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775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Ⅱ期末复习题.ppt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指导,一、考试题型1、填空题:

(每空1分)2、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3、多项选择题:

(每题2分)4、简答题:

(3道小题,每题6分)。

大体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特点、重要作品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

主要考查学生学生掌握现代文学知识的广度和宏观思考、归纳概括能力。

5、分析论述题:

(1道,18分)主要是对本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的分析论述。

考查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6、作品赏析题:

(1道,16分)主要考查作品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某一首短诗或小说、散文片段,进行思想或艺术特点的赏析。

二、答题注意事项:

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试题性质、要求和涉及的范围、知识点,然后再根据不同题型,进行繁简适当的回答。

1、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偏重于现代文学史基础知识的记忆,主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

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重大事件、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

答题时要回忆联想、快速反应、果断作答。

一时想不起的、不能确定的暂时放过,待答完全卷后再回过头来补答。

不能占用时间过多,以免影响后面的大题。

2、简答题:

只就问题涉及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层次地概括性的简要表述,不必展开分析议论。

除题目有明确要求的外,也不必举例。

如能将总述与分述结合更好。

在详略程度上,比分析论述题要简略些。

3、分析论述题:

对本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的分析论述。

要求围绕自己主要观点展开论述,并引述作品相关材料作适当的分析。

若只有正确的观点,只是干条条,而无具体的分析论述,将影响答题的得分。

复习时可重点关注巴金、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的小说;艾青、戴望舒的诗歌、曹禺的戏剧等重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高觉新等人物形象。

4、作品赏析题:

分析鉴赏一些短诗或长诗、散文、小说(节选)。

鉴赏诗歌时时,要紧扣试题所给的语言文字,深入领会其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情绪色彩,揭示其隐含的思想意义,分析指出其艺术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时还要注意分析把握其意境特色、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等特点。

鉴赏写景或抒情散文片段,要紧扣所提供的段落,分析其构思特点、描写顺序、修辞手法运用、表达的情感等。

考试时的作品赏析只要求把意思分层次表达清楚即可,不要求长篇大论,不要求写成一篇完整的赏析文章。

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和电。

2.巴金家通过鸣凤、和三位女性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吃人罪恶。

3.死水微澜和啼笑姻缘的作者分别是和。

4.邢幺吵吵是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5.在其香居茶馆里描写联保主任与土豪劣绅邢幺吵吵的一场狗咬狗争斗。

6.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揭露了封建社会野蛮落后的_习俗。

三、填空题样题例答,7.现代诗派得名于主编的现代杂志。

8.“丁香姑娘”是戴望舒在一诗中创造的意象。

9.何其芳和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的诗合集叫。

10.何其芳的两部代表性诗集是和夜歌。

11曹禺戏剧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

12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是夏衍的。

13.论语派代表作家是,他大力提倡的小品文。

14.艾青的成名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

15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文学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同时并存的格局。

16四世同堂主要描写了北平胡同里以祁天佑家为代表的几户人家的遭遇。

17围城描写了方鸿渐与鲍小姐、唐晓芙和四个女性的关系。

18郭沫若在40年代初接连创作了、等六部历史剧。

19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南玲北梅”的女作家分别是上海的和北平的。

20毛泽东于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革命文艺的方向。

21毛泽东在讲话中用“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来阐明文艺创作中的关系。

22.二诸葛、三仙姑是的中的人物。

23.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表现了以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的美好心灵。

24解放区描写土地改革运动、同获斯大林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的暴风骤雨和丁玲的。

25.解放区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是,它通过农村少女的经历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1.被叶圣陶称为“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现代新诗是:

A、徐志摩再别康桥B、戴望舒雨巷C、艾青我爱这土地D、臧克家老马2三十年代何其芳创造的独语体散文的代表作是:

A汉园集;B画廊集;C预言;D画梦录。

3.“年轻的神”是下列哪位诗人诗作中的中心意象?

A.徐志摩雪花的快乐;B.戴望舒雨巷;C.何其芳预言;D.穆旦赞美4.被称为“泥土诗人”“农民诗人”的现代诗人是:

A、李季B、田间C、臧克家D、阮章竟,四、单项选择题样题例答,5下列“三部曲”作品中哪一个不是三十年代产生的?

