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748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第8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展示三大名楼,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

(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情境导入: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预习检测

(课前先发下导学,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老师课堂检查后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⑴洞庭水:

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

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

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

):

分裂。

⑷乾坤:

指日、月。

浮:

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

音讯全无。

字:

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

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

指战争。

关山北:

北方边境。

⑻凭轩:

靠着窗户。

涕泗(sì

)流:

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3.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初步感知)。

4.学生自由诵读。

四、熟读全文,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解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1.全诗主要讲了什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⑴,今上岳阳楼⑵。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日夜浮⑷。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亲朋无一字⑸,老病有孤舟⑹。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戎马关山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学生默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并思考作者的感情

明确:

五、学生齐读全诗,朗读全诗,深入理解

(一)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首联

1.首联主要写了什么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师生进一步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2.首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颔联

1.颔联主要写了什么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2.颔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

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三)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颈联

1.颈联主要写了什么?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

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师生进一步赏析颈联:

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2颈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2)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四)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尾联

1.尾联主要写了什么?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师生进一步赏析尾联: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

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2尾联问题探究(各小组自由朗读后互相讨论)

(1)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六、全班自由朗读全诗,各小组探究下列问题(课外拓展)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

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观沧海》)(比较:

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

博大壮阔)

2.比较一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3.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

(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

(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从哪句可以看出?

(课堂拓展)

不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此时的杜甫呢?

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

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诗,主题探究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

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八、探究艺术特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

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

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

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

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

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

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

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

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

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

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

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九、课文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及课时跟踪

附板书设计:

(授课内容,一目了然)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反复诵读 

意象联缀

联想想象 

补充联想

炼字炼句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

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

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

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

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

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

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

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