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2825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柳中庸《听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赏析】: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

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

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据《秦州记》:

“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

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

“谁家独夜愁灯影?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

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

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

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

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

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意思是说: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

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

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

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发音凄苦。

首联上句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下句渲染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颔联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颈联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

尾联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阅读训练】: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3.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4.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6、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

请简要分析。

(6分)7、请简要赏析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8、颈联中“独”字与“空”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3:

答案 诗中运用了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来表现筝声,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①想象、联想:

颔联意为听到筝声似乎看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

颈联意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

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②通感:

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

如“柳态”“灯影”。

③作者运用想象、联想、通感等手法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感知形象,感知音乐的魅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

①伤春惜别之情。

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②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

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

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

③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

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5:

答:

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

(2分)②引出下文,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2分。

)6:

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

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

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

(每点2分)7:

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筝声更加形象可感。

  

   8:

“独”字形象地描绘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情景,“空”字表现了望见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