A茅盾“农村三部曲”;B巴金“激流三部曲”;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D李劫人“大河三部曲”。

6被誉为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作家是:

A老舍B.曹禺C沈从文D.鲁迅7.描写北平人民在日寇铁蹄蹂躏之下的亡国之痛,被称为痛史、恨史、愤史的小说是:

A老舍四世同堂B曹禺北京人C沙汀困兽记D夏衍法西斯细菌8.30年代以描写都市病态生活、追求主观感觉印象和表现现代生活快节奏的的小说流派是:

A、心理分析派小说B、新感觉派小说C、社会剖析派小说D、京派小说,9.巴金的寒夜是一部什么题材的小说?

A农村题材B现实题材C历史题材D爱情题材10.三十年代注重描写人性美、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的文学流派是:

A、京派小说B、海派小说C、现代派诗歌D、论语派散文11曹禺重点揭示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的剧作是:

A雷雨;B日出;C原野;D北京人。

12.张天翼华威先生暴露讽刺的对象是:

A贪官污吏B土豪劣绅C抗战官僚D汉奸文人,13.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

A、1937年的上海B、1937年的武汉C、1938年的武汉D、1938年的重庆14.“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出自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

A臧克家难民B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C蒲风茫茫夜D艾青手推车15张爱玲小说中被称为“女性情欲的研究”的作品是:

A倾城之恋B茉莉香片C金锁记D红玫瑰与白玫瑰16.“大赤包”是老舍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四世同堂;B骆驼祥子;C月牙儿;D离婚,17.“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香港的进步文学B、抗战时期上海的进步文学C、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进步文学D、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文学18在解放区新秧歌运动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新秧歌剧,最有代表性的是:

A赤叶河B血泪仇C兄妹开荒D放下你的鞭子19三仙姑是赵树理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李有才板话B小二黑结婚C传家宝D三里湾20.解放区诗人李季借鉴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民歌体长篇叙事诗是:

A漳河水B赶车传C边区自卫军D王贵与李香香,1.茅盾“农村三部曲”包括哪三篇小说?

A、丰收B、秋收C、春蚕D、残冬2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A.老派市民;B.“新派市民”;C.理想市民;D.汉奸市民;E.城市贫民。

3中国现代话剧在三十年代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

A.出现了堪称世界戏剧艺术大师的剧作家;B.出现了高质量的经典剧作;C.出现了职业化的剧团、剧场和导演演员队伍;D.出现了大规模、连续性的话剧演出活动;E.形成了广泛而稳定的观众队伍。

五、多项选择题样题例答,4.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具有多重的身份,主要包括:

A、周朴园的妻子B、周冲的母亲C、四凤的婆婆D、周萍的情妇5.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所描写的爱情纠葛发生在下列哪几个人之间?

A匡复B赵振宇C杨彩玉D林志成6鲁迅杂文中创造的否定性类型形象主要有:

A.叭儿狗形象;B.落水狗形象;C.丧家犬形象;D.二丑形象;E.孺子牛形象。

7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文学创作有以下共同特点:

A爱国主义的主题;B英雄主义的格调;C昂扬乐观的时代气氛;D讽刺成为主色调;E体制上的小型化、轻型化。

8抗战中期的文学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A沉郁;B昂奋;C凝重;D博大;E焦躁9钱钟书在围城中嘲讽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

A方鸿渐;B赵辛楣;C李梅亭;D苏文纨;E钱默吟。

10郭沫若抗战时期连续创作了六部大型历史剧来“以史为鉴,借古讽今”,主要剧作有:

A棠棣之花B屈原C虎符D王昭君E天国春秋11.下列诗人中属于七月诗派的诗人是:

A.胡风B.辛迪C.阿垅D.杭约赫E.鲁藜,12.下列诗人中属于九叶诗派的诗人是:

A.杜运燮B.陈敬容C.绿原D.郑敏E.穆旦13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B.作家艺术追求的大众化C.作家创作心态的“工农兵”化D.文学视野的狭隘性E.题材内容的单一化14解放区采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

A萧红呼兰河传B老舍牛天赐传C田间赶车传D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E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15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怎样成功吸取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营养的?

