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84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导学案Word下载.docx

5、后教。

全班交流,总结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二)、自学例2

(出示例2主题图)

(1)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自己的回答,独立解决问题。

自检,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1页例2下面“试一试”

(二)后教。

全班交流,总结怎样口算几百加减几十?

三、当堂训练。

练习六1~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科书32页例3、例4。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检验方法,感受检验的重要性,培养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学会加减法的检验方法。

例3和例4的情景图。

一、复习导入

下列口算各题。

70+20=80-50=35+15=70+80=800-200=

870-70=300+400=1000-600=720-200=

让学生说一说,300+400是怎样算的?

720-200又是怎样算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一)自学例3和例4。

1、例3自学指导。

(出示例3和例4情景图)

(1)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问题。

(2)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怎样列式解答?

2、例4自学指导。

(1)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合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怎样列式解答?

3、学生独立解答。

4、小结。

5、当堂练习。

321页例4下面“议一议”

(1)我们有的同学在计算中经常出错,请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对了吗?

(2)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是算对了的呢?

练习六第5~8题。

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检验。

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2、加减法的估算

教科书第36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1、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加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一、谈话导入。

1、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

请同学们猜一猜二年级某班有多少个同学。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真细心,我们可以说二年级某班大约有50人。

2、教师:

同学们再猜一猜二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人。

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准确数量,而猜测它大约是多少,这就是估计,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进行表示。

3、教师:

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学校要给每个小朋友接种乙肝疫苗,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支乙肝疫苗,仔细想一想需要先估计哪些数据。

刚才我们估计了每个年级的人数,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进行精确计数,只要估计出大致结果,这就是估算。

4、教师: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估算。

二、新课。

(一)自学例5、例6。

(出示挂图)

1、例5自学指导。

(1)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2)要求大约要准备多少支疫苗该怎样列式?

2、例6自学指导。

(2)要求买一个MP4大约能剩多少元?

该怎样列式?

300+300=600(人)

300-200=100(元)

自检,交流,介绍一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估算?

36页例5例6下面“议一议”。

全班交流,总结怎样进行估算?

完成练习七第1~3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估算问题?

3、三位数的加法

教科书第3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4题。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挂图。

(一)自学例1、例2。

(出示例1、例2主题图)

1、自学例1指导。

(2)要求一共有多少支该怎样列式?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些什么?

2、自学例2指导。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3)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进位加法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自检,交流,介绍一下自己的是怎样进行竖式计算的,并说一说应用竖式计算时该注意些什么?

38页例1例2下面“试一试”。

全班交流,总结怎样进行加法的竖式计算?

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教科书第53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5~10题。

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展示台、挂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6+1=6+4+1=7+5+1=9+3+1=

2、笔算下面各题。

175+108359+217

(一)自学例3、例4.(出示主题图)

(2)要求有多少头猪该怎样列式?

(3)竖式计算,十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2)要求一辆自行车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3)竖式计算,连续进位该怎么办?

3、学生独立完成。

153+270=423(头)

125+378=503(元)

自检,交流,介绍一下自己的是怎样进行竖式计算的,并说一说个位、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

38页例3例4下面“试一试”。

全班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错误计算进行展示,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总结怎样进行加法的竖式计算?

你觉得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习八第4~6题。

4、三位数的减法

教科书第58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人民币、情景图、计数器。

一、情景引入。

屏幕出示:

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出示人民币图)带雯雯来到商场,哇!

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文曲星”235元……

(出示主题图)

1、例1自学指导。

(2)要求还剩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3)用竖式计算,怎样例竖式?

2、例2自学指导。

(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3)用竖式计算,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该怎么办?

(4)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算?

340-120=220(元)

876-448=428(人)验算:

428+448=876

自检,交流,介绍一下自己的是怎样进行竖式计算的,并说一说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

要知道是否计算正确该怎么办?

43页例1例2下面“试一试”。

全班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错误计算进行展示,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总结怎样进行减法的竖式计算?

你觉得在减法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怎样进行验算?

完成练习九第1~3题。

教科书第44~45页例3、例4、例5及课堂活动。

1.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计算器、挂图。

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算一算(列竖式计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1-8=510-80=517-85=

(一)自学例3、例4、例5。

(2)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该怎样列式?

(3)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

(1)用竖式计算,个位、十位上的数不够减该怎么办?

(2)连续退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例5自学指导。

(2)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座位该怎样列式?

4、学生独立完成。

例3:

517-85=

例4:

713-548=

例5:

800-736=

自检,交流,介绍一下自己的是怎样进行竖式计算的,并说一说整百数的退位减是怎么办的?

45页上的“试一试”。

全班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错误计算进行展示,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总结怎样进行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

你觉得在退位减法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习九第4~6题。

四、总结。

5、探索规律

教科书第49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挂图。

2.课前准备:

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1)仔细观察沙发、地毯、窗帘、地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比较沙发、地毯、窗帘、地面的条纹颜色规律,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1)仔细观察、比较、分析

(1)~(3)题各自的规律,再根据自己的发现填空。

(2)说说自己填空的理由。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独立完成任务。

自检,交流,说说各自对规律的表达形式。

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第1~2题。

全班交流,选择有代表性的错误计算进行展示,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总结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同样的规律,同一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

三、课堂总结。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具:

教学挂图、圆片30个。

一、情景导入。

(一)自学例3、例4。

(出示教学挂图)

(1)仔细观察这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根据自己的发现填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1)自己动手按要求摆圆片、填数据。

(2)再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完成填空。

(3)说说自己填空的理由,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完成50页“试一试”和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是3~4题。

(二)6、后教。

6、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70~7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2题。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挂图。

一、情景引入

(1)教师:

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故事书。

(2)彭远手里拿出300元递给售货员。

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题。

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解决问题。

(出示例1图)

(1)结合现实情境,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2)要求“还剩下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独立列式解答。

(2)要求“鸭和鹅一共多少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例1:

方法1:

300-78=222(元)

222-152=70(元)

方法2:

78+152=230(元)

300-230=70(元)

例2:

680-375=305(只)

680+305=985(只)

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

(二)、后教。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教科书第72页例3、第73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3~4题。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某小学五

(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

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一)自学例3.(出示情景图)

(1)确定制作跳绳的方法。

(2)将制作方法画一画,用算式写一写,并用表格进行有序排列。

2、独立完成任务。

(1)2根长绳,1根短绳:

4+4+2=10(m)或4×

2+2=10(m)

(2)1根长绳,3根短绳:

4+2+2+2=10(m)或2×

3+4=10(m)

(3)只做5根短绳:

10÷

2=5(根)或2×

5=10(m)

自查,交流。

完成54页“试一试”及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一第3、4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己小结。

8、整理与复习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

(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

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

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

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

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

该怎么办?

学生4:

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挂图出示下面的动画:

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

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

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

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

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

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

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

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先学后教导学案

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科书第64页例题1及课堂活动和练习十三第1、2题。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在他人的帮助与鼓励下,能积极地参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是重点,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方格纸、小棒、三角尺、直尺、钉子板、教学挂图。

1、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内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交流发现了哪些图形。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长方形?

哪些地方有正方形?

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交流。

好!

同学们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一)自学例。

(1)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小组长要做好分工,并注意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准备汇报。

(2)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汇报时要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选择地板书汇报的内容要点。

(3)请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2、学生独立完成。

(1)选用画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板、直尺和三角尺。

(2)利用先数、再量、最后比的方法。

①通过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

②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一样长,较短的两条边也一样长。

③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正方形的角,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察两条较长的边,它们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边。

同样,两条较短的边也是相对的边。

从而得出: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