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41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docx

第四期中考化学计算学生版难度大课件

第xx讲中考化学计算

经典例题

例题1:

(2015杭州中考36.题)

四氯化硅(SiCl4)是一种 重要的化工原料,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

 

SiCl4+3H2O=H2SiO3↓+4HCl某地曾发生将含有四氯化硅的废料倒入池塘造成污染的事件,事后环保人员在受污染的池塘中投放熟石灰〔Ca(OH)2〕作了有效处理。

 

(1)已经H2SiO3不跟Ca(OH)2反应,为了确定投入熟石灰的质量,要先测定废料倒入池塘后生成盐酸的质量。

选用下列哪组数据能确定池塘中生成HCl的质量_______ 

A.倒入废料的总质量、废料中SiCl4的质量分数 

B.池塘水的pH   

C.池塘水中HCl的质量分数 

(2)经测定池塘水中共有0.365吨盐酸,则需要加入多少吨熟石灰才能将其完全反应。

 

(列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H:

1  O:

16  Cl:

35.5  Ca:

40)

答案:

(1)A   

(2)0.37t

扩展:

今年来直接考察计算过程的少了,而是变换角度,考察思路,本题中的

(1)体现非常明显。

1.1

长期呼吸PM2.5超标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PM2.5中的颗粒成分复杂,硝酸盐颗粒和硫酸盐颗粒(主要以硝酸按和硫酸按的形式存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小明想用化学方法大致测定PM2.5中硝酸按和硫酸按的含量高低,他将采集PM2.5的滤膜用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洗涤,将洗涤液分为等量的V1,V2两份.

(1)先往洗涤液V1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得到硫酸钡沉淀M克.洗涤液V1中硫酸按的质量是多少克?

(列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H﹣l; N﹣14;  S﹣32; 0﹣16; Ba﹣137)

(2)再往洗涤液V2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并加热,收集到氨气N克.(不考虑氨气溶解)

已知:

NH4 NO3+NaOHNaNO3+H2O+NH3↑;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若要知道洗涤液V2中硝酸铵的质量,下一步计算需要先求出            的质量.

答案:

(1)M克    

(2)硫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  

 

1.2

某学生分别用一定质量的二价金属A与60mL盐酸反应,用下图装置收集氢气,所做6次实验结果如下(假如反应产生的氢气被全部收集)

实验编号

1

2

3

4

5

6

A(g)

0.5

1.0

1.5

2.0

2.5

3.0

盐酸(mL)

60

60

60

60

60

60

产生氢气的体积(L)

0.5

1.0

1.5

2.0

2.0

2.0

(1)用编号回答:

上述实验中,金属过量的是______,盐酸过量的是______,金属和盐酸恰好反应完全的是______.

(2)假设所收集的氢气的密度为0.083g/L,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______.(保留整数)

(3)所用盐酸中的HCl质量分数为10%,则其密度为______g/cm3.(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1)5、6;1、2、3;4.

(2)24

(3)1.01

1.3

向100g质量分数分别为3.65%盐酸和12%Mg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3.42%的Ba(OH)2溶液至过量.(为便于计算设溶液的密度为1g/cm3)

(1)请将产生不同沉淀阶段的沉淀的化学式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V)间的关系填入下表:

Ba(OH)2溶液体积(V)/mL

沉淀的化学式

(2)请在下面坐标系中完成沉淀的质量和Ba(OH)2溶液体积(V)间的关系图线.

答案

(1)加入0~250mL质量分数为3.42%的Ba(OH)2溶液时,只产生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为0~11.65g;当加入250~500mL的Ba(OH)2溶液时产生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沉淀质量为11.65g~26.2g;当加入500~750mL的Ba(OH)2溶液时,只产生氢氧化镁沉淀,沉淀质量为26.2g~29.1g;当加入Ba(OH)2溶液大于750mL时,不产生沉淀,得出下表:

Ba(OH)2溶液体积(V)/mL

(0~250]

(250~500]

(500~750]

(750-

沉淀的化学式

BaSO4

BaSO4、Mg(OH)2

Mg(OH)2

-

(2)

拓展:

当溶液中含有盐酸时,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不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只产生硫酸钡沉淀;当溶液中的盐酸完全反应了,这时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的沉淀是氢氧化镁和硫酸钡的混合物.

