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961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溧阳市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诗人以“思”引发“无端”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这是诗人登高看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5.选做题:

理科考生选做

(1)文科考生选做

(2)

(1)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欢迎批评指正。

恳切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在广谣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

“……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

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

“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说:

“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

罪过!

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

善哉!

阿弥陀佛!

(2)下列对《三国演义》有关情节的概括,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德献刀”的故事说的是: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宝刀进府行刺。

吕布离去后,见董卓面向内侧身而卧,便拔刀要刺。

董卓在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相问。

曹操急中生智,急忙持刀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董卓接过来一看,果然是口宝刀。

B.“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说的是:

华雄是袁绍手下的一员猛将,诸侯会盟讨伐袁绍时,华雄连斩多员大将,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挺身而出,要战华雄,曹操为他温了一杯酒壮行,关羽没接就飞身出马,关羽斩了华雄回来后酒还未凉。

C.“割发代首”的故事说的是:

刘备率领大军经过麦田,严令禁止践踏麦田,违者斩首。

忽然从麦田中飞出一麻雀,他的坐骑受惊便踩到了傍边的庄稼。

刘备欲自刎,被众人拦住。

郭嘉提出《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齐备统帅大军,不可自戕。

刘备遂割发代首,传示三军。

D.“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说的是:

赵云兵败归降曹操,但寻找刘备的决心不减。

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

因没有曹操的关文,守将均不放行。

于是,赵云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闯东岭等五个关口,斩孔秀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

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

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

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

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

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

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

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

近乃僦宅①居是水之西。

老屋百年,尘埃渗漏。

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

予居之未尝不适也。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

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

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嗁,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

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

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

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

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

轩既葺,居者一年。

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

而其室遂废。

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

其前户所临街,称名多异。

或曰:

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营。

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东厂;

至今犹名曰东厂;

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

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

(清·

管同《抱膝轩记》,有删节)

【注】①僦(jiù

)宅:

租房。

②市廛:

商店集中的地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处:

安置

B.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阙:

缺憾

C.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楹:

楹联

D.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聒:

吵闹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会是三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偃仰啸歌,即获其所/其孰能讥之乎

C.盖往往为所掩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很不满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但作者身处其中却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9.作者在抱膝轩中的“一时之兴”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概况。

(3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嗁,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

(2)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吴越之地的特点。

(5分)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

(李密《陈情表》)

(2),疏林不做美,。

,。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王实甫《长亭送别》)

(3)鹏之背,;

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

吃饭了吗?

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

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

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

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

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

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料,两料,缓缓地咀嚼……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

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

建阳零点,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

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

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去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

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13.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4分)

14.作者为什么在第10节描写老祖父捡拾饭粒的细节和一家人吃饭的场面?

(6分)

15.赏析最后一节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6.本文叙写了与“粮食”有关的人和事,试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现代文阅读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与文学的自然情结

陈邵明

①自先秦以来,隐逸行为不断为不同时代封建文人士大夫所效法,逐渐由一种个体行为发展为颇具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

隐逸不仅表明每个生命个体对人生价值的抉择,同时也渗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行为方式及审美趣味。

②隐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对各层面文化的吸收,然其最重要的根旨在于对老庄哲学的实践。

老子的自守自重的重生观、自然无为朴拙真率的审美追求,庄子所标举的自由精神,迎合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隐逸心理,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一种深藏于心的内驱力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走向。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隐逸文化为古代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转换了文学视野,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崭新领域。

而另一方面,古代封建政体种种弊端的严酷性,使封建文人士大夫他们深感在这无法自主的时代里,兼济天下的路不但艰难,而且也很危险,而这些人,处在封建时代的知识群,所谓士大夫阶层,或是附合当权者,明哲保身,或是鄙视俗世,超然物外,特立独行,把自然作为虚托自我的对象。

寄情自然,投身自然,把自然当作观照自身的对象物,隐逸主体与自然的这种亲近和谐的关系,为发现和表达自然美提供了前提条件。

③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④在隐逸文人中,陶渊明和谢灵运堪称集大成者。

一个是“隐逸文人之宗”,一个被誉为“见游山水诗以康乐为最。

”他们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隐逸文人的审美追求。

沈德潜《古诗源》评道,“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

陶渊明这种真的隐逸文人观照自然、审视自然美独具匠心的崭新视角,把文学的审美视野伸展到世俗作家无可企及的地方,也达到了此前山水田园诗难以企及的高度。

⑤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

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

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

在陶渊明诗中,荒墟草屋、乡村田园、桑麻豆苗、榆柳桃李及乡村民间淳朴和谐的气氛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

陶诗将山水田园中触动心扉的情景事意融为一体,以真为主线贯穿其中,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

其实,隐逸文人创作时遵循的这种“真”的核心,就是一种脱落世故、超然物外的审美主体本色精神,与道家所倡言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道家认为,在“天下无道”时,个体生命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与发展,就必须把人世一切得失置之度外,过一种纯任自然,不为功利得失而苦心劳神的生活,摆脱外物对人的奴役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隐逸文人的这种创作心境与真实介入并感受自然的方式,为文学创作题材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⑥总之,隐逸令文人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然,以特有的心境表现自然。

