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500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1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docx

金属学与热处理最后一次课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

一、记忆类

金属键:

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晶体:

材料在固态下原子或分子在空间呈有序排列。

位错:

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的律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缺陷的类型:

点缺陷、面缺陷和线缺陷

点缺陷:

间隙原子、空位、置换原子

面缺陷:

晶体表面、晶粒间界、相界面

先缺陷:

位错(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配位数,致密度,八面体,四面体间隙:

晶体类型

晶胞中的原子数

配位数

致密度

体心立方

2

8

68%

面心立方

4

12

74%

晶格类型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间隙类型

正四面体

正八面体

四面体

扁八面体

间隙个数

8

4

12

6

原子半径rA

间隙半径rB

二、图示类

1、注意晶面指数的表示方法是()晶向是【】

2、作图时在正常坐标系中画在晶胞内

晶向指数、晶面指数标定:

晶面指数求法:

建立坐标——求截距——取倒数——化整——加()

晶面指数作法:

建立坐标——取倒数——求截距——连线,画剖面线

晶向指数的求法:

定原点——建立坐标——求坐标——化最小整数——加[]

晶向指数的作法:

定原点——建立坐标——以[hkl]中最大数字作为分母,化为小于或等于1的分数,作出重点——始、终点连线

第二章:

纯金属的结晶

一、记忆类

过冷度:

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

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

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根据Rk∝1/Δr可知当过冷度ΔT为零的临界晶核半径Rk为无穷大,临界形核功(ΔG∝1/ΔT2)也为无穷大。

临界晶核半径Rk与临界形核功为无穷大时,无法形核,所以液态金属不能结晶,晶体的成长也需要过冷度,所以液态金结晶需要过冷度。

第三章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一、记忆类

相:

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合金: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或烧结,或用其他方法组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成分过冷:

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成分差别引起的过冷度叫做成分过冷。

过冷度:

金属结晶前,温度连续下降,当液态金属冷却到理论结晶温度时,并未开始结晶,而是需要继续冷却到理论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液态才开始结晶。

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非平衡结晶:

在实际冷却条件下合金以较大速度冷却,偏离平衡条件的结晶过程。

枝晶偏析:

也就是晶内偏析,是在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呈树枝状,使枝干和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又称枝晶偏析。

伪共晶:

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得到全部共晶组织,这种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偏析:

合金中成分的不均匀分布。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试比较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

  

(1)金属型与砂型浇注(<)  

(2)变质处理与不变质处理(<)

  (3)铸成薄件与厚件 (<)  (4)浇注时振动与不振动 (<)

铸锭三晶区名称:

表面细晶区、柱状晶区和内部等轴晶区

二、大题类

杠杆定律及应用。

组织组成物及相组成物的计算。

1、已知A及B液态时无限互溶,固态时A在B中的最大溶解度为30%,室温时为10%,但B在固态和室温均不容与A,300度时含40%B的液态合金发生共晶反映,画出AB合金相图,计算含20、45、80合金结晶后在室温下的组织组成无和相的相对含量

2.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示意画出二元合金的相图,并填出各区域的相组成物或者组织组成物(只填一种即可)。

根据相图再画出合金的硬度与成分的关系曲线。

已知:

A,B组元在液态时无限溶解;在固态时能形成共晶,共晶成分为

;A组兀在B组元中有限固溶、溶解度在共晶温度时为15%,在室温时为10%;B组元在A组元中不能溶解。

B组元比A组元的硬度高。

答:

正确相图与成分标注以及a相组织组成物如图(a)所示,b相组织组成物见图(b),c相组织组成物见图(c)

第四章铁碳合金

一、记忆类

铁素体与奥氏体:

铁素体:

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

奥氏体:

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

P的组成

低温莱氏体(变态莱氏体)的组成

铁碳相图。

在下图所示的铁碳相图中按所给顺序写出各区的组织。

答:

(1)高温铁素体;

(2)高温铁素体+液相;(3)液相;(4)高温铁素体+奥氏体;(5)液相+奥氏体;(6)液相+渗碳体;(7)奥氏体;(8)铁素体;(9)奥氏体+铁素体;(10)奥氏体+二次渗碳体;(11)奥氏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12)莱氏体+一次渗碳体;(13)铁素体+珠光体+三次渗碳体;(14)珠光体;(15)珠光体+二次渗碳体;(16)低温莱氏体+珠光体+渗碳体;(17)低温莱氏体;(18)低温莱氏体+一次渗碳体。

钢中的常存杂质元素主要是指锰、硅、硫、磷及氮、氧、氢等元素,硫称为热脆,磷为冷脆。

氮为时效脆化(蓝脆),氢引起氢脆

二、大题类

钢的含碳量对平衡组织及结晶过程的影响:

例,含碳0.4%碳钢的结晶过程经过了匀晶转变,包晶转变,匀晶转变,单相冷却,同素异晶转变,共析转变等。

其室温组织相对量为:

铁素体%=(0.8%-0.4%)/0.8%=50%

珠光体%=1-50%=50%

相组织与组织组成的区别

典型钢在相图上的位置:

如,10钢,40钢,60钢,T12钢。

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平衡组织

三、考法

1、铁碳相图。

中各点、线成分、温度、反应式

2、分析某一成分钢的凝固过程,画出示意图。

3、计算

1.现有A,B两种铁碳合金。

A的显微组织为珠光体量占75%,铁素体量占25%;B的显微组织为珠光体量占92%,二次渗碳体量占8%,请计算并回答:

(1)这两种铁碳合金按显微组织的不同分属于哪一类钢?