1.4

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纯碱样品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称取11g样品于烧杯中,加20.4g水将其溶解,然后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发现刚开始时并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产生,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

查阅资料知道:

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NaHCO3+NaCl,然后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HCl===NaCl+CO2↑+H2O。

实验过程中,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和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请你解决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信息,请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滴加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不必计算具体数据)。

(2)计算样品中NaCl和Na2CO3的质量比。

(3)计算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2)2:

53

(3)12.1%

 

例题2:

(2015宁波中考28.题)

一瓶未贴标签的粉末状常见金属R。

为了测定R的相对原子质量,准确称取一定量金属粉末,在坩埚内加强热使其完全氧化,冷却后再称重。

重复实验,获得如表数据。

请回答:

实验次数

金属质量(g)

金属氧化物质量(g)

l

45.0

84.9

2

45.0

85.1

3

45.0

85.O

平均值

45.0

m

(1)表格中m=      。

(2)该金属氧化物中,R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已知R的化合价为+3价,则R的相对原予质量为     。

答案:

扩展:

测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命题方向,一般转换为金属氧化物,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或者,转化为气体,通过测定体积来确定相对分子量。

2.1

小亮同学对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铜树”(铝丝浸泡在硫酸铜溶液中制成,如图)的成分进行分析,取出64.1g固体样品,用10%的盐酸充分溶解,溶液呈无色,产生的气体和剩余固体随消耗10%的盐酸质量变化关系曲线如图:

结合图中数据分析:

(1)读图可知,Cu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__g,64.1g“铜树”有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该“铜树”中Al元素的质量分数.

(3)只知道“铜树”质量m1和消耗10%的盐酸总质量(m2),也能求出“铜树”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其表达式为

 

答案:

 

2.2

我市天山汉墓出土青铜器表面一些有绿色物质,该物质俗称“铜绿”,其化学组成为Cu2(OH)2CO3,小明同学研究该物质时做了下列实验.

(1)取2.22g“铜绿”固体加热使其分解,绘制出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图.如图到t1℃时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则此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多少克?

(2)根据如图,计算并推理出升温到t2℃后,BC段残留固体的合理化学式(要求有计算过程).

答案:

(1)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2.22g-1.60g=0.62g;

(2)解:

根据图中数据知:

从t1℃到t2℃固体的质量减少:

1.60g-1.44g=0.16g,

t1℃时1.60g氧化铜中铜元素质量=1.6g×

=1.28g,

t1℃时1.60g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1.6g×

=0.32g,

因为BC段固体中氧元素质量为:

0.32g-0.16g=0.16g,

所以BC段固体中铜、氧元素质量比=1.28g:

0.16g=8:

1,

设BC段固体的化学式为CuxOy,

则64x:

16y=8:

1,

∴x:

y=2:

1;

所以BC段时固体化学式为Cu2O.

(1)0.62g;

(2)Cu2O.

2.3

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现利用下图1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过程中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

注:

图1中的仪器甲是一种加热仪器,图2中A、B点的固体组成分别是铁的氧化物中的一种.

(1)查阅资料发现,酒精灯加热时玻璃管的受热温度是400~500℃,酒精喷灯加热时玻璃管的受热温度是800~1200℃.实验室要利用图1来制取金属铁,仪器甲应选用的加热仪器是______(填“酒精灯”或“酒精喷灯”);图l装置明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2)利用图2显示的相关信息,回答如下问题.

①在0~400℃温度范围内,管内固体质量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②图中x=______g.

③试据图计算并推断A点固体的合理化学式(要求有计算过程).

【请你参与】

(1)写出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

答案:

【交流讨论】

(1)样品中有单质铁存在;

(2)NaCl;2.72g;

(3)锥形瓶;除去H2中混有的水蒸气,减少对氢气质量的测定产生的误差;

(4)C;>;

【请你参与】

(1)Fe2O3+3H2SO4=Fe2(SO4)3+3H2O;

(2)由步骤2可知:

氯化钠的质量为:

10.00g-7.28g=2.72g; 

由步骤4可知:

滤渣为活性炭,质量为:

1.2g; 

设生成0.14g氢气需要铁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562

x0.14g

=

x=3.92g

样品中铁的质量为:

3.92g+0.56g=4.48g

则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g-2.72g-1.2g-4.48g=1.6g 

所以,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100%=16%.

