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81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

出示图片,提问:

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

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

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

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

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

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

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

哪次做功多?

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

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

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

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

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

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

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

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

  功的计算公式:

W=FS

  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

焦耳,简称焦,符号:

J,1J的物理意义:

1J=1N·

m

  补充:

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就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

感知1J的大小,把两个鸡蛋提高1m做的功约为1J。

  (3)应用举例:

在水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

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规范化板书演示。

  4.课堂小结及检测

  小组交流,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节的知识框架结构,教师给予适当补充提升。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我评价收获所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对物理实验、物理现象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运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而且许多学生已经能够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学习探究。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

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功》教学效果分析

关于《功》教学效果释疑的教学思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会把你认为最简单的问题回答错了,最简答的习题做错了,甚至对你所提的问题有超越你想象的解答。

作为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是对他的回答哭笑不得,或是暗暗发笑,或是轻描淡写帮他纠正,还是深入去思考他错误解答的根本原因呢?

关键词:

功 

教学思考 

一、问题背景

今天在讲授完《功》这节课后,为了帮助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加深理解,特意举了几个例题加以巩固。

对于几个题目的解答从课堂效果来看非常不错,两个班的学生基本能利用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对是否做功和做多少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

但是,仍有极少数同学甚至是物理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后来的作业检查中出现了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还是从例题的解答开始吧!

1、一个足球运动员用100N的力踢一个重为5N的足球,球离脚后在水平草地上向前滚动了30m.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为( 

A.3000J 

B.500J 

C.150J 

D.0J

2、某人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抛到7m远处,这个人对铅球做的功为( 

A.350J 

B.210J 

C.0J 

D.无法计算

3、放学后,某学生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到家,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约为( 

A.0J 

 

B.400J 

C.2000J 

D.2400J

引导学生解答的思路如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而由此可以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一是劳而无功,即有力无距离;

二是动而无功,即物体由于惯性运动;

三是力垂距离,即物体的受力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垂直的。

根据此种解析就不难看出上述三题的答案了。

第一题所问的是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球做的功,这种情况当属“动而无功”,足球是由于惯性在草地上滚动的,运动员此时并没有对足球施力,也就没有对足球做功了,选择D。

第二题所描述的物理问题与第一题是类似的,都是人对物体施力后的做功问题,但是两题的问法不一样,前者是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过程中人对球所做的功,而后者所问的是人对铅球做的功。

区别在哪里呢?

人推铅球分两个过程,一是人用手将铅球向前推动的过程,二是球脱手侯由于惯性继续飞行的过程。

在两个过程中,第二个过程与第一题类似,不做功。

第一个过程则是球在手的作用下运行的过程,所以此过程做功,但是由于不知道手推球运行的距离,所以只知道受力是50N,因此选择D。

第三题与前两题不同,书包背在肩膀上时,人给书包的力是竖直向上的,当人爬楼时,书包的运动方向与人给书包支持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克服重力做功W=Gh=40N×

10m=400J;

而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持力的方向与人水平运动的方向是垂直的,所以支持力没有做功,则人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功就是400J,选择B。

二、学生问题

学生:

人推铅球时,球随手一起向前运动,人手对球做了功,那么,人背着书包时,书包不是也是随人一起向前运动的,怎么就不做功了呢?

老师:

人推球的力是向前的,运动方向也是向前的,所以人手就对球做了功;

而人背书包的力是竖直向上的,人运动的方向却是向前的,做功的两个因素垂直,因此人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对书包没有做功;

起重机向上吊物体时,它对物体做功吗?

当然,起重机给物体的力是竖直向上的,它与运动方向一致,起重机当然对物体做功了;

起重机吊着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就不做功吗?

是的,因为此时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是垂直的呀;

那我们用手抓着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时也没有力对它做功吗?

…,是的;

那推铅球手对铅球做功,把笔抓着向前运动手怎么就不做功呢?

……

三、问题思考

我觉得,对于一个初中学生而言,能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是非常不易的,他能从不同的事例中选择一些有效的部分帮助自己解决类似的问题,同时自己又不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完满的解决,可谓这样不对,那样解释也不对,直到将自己的问题矛盾激化,引起自己对问题知识的混沌,这就是所谓的钻牛角尖。

但是,学生思考的也不无道理,尽管这种思考不符合我们老师和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但是,学生有自己的问题逻辑,在这种逻辑中到底隐含着什么问题呢?

