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41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0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docx

地热可行性勘查项目设计书大学论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地热资源

预可行性勘查项目实施设计书

 

承担单位: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编写人:

史珍珍刘玉刘天

单位负责人:

娄本军

总工程师:

张俊

提交单位: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提交时间:

二〇一五年九月

 

附图: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地热预可行性勘查工程布置图(1:

50000)

第1章前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为黑龙江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及重点区勘查项目的子课题。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承担编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实施设计书》。

本项目设计工期为2年,预计提交报告时间为2017年10月。

1.1目的任务

1.1.1任务来源

该项目资金来源为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

1.1.2目的任务

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以及钻探与试验、取样测试、动态监测等地质工作,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层结构、地质构造、主要热储层特征及埋藏条件,取得代表性计算参数,进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为地热资源试采及进一步勘查与开发远景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根据地热资源勘查规范要求及工作设计,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1)采用1:

5万地热地质调查,物探勘查手段,布设3条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勘查线,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情况,地温异常范围,圈定地热资源有利开发的范围,确定进一步勘查地段。

(2)合理布置、施工探采结合井1眼,井深1500m,初步查明其地质结构,地热增温率,热储埋藏深度、岩性、厚度、分布,地热流体温度、压力和化学组分,并通过井产能测试,初步了解热储的渗透性、井的热流产率、温度等。

(3)利用地热钻井测试资料及经验参数,采用热储法、解析法等方法计算地热储量,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做出评价。

(4)提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地热预可行性勘查报告。

1.1.3工作周期

本项目工作周期为两年,施工工期为: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

具体时间安排依据项目批复情况确定。

1.2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

1.2.1工作区范围

依兰县隶属哈尔滨市所辖,其南部与方正县接壤,东与桦南县为邻,西与通河县相靠,北为汤原县。

地理座标:

东经129°11′50″~130°11′40″;北纬45°51′40″~46°39′20″之间,全县面积4615.7km2,其中平原面积2625km2。

全县设7个镇,11个乡(其中1个朝鲜族乡)。

本次工作区位于依兰县西北方向,预可行性勘查区面积为30km2,地理坐标见表1-1。

表1—1预可行性勘查区拐点坐标

拐点

经度

纬度

1

129°29′00″

46°21′30″

2

129°34′00″

46°21′30″

3

129°34′00″

46°19′00″

4

129°29′00″

46°19′00″

1.2.2自然地理概况

1.2.2.1交通位置

依兰镇是全县的交通枢纽,同三高速公路和依勃公路横贯全境,北与迎兰朝鲜族乡隔江相望,东与宏克力镇交界,南与团山子乡接壤,西与达连河镇毗邻。

工作区有直通各乡镇和市区的公路,交通较为便利(见图1-1)。

图1-1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1.2.2.2气象

依兰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旱,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湿润早霜,冬季严寒漫长。

多年平均气温3.5℃,最高气温37.8℃,最低气温-37.2℃。

无霜期106~164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525~600mm,最小为323.9mm(1979年),最大924.4mm(1994年)。

多年平均蒸发量1373.5mm,最小1138.5mm(1956年),最大1656.3mm(1982年)。

1.2.2.3水文

县内河流有松花江及其支流牡丹江、倭肯河和巴兰河等;其它小支流和次级支流有勃力河、丹清河、松木河等,多属季节性河流。

1.2.2.4地形地貌

依兰县地形四周高,中部松花江与牡丹江、倭肯河三大河流汇合处地势低平。

该区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地面标高在95-1000m之间。

地貌类型有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Ⅰ)、剥蚀丘陵地形(Ⅱ)、剥蚀堆积高平原地形(Ⅲ)、堆积地形(Ⅳ)、熔岩堆积地形(Ⅴ)5种成因类型。

工作区位于松花江畔堆积地形的低漫滩区内。

(见表1-2)。

工作区地貌类型表

表1-2

成因形态

名称

分布区域

形态特征

物质组成

 

(Ⅳ)