例题3:

(2015温州中考33.题)

小明为了测定某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用如图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研碎后的钙片4克,倒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稀盐 

酸,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装置总质量。

 

②打开活塞,滴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待气泡不再冒出时,测出反应后装置总质量。

 

③整理相关数据如下表,计算出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该实验中,对装置中的固态干燥剂的性质有何要求?

 ▲ 。

 

(2)反应前容器内是空气(密度为ρ1),反应后全部是CO2(密度为ρ2)。

则反应前后容 

器(容积为V)内的气体质量差m为 ▲ 。

(用字母表示,反应物的体积忽略不计) 

(3)小明查阅有关数据后,计算出反应前后容器内的气体质量差m为0.22克,结合表中数 

据,计算该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

3.1

Ⅰ:

牙膏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牙膏的生产中常添加一种摩擦剂.这种摩擦剂是由某种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的矿石A,经过一系列加工而制得的极细小的轻质碳酸钙粉末,其生产过程如下:

试回答:

(1)写出 C、D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C_____D_____

(2)写出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反应③制轻质碳酸钙粉末后,还要通过_____(填操作)将其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_____.

Ⅱ、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本地所产矿石A的纯度,利用下图装置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

测定一定质量的矿石A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的体积,根据密度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根据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算出矿石A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而求出矿石A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试管B中加入10克矿石A,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D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C管的液面上加一层油,并将分液漏斗A和试管B用长导管E连接起来.

③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玻璃管);

④由A向B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⑤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中B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 mL(经查,该气体密度为ρg/L);

⑥计算气体的质量并由此求出矿石A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实验分析】

(1)小明同学认为在实验前要将矿石A 全磨成粉末状,你认为他的目的是:

_____;

(2)小洁同学认为该实验的设计中最经典的是连接仪器A和仪器B的橡胶管E,你认为如果没有橡胶管E,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何种影响?

_____

(3)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时,如图准备好装置,在C、D两管中装好水且液面相平,提高D管,_____,则气密性良好;

(4)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

清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

(5)实验结束时同学们才发现由于粗心,小伟将植物油加到了D管的水面上,大家一致认为由于该粗心将会导致测得的矿石A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产生误差,你认为该误差是_____(填偏大或偏小).

(6)化学老师看了他们的实验设计后,对他们的设计方案和合作意识、探究精神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他们进行启发:

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测反应前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之差来求得,于是他们又在烧杯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测定:

实验次数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取矿石A的质量/g

12

12

15

所加稀盐酸的质量/g

120

150

100

剩余物质的质量

127.6

157.6

110.6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数记的分析和计算:

①当所取矿石A和稀盐酸的质量比_____时,矿石A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②矿石A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③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C、CO2 D、Ca(OH)2

(2)CO2+Ca(OH)2═CaCO3↓+H20.

(3)过滤,漏斗.   

(1)使矿石A中的碳酸钙能被稀盐酸充分反应完;

(2)滴加的稀盐酸会将试管B中空气排入C管中,使测得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大.

(3)C、D管之间能产生稳定的液面差;

(4)重新实验,因为中途加酸,装置中的气体会逸出.

(5)偏小;

(6)①3:

25(或12:

100);②83.3%;③7.3%.

3.2

现有一种碱性调味液,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溶液。

为了测定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取三份碱性调味液各100g,分别缓慢加入到20g、40g和60g某盐酸中,测得三组实验数据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根据实验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100g碱性调味液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g。

(2)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100g碱性调味液与该盐酸反应后溶液pH=7时,需要盐酸的质量为_______g。

【实验二】在上述第Ⅲ组反应后的溶液中加AgNO3溶液,测得实验数据见下图:

根据实验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4)某同学计算出碱性调味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5%(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后经检查无数字运算错误。

请判断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要指出错误原因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5

(2)解:

设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5.5g

;解得x=13.25g

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3.25g÷100g)×100%=13.25%

答:

碱性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3.25%。

(3)50

(4)不正确。

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没有减去(或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也计算进去了) 

3.3

某化工厂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注明:

碳酸钠≥96%.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12.0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纯碱样品的总质量为158.0g,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样品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181.2

204.4

228.6

253.6

请你据此分析计算:

(1)加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g.

(2)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合格?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实验中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4.4;

(2)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8.3%,不合格;(3)实验中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1.9%.

