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03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下载.docx

(三)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

盐边县桐子林镇、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因受行政区划限制无法划入城市规划区,但由于属城市未来空间拓展方向,应与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二滩森林公园、省级大黑山森林公园等用地一起作为控制区域,对上述区域应加强规划监督,控制发展。

五、适用范围

编制攀枝花市城镇及乡村、控制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本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在攀枝花市行政辖区内进行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的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且同时应符合国家、四川省现行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六、实施主体

本规划由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办本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一、发展总目标

至规划期末,攀枝花市经济发展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经济、社会、文化、城乡建设、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居与投资环境良好,成为适宜居住与创业,各项事业较发达的四川省综合实力先进城市。

到2025年实现生产总值1700亿元,人均达到13万元左右,建成现代化大城市,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实现和谐繁荣攀枝花。

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以200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速度预期为10%左右,至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1700亿元,人均GDP达13万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比重达50%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

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

城乡卫生体系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

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以上。

城乡发展目标: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县城和工矿镇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布局合理、等级规模协调、职能分工协作紧密的不同层级的市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至2025年城镇化率达75.0—80.0%,城市建成区用水普及率达98%以上,燃气普及率达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0‰;

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市区空气优良率达85%以上;

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III类水域标准,饮用水水质100%达标。

人民生活目标:

202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与GDP增长同步,分别达到6.0万元和2.4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三、产业发展目标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以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形成攀枝花的综合竞争优势,强化区域协作,将攀西地区发展为川西南、滇西北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竞争力强的经济区。

四、生态环境目标

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金沙江、雅砻江等主要河流水体达到或优于II类;

支持“退耕还林和加强天然林保护”,市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建为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行清洁工厂和使用清洁燃料,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标准;

建立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保障重大地质灾情及时准确预报,避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五、发展策略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

(二)水资源开发。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镇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用水。

(三)发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的辐射作用。

(四)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强开发研究,做好技术储量。

(六)加快安宁河谷流域立体农业的商业化、产业化进程。

(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六、市域经济分区

根据资源分布和环境承载力的不同特征,在综合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发展分区。

中心城区经济区:

含中心城区、盐边县的中部和东南部及仁和区的北部。

产业发展突出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体、第三产业加速协调发展的城市综合经济区;

南部经济区:

含仁和区的南部。

本区立足于发展城郊型经济,产业发展以生态农业发展为龙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

东北部经济区:

含米易县东部。

本区产业重点利用白马矿区的开发机遇,形成新兴工业区;

同时保持农业产业化和特色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西北部经济区:

含盐边县西北部和米易县西部。

本区着重多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特色农业,特别是生态林业的发展。

七、产业布局

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调整农、牧、林三者之间及各业内部结构,走产业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重点发展热带亚热带特色果菜、特色粮食、水产养殖、生态林业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发展。

工业

充分利用攀枝花独特的优势资源,以提高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率为重点着力壮大钒钛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和化工产业集群,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鼓励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新型材料、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

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信息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

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优先打造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盐边菜品系列和雅江鱼系列为主的特色饮食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等服务业。

八、劳动力就业发展战略:

(一)鼓励工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鼓励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农副业产品的附加值

(四)发展全民教育,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

(五)推进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保障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运行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七)营造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吸引并留住目标人才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结构

(一)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攀枝花市现状人口109.0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9.34%;

预测2010年市域人口125万人,城镇人口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4.8%;

2025年市域人口150万人,城镇人口1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3.3%。

(二)城镇发展战略

紧紧依托攀枝花市中心城市的带动,重点发展成昆铁路、攀西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米易、桐子林、渔门、大田为次中心,成昆线为主发展轴,向西沿攀枝花——渔门——泸沽湖、向东沿攀枝花——红格——会理为次发展轴的空间布局。

(三)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据,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区、米易为重点,以渔门、大田为次重点,依托丙谷、普威、得石、新九、永兴、惠民、福田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主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

中部以攀枝花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四个镇;

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五个镇;

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三个镇;

南部以大田为中心,包括平地镇。

(四)村镇等级结构规划

攀枝花市市域城镇体系由五级城镇构成:

一级:

攀枝花城区,区域中心。

二级:

攀莲镇、桐子林、渔门、大田。

三级:

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

四级:

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7个乡镇。

五级:

中心村共计72个(其中仁和区22个,米易18个,盐边32个)。

表一:

