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8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docx

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结题报告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在得到广泛实施,作为21世纪的政治教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今天,为了更好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希望借此来革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课题具体从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解决措施几个方面入手。

为此课题组成员把大量的实践材料与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和广大的思想政治学科老师们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的烦、学的累、耗时多、效率低,这也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减负”的精神。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负重,兴趣缺失,其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即使有部分学生“学有所成”的,也只是条条框框的理论线条记忆了,倘若让其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了。

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

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课题,探究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政治——生活”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通过探究和实验,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

教学中的“实践性”的涵义。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第二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

2、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就要从根本上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么做呢?

一种办法就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调查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综合分析,通过纵横对比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不断学习,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着重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

例如,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增强实践性研究等。

2、关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性的研究。

例如,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哲理等。

3、关于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的研究。

例如,每周新闻点评、焦点访谈等。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研究。

例如,撰写调查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措施和过程

(一)研究措施

本课题在2009年4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都十分重视。

1、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

如图所示:

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课题组

(宏观控制)(组织指导)(具体实施)

在校长室的宏观控制下,教导处的组织指导下,课题组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2、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多数老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

因此,我们在研究初期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研讨书籍、报刊杂志等,并做到:

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研究中期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变化,进行评议、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

研究后期以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和撰写论文为主,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的成果上升到更高理论高度,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改课改动态,了解相关其他课题研究情况,在全体政治老师中形成共识。

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与计划等等。

1.集中学习,达成共识,组建课题组。

2.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撰写了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试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较好地消除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先是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分别对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计300多名学生。

本次调查着重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三是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情况。

共设12道题目,主要是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相关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

1、在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上。

问题一:

你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培养你们的实践能力?

“有,老师做的很好”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0%;“没有”占60%。

问题二:

你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

“非常必要”占30%;“有必要”占40%;“没有必要”占30%。

2、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上。

问题一:

你觉得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

“结合紧密”占30%;“有一定联系”占40%;“联系很少”占20%;“没有联系”占10%。

问题二:

你对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的看法?

“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占70%;“学习兴趣略有增强”占20%;“感觉效果一般”占10%;“没有帮助”占0.

3、在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上。

问题:

你是否每天都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

“每天听看”占10%;“有时听看”占20%;“不听看”占70%。

4、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上。

问题:

你撰写过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吗?

“经常写”占10%;“不经常写”占70%;“没写过”占20%。

原因分析:

1、来自教材的原因。

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使用的政治教材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相比,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就达不到现实效果。

2、来自家长的原因。

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这样说:

“我的孩子只要能够考高分,什么家务活也不要他做。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脱离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制约,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不配套,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制约。

4、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分数,忽视能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成了书呆子。

5、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科学理论需要灌输”,只讲“硬灌”,不讲“灌法”,教师多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经常性的召开课题组会议,举办各种教学活动,经验交流会,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并且做好资料的收集,论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实践能力是兴趣的结果,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同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团会,举行辩论会,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凸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性。

新课程的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尽可能地扩展到学生普遍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并紧扣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有效地进行教育。

教学中我们突出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活动性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3、立足课内和课外想结合。

我们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学生课堂内外相结合。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提供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

例如主题班会形式,辩论会形式等。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收集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等,以及利用寒暑假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4、重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

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收录时政内容,把看新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并鼓励学生养成即时摘录重要时政的习惯。

教学中我们还结合时政、热点问题,知道学生撰写小论文等。

第四阶段:

总结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顾总结课题阶段,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撰写结题报告,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公开课展示实验成果,完成结题工作,并推广经验。

1.收集整理,自我总结。

2.交流探讨,结题报告。

3.推广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

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政治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探究了几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1、自由飞“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活动形式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的天赋。

”因此,利用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和喜欢探究的心理,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焕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给了一个事例:

三胞胎兄弟分别被三个家庭所收养,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和自己努力的不同,最终的情况也迥然不同,请同学们猜想着三胞胎兄弟的结局会怎样?

我们要求学生先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测一下可能的情况,然后联系自己的身边实际,动手去调查一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们想象出三种可能出现的结局:

(1)父母对孩子自小就严格要求,加强各方面教育,使孩子自立自强,最后取得成功;

(2)孩子自幼备受父母溺爱,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父母,最终一事无成;(3)孩子也自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依赖性较强,自己也不够努力,做事屡遭失败,收到很大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后,毫不气馁,正视现实,吸取教训,不向命运低头,不怕困难,从逆境中奋起,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重新走向自立自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僵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之外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2、“唇枪舌战”——“辩论会”形式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通过辩论,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收集整理材料等实践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计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

例如,根据教材“对中学生‘上网热’的思考”这个内容,联系有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的课题辩论会。

正、反方同学由于在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资料的收集、调查的结果等等),课堂上唇枪舌剑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做了相应的评论,并且引出正确的做法。

通过这样的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过这样不断地训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一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3、“我型我秀”——“主题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思想政治课有密切联系的主题班会,是行之有效的。

例如,我们针对“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这一内容,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

(1)让同学们回去找到两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中国人》(刘德华),聆听几遍;

(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自尊自信的中国人的事例;(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4)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发言谈谈感想;(5)老师总结、点评。

为了上好这堂课,全班同学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每个同学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4、“身临其境”——“社会调查”形式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其目的在于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客观原因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与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例如,我们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具体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阶段:

包括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3)列出调查内容;(4)选择调查方式,如问卷、访问、座谈、观察等;2、调查阶段: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资料,得出理性认识。

包括

(1)分析数据;

(2)回归教材知识、深化认识;(3)撰写调查报告;4、集体交流;5、老师点评或同学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华山论剑”——“比一比、赛一赛”形式

中学生聪明伶俐,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特别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

我们抓住学生的的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形式。

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设计了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列举比赛”。

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搜集“不同民族的节日”,然后列举出来;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搜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列举出来。

看看哪组同学列举的多且好,最后评选出优胜组;如果比赛中哪组有同学说不出或者弃权,就要扣除一定的分数,不能获得第一名。

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获奖的和没有获奖的都很高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比赛,学什么不仅得到了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被人赞赏的兴奋和快乐;还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价值,培养了团队精神。

6、“觅迹追踪”——“综合探究”活动形式

综合探究活动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增设的,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

综合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例如,《文化生活》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聚焦文化的竞争力”,我们让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并进行宣读、交流;然后综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加以补充,并举行“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最后要求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和知识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写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搞一个小型展览。

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深刻感受到祖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

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三)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

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

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

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

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

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

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

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

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

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我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外交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

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

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

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

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

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