3.4

现有一种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某同学为测定其含量,取一定量的该样品溶于水,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振荡,首先发生反应:

Na2CO3+HCl=NaHCO3+NaCl,然后才发生反应:

NaHCO3+HCl=NaCl+CO2↑+H2O.

已知:

该温度下CO2密度为1.98g/L,实验测得产生的CO2的与加入稀盐酸的数据如右图.

(1)当加入______g盐酸时,才开始产生CO2;图中V=______mL.

(2)请计算:

①所加入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②原样品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各是多少?

(百分数精确到0.1%,质量精确到0.01g)

答案

(1)5;444.

(2)①444mLCO2的质量=

×1.98g/L═0.88克,设产生0.88gCO2时,消耗HCl的质量为X.

NaHCO3+HCl=NaCl+CO2↑+H2O

36.544

X0.88g

得:

x=0.73g

∴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7.3%.

②设加入5g盐酸时,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Y,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Z.

5克盐酸中溶质的质量=5克×7.3%=0.365克.

Na2CO3+HCl═NaHCO3+NaCl

10636.584

Y0.365克Z

解得:

Y=1.06克

得:

Z=0.84克

556mLCO2的质量=556mL÷1000×1.98g/L=1.10克,设放出556mLCO2时反应的NaHCO3质量为M.

NaHCO3+HCl=NaCl+CO2↑+H2O

8444

M1.10克

得:

M=2.10克

∴原样品中NaHCO3的质量=2.1克-0.84克=1.26克.

答:

①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为7.3%;②原样品中有Na2CO31.06g;NaHCO31.26g.

3.5

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化验员对每批刚生产出的纯碱产品都要进行检测,标示出各种成分的含量后投放市场.在实验室中取22g该样品于烧杯中,加水将其溶解,然后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NaHCO3+NaCl(请记住这个方程式),然后发生的反应是:

NaHCO3+HCl=NaCl+CO2↑+H2O.在上述过程中烧杯中溶液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

(1)请你根据图1提供的信息,在图2的坐标系中画出检测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滴加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注意标明二氧化碳、盐酸质量的相应数值).

(2)计算出22g该样品中各成分的质量.

答案

(1)

(2)设22g样品中Na2CO3质量为x,

Na2CO3+HCl=NaCl+NaHCO3

10636.5

x73g×10%

x=21.2g

22g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

22g-21.2g=0.8g

答:

22g该样品中含碳酸钠21.2g,含氯化钠0.8g.

3.6

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制的纯碱样品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化验员对每批刚生产出的纯碱产品都要进行检测.标出各种成分的含量后投放市场,在实验室用图Ⅰ所示装置组合进行测定(假设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均能吸收完全;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取22.3g该样品于A装置中,向其中逐滴滴加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Ⅱ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Ⅱ中N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_____;

(2)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g.

(3)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即M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分数.

(4)小明认为用图Ⅰ装置组合来测定纯碱的质量分数不完善,这是因为_____,会导致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

答案

NaCl、HCl  4.4 25.7% 稀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会被C装置吸收  偏大 

3.7

在一烧杯中盛有l00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问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有气体放出,还可以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_g.

(3)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计算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______.

答案

(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有气体放出,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即有白色沉淀产生;

(2)设实验过程中放出的气体总质量为x,则

Na2CO3~CO2

10644

106g×10%x

x=4.4g

(3)设实验过程中产生氯化钠质量为y,产生碳酸钡质量为z,则

本关系是指整个过程的,不考虑是碳酸钠与盐酸还是和氯化钡反应,最终对应的钠都在氯化钠中.

Na2CO3~2NaCl 

106117 

212g×10%y 

y=23.4g 

后期的碳酸钠中碳酸根转化为碳酸钡沉淀,所以对应的碳酸钠是106g溶液之后的部分.

Na2CO3~BaCO3

106197

(212g-106g)×10%z

=106g×10%

z=19.7g

所得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8.1% 

例题4:

(2015台州中考31.题)

铝箔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包装材料,放置久了,其银白色光泽会变暗淡,故又称假银箔。

(1)小柯用放置很久的铝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在0~t1时间段内,铝箔表面看不到明显的气泡,原因是    。

在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的速度逐渐放缓,直到反应停止时,铝箔还有大量剩余。

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速度放缓的原因是    。

(2)为进一步测量铝箔中单质铝的质量分数,小柯取1.9克铝箔样品与50.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2Al+6HCl=2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