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81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_陈倩.docx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陈倩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影响学业、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已经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本研究把研究重点去放在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上,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据教育部数据报告,2019年高考录取人数有820万人,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有1071万人,而据某高校心理调查数据显示,约有10%的大学新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约20%的大学新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问题,可能涉及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具体指导,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当前大部分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己经表现出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身上,通过心理测试去筛查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去对这部分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通过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去重点关注身边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在干预的过程中也是更多的去关注他们的问题本身,而忽略或轻视了他们身上的积极点和那些尚未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本研究拟探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期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建立一种积极、阳光的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而这也与我们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健康、阳光的大学生相一致。

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以下几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增强学生此时此刻幸福、快乐等积极主观感受的体验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

结合正念相关的概念,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的体验。

通过在日常校园活动中开展“微笑集中营”、“你身边快乐的人和事”等活动,引导学生去积极关注身边那些正能量、能增强幸福感、聚集快乐的人和事,同时对那些己经存在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鼓励,在校园内通过条幅、易拉宝、宣传海报等形式对阳关时间、积极情绪等进行大量宣传,营造一种阳光、快乐的校园氛围,鼓励教师和家长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多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主动表扬和激励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积极情绪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积极关注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进而增强幸福感。

2激发和强化大学生潜力和能力,进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个体各种实现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体成长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个体具备越多的的积极品质,越能够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也越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通过举办多种类型,多种主题的实践锻炼活动,培养大学生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激发其内在潜力,同时在各项活动中设置不同能力类型的奖项,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优秀能力进行表彰,增强其认同感和成功体验;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小组讨论、个人展示、实操演练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吸收的同时,亦可不断强化学生各项能力的锻炼,进而形成一种习惯行为,助力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

3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开展日常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工作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更倾向于去解决学生当下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停留在“心理咨询是有'问题'的学生去咨询的”、“参加心理咨询的学生都不正常”这样的观念中,以至于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一般不会选择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建议可以通过户外心理咨询体验的形式去帮助同学们发现、激发自己发现幸福、关注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在进行常规心理咨询的时候除了在解决来访者现实困扰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来访者身上的积极个人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以此来促进来访者建立一种积极视角和观念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广泛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建立全校积极社会环境支持

社会支持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支持的概念是个体所在的社会网络系统对其提供的各种支持与帮助,以及个体感受到的其他社会网络成员给予的关爱、关注和尊重等各种形式。

个体具备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其改善各种不良情绪,还可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主观幸福感。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同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度过艰难时期,这就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在硬件、人才储备等方面保障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必要的物质支持之外,还可以引进各类积极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支持系统。

同时通过幸福课、积极心理学培训、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学研讨会、读书会等形式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观点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张贴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在校园内部营造积极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全校师生正确看待各种心理问题事件和人,进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5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正向沟通,鼓励家长积极关注孩子

多方证据表明,人类,不管出于哪个年龄阶段,当他们确信在困难来临之时,自己身后站着一个或多个可以为自己提供援助、值得信赖的人时,他们就是最幸福快乐且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限的人。

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此时,家庭作为一个人最长久、最安全的支持方,若能经常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将大大激发孩子各项能力和潜力,故高校可以通过向家长积极分享孩子在学校的各种优秀能力和事件,经常推送积极关注带给孩子的正向意义对于他们形成积极关注意识具有巨大的作用。

同时建议家长采用民主、合理地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积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发泄到孩子身上,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形成定期稳定的联系,通过正向有效的沟通来促进孩子形成积极人格特质和加强积极情绪体验。

大学生群体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之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

而积极心理学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

(下转第275页)

3.2激发全员参与的热情

每个家庭建立家庭微信群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与家人的互动,增进亲情。

一个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也必然是平静和谐、互敬互爱的。

家人们要减少心中的隔阂和顾虑,积极参与到家庭微信群的话题中去。

对于常保持沉默的家人,我们可以主动关心他们的近况,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挂念和温馨,激发家庭微信群成员参与话题的积极性,家风建设才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

3.3营造平等自由的氛围

良好家风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平等交流对话,家人之间畅所欲言。

家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要讲究和睦和友爱,无论是长辈与长辈之间的往来,还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对话,都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家庭微信群作为家人沟通的最便捷和高效的渠道,要避免出现争吵和对立,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关心和挂念。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过,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家庭微信群让我们跨越时空限制和家人相处,我们也应该珍惜每一次机会和家人表达爱意,共同营造团结孝顺、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作者简介:

朱琪,1994年生,女,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儒家经典.论语[M],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2004:

2.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2.

[3]旦知草.浅谈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J].现代交际:

学术

版,2017(14):

58.

[4]刘靖靖.东至周氏家族家风家训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8):

9.

[5]王婷.浅谈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思考[J].农家参谋,2019

(2):

244.

[6]张艳艳,等鹤婿.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对当代家庭建设的启示

[J].现代交际,2020

(2):

224-225.

[7]吴俊林,李梅,刘淑兰.涵育良好家风的时代困境及实现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

(1):

50-54.

(上接第222页)

相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使得教师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学生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因此,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共同提升共同进步,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而服务。

本文探索了高职院校师生职业素养共同提升的方法并加以实践,同时介绍了某方面具体实施成效。

作者简介:

郭昊坤,1987年生,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基金项目:

2019年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

KX-19-C27);2019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

XJ2019JG005)。

参考文献

[1]杨金土.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和对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8(13):

5-9.

[2]郭昊坤.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19(3):

33-36.

[3]张华.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5):

34-35.

[4]郭昊坤.以专业公选课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4):

13-15,38.

[5]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19-20.

(上接第223页)

积极方面,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这就呼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更加重视加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大幅提升高校心理健康的效果,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关注意识,助力其往后更好的发展。

同时这份美好愿景需要学校、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界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同心协力使大学生成为能够不断主观能动、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的人。

作者简介:

陈倩,1987年生,女,硕士研究生,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学生教育管理科,助教,研究方向:

学生管理、积极心理学。

课题来源:

2020年度院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课题名称:

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艺术院校心理工作的实践应用

(课题编号:

20XYCA01)o

参考文献

[1]李慧惠,贾利波.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1):

24-25.

[2]皮华英,徐希铮.生活目标、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基于预测效应和调节效应[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6):

126-129.

⑶代勇真,方鸿志.中国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4):

490-494.

[4]严标宾,郑雪,张兴贵.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自我控制及抑郁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1,34

(2):

471-475.

(上接第224页)

[2]CenterforPostsecondaryResearchSchoolofEducationIndianaUniversity.ExperiencesThatMatter:

EnhancingStudentLearningandSuccess[R].Bloomington:

2007.

[3]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University101Programs[EB/OL].(2019-12-25).https:

//sc.edu/about/offices_and_divi-sions/university.lOl/about/history/index,php.

[4]Columbia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TheCoreCurriculum[EB/OL].(2019-12-25).https:

//www.college.Columbia,edu/core/core.

[5][6][7][8]Kuh,G.D.High-ImpactEducationalPractices:

WhatTheyAre,WhoHasAccesstoThem,andWhyTheyMatter[R].Washington,DC:

AssociationofAmerica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