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825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22万吨,关停落后钢铁产能356万吨,关停梅县发电厂小火电机组四台,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7%。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旅游业成为梅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交通明显改善,抓住梅州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和改造国省道、县乡公路。

先后开通梅揭、梅河、天汕(梅州段)、兴畲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59公里,改造国、省道392公里,新开县乡道路606公里,市到县基本实现“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整体实力明显提高,信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江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始启动,城区管道天然气铺设加快推进,梅城内涝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5平方米提高到11.8平方米,城市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区绿化、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

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

梅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大力实施“六大重点绿色工程”,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全市新建5个垃圾填埋场,8家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21.88%、8%,城镇(含各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含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60%、50%;

梅县、蕉岭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森林覆盖率达69.4%。

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180公里韩江、梅江重点堤围、177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梅城和各县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或100年一遇,应对气候、地质等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

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人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东山书院等17处文物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兴宁、平远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梅州·

世界客商大会、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9.3%。

积极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至2010年,已有41个镇(街道)建成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梅江区、蕉岭县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县)。

全市建成3所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市技工学校成功晋级国家重点技校。

嘉应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福利不断改善。

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市30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49.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7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8.8%。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8%;

深入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率先铺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4%。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全面落实,我市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称号,大埔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四年获省先进。

制定了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穗梅对口帮扶、粤闽赣边合作取得新成效。

此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人事编制、供销合作、统计、打私、方志、档案、史志、民族、气象、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步伐。

专栏1:

 梅州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类别

指标

2005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

属性

GDP年均增长(%)

7.8

10

14.1

11.3

预期性

人均GDP年均增长(%)

6.4

8.5

13.4

11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35.8

 

37.8

导向性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1.43

-3.0

1.189

-3.65

约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2

3

102.8

2.2

城镇化水平(%)

41.63

50

46.5

常住人口(万人)

411.84

0.60

417.3

0.26

人口自然增长率(‰)

4.81

5.8

5.24

城镇登记失业率(%)

2.71

3.5

2.48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8.03

63.5

63.52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5.51

69.8

69.8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37.4

80

99.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率(%)

54.17

89.3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

5

12.3

11.1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8

5.5

18.1

8.8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1.4

0.08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6.8265

16.52

17.6667

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

64000

50000

-4.4

化学需氧量(吨)

25000

23000

-2

森林覆盖率(%)

67.9

69.1

69.4

注:

森林覆盖率指标口径已调整,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口径调整后的数。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市内外情况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正处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后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国际经济复苏将呈现曲折而缓慢的过程;

新兴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未来数年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正在寻找和开发新的增长点,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预计在多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全球性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将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将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经济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将得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将得以增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调整转变期。

受金融危机中长期影响,我国将进入一个较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逐步从以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内外需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

区域发展与竞争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009年以来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重点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

通过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经济将实现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我国将加快培育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它作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

城市化不断扩张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并将成为拉动庞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广东未来5—1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全省经济发展走进了一个瓶颈期,产业结构、内外需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发展,迫切需要有所改变。

我省将积极响应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取向,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新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表率。

我省将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加快实施“双转移”等重大战略措施,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东西北重点地区的区位优化、产业和城镇集聚,将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进入“加速跨越”的快车道,使东西北地区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新的增长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五大发展定位和六个“率先”的要求,决定了珠三角和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

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大力推动新能源、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我省带来较大竞争压力,我省将积极迎接挑战与竞争,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

发展思路明晰。

新的时期,梅州依托生态和文化这两大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制定实施了《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决定》,“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深入人心,找准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定位。

同时,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步调更加一致,海内外乡亲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行动更加积极,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了不竭动力。

区位环境根本性改变带来重大机遇。

今后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东西北地区,同时,国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的机遇,我市是国家和省重大政策的受益者。

梅州已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水路等为重点的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梅州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梅州将一跃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昔日地处偏僻的区位劣势即将变为连结泛珠三角、海峡西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

依托未来的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梅州打造三条产业发展轴:

一是构建广(州)梅(州)发展轴,依托梅河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中的广梅汕铁路扩能(梅州至惠州)、平汕高速公路(畲江至五华)、东江航道等,打造梅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的主轴。

二是构建汕(头)梅(州)发展轴,依托汕梅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中的广梅汕铁路扩能(梅州至汕头)、韩江航道等,打造梅州与潮汕地区实现联动发展和沿海拓展的主轴。

三是构建梅(州)赣(州)龙(岩)发展轴,依托龙梅高速公路、龙梅铁路、浦梅、鹰梅铁路、梅江、汀江航道等,打造梅州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和推动闽粤赣合作的主轴。

