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761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选择题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使得在保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或不超过环境容量的前提下,(D)。

P8或者

A.环境效益达到最大B.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C.环境污染降到最低D.使得所有的效益和损失的总和为最大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有(ABCD)。

A.人口与经济部分B.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

C.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D.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3、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ABD)。

A.城市人口与经济B.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C.城市规模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BD)。

A.“十五小”企业B.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

C.没有按时缴纳排污费的企业D.在特别保护区域内的工业生产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5、环境规划的作用是(ABCD)。

A.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B.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C.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D.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6、下列那一种废物最有可能为危险废物(C)。

A.生活垃圾B.包装垃圾C.电镀污泥D.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7、环境规划的特征有(ABCD)。

A.区域性B.动态性C.政策性强D.信息密集

8、环境规划的原则有(ABCD)。

A.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C.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D.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9、按照环境要素,环境规划可以划分为(ABD)。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B.水污染控制规划C.自然保护规划D.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10、环境规划从性质上可分为(AB)。

A.污染综合防治规划B.生态规划C.部门环境规划D.专题规划

11、固体废物能否用焚烧法处理的最重要依据是(B)。

A.废物的比重B.废物的热值C.废物的可生化性D.废物的粒度

12、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分为(ACD)。

A.资源供给指标B.环境管理指标C.污染物容纳指标D.社会影响指标

1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ABCD)。

A.社会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D.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ABD)。

A.人类的基本需求:

衣食住行

B.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需求,一般通过合理的生活模式来实现

C.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

D.经济发展是在有限制条件下的发展

15、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ABD)。

A.同代人之间的公平B.共同平均分享有限的资源

C.可持续的分配有限资源D.代与代之间的公平

1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ABCD)。

A.阶段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

17、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有(ABCD)。

A.生产B.生活C.还原D.信息传递

18、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有(ABCD)。

A.人工性B.脆弱性C.可塑性D.地带性

19、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有(ABCD)。

A.企业的集聚效应B.功能区的邻近效应C.时间的经济效应D.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

20、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有(ABC)。

A.环境承载力理论B.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C.空间结构理论D.循环经济理论

21、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有(ABCD)。

A.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B.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

C.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D.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22、按规划目的,环境规划目标可以分为(ABD)。

A.环境污染控制目标B.生态保护目标C.环境污染总量目标D.环境管理目标

23、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有(ABCD)。

A.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做时空分解、定量化

B.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

C.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人类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D.与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24、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有(ABCD)。

A.选择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规范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25、环境规划指标中的相关性指标是指(B)。

A.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B.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

C.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D.环境质量指标

26、安全土地填埋是固体废物的(B)。

A.预处理方法B.最终处置方法C.资源化方法D.减量化方法

27、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ABD)。

A.合理布局B.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

C.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D.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28、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有(ABCD)。

A.决策风险的影响B.决策时效的影响C.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D.决策机会的影响

29、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AB)。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技术手段D.宣传教育手段

30、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ACD)。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谁污染谁治理C.排污许可证制度D.污染集中治理制度

31、工业固体废物常用的预测方法有(ABD)。

A.排放系数预测法B.回归分析法C.弹性系数法D.灰色预测法

32、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有(ABC)。

A.非结构化特征B.多目标特征C.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D.结构化特征

33、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决策分析技术方法包括(BCD)。

A.系统分析法B.数学规划C.多目标决策分析D.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34、水资源系统规划可以分为(ACD)层次。

A.流域水资源规划B.水资源设施规划C.地区水资源规划D.专业水资源规划

35、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ABD)有关。

A.水体特征B.污染物特性C.污染物的空间分布D.水质目标

36、按降解机制,水环境容量可以分为(AD)。

A.稀释容量B.自然水环境容量C.管理水环境容量D.自净容量

37、总量控制的类型有(ACD)。

A.容量总量控制B.区域总量控制C.行业总量控制D.目标总量控制

38、筛选大气环境规划指标的方法有(ABCD)。

A.综合指数法B.加权平分法C.层次分析法D.矩阵相关分析法

39、我国对大气污染实行总量控制的区域有(ACD)。

A.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B.省会城市C.沿海开放城市D.“两控区”

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有(ABCD)。

A.综合保护的原则B.连续保护的原则

C.因地制宜的原则D.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1、土地资源评价内容包括(ABD)。

A.土地适宜性评价B.土地潜力评价C.土地质量评价D.土地资源经济评价

4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ABCD)。

A.基本农田保护规划B.名优特产地保护规划

C.风景名胜和历史纪念地规划D.特殊物种生长栖息地规划

43、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B)。

百度

A.最小化、无害化、资源化B.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C.无害化、资源化、规范化D.最小化、资源化、规范化"

44、控制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的措施有(BC)。

A.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B.推行垃圾分类收集C.逐步改变燃料结构D.净菜进城

