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48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docx

高考二轮化学复习专题检测卷专题版专题二第1讲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检测卷(四)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

、H3、O4、C60等已被发现。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中含有36个电子

B.O2与O4属于同分异构体

C.C60和12C、14C都是碳元素的一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D.H2与H3属于同素异形体

2.(2013·济南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间存在静电吸引力

B.HF、HCl、HBr和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

C.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对应的含氧酸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3.(2013·天津汉沽区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Ⅶ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第ⅥA族元素的强

B.第3周期元素的简单阳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C.第ⅤA族元素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

D.依据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推测尚未发现的第7周期第ⅦA族元素应为非金属元素

4.(2013·江西师大附中二模)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7,X、Y在同一周期,X+、Z-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

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

A.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B.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C.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5.(2013·福建高考)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Z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6.(2013·昆明质检)已知短周期元素A、B、C、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X、Y、Z、W。

A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常温下X、Z、W均可与Y反应,A、C、D的原子序数及0.1mol·L-1X、Z、W溶液的pH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的离子半径大于A的离子半径

B.C的氢化物稳定性大于D的氢化物稳定性

C.X、W两物质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D.B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4分)

7.(14分)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能形成一种分子X或一种+1价阳离子Y;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C、D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B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一种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其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Y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01kPa时,1gX气体在D单质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液态化合物和另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稳定物质,放出18.6kJ的热量。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6分)(2013·天津河西区调研)a-7X、a-1Y、aZ、bW、a+8T是五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如下图所示,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

(1)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Y、Z的10电子氢化物分子中均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其稳定性较强的是      (填化学式)。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YZ2形成酸雨的反应:

            。

用精密pH试纸(精确到0.1)测定酸雨pH的操作是

    。

(4)常温下用1mol·L-1100mLNaOH溶液恰好完全吸收0.1molTZ2气体,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此时溶液pH<7的原因是

  

 。

(5)在25℃、101kPa下,已知W与X形成的气态化合物与足量Z2点燃完全反应(生成W的最高价化合物),恢复至原状态,平均每转移1mole-放热190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9.(17分)(2013·太原调研)现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C与E同主族,D、E、F同周期。

A、B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A能分别与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且A与C形成的两种化合物在常温下均为液态;A能分别与E、F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气体分子。

D的最高价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F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__________。

(2)写出D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

化合物甲由D、F两种元素组成,它的水溶液显   (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其原因是 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B与F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乙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则乙的结构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除去化合物丙(A2EC4)稀溶液中混有的A2EC3,常采用A2C2作氧化剂,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7分)A、B、C、D、E、F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

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能生成盐,D与E同主族,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

请回答:

(1)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__。

(2)元素D的单质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可作潜水面具中的供氧剂,这种化合物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

(3)D和E两种元素相比较,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较强的是    (写名称)。

以下说法中,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是 __________(填写编号)。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常见单质的沸点

b.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D元素的原子显负价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

(4)元素A、D、E与钠元素可形成两种酸式盐(均含有该四种元素),这两种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元素A、B、D组成的一元酸X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元素A、F组成的化合物为Y。

在等体积、等pH的X、Y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反应后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则反应过程中两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X    Y(选填“>”“=”或“<”)。

(6)元素F的单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工业上主要是通过电解其钠盐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该气体,假定装入的饱和溶液为100mL(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当测得阴极上产生11.2mL(标准状况)气体时停止通电,将溶液摇匀,此时溶液的pH为    。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每个氮原子有7个电子,则

中的电子数为7×5-1=34,A错误;O2与O4是氧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原子,核素是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种原子,C60是一种单质,C错误。

2.【解析】选A。

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间既存在静电吸引力又存在静电斥力,A正确;HF、HCl、HBr和HI的热稳定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还原性依次增强,B错误;应该是最高价含氧酸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C错误;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如H+和Li+都不是8电子稳定结构,D错误。

【解题技巧】分子中8电子稳定结构判别法

在判断某分子中某原子是否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时,主要是看其化合价的绝对值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和是否等于8,如二者之和等于8则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如CO2中碳和氧原子;否则不是8电子稳定结构,如HCl中的Cl是8电子稳定结构,而H则只是2个电子。

3.【解析】选B。

同周期中第Ⅶ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第ⅥA族元素的强,A项错;第3周期元素的简单阳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此时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B项正确;第ⅤA族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C项错;第6周期第ⅦA族的元素At,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上,所以第7周期第ⅦA族元素应是金属元素,D项错。

4.【解析】选C。

由题意知X、Y、Z位于短周期,则X和Z的相对位置为

由此知Z位于第2周期,X位于第3周期,又X、Y在同一周期,则X、Y、Z分别是钠(Na)元素、氯(Cl)元素和氟(F)元素,第ⅦA族中F非金属性最强,则HF最稳定,A正确;Na是第3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B正确;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Na>Cl(X>Y),具有相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即F->Na+(Z->X+),C错误;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中,HClO4酸性最强,D正确。

【解题技巧】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金属的金属性

非金属的非金属性

金属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容易

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氢化合越容易

金属金属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容易

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

金属金属性越强,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

金属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出盐溶液中金属性弱的金属

非金属性强的非金属可以置换出溶液中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

5.【解析】选B。

根据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及只有M为金属元素,可知M为Al,X为Si,Y为N,Z为O。