村镇等级结构与数量一览表

城镇规模

数量

城镇名称

所占城镇总数的比重

备注

≧50万人

1

攀枝花城区

11.4%

含前进、格里坪、仁和、银江、金江等5个镇

2—10万人

4

攀莲、桐子林、渔门、大田

9.0%

0.5-3.0万人

8

平地、布德、红格、格萨拉、永兴、白马、丙谷、普威

18.2%

0.2-1.0万人

27

同德、福田、得石、撒莲、垭口等25个乡镇

61.4%

0.1-0.3万人

72

中心村共计72个

(五)村镇职能规划

攀枝花市城区,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

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川滇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

四川省二级区域中心城市,攀西地区一级中心城市。

市域城镇体系的次中心。

攀莲镇,市域东北部经济中心,休闲、居住、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渔门镇:

市域西北部经济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为主,兼顾商贸、物质集散的旅游商贸型城镇。

大田镇:

市域南部重点镇,主要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桐子林镇:

市域中部重点镇,主要发展旅游业和商贸的旅游商贸型城镇。

市域重点发展小城镇

平地镇:

市域南部重点镇,以发展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布德镇:

市域西部重点镇,以发展矿业及配套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红格镇:

市域东南部重点镇,以发展温泉旅游、阳光休闲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格萨拉镇:

远期设镇,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永兴镇:

市域西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商贸、旅游为主的农贸旅游型城镇。

丙谷镇:

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加工工业、农产品集散、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普威镇:

市域东北部重点镇,以发展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其他建制镇政府所在地,镇域中心,县域城镇体系的基点。

中心村,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的现代农民聚居区。

(六)城镇用地规模

城镇用地规模:

近期取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近期城市用地规模为75平方公里左右;

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2.79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115.05平方公里。

中心村和基层村人均村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含120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配套完善、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现代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策略

1、农村居民点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适度进行迁村并点,构筑新型城乡聚居体系。

2、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进行农村居民点改造。

3、重点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5、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统一的规划管理,统筹城乡聚落和空间布局。

6、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维持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的自然村落。

(三)农村居民点改造办法

1、分类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以改造和归并自然村为主,尽量减少新增农村居民点。

2、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现有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的自然村居民迁入择点而建的农村新型社区或集镇。

3、确定集中至镇区的农村新型社区及就地改造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的位置及用地规模,根据农民意愿选择居住位置。

4、完善农村居民点和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集中至城镇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设施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设置。

5、河谷区、中山区和高山区因地制宜设置农村居民点改造标准和配套设施。

6、对位于禁止建设区的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向其它位于禁建区外的村庄转移;

对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其中对位于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的村庄,或周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影响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

7、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所涉及到的村庄,即“城中村”、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四)村庄建设标准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不超过80平方米/人,人均宅基地不超过30平方米/人。

(五)社会服务设施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设置。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内容:

近期重点改造农村道路,改善环境卫生,完善村小学、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和村委会办公室等;

远期引导农民完成公共配套和市政设施建设。

三、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

既服从全局,又各具特色。

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体系,错位竞争。

2、双向演进互动原则。

城乡协调是城市与乡村双向演进的互动发展过程。

3、非均衡整体发展原则。

全面实现城乡协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中心城市再改造四个阶段。

4、适度原则。

发展规模合理和空间梯度合理。

(二)城乡协调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目标

城乡之间由不同形式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连接在一起;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高度协调,既节约资源,又符合各自的需求特点。

2、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目标

通过合理的规划,相对集中居民点和非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土地与经济开发的规模效应,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以中心城区为依托,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城、镇、村居民点,各自就地在居住生活、社会服务、环境管理等方面实现现代文明。

3、文化协调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对乡村文化发展提供支持,城乡共享文化、教育、信息、科技等现代文化成果;

城乡之间人力资源有序交流和迁移,实现劳动力资源平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城乡协调发展策略

1、市域城镇完善配套、提升功能

2、集中居住点注重配套服务设施与环境建设

3、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鼓励农民适当集中居住

4、划定各类控制保护区并加强其管理

5、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农业产业发展道路。

3、交通、能源、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4、按照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安排好城镇建设、移民安置、乡镇企业发展用地,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好交通运输以及小城镇、乡镇企业发展建设用地,制止乱占乱建。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严禁任何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加强市域河道治理,搞好山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根据不同水功能的水质目标,确定防治对策。