二级阶地Ⅳ1

呈条带状分布于依兰以北松花江西侧之地山前缘。

阶地面海拔高度在120-140m之间,相对高差小于20m,其前缘多与一级阶地相接或直接与松花江漫滩相连。

多呈孤岛状,互不相连,其上为耕地。

上更新统冲积黄褐色粉质粘土、黄褐色灰白色砂砾石层。

一级阶地Ⅳ2

呈条带状较连续的沿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两侧分布。

地面海拔100-120m之间,相对高差小于20m,多与高平原,二级阶地相接,前缘与漫滩或者河床相连。

上更新统晚期顾乡屯组粉质粘土及浅黄色或灰白色砂砾石层。

高漫滩Ⅳ3

分布在宋金华江和牡丹江两侧。

地面海拔90-100m之间,高差小于10m,零星状分布面积不一,切割深度较小。

全新统早期粉质粘土、砂、砾、卵石层。

低漫滩Ⅳ4

沿河床、沟谷两侧分布。

地面海拔小于90m,低漫滩面一般高出河床2-4m,地势平坦,多牛轭湖和大片沼泽,多喜水植物,宽度不一,宽者可达4km,窄者不足百米,切割深度很小,均小于5m,易受洪水淹没。

全新统晚期砂、砾、卵石层。

1.2.3矿权登记情况

经省国土资源厅矿管处探矿权查重审查,黑龙江省依兰县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区处于黑龙江依舒地堑依兰地区油汽勘查区内。

第2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2.1以往区域基础地质与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工农牧业的生产需要,不同部门为了不同目的对本区及其周边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勘查、石油勘探、物探航磁等工作,这些工作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及构造资料,主要包括:

(1)1972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区测队在1958—1959年工作基础上,又经过填图(空白区)、找矿等工作实践,编写了L—52—ⅩⅥ依兰幅地质、矿产报告。

(2)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14部队编写了《1:

20万依兰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阐述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994年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写了《依兰镇1:

5万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提供了城镇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勘探孔抽水实验资料。

(4)1997年依兰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编写了《依兰县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报告》,提供了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地表水开发规划资料。

(5)2003年本次规划是在省水利厅及省水利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由依兰县水务局与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哈尔滨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同协作,编写了《哈尔滨市依兰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

以上工作,将区域地层进行了严密的划分,说明地层岩性、厚度和分布范围;阐述了区域的地形地貌情况及分布特征;将区域构造进行划分,简要论述了断裂的形成及其特征;提供了区域侵入岩时代及相关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基础资料。

均可作为本次工作重要的地质依据。

2.2以往地热工作程度

依兰县尚未进行地热资源调查,也没施工过地热钻孔,因此尚未收集到地热资料。

2.3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前人已在该区区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基本摸清了该区地层、构造、侵入岩、水文地质条件等基础资料。

但尚未在该区施工过地热探采结合井,都只限于基础性地质、水文地质研究。

这次将在充分分析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

5万地热地质预可行性勘查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井位,并施工1眼地热探采结合井,验证以往地质工作成果。

第3章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3.1区域地质背景

3.1.1地层

根据1:

20万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依兰县幅,工作区区域地层自下而上揭示的地层依次为侏罗系、白垩系淘淇河组、福民河组、古近系、第四系,见工作区区域地层参数一览表(表3-1)。

表3—1依兰县地层简表

地方性地层名称

符号

厚度

(米)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晚期

Qh

>25

全新统早期

>7

全新统—上更新统

哈尔滨组

>56

中更新统

荒山组

Qp、

32

下更新统

大熊山组

>100

新近系

中—上新统

富锦组

Nd

古近系

古—渐新统

宝泉岭组

Edl

740

中生界

白垩系

上白垩统

福民河组

上段

K2S2

>483.9

下段

K2S1

>1994.9

下白垩统

淘淇河组

上段

K1t2

>861

侏罗系

中侏罗统

太安屯组

上段

J2t2

>1000

古生界

二迭系

中二迭系

土门岭组

P12tm

>500

3.1.1.1中二叠统土门岭组(P12tm)

本区基底主要为二叠统侵入岩(花岗岩)组成,主要岩性为华力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体和白岗质花岗岩体。

3.1.1.2中侏罗统太安屯组(J2t)

侏罗系不整合于二叠统基底之上,出露于四块石、丹清河林场、梨树沟上游一带,被燕山期晶洞白岗质花岗岩侵入,主要由深灰色流纹斑岩、流纹斑岩质凝灰熔岩、凝灰角砾岩、角岩化安山玢岩等组成;流纹斑岩质凝灰熔岩中常有花岗质砂砾岩包裹体。

3.1.1.3白垩系(K)

白垩系地层在此处较为发育,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根据沉积环境、沉积建造、化石组合特征、上下层位关系等,将其划为:

下白垩统淘淇河组和上白垩统福民河组。

(1)淘淇河组(K1t)

岩性为由砂砾岩、砂岩及泥质岩等组成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可分三部分:

上部(K1t2—3):

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中—细粒砂岩,厚332m。

中部(K1t2—2):