A对信天游民歌那种两句一节、几节相联的旧体式进行扩展与革新。

B对信天游民歌在抒发男女爱情中夹杂着粗俗猥亵成分的传统内容予以革新。

C对信天游民歌惯常运用的比兴手法予以借鉴和创新。

D继承了信天游民歌那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E继承了信天游民歌明快和谐的节奏与韵律。

1.下列话语各出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中哪个人物之口?

“我招谁惹谁了?

”“我偏要跟他们作对,我要做一个叛徒。

”曹禺、巴金、沈从文、老舍;边城骆驼祥子北京人家;觉慧、傩送、愫方、祥子。

答案: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巴金的家中的觉慧,六、连环选择题样题例答,2.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仇虎;曾树生;翠翠;蔡大嫂;祁瑞宣;曹七巧。

沈从文;曹禺;巴金;张爱玲;老舍;李劫人。

寒夜;原野;金锁记;死水微澜;四世同堂;边城。

答案:

曹禺原野;巴金寒夜;沈从文边城;李劫人死水微澜;老舍四世同堂;张爱玲金锁记。

1.老舍小说的“北京味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思路要点:

三层意思)一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展示北京风物习俗、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

二是善于揭示北京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

三是运用纯正地道、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

七、简答题答题思路要点,2.巴金在家中主要从哪些方面揭示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败的原因?

答题思路要点(1总2分):

家主要从内部蛀空和外部冲击两方面来揭示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败原因。

内部“蛀空”主要表现在高公馆主子们物质生活的豪华奢侈和伦理道德上的腐化堕落。

外部冲击既有自然灾害和军阀战乱等天灾人祸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更有五四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3.简述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及其所表现的思想主题。

(答题思路要点:

1总2分)艾青诗歌的思想主题是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组意象表现出来的。

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土地情结,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太阳意象突出体现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永恒主题。

4.简述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所说的被称为“现代诗派”宣言的一段话及其含义。

答题思路要点(两层意思):

施蛰存的原话是:

“”。

这里连用五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其特定涵义:

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情绪();现代辞藻();现代诗形()。

5、简述解放区文学的新面貌、新特点。

答题思路要点:

(三层意思)一是新的题材和主题:

二是新的人物形象:

三是语言和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

6.简述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答题思路要点(四层意思):

浓郁的地域民俗色彩。

情节的连贯性与结构的完整性。

在情节发展中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

八、分析论述题答题思路要点,1、分析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的形象(答题思路要点)先总述觉新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内蕴丰富、充满矛盾、具有两重人格的艺术典型。

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基本特点:

委曲求全、懦弱顺从高觉新两重人格的种种表现:

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知书识礼的大少爷;渴望新的幸福生活,又顺应旧的环境苟活下去;对封建压迫内心不满,但却不敢抗争,忍让妥协;既有维护封建制度和礼教一面,也有在痛苦绝望中开始觉醒、同情支持叛逆反抗者的一面。

高觉新两重人格形成的原因:

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孝悌观念毒害高觉新两重人格给他造成的损害:

三次重大牺牲(理想、爱情、爱妻)。

高觉新形象典型意义:

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传统观念对健康人性的戕害,揭示懦弱苟且的国民性特点,揭示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的危害性。

2.以小二黑结婚为例,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答题思路:

四层意思)小二黑结婚里二诸葛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三仙姑顶着红布装神问灾、李有才说快板的出口成章等描写,带有浓郁的地域民俗色彩,既幽默风趣,又充满北方黄土地文化特色。

小二黑结婚故事性很强,开头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人物,以人物带出故事,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连贯到底,末尾交代人物结局。

情节连贯,结构完整,还借鉴了说书中“扣子”手法,适应群众欣赏习惯,形成雅俗共赏的评书体小说样式。

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继承古典小说和民间文学传统,在情节发展中用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如通过“不宜栽种”、“命相不对”、“兆头”、“时运”和“恩典恩典”等语言和情节,表现出二诸葛迷信、迂腐、懦弱而又老实的性格特征。

