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70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doc

基础营养-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很微弱)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自口腔开始(α-淀粉酶又称唾液淀粉酶)水解后的产物可有葡萄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以及糊精等的混合物。

(二)胃内消化(几乎没有)

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短,故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不大。

被唾液所含的粘蛋白粘合成团的食物,经吞咽入胃后,

所含的唾液淀粉酶仍可使淀粉短时继续水解。

但当胃酸及胃蛋白酶渗入食团或食团散开后,pH下降至

1-2时,不再适合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该淀粉酶本身亦被胃蛋白酶水解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

胃液不含任何能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其所含的胃酸虽然

很强,但对碳水化合物也只可能有微少或极局限的水解,

故碳水化合物在胃中几乎完全没有什么消化。

(三)肠内消化(主要场所)

1.肠腔内消化

胰液的α-淀粉酶,称膜淀粉酶。

2.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上的消化

α-糊精酶、糖淀粉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蔗糖酶及乳糖酶,

彼此分工协作,最后把食物中可消化的多糖及寡糖完全消化成大量的葡萄糖及少量的果糖及半乳糖。

生成的这些单糖分子均可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3.结肠内消化

发酵——消化的一种方式。

小肠内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到达结肠后,被结肠菌群分解,产生氢气、甲烧气、二氧化碳和短链脂肪酸等。

产生的气体经体循环转运经呼气和直肠排出体外,其他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被肠壁吸收并被机体代谢。

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发酵时,促进了肠道一些特定菌群的生长繁殖,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变成单糖后才能被细胞吸收。

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的空肠。

单糖——肠粘膜上皮细胞——小肠壁的毛细血管——汇合于门静脉而进入肝脏——进入大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在吸收过程中也可能有少量单糖经淋巴系统而进入大循环。

三、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无氧氧化:

碳水化合物先经糖酵解途径降解为丙酮酸,

在无氧情况下,丙酮酸在胞浆内还原为乳酸。

因与酵母菌内葡萄糖"发酵"过程相似,故也称为"糖酵解"。

有氧氧化:

在有氧的情况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

氧化脱羟后进入三羧酸循环,

最终被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及水。

四、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的合成作用:

消化吸收的葡萄糖或体内其他物质转变而来的葡萄糖进入肝脏和肌肉后,可分别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糖原的分解作用:

肝糖原可在肝脏分解为葡萄糖。

糖原的合成和分解作用,在维持血糖相对恒定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例如:

五、糖异生

由非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非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酸、丙酣酸、甘油、丙酸盐及生糖氨基酸。

糖异生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糖异生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糖异生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一)保持饥饿时血糖相对稳定

饥饿时,血糖趋于下降,此时除了肝糖原大量分解外,糖异生作用开始加强。

当肝糖原耗尽时,机体组织蛋白质分解而来的大量氨基酸以及由体脂分解而来的甘油等非糖物质加速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这对于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维持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如人体大脑、肾髓质、血细胞、视网膜等。

(二)促进肌乳酸的充分利用

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经糖酵解作用生成大量的乳酸,

通过骨骼肌细胞扩散至血液,并被运送到肝脏。

通过肝中强大的糖异生能力,乳酸转变为葡萄糖,又返回肌肉供肌肉糖酵解产生能量。

如果糖异生途径障碍,则乳酸利用受限,可使得人体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三)有利于肾脏排H+保Na+

降低肾小球滤液中H+浓度,同时替回了Na+,如此则有助于缓解酸中毒。

第四节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一、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AI)为占总能量的

1988年,60%-70%2000年,55%-65%。

碳水化合物来源要求

1.应包括复合碳水化合物

淀粉、不消化的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等碳水化合物;

2.限制纯能量食物如糖的摄入量

提倡摄入营养素/能量密度高的食物,以保障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及改善胃肠道环境和预防龋齿的需要。

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主要来源是粮谷类和薯类食物。

粮谷类一般含碳水化合物60%-80%;

薯类中含量为15%-29%;

豆类中为40%-60%。

单糖和双糖的来源主要是:

蔗糖、糖果、甜食、糕点、甜味水果、含糖饮料和蜂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