粗—中粒砂岩为主,同时有粉砂岩,夹泥质岩,厚468m。

下部(K1t2—1):

以砂砾岩为主,夹砂岩,厚61m。

总厚大于861m。

该地层不整合覆盖在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γ52b)和斜长花岗岩(γ052b)之上,被钠长斑岩(φ)和上白垩统福民河组(K2S1)中性火山岩覆盖。

(2)福民河组(K2f)

由中—酸性火山岩组成,根据岩性、沉积特征、喷发旋回可分两段:

上部酸性火山岩段(K2f2),包括了浅黄、玫瑰、灰色、暗紫色的流纹斑岩及其凝灰岩、凝灰熔岩、角砾凝灰岩、熔角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厚484m。

下部中性火山岩段(K2f1),并以岩溶为主,分布方向基本为北北东,厚1995m。

福民河组火山岩不整合覆于下白垩统淘淇河组之上,因此其时代应晚于早白垩世。

3.1.1.4古近系(R)

分布在达连河和道台桥一带,在达连河一带为含煤地层;道台桥一带为新近系砂砾岩层。

根据沉积特征、化石组合及含矿性等,分别称宝泉岭组(Edl)和富锦组(Nd)。

(1)宝泉岭组(Edl)

该组不整合覆盖在燕山早期斜长花岗岩(γ052b)之上,与下白垩统淘淇河组地层成断层接触。

煤系地层在断陷盆地内生成之后,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成一单斜地层,走向北东和东西,向南倾斜,倾角较缓(10—20°)。

该组由砂砾岩、砂岩、油页岩、煤页岩、砂质页岩等组成。

以稳定的厚层油页岩为标志层,分以下三个岩性段:

①下部含煤段(Edl1)

由煤、黑色煤质页岩、油页岩等组成上部层位,富含铝土矿和稀土元素钇;其下为灰黑色、灰绿色、灰白色粗砂岩和花岗质粗砂岩。

②中部油页岩段(Edl2)

据岩石组成特点,可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灰白色砂岩、灰绿色粉砂岩、暗灰色砂质页岩、油页岩互层,油页岩有时减少,厚80—100m,其特点是: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长石多数高岭土化。

粉砂岩含云母片较多。

页岩中含砂质颗粒。

层面水平或波状,有时见斜层理。

下部为褐色油页岩,致密坚硬,呈块状,具水平层理,焦油率1—3%(煤层网上10米以内),发热量3000大卡/公斤。

该层厚60—160m,由西向东变薄,逐渐被砂质页岩所代替,油页岩中产植物化石。

总之本段以微粒及碎屑沉积为主,有机物含量较高,分选较好,具波状及水平层理。

厚层油页岩,岩性单一且比较稳定。

③上部砂岩段(Edl3)

由砂砾岩、砂岩、砂质页岩组成,按岩性组合特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为黄褐色砂砾岩可相变为砂岩,构成本组最顶部层位。

砾岩成份多为花岗岩和脉石英,砾径4—40mm,滚圆较好,胶结松散,胶结物为细砂和粉砂。

中部为灰黑色—灰绿色砂质页岩,泥质页岩、灰绿色粉砂岩互层,夹薄层煤页岩。

下部为灰绿色粗砂岩、含砾粗砂岩,有时夹花岗质砂岩。

该段总厚度为200—400m。

本段总的特点是以砂岩为主,碎屑较粗,分选不佳,胶结比较松散。

(2)新近系富锦组(Nd)

由弱胶结的砂砾岩组成,玄武岩下部的砂砾岩中还有真象和黄羊等动物化石。

3.1.1.5第四系(Q)

区内残坡积相,由碎石,土及少数砂粒组成,其中残积层厚1—2m,坡积层厚2—5m。

全新统堆积层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高低漫滩处,岩性上部为粉质粘土、局部含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砂、砂砾石。

上更新统主要分布在阶地与高平原区,岩性为黄土状粉质粘土。

中更新统主要分布在高平原地带,岩性上部为粉质粘土,下部为砂、砂砾石。

3.1.2侵入岩

区内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分布广,低山丘陵分布有呈基岩盘状的华力西期花岗岩、局部岩脉分布有印支期、燕山早期碱长花岗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

3.1.3构造

依兰县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张广才岭隆起的北缘,区内东北部出露较大面的下元古界变质岩及中生代以来的局部地区有沉积的碎屑岩,出露的大部为各类火成岩,土门岭组零星出露(见图3-1)。