看来,如何解释这个逻辑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思考问题的产生才更重要。

3.1问题产生于字义的理解有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动词,诸如“推”“举”“提”“压”“背”,这些动词本身在使用上就有约定的规范。

“推”是指在人前后的动作范围,如向前推,向后推;

“举”和“提”则是指在人上方的动作范围,如向上举,向上提;

“压”则侧重于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上压,下压,侧压都可以;

“背”也只是指人向上用力之意,与“驮”“扛”类似。

鉴于此,推铅球注重描述的是向前方(上、下均可)的运动,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而背书包则侧重于人对物体向上用力,而此时书包却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做功的两个因素垂直,所以背书包的力没有对书包做功。

3.2问题产生于生活经验的缺乏

在推铅球这项体育运动中,体育老师指导学生要将铅球以与水平面成38~42度角推出去,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成绩。

所以推铅球过程中,手必定给铅球斜向上施力,铅球才会沿斜向上方向运动,而不与学生所言的向水平方向平移笔的情况类似。

用手平移笔时,如果手是匀速运动的,笔只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在水平方向根本没有力对它作用,又何来做功呢?

3.3问题产生于条件的不明不白

当手托或抓物体水平向前匀速运动时,此时物体只受到竖直方向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任何力;

而如果手是加速向前运动的,物体此时就要受到向前的推力作用,物体在推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推力也就会对笔做功了。

推铅球的过程是使铅球由静止到运动的给铅球加速的过程,即使水平向前推,也是有推力对它做功的。

一般认为,人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是匀速的,所以人对书包没有向前的力的作用,而当人向前加速运动时,人就要在水平方向对书包施力,也就要对书包做功了。

四、问题后的探讨

我将我和该同学的问答与其他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是很惊讶的,因为,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这样考虑过这样的问题的。

《学记》认为: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片面、浮躁和畏难。

上面我们所探讨的就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而造成的思维障碍问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只要我们教师能注重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帮助他们发扬肯动脑钻研的习惯,克服只片面,不全面推敲问题的陋习,我们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的精彩课堂,我们的教学必然有高效的成果,我们教师也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榜样。

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开首节,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课本实例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实例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通过学习,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4、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评测练习

一、基础题

1.重为1000N的小车,在100N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10m,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________J;

小车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J。

2.一起重机将重为1.2×

104N的钢材竖直匀速提升3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钢材做的功为_______J。

3.使用机械可以省________或者省_______,但都不能省_______。

4.关于做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B.起重机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向上的拉力做了功;

C.重物竖直下落,重力做了功;

D.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重力做了功。

5.某人用20N的力将重为15N的球推出去后,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m后停下来,这个人对球所做的功为()

A.0JB.200JC.150J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6.在举重比赛时,一运动员在第一阶段把150kg的杠铃很快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停留3s。

下列关于运动员对杠铃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做功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都没做功D.他在两个阶段内都做了功

7.用一个动滑轮使重为400N的物体匀速提高1m,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力不计,所用拉力是200N。

在此过程中,对重物所做的功是________J,人使用机械所做的功是________J。

可见使用机械____________。

二、提高题

1.某同学把一本初中物理课本从课桌旁的地面上拿到桌面上,则该同学对物理课本所做功的大小最接近于()

A.0.2JB.2JC.200JD.2000J

2.一辆汽车重为5×

104N,在平直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lmin,已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等于车重的0.06倍。

求:

(1)汽车在1min内行驶的距离;

(2)汽车在1min内做的功。

3.某同学体重500N,他用4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木箱。

木箱重100N,经4s木箱在水平地面上移动了2m。

在这个过程中,该同学做的功是多少J?

如果他把木箱搬到三楼,已知每层楼高4m,则他对木箱至少做多少J的功?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大,较抽象,难理解。

通过备课研讨,我们补充同样的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利用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为本课的研究作了铺垫。

有了这样的一个知识基础,再结合“成效”一词,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利用生活中两个学生熟知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情景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共同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

在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有关实际工作场景并结合两个案例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课堂注重了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直观、形象,效率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将学生真正推向教学的前台,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和媒体互动的学习氛围中思考、讨论、交流、展示,夯实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大小计算等基础知识,然后利用组内交流后面向全体展示,达到资源全体共享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弱势群体学生,对这群人关注不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这是本节课的缺憾。

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我的基本功问题。

普通话不够标准也不流利,语言不够精炼,粉笔字书写也欠规范,驾驭课堂能力欠佳,致使两个案例问题解决匆忙且不到位。

自己虽不年轻,但作为教师的我基本功的学习无止境呀!

二是学生情绪调控的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参与课堂不够。

我没有相应激励机制,比如回答问题的激励措施,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差。

有专家说,每节课前五分钟的做法,决定这堂课的基调,我也是课堂的主体,却没拿出相应的办法,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造成这节课不能很好按设计的教案完成。

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关注这方面能力的锻炼,不管什么学生咱都能教好,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三是小组合作的问题。

平时也进行分组实验,但关注研究不够,本节课实验小组没有执行力,个别小组完不成任务。

小组合作要突出合作,要有分工,比如谁发言交流,谁器材操作,谁总结、记录等,分工到人,责任明确,才能有效率,才能活而不乱。

四是学生反思问题。

由于平时缺乏这样的训练,所以学生总结不出怎样学习本节课的,也找不出自己存在的困惑或发现的问题。

课标分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本条目涉及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能量中机械能的内容,能量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

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注意与本课程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