操作者和幕后指使者毫发未损或另觅“替罪羊”。

之所以如此,实因这些人已把安排子女就业当成一种潜规则,视作理所应当的“权力福利”。

  “萝卜招聘”现象不仅伤损制度尊严,还让整个政府部门跟着背黑锅,更直接把就业演化为一场可怕的“拼爹”游戏,这无疑会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事业单位招聘将出台更强有力的规定。

我们期待,随着法律不断健全,监督不断强化,违法成本不断提高,令人深恶痛绝的各类“萝卜招聘”现象,最终能够减少乃至消弭。

“订票哥”的温暖需要传递更远

2012年01月18日00: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的力量,汇成了一股感动人心的暖流,温暖着每一个回家人的心灵

  春运高峰里,一位名叫张平的年轻人,用他的“举手之劳”,温暖了很多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和残疾人的心。

这位哈工大威海校区的大四学生,连续10天,在威海火车站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免费电话订票1000多张。

为提高订票效率,细心的张平还绘制了简易订票流程图,被车站方面复印1000多张分发给旅客,张平也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订票哥”。

  在亿万人匆匆踏上回家路途的时候,在很多人还在为买票难发愁的时候,在很多农民工和老人因为不熟悉订票方法而为难的时候,张平的热心善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