图上可见县区主要受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系压性断裂与扭形断层影响。

压性断裂主要在西部丹清河至双河菜园之间;另一集中带在烟囱山之南至民族乡蜂场附近,此外“依舒地堑”在本区的分布段即松花江两岸地区,走向为北东40°左右,长约90km,该断裂据压扭性质。

1.第三纪盆地或凹地;2.下白垩纪盆地或凹地;3.下二迭系;4.下元古代地层各组;5.燕山期花岗岩;6.海西期花岗岩;7.元古代花岗岩;8.未分岩脉;9.辉长岩;10.橄榄角闪辉长岩;11.超基性岩;12.玄武岩;13.白垩纪及侏罗纪未分喷出岩;14.东西向褶断带;15.扭性断层;16.具张扭与压扭双重性断裂;17.旋卷构造压扭性断裂;18.华夏系或华夏式构造体系压性断裂;19.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冲断层;20.挤压带;21.褶皱轴向;22.地层界线;23.第四系界线;24.地层产状;25.航磁异常;26.云英岩化;27.高岭土化;28.矽嘎岩化;29.绿泥石化;30.绿帘石化;31.黄铁矿化(凡索线均系隐伏断裂带)

图3—1依兰县构造体系略图

3.2地热地质条件

依兰县位于依舒断裂段内,基底花岗岩分布广泛,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深部幔源热源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蜕变热流为盆地内地热热源。

加之地壳薄化,有利于形成高地温场,本区地热田地温梯度为3.2~4.1℃/hm,高于地球表层平均地温梯度值(3.0℃/hm),说明该区属地热异常区。

在古近系沉积层中,砂地比平均在19.17-33.47%,古近系宝泉岭组煤系地层岩性为粉砂岩、砂岩、砂砾岩,不整合覆盖在燕山早期斜长花岗岩之上,与下白垩统淘淇河组地层成断层接触。

该组地层在工作区内连续分布,且沉积厚度较大。

下白垩统淘淇河组岩性为由砂砾岩、砂岩及泥质岩等组成。

以上两组地层富水性较好为热储目的层。

上部覆盖的与之相间分布的泥岩为热储盖层,具有形成地热的良好条件。

区内的深大断裂在演化过程中,由于机械磨擦产生部分热量。

更为重要的是,深大断裂成为深部地热向上部地层传导的良好通道。

工作区寻找的热储目的层为层状热储类型,依舒断裂带地区有望成为Ⅱ—1型受深大断裂控制的层状热储地热资源勘查类型。

故应在工作区布设物探、地热钻探等工作,以便查明区内构造地质特征及含水控热程度及层状热储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工作区地质特征对地热资源的形成条件较为有利。

工作重点应对区内北北东向依舒地堑进行走向及边界、沉积深度的控制,在断裂带内部找到深部层状热储。

第4章工作部署

4.1总体工作部署

4.1.1布置原则

1、坚持地热理论研究与具体地热勘查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搜集省内地热勘查成果资料,研究与依兰地区地热条件生成的关联特征。

在具体勘查工作中应用先进理论和先进设备,以取得最佳勘探成果。

2、工作手段布置坚持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先开展地面地质预可行性勘查及物化探工作,在物化探资料研究解译的基础上布置钻探工作。

3、在充分了解工作区地热埋藏情况的基础上,地热钻探工作本着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在尊重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尽量布设在适于开发利用的场地。

4.1.2依据规范

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

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12);

3、《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

4、《石油电缆测井作业技术规范》(SY/T5600-2010);

5、《探井测井处理解释技术规范》(SY/T6451-2000);

4.1.3技术路线

本次预可行性勘查工作在充分搜集工作区地震、地热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地面水文地质勘查,对搜集到的资料用地质构造、地热地质、水文地质综合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研究,根据储、盖、通、源形成地热田四要素的配置条件,预测出有希望的区块,接着用物探方法印证,利用物探综合解译对比,初步建立热储模型,确定勘探孔位,施工探采结合井,取得地热地质有关参数,进行地热资源评价,预测勘查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4.1.4工作布置

结合项目目的任务、已掌握工作成果资料及该区地热地质条件,布置如下工作方法与工作量:

1、1:

5万地热地质勘查

在勘查区内进行,面积为30km²。

开展地面定点调查,着重调查与地热异常有关的地貌、地层、水文地质、热泉(井)等内容。

2、物探工作

本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使用美国Zonge公司生产的GDP-32多功能电法仪,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简称CSAMT法)寻找热储层、储水储热构造,推断地热异常区的范围。

