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796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赠白马王彪古诗赏析文档格式.docx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

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

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1]

 

是一首抒情长诗,是曹植的代表作,

本诗的第一章写离京都的心情。

这章诗措词委婉,但流露出深心的怨抑和伤感。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写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后两句写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

这几句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介绍。

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是诗人感到路途艰难,但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桥梁可以帮助过河,只好乘船过河。

多重的艰难是作者吐露出一个“怨”字,不仅是对路途艰险的怨,更是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怨恨。

“顾瞻”两句,表明自己虽已离京但仍眷恋,眷恋之深,突出压迫之重。

第二章写旅途的艰辛劳顿。

越过伊洛二水之后,正逢翻大雨,道路泥泞,欲前无路,人马疲累,不堪其苦。

这章先写路过太谷的情况: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以景衬情,写太谷的苍凉境况,来突出诗人内心的忧伤以及旅途的艰难。

结句’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写改道登上山坡,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

而马又生了病。

使行程难上加难。

此章节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交代难舍难行的缘由。

表白内心悲愤,指斥奸佞当道的现实,隐指主使者,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

承接第二章的“我马玄以黄”写“玄黄犹能进”意在指出马儿生病了尚且可以前行,而我心中的郁结之情却难以疏解。

原想着可以同白马王可以结伴相行,不曾想,就连这点自由都被剥夺。

不禁大声痛斥:

“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诗人借鸱枭、豺狼、苍蝇来比喻皇帝身边那些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奸恶小人。

突出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及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

“欲还绝无蹊,搅髻止蜘橱。

”诗人痛感在朝谗人既多,自己又欲还无路,日暮途远,只有含悲搅髻、徘徊不前,而有人间何世之感!

第四章通过写诗人目击秋野傍晚景物萧条而产生的伤感情绪。

承接上句的“揽辔止踟蹰”发表感叹“踟躇亦何留”诉说自己虽然徘徊不前,但又有什么能够让自己留下来呢?

唯有兄弟别后的无尽的相思之情。

本节借用秋风、寒蝉、落日、归鸟、孤兽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归鸟有林可归,孤兽有群可回,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作者本人却无处可去,顿生凄凉悲悯之情。

后三章纯是议论,其中第五章转为哀悼亡弟,引出人生苦短、命运无奈的感叹。

由曹彰的暴死发出对人生的感慨,“太息将何为,夭命与我建”八句,感叹命运总是事与愿违,谁曾想到胞弟会如此一去不回,他的孤魂已返回封地,而灵柩却还停留在京师。

想到自己也可能很快离去,不禁心生悲凉。

以下几句写人生短暂,犹如清晨的朝露,太让一出来,就会被晒干,而人到了暮年,过去了的日子想追也追不回来,自己又非金石。

感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的悲哀。

第六章写诗人以豪言壮语来安慰白马王,同时借此来勉励自己。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诗人深感内心的悲痛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想要自己摒弃悲痛,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

接着便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八句来使自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抒发慷慨悲壮之气概。

然而内心的悲痛并未因此而解脱,“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对于生者的离别尚且可以相互勉励,而对于骨肉仓卒的永别,怎能让人接受。

作者的矛盾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矛盾痛苦之情。

第七章写诗人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人生之道。

诗的末章写惜别的深情。

这章前四句因任城王之死,从苦辛中省悟到“天命可疑”,“求仙无用”。

更和第四章中“天命与我违”相呼应。

次四句因祸福无常,变故发生在顷刻之间,表明百年善终,谁也没有把握。

因后会难期,更不知和白马王重行欢晤能在何日?

又不免使人肺肝摧裂。

末后四句: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是本章的结语,也是全诗的总结

语挚情深,前二句是深心的祝愿,后二句则

是点明赠别之意。

而在感情的披露上却又达

到高峰,语虽平淡,而字字血泪。

【译文】

  序文:

黄初四年正(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

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

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

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

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

  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

  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

  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

  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

  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

  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

  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

  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

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

  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

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

  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

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

  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

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

  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

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

  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

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

  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

  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

  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

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

  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

  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

  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

  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

  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

  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

  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

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

  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

  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

  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赏析】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

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

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

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

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

全诗共分七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

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

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

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至于第三、五、六、七章以抒写情感为主,或愤而斥责,或黯然自伤,或强作宽解,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悲情的锦远。

  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

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萧条引发的伤感之情,与兄弟生死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宽慰之情。

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两字的不同表现。

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从章法上看,它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连章法,除首章之外,其余六章首尾相衔,使全诗气韵流贯,节奏跌宕。

诗中多用问答句,问答句又多用在每章之首,承上启下,即使全篇结构严谨,又使诗歌转折有致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

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

按曹植于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

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

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

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

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

“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

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

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

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

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

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

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

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

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么深重。

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

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

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说的那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3章共12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

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

心情愁闷还想些什么呢?

于是提出“亲爱在离居”,即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点明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

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

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

“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

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

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

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

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

由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

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

“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

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

绳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4章12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

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自己不禁发问。

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

“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

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

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

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

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

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着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

第5章共14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

作者深知,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

何以产生这种念头呢?

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

哪里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呢?

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

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

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

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着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

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干了。

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

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

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

“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

《古诗十九首》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

第6章共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

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

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

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

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

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

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

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

为什么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

(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

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

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

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最后的第7章共12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

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

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

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

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

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

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

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

略早于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的抒写。

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

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

那么,人生百年,谁能把握得了呢!

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么会有诀别之感?

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

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

通过此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反动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

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

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

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

古代《诗经》中的《文王》和《既醉》两篇;

乐府诗《平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

《赠白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1章和第2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

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

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

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

第4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作者噤若寒蝉,大胆写了这首诗,不也正像“寒蝉哀鸣”吗。

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恰当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史学家陈寿曾说:

“魏世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止壅隔,同于囹圄;

位号靡定,大小岁易;

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

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评》)读了《赠白马王彪》一诗,就会深刻理解这种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清人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评此诗曰:

“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沈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卷2),这是侧重诗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言的。

所谓“空论泛咏者”指上文方氏评论过的曹植的《虾篇》、《箜篌引》、《怨歌行》、《名都》、《美女》、《白马》、《远游》等。

方氏所论,大体近是。

杜甫无疑受到过曹植的影响,他说过: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话。

但说“开杜公之宗”,则言过其实了。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