从涵养和保护两方面入手,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

1、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污水排放。

2、重视地表水饮用用水保护工作。

3、重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4、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

5、节约用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强化工业节水,节约生活用水。

6、鼓励循环水利用。

7、完善水资源输配水系统,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

(三)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

1、加强矿业权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评价体系,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

3、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4、建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制度。

5、加强矿山生成环境保护。

(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贯彻文物工作“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以保护促进利用,以发展加强保护。

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结合。

2、城乡规划建设与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要在下层次的规划中具体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协调区域。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工程建设,因特殊需要必须建设的,应在建设动工前报经原公布的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在建筑控制协调区域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风格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岁月不协调的建构筑物。

3、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及其它污染物;

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造成有损文物安全和环境气氛的噪声震动、景象等。

4、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严禁生产、储运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

严禁开山、采石、取土等危及文物安全、损害文物环境风貌的活动。

5、文物保护单位及附属文物进行保养、维修、迁移,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6、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

认真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合理发展旅游。

五、空间管制

(一)市域空间管制

在市域空间管制层面,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

1、优化开发区

管制范围

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含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前进镇、金江镇、布德镇、总发乡、太平乡等城镇密集区域。

管制导则

进行城际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共同协调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协调布置污水排放口、取水口、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设施;

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削减老项目排污总量,做到增产减污。

2、重点开发区

市域米易县的白马镇—攀莲镇—丙谷—垭口产业带,以及盐边县的新九—红格—桐子林—安宁产业带等产业集聚区域。

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处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营造的关系;

区内工业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发展节能、节地、节水类项目,保证增产不增污;

鼓励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3、限制开发区

包括雅砻江流域、三源河流域、大渡河流域上游、长江上游天然林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绿化隔离地区等生态保育区域。

对红格—新民一线用地作为城市未来拓展空间进行严格控制。

宜辟为生态经济区,按“生态优先、适度发展”思路进行开发,对不利于当地生态功能保护的新、改、扩建项目不审批;

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设施档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吸引人才、资金和项目;

完善环保环卫设施,防止生活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4、禁止开发区

包括米易西北部、盐边西北部以及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森林公园、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名胜区、迤沙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矿山采空区等生态敏感区域。

保持土地原有用途,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排除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

适度进行旅游开发,除管理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外,严禁在区内进行城市建设开发活动;

取缔区内沿山、沿河污染企业,严格控制山区开山取石、矿产开发等活动,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持;

规范管理,治理与整合区内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旅游活动项目。

六、社会服务设施

(一)市域中心城市社会设施规划

1、商贸物流:

建设物流园区,完善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农副产品及专业市场体系。

2、教育科研:

健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体系。

3、文化娱乐:

健全和完善现代化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

4、体育:

设置一座可举办国际单项比赛的体育场馆,设置可举办国内单项运动会的体育中心一处。

5、医疗卫生:

加强市级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设置功能齐全的专业医院、综合医院和疗养院等医疗设施。

各分区建设一所综合医院,健全和完善社区门珍、防疫站、专科医院、中心站、急救中心及救护网点等。

(二)县域(片区)中心城镇

1、市场:

设置一个或两个专业市场,服务县域。

2、科技教育:

设立科技服务中心;

至少设置高中一所,初中、小学若干;

鼓励设置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设施。

设置图书馆、多功能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

4、体育卫生:

设置一个体育场;

健全县级中心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等设施。

(三)重点镇

设置一个或两个服务县域次区域的专业性市场。

设置科技服务中心;

设置高中一所,小学若干。

设置一个体育场,一所中心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等设施。

(四)一般镇

设置一个市场、若干小学;

一个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

与小学共用一个体育场;

建设卫生防疫站,血防站等设施。

七、综合防灾

(一)市域防震抗灾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定,攀枝花市须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10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0.40s进行抗震设防。

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等级,进行抗震设防。

各建筑物的设计应按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减少由于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泥石流、滑坡、交通堵塞、疾病等的次生灾害,加强城镇防震能力。

建立地震监测、监控台站,加强地震的预震防震措施。

对工矿企业、油库、高压线走廊、变电站、输油管道、输气管线等易导致严重次生性灾害发生的设施加强防护措施。

对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加强管理。

在城镇建设、资源开发、用地布局、道路选择等方面仍然要考虑其他地区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