今后梅州无论北上南下、还是东进西联,交通将更为便捷,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重新构造。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机会。

“双转移”作为今后我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将长期坚持。

珠三角产业将加快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有相当部分产业要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加上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州的对口帮扶,为我市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有利于促进我市加快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矿业、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有利于促进我市旅游休闲新兴产业和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

我省扩大内需战略带来巨大机会。

“十二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扶贫开发“双到”等扶持山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加快促进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珠三角地区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广大居民急需利用旅游休闲来调整身心健康,我省将大力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重点是“广东人游广东”。

将为我市充分发挥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为全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旅游休闲计划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交通网络不完善。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

特别是随着武(汉)广(州)、厦(门)深(圳)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

用地制约。

随着山区加快发展,一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业项目落户、产业园区的扩展用地需求较大,但近年来,用地规模受限,可作为建设用地使用的土地不多;

每年农用地转用指标严重不足;

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较高,抢种抢建现象较普遍,执行难度较大等,这些都严重制约我市重点项目落户和推进进度。

环境容量制约。

我市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处韩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

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平远、蕉岭、兴宁和大埔分别被确定为国家或省层面的生态发展区。

我市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电力、矿业等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比较大,单位GDP能耗仍较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重,这些都对我市未来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

产业结构层次低。

煤炭行业的退出使我市失去了一大产业;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使我市的电力、水泥以及钢铁行业面临繁重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落后产能淘汰和新建项目脱节导致的财税减少问题也愈发严峻;

受国家调整卷烟消费税影响,我市烟草行业发展受制,财税收入大幅减少;

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

人才缺乏。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8.8%,远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

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少,人才从低至高呈锥形分布,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林水等部门,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73%,而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仅占27%。

缺乏优秀人才团队和行业领军人才,长期以来人才资源以向外输出为主,人才缺乏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未来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梅州的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牢牢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政府与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六个方面的关系,突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个核心,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晚起步中做到高起点规划,在有所为中体现有所不为,在求数量中始终保证质量。

以交通和城市建设为重点提升宜居宜业环境,以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做强做大绿色现代产业,以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为载体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加快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坚持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并进的山区科学发展道路,彰显后发优势,全心、全力、全情打造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世界客都、宜居城乡”,争当广东山区科学发展先行市。

基本要求:

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

坚持扬长避短与错位发展紧密结合;

坚持借力发展与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紧密结合;

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动作紧密结合。

发展定位:

结合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弘扬生态优势,突出客家特色,坚持长短结合、错位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以绿色的经济崛起为主题,以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牢牢扭住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园区开发、城市规划、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这六个“关键环节”,打造以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疗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主体产业群,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特色鲜明的宜居城乡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带。

把梅州建成广东重要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

新型特色工业战略。

工业是立市之本。

绿色低碳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必须优先发展、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

要以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源整合、推进战略合作、加快技术改造、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并进之路。

以建设现代“绿色工业基地”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大力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理念,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全省现代绿色产业基地和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休闲旅游优先战略。

优先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与我市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城市形象、优势条件、产业基础和“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高度吻合。

在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总体框架下,围绕“大产业、大规划、大招商”的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与生态林业、现代农业、客家文化、新兴工业、特色资源等各个行业充分对接,以大产业的视野系统谋划旅游,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旅游示范点。

按照“一年抓整治、三年打基础、五年见大效”的要求,重点发展大型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一批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项目,壮大一批龙头旅游企业,打造休闲旅游高端品牌,构建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旅游成为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先锋产业,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和链条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精致高效农业战略。

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是梅州实现绿色经济崛起的一个现实选择。

坚持对传统农业实施“绿色再造”,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的思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对接,提高梅州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注重科技兴农,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

重视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梅州农业大品牌;

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

按照“精致农业”的理念,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的功能,打造一批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休闲基地,成为城里人“乐农事、住农家、吃农饭”的休闲乐园。

“大城区”战略。

树立以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理念,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强化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带动产业和区域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城乡。

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启动撤县设市工作,最大限度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

整合梅州市区和梅县县城,形成市域中心“大城区”;

梅州市区(含梅县城区)按照未来100万人口的规模,积极探索“城市向山发展、资源向城集中”的模式,加紧实施“南扩、北拓”双向延伸规划。

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步伐,实行“三旧”改造与“退二进三”相结合,使“大城区”、县城成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尽快形成以梅城为中心,七个县(市)城为重点的城镇群发展格局。

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交通、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