45、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

A.影响大气环境B.影响土壤环境C.影响水环境D.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46、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方法有(BD)。

A.焚烧B.厌氧发酵C.分选D.好氧堆肥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

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

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

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

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

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

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

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

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

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

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

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

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

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

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

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

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1、大气污染:

主要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使得大气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称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23、土地资源:

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24、土地利用:

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25、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

是为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

26、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反馈的一种战略环境管理方法和制度。

27、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是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据此对土地质量做出科学评定,提出相应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

28、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29、固体废物:

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30、工业固体废物:

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包括高炉渣、钢渣、赤泥、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废石膏、盐泥废石和尾矿等。

31、危险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中,废物积聚后具有易燃性、易爆性、化学反应性,腐蚀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或传染性等。

32、城市生活垃圾:

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3、固体废物处理:

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4、固体废物管理:

是指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

35、固体废物管理系统:

是由固体废物及其发生源、处理途径、处置场所和管理程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是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级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37、社区:

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

38、乡镇环境规划:

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城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

39、决策支持系统(DSS):

凡能对决策提供支持,充分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有效性的计算机系统。

40、复合生态的结构:

社会、经济、自然3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4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是在考虑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规定、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污染状况和污染削减量、投资能力和效益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42、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是用于识别和度量一项活动或规划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

43、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 :

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地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44、水污染控制单元:

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45、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形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4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是指运用土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确定区域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制定保护方案和确定实施反感的措施,对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以使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47、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48、环境规划目标:

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49、评价指标(体系):

是很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组概括性表征。

50、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是一个环境系统工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区域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及数据分析和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51、土地:

是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填空题

1、环境规划具有: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环境规划按区域范围和层次分为:

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部门环境规划等;按环境规划的性质分为: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及专题规划等;按环境要素分为:

水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以及噪声控制规划等。

按规划期分为:

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短期环境规划。

3、未来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

①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②强化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③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性、独立性和更新性。

5、复合生态系统是由:

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

6、复合系统的功能:

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

7、复合生态系统具有:

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8、3R原则内容: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9、产业生态学原则包括:

多层次的开放性原则、闭路循环性原则、因地制宜的本土性原则和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经济性原则。

10、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为:

城市膨胀阶段、市区蔓生阶段、城市向心体、城市连绵带四个阶段。

11、产业生态学的特征:

系统性、整体性、未来性、全球化。

12、环境预测的技术方法:

定性预测技术和定量(或半定量)预测技术。

1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自然环境评价,经济、社会现状评价,污染评价。

14、环境预测按预测目的分为:

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理想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

15、水体水质预测方法:

水质相关法和水质模型法两类。

16、噪声污染预测主要内容:

交通噪声预测、环境噪声预测。

17、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

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18、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19、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环境分为: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20、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水环境分为:

区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层次。

21、根据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特点,分为三个层次:

流域系统、城市系统和单个企业系统。

22、根据水资源系统规划的不同范围,分为三个层次:

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23、水环境功能区划遵循“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计算—综合决策”的过程。

24、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

25、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分为:

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6、能流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

能流过程分析、能流平衡分析、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27、能流过程主要包括4个过程:

能流输入过程、能流集中转换过程、能流分配过程及终端用能过程。

28、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的方法一般有:

多因子综合评分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适宜度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

29、大气环境综合措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和加强绿化。

30、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一般指标筛选方法主要有:

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评分法、矩阵相关分析法。

31、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方法包括:

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32、土地资源调查的程序:

包括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4个阶段。

33、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

综合保护的原则、连续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4、固体废物分为:

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35、固体废物的物理处理包括:

破碎、分选、沉淀、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处理方式。

化学处理包括:

焚烧、焙烧、热解和溶出等处理方式。

生物处理包括:

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等处理方式。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有三个层次:

操作运行层、计划策略层和政策制定层。

37、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具体步骤:

总体设计、数据调查与分析、规划模型开发、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

38、城市环境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多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39、我国流域水环境变化的整体趋势存在的两个明显特点:

①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②流域水污染治理有了初步的效果,但水质很不稳定,污染治理效果仍需进一步的评估。

40、流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为:

系统分析与优化、流域分析与流域保护、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

41、评估内容将根据流域污染特征的不同而异,主要分为:

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及资金落实情况分析、总量消减情况评估、水质评价与分析、规划目标评估以及管理措施评价等。

42、流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①从宏观上以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气象、植被为依据实施划分一级区,表现出自然特征差异。

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二级功能亚区划分。

43、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特征:

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44、流域环境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45、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有: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46、常用的城市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

经验评估法、综合分级评分法、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法、评价信息系统。

47、生态城市应具备的特征:

环境良好、生态健康,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率搞,市民素质高,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48、DSS的结构特征: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图形及其他高级显示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