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新词旧用、大词小用、俗语妙用。

如“恋战”“研究”“团弄”“驴粪蛋上下霜”等。

3、分析沈从文小说边城里的人性美(答题思路:

1总3分)沈从文小说的基本主题是赞美湘西人的人性美,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取向和再造民族品德的文化趋向。

充分展示了湘西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自在无为、“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状态,赞美湘西人的生命精神和人性美。

他们热情勇敢、淳朴善良,顺乎自然。

如柏子那种坚忍顽强的生命意识,历经磨难又能倔强生存下去的本性。

龙朱月下小景等展示了湘西青年男女充满浪漫和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真挚热烈的生命活力,歌颂了人类的纯真爱情和纯洁性爱,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命哲学。

边城更是一曲理想人性的颂歌。

边城社会显得静谧安宁,民性和善,古风犹存。

边城人无不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重义轻利、守信自约。

荒村野渡船夫与乘客真诚揖让,青年男女热恋时的缠绵对歌。

老船夫的乐观旷达、宽厚慈善,翠翠天真纯洁、温柔恬静,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都体现着边地人们的古朴遗风和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

沈从文之所以描写和赞美湘西山民原始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是因为他太眷恋包孕其中的古朴醇厚的民族传统美德,他的用意在于“想借文字的力量”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与活力,探求重造民族品德的途径。

4.分析戴望舒雨巷的现代性与传统色彩(答题思路:

2层4点)雨巷的现代性:

一是采用了现代主义诗歌常用的象征、暗示、隐喻的手法,将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群体巧妙地组合为一个朦胧而富有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

二是诗中渲染的幻灭失望、孤独彷徨、惆怅忧愁、哀怨伤感的情绪色调,也与现代主义诗歌中常见的人生体验相通。

雨巷的传统色彩:

一是“丁香姑娘”的意象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里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类型,继承了以花草喻美人、以美人象征理想追求的传统。

二是诗歌意象、意境的朦胧美,迷离恍惚的气氛,带有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婉约特色。

六、作品赏析题答题思路,1、阅读欣赏体卞之琳诗歌断章,对其隐含的思想意蕴和作品的表现方法作出切实的分析评点。

(答题思路:

1总3分)这首诗将诗人的一种深邃的哲理性思考,表现得形象而巧妙。

诗里描写了两组意象:

第一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第二组: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桥上的人和楼上的人互为“风景”;你在月下欣赏着明月,“明月”作了“你”的“装饰”。

而在楼上却有另外“一个人”在同样的月下想念着“你”,“你”却成了“她”的梦里的“装饰”。

短短四行诗,用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把抽象的哲理表现得非常十分深刻、浅显、明白。

本诗的意蕴还可以从男女爱情方面去联想拓展:

痴男怨女远远遥望,咫尺天涯,心有灵犀,思念绵绵在句法上运用了主语复现的表达方式,既是内容需要,也造成节奏回环美。

2、比较分析艾青太阳(节选)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的思想内蕴和表现手法特点,A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B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答题思路:

三层意思)两组诗的内容互为对照补充,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题。

A描写的是在太阳光芒的照耀下,大地万物从冬蛰中复苏,突出太阳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象征中华民族从沉睡中觉醒,焕发出昂扬激奋的时代气氛。

B则着重描写祖国和人民的灾难深重,展现了一幅流离失所、悲怆凄凉的人生图画,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两组诗在意象营造和构图色调上,形成繁复与单纯、明与暗、动与静、热与冷的鲜明对照。

A采用了繁复的意象组合,构成一幅虚实结合、色彩明丽、生机勃勃、富于流动感和生命力的图画。

B的意象相对单纯,画面的色调阴暗凄冷,气氛沉静凝重,与诗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情思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打动人心的悲怆美。

在表现手法上,A组诗总体上是简笔白描,语调明快。

局部运用了借喻,。

B组诗对大地意象是工笔细描,并运用拟人和象征相结合手法,。

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准备迎接考试!

祝同学们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