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73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doc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2.评价内容多元化;3.评价方式多样化;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更注重评价过程。

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现代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三爱二人一终生)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上作业,辅导检查)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简捷性;5.有指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结构

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

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

(直启系巩,理因思量)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谈话法的实施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 一安四生)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疏导性原则;2.方向性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7.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8.长善救失原则。

(书方知信,极致因善)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  客观、  全面、  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6.人道主义和社会功德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知思活长(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人活得长久))

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法;3.指导实践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的要求

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的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实际锻炼德育方法要注意的要求

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3.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4.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5.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具体要求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如何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

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角色扮演;5.价值辨析;6.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

(煮花生特有效)

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

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时机具有选择性。

2.保持与遗忘: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遗忘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

3.回忆或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 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

2.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怎样在教学中应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

这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评述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3.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确立目标;2.建立班委会;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

又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

教师需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教育知识素养、文化知识;3.能力素养:

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

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等;5.身体素养。

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1.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育知识素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相应的教育学科理论。

3.文化知识:

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知识,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文理兼修,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角色

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  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现代:

社区开发促进终身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观微教训)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区别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

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

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思维的形式

思维有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

2.判断:

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3.推理:

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全民化:

是指所有人接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2.教育的民主化:

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3.教育的多元化:

是对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的终身化:

是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全民多现身)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4)有效的运用表扬。

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三教一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知识观:

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

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2.对教育的意义:

(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已的理解;(3)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1.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4.课程评价:

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5.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生中心论课程主张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  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机器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五育的相互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内(人)结手(真)规速)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与文化: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具体表现为:

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1)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2)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在新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4)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积极主动的。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知觉事物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2.知觉事物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在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3.感知觉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的深化并达到成人的水平。

2.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意力。

随着中学生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注意趋向稳定,注意的稳定性对初一学生成绩的影响比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加明显。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2.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3.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较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渴望交往。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它是在个体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