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

Z

【变式备选】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mol由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一定含有18mole-

B.元素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不可能发生反应

C.含D的盐溶液既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D.化合物AE与CE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解析】选C。

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D是Al;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E是氯元素;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B只能是第2周期元素,所以是碳元素;A是氢元素;C是钠元素。

由元素C、H组成的化合物是烃,1mol烃不一定含有18mole-,A错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能发生反应,B错误;含Al的盐溶液既可能显酸性,如Al2(SO4)3溶液,也可能显碱性,如NaAlO2溶液,C正确;氯化氢中含有共价键,氯化钠中含有离子键,D错误。

6.【解析】选D。

根据“A是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可知A为钠元素,X是NaOH。

0.1mol·L-1W溶液的pH为1,则W是一元强酸,根据pH可知Z的酸性更强,再由“常温下X、Z、W均可与Y反应”可知Y是两性化合物,只能是Al(OH)3,说明B是铝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大小可知,C和D分别是硫、氯元素。

离子半径Na+>Al3+,A错误;非金属性Cl>S,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HCl>H2S,B错误;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HClO4中只有共价键,C错误。

7.【解析】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能形成一种分子X或一种+1价阳离子Y;C、D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所以C是氮元素,D是氧元素,A是氢元素,分子X是NH3,阳离子Y是N

(1)由题意知,B元素应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为2个电子,则最外层应有4个电子,因此应是碳元素。

B位于第2周期第ⅣA族。

(2)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为NH4HCO3或(NH4)2CO3;含有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3)铵根离子水解生成氨水和氢离子

N

+H2O

NH3·H2O+H+。

(4)1gNH3充分燃烧生成N2和H2O(l)时放出18.6kJ的热量,则4molNH3完全燃烧时释放能量为4×17×18.6=1264.8(kJ),则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NH3(g)+3O2(g)====2N2(g)+6H2O(l)ΔH=-1264.8kJ·mol-1。

答案:

(1)第2周期,第ⅣA族

(2)NH4HCO3或(NH4)2CO3

离子键、共价键

(3)N

+H2O

NH3·H2O+H+

(4)4NH3(g)+3O2(g)====2N2(g)+6H2O(l)ΔH=-1264.8kJ·mol-1

8.【解析】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则Z是O,O的原子序数为8,则a=8,由此可知X为H,Y为N,T为S;W最外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则W可能为C或Si,但是W的原子半径大于O,也大于S,所以W为Si。

(1)W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

(2)Y和Z的10电子氢化物分别是NH3和H2O,它们均含有极性共价键;O的非金属性强于N,所以稳定性H2O>NH3;(3)YZ2是NO2,它可与水反应生成HNO3;(4)TZ2是SO2,0.1molSO2与0.1molNaOH反应生成的产物只有NaHSO3,由于HS

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故NaHSO3溶液的pH<7;(5)在25℃、101kPa下,SiH4与O2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H4+2O2====SiO2+2H2O,1molSiH4完全反应,转移8mole-,放出的热量为8×

190kJ=1520kJ。

答案:

(1)第3周期第ⅣA族

(2)极性键(或共价键) H2O

(3)3NO2+H2O====2HNO3+NO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酸雨液点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记录pH

(4)SO2+OH-====HS

因为HS

存在:

HS

S

+H+和HS

+H2O

H2SO3+OH-,HS

的电离程度大于它的水解程度

(5)SiH4(g)+2O2(g)====SiO2(s)+2H2O(l)

ΔH=-1520kJ·mol-1

9.【解析】根据“D的最高价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推出D是铝元素,然后依次推出A、B、C、E、F分别是H、N、O、S、Cl。

(1)Cl位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ⅦA族。

(2)Al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AlCl3是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3)N与Cl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乙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则N和三个Cl之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乙分子式为NCl3。

(4)H2SO4稀溶液中混有的H2SO3,常采用H2O2除去,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写出离子方程式。

答案:

(1)第3周期ⅦA族

(2)2Al+2H2O+2OH-====2Al

+3H2↑

酸性 Al3++3H2O

Al(OH)3+3H+

(3)

(4)H2O2+H2SO3====2H++S

+H2O

10.【解析】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元素是碳;题意说明C元素的氢化物溶液为碱性,故是氮元素;E元素为第3周期元素,故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所以D、E是氧、硫,则F是氯。

(3)氧、硫同主族,故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沸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能作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a项错误;S、O形成的化合物中,共用电子对偏向非金属性强的元素,b正确;氢化物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而其水溶液酸性强弱不能作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c正确、d错误。

(4)NaHSO4为强酸酸式盐、NaHSO3为弱酸酸式盐,故书写离子方程式时,HS

不能拆分。

(5)X为醋酸、Y是HCl,pH相等时,加入锌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电离平衡继续向右移动,产生氢气的反应速率较快。

(6)电解NaCl溶液:

2NaCl+2H2O

2NaOH+Cl2↑+H2↑,故产生OH-的物质的量:

n(OH-)=2n(H2)=

×2=10-3mol,c(OH-)=

=10-2mol·L-1,根据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知c(H+)=10-12mol·L-1,pH=12。

答案:

(1)

(2)2Na2O2+2H2O====4Na++4OH-+O2↑

(3)氧 b、c

(4)H++HS

====SO2↑+H2O

(5)> (6)12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