表现自然题材的文学作品在隐逸文化的影响下逐步走向全面与成熟。

17.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及审美趣味对隐逸者的选择也起到决定性影响。

B.我国古代隐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实践了老庄哲学,老庄哲学可以说是隐逸文化的根本。

C.《诗经》中的山水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如《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隐逸文人追求的表现自然的“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18.隐逸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加以概况。

19.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五段的论述层次。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秋节前夕,家住南京某小区的于胜利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

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

“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

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

我和你妈又不缺一月饼。

”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或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相辅相成:

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

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辅,帮助;

成,促成。

相反相成:

互相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促成,现在用来表示相反之事物间有着同一性。

亮丽:

明亮美丽。

靓丽:

靓艳美丽,常用来形容青春貌美的女子。

挥洒:

洒落,抛洒;

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

潇洒:

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

又形容景物凄清、幽雅。

2.D

3.B(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又有空间上的层次感。

依照先时间顺序,再依据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判断)

4.A(写雪)

5.

(1)D(A“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B“治癌”与“致癌”同音,不当;

C“荣幸”是谦辞,用于对方不当。

(2)A

6.C(楹,古代房屋厅前的柱了。

7.B(表指代/副词,表诘问语气;

A项,表转折;

C项,表被动;

D项,结构助词。

8.B(作者并没有很不满意,换膝轩也不是在屋外另建的。

9.①有自己的环境,很开心;

②心意满足时就高声朗诵;

③有时那些嘈杂的声音,常常被我的读书声盖住。

(每点1分)

10.

(1)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

(句顺1分,“妇孺”“阗”“殆”各1分)

(2)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

(句顺1分,“明年”“为”“恒”各1分)

11.

(1)水乡风光,景色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一点1分)

(2)选取典型意象,突出吴越之地夜市的繁华、热闹景象;

(2分)火光与水面相映,增添诗情画意之美。

(2分)表达了对吴越的赞赏和向往。

(1分)

12.

(1)欲苟顺私情/实为狼狈

(2)青山隔送行/淡烟暮霭生活费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无黍秋风听马嘶

(3)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3.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每点2分)

14.突出粮食的重要性,表达人们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有粮食就有温馨,有粮食就有一切;

回顾生活艰难的时期。

15.强调一粒稻米(粮食)的来之不易,人们应倍加爱惜,(1分)体现一粒稻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方方面面的关照与呵护。

(1分)夸张、拟人手法的妙用,(1分)生动、形象,情感含蓄、丰厚。

16.表达了作者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批判了当下忽视食物天养天成的的过程,对食物以及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现象;

启示人们只有学会了尊重粮食和生命,才能带着自己的灵魂走得更远。

17.A(“对隐逸者的选择也起到决定性影响”与原文“渗透着”意思不相符)

18.受老庄哲学中的自守自重的重生观、自然无为朴拙直率的审美追求,以及自由精神影响;

受残酷现实的影响;

逐渐由一种个体行为发展为颇具传承性的文化现象。

19.首先,指出真在表现自然中的地位及内涵。

然后以陶渊明为例强调“真实”与“真情”是隐逸文人创作的核心并认为这种方式与道家的主张相一致。

最后,指出隐逸文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20.【立意】可以从老人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女儿的角度立意,还可以从老人和女儿相结合的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孝道不能敷衍、走过场,要常回家看看;

正确看待“同城送月饼”;

亲情需要沟通与谅解;

孝文化如何继承与弘扬等等。

【赋分等级】

一类卷:

63分以上。

作文特征:

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美观、切合文体要求。

二类卷:

56-62分。

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体端正、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卷:

42-55分。

中心基本明确、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体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类卷:

28-41分。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什么内容、感情不真实、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体难辨、不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译文:

自从明太祖建都江宁,杨吴城濠便被围到了江宁城内,河水逐渐变得狭小。

直到它向东到了竹桥,有一条河水穿过城墙前来汇合。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青溪一曲”。

折而向南流,到了柏川桥,又与从钟山流出的河水汇合。

又慢慢向南流,过了大中桥,只见淮水流入东关,与它汇合,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矮小,但与这三条水流汇合,半里之间,水势还是变得激荡宽广。

加上此地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

而且东岸全是果园菜园,间杂种植了桃树、杏树、韭菜、菘之类的果木菜蔬。

山林映衬环绕,船舶往来穿梭。

虽然处于城中,大概和郊外也没有什么差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后来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

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

每当炎热夏日,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

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

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

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为“抱膝”。

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起居俯仰,吟啸放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

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

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犬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大概没有一刻不传过来。

但每当我神会志得,大声诵读,家人总是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

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

当年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抱膝吟诵《梁甫》,当时的人问他的心志,他只是笑而不答。

我给小轩命名,哪敢用武侯来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

然而我既厌恶鄙视虚假文辞,又不急切地追求科举功名,只有这斗室一间,读书不辍。

有人问我,我拿什么来回答他呢?

轩修好后,住了一年。

第二年,我就被人招请,不常在家。

这座屋子于是荒废了。

然而当时的兴致,常常回想,不能忘怀,所以就追念写下了这篇文章。

柏川桥,与我的屋子后窗相对。

前窗所对的街道,名称多不相同。

有人数说:

此地古代属绵乡,名叫绵乡营。

有人说:

柏川桥向北一百多步以外,那个地方是明代的东厂,至今还叫东厂;

而此地就是明代的军营。

这两种说法,现在都不能考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