在勘查区布设3条垂直断裂方向的侧线,以控制东西向断裂构造及地层电性变化特征,可根据现场情况在发现异常后调整侧线进行加密工作。

共计测线10km,为了获得精细的电性分布,拟布设测点距为100m,总计100个测点。

由于测区内有厂区、村子、公路和电网,测线实地布置时按实际情况进行偏移。

物探解译成果有助于了解热储层特征,以便确定井位。

地热钻探结束后,为了精确的获取地层的各项参数,进行地球物理综合测井(含视电阻率、伽码、自然电位、井斜、井温等项目),结合地质录井资料,确定滤水管位置,并获取探采井及地层的各个参数。

3、地热钻探

布置原则:

1)探采结合井个数

根据地热钻探技术规程(DZ/T0260-2014),施工1眼地热探采结合井。

2)地热井位置及深度

根据以往工作成果,本次地热钻孔位置定在物探工作圈定的地热富水区,设计井深1500m。

4、降压试验

单孔降压试验

利用勘查工作施工的地热井进行单孔降压试验,设计单孔降压试验工作量30台班,

5、样品采集

利用本次施工的地热钻孔采取地热及矿泉水全分析样2套,稳定同位素样1套,放射性元素分析样1套,气体分析样1套。

6、动态监测

人工动态监测观测频率为3次/月,观测周期为一个水文年。

4.2人员组织、技术装备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本项目的组织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设立总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技术工作。

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将采取如下措施:

1、成立以院长、总工程师为首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参加的项目管理小组,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生产工作,确保项目生产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任务清晰,采取的措施得当。

3、施工队伍人员组成精干,选择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拟用于完成本项目的仪器设备见下表。

表4-1拟用于完成项目的仪器设备

设备仪器名称

单位

数量

手持GPS

1

数码照像机

1

笔记本电脑

1

台式电脑

1

A4激光打印机

1

出图仪

1

测井仪

1

GDP-3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仪

1

大地电磁仪

1

全站仪

1

汽车

1

测斜仪

1

ZJ-3000

1

第5章技术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及技术路线,确定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为:

野外地质勘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热探采结合井施工、降压试验、取样化验、动态监测、储量计算与评价等。

利用物探和钻探确定热储深度和范围,圈定地层结构、热储埋深及断裂位置与产状,确定单井产能等。

5.11:

5万地热地质勘查

在对工作区内石油地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1:

5万地热地质勘查工作,面积30km²。

1、工作目的

通过详细的地面调查,将取得的成果与物化探及区域成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了解勘查区地热分布特征,确定最佳钻探井位。

2、工作方法

(1)采用1:

5万手图,对区内的地貌、地层岩性、井泉、地表水体、地热井、机民井、泉点、构造显示迹象进行认真调查研究。

(2)采用手持GPS进行调查点定位。

(3)根据垂直河流水系、追索地貌单元原则,布设路线三条共计14.025km,调查点20个。

(4)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并进行拍照。

(5)及时进行综合整理,发现异常要重点调查并进行深入研究。

5.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1、方法原理和仪器

(1)方法原理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简称CSAMT法)是以有限长接地电偶极子为场源,在距偶极中心一定距离处同时观测电、磁场参数的一种电磁测深方法。

本次采用赤道偶极装置进行标量测量,同时观测与场源平行的电场水平分量Ex和与场源正交的磁场水平分量Hy;然后利用电场振幅Ex和磁场振幅Hy计算阻抗电阻率ρs;观测电场相位Ep和磁场Hp,用以计算阻抗相位φ。

用阻抗电阻率和阻抗相位联合反演计算可控源反演电阻率参数,最后利用可控源反演电阻率进行地质解释。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标量测量方式是用电偶极源供电,观测点位于电偶源中垂线两侧各15度角组成的扇形区域内。

当接收点距发射偶极源足够远时(r>3δ),测点处电磁场可近似于平面波,由于电磁波在地下传播时,其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增加逐渐被吸收,当电磁波振幅减小到地表振幅的1/e时,其传播的距离称为趋肤深度(δ),即电磁法理论勘探深度。

实际工作中,探测深度(d)和趋肤深度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因为探测深度是指某种测深方法的体积平均探测深度,其经验公式为:

由此可见探测深度与频率成反比,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发射频率来达到测深的目的。

在实际勘查中,由于发射功率总是有限的,要保证有足够的信噪比,收发距就不能太大。

这样往往不可能满足远区的条件,一部分频点可能处于过度区。

这时就要进行过度区改正。

在进行过度区改正的前提下,要求rmin>0.5δ。

(2)仪器技术指标

本次野外工作使用美国Zon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