(2)这两种铁碳合金的碳的质量分数各为多少?

(3)画出这两种材料在室温下平衡状态时的显微组织示意图,并标出各组织组成物的名称.

答:

(1)A:

亚共析钢;B:

过共析钢

(2)设A亚共析钢碳的质量分数为X1

WP=X1÷0.77%=75%

计算得:

X1=75%×0.77%=0.58%

设B过共析钢碳的质量分数为X2

WP=(6.69%-X2)÷(6.69%-0.77%)=92%

计算得:

X2=1.24%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

一、记忆类

固溶体强化机理:

一是在固溶体中溶质与溶剂的原子半径差所引起的弹性畸变,与位错之间产生的弹性交互作用,对在滑移面上的运动着的位错有阻碍作用。

二是在位错线上偏聚的溶质原子对位错的钉扎作用。

强化规律:

1.在固溶体的溶解度范围内,合金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则强化作用越大。

2.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相差越大,则造成的晶格畸变越大,因而强化效果越大。

3.形成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元素的强化作用大于形成置换固溶体的元素。

4.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差越大,则强化作用越大。

第二相强化机理:

由塑性较好的固溶体基体及其上分布的硬脆的第二相所组成的多相合金。

由于其第二相的存在而引起的强化,叫做第二相强化。

强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弥散细小的第二相离粒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塑性变形抗力。

有两种强化机制:

1.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弥散强化)。

2.位错且过第二相粒子(沉淀强化)。

单晶体塑性变形的方式:

以滑移和孪生为主。

滑移本质:

晶体的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另一部分作相对的滑动。

滑移的本质是位错的移动。

影响多晶体塑性变形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晶界、晶粒。

加工硬化现象是指随变形度的增大,金属强度和硬度显著

提高而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的现象,加工硬化的结果,使金属对塑性变形的抗力增大,造成加工硬化的根本原因是位错密度提高,变形抗力增大

三、大题类

金属塑形变性后的组织与性能:

组织:

显微组织出现纤维组织,杂质沿变形方向拉长为细带状或粉碎成链状,光学显微镜分辨不清晶粒和杂质。

亚结构细化,出现形变织构。

性能:

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比电阻增加,导电系数和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抗腐蚀能力降低等。

冷变形使金属材料内部形成哪些内应力?

这些内应力是如何形成的?

它们的作用范围有多大?

三种内应力:

1)第一类内应力(宏观内应力)。

由于不同部位变形不均匀造成,作用范围大。

2)第二类内应力(微观内应力)。

由于不同晶粒之间变形不均匀造成,作用范围在几个晶粒之间。

3)第三类内应力(晶格畸变)。

由于晶体缺陷大量增加造成,作用范围在原子尺度。

冷变形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何影响?

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比电阻增加,导电系数和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抗腐蚀能力降低等。

增加金属中的位错密度,是强化金属材料的途径之一。

那么,降低位错密度是否会使金属材料的强度降低?

无位错的金属材料强度是否最低?

为什么?

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

晶体的强度和位错密度有如图9的对应关系,当晶体中位错密度很低时,晶体强度很高;相反在晶体中位错密度很高时,其强度也很高。

但目前的技术,仅能制造出直径为几微米的晶须,不能满足使用上的要求。

而位错密度很高易实现,如剧烈的冷加工可使密度大大提高,这为材料强度的提高提供途径。

 

第七章金属及合金的恢复与再结晶

一、记忆类

回复:

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再结晶: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者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

这个过程叫做再结晶。

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性能的变化规律:

1.再结晶退火温度:

退火温度越高,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粗大;1.冷变形量:

一般冷变形量越大,完成再结晶的温度越低,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完成再结晶的温度趋于一定;3.原始晶粒尺寸:

原始晶粒越细,再结晶晶粒也越细;4.微量溶质与杂质原子,一般均起细化晶粒的作用;5.第二相粒子,粗大的第二相粒子有利于再结晶,弥散分布的细小的第二相粒子不利于再结晶;6.形变温度,形变温度越高,再结晶温度越高,晶粒粗化;7.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使再结晶温度升高。

重点内容:

塑性变形后的金属随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发生的一些变化:

显微组织经过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由破碎的或纤维组织转变成等轴晶粒,亚晶尺寸增大;储存能降低,内应力松弛或被消除;各种结构缺陷减小;强度、硬度降低,塑形、韧性提高;电阻下降,应力腐蚀倾向显著减小。

(六)作图题

1.拉制半成品铜丝的过程如图5—1,试在图的下部绘出不同阶段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示意图,并加以适当解释。

金属Ag经大变形量(70%)冷加工后,试样一端浸入冰水中,一端加热至0.9Tm,过程持续1小时,然后将试样冷至室温。

试画出沿试样长度的组织与硬度分布曲线,并简要说明之。

Ⅰ.温度T

II.随T↑,再结晶,硬度大大↓,

且随T↑,再结晶的体积%↑,HB↓;

Ⅲ.随温度↑,晶粒长大,晶界对位错运动阻碍↓,故HB进—步↓。

低碳钢(0.1%C)板经大变形量冷轧后,进行了再结晶退火,对其进行拉伸实验,拉伸至延伸率为8%时卸载,若:

(1)卸载后立即拉伸;

(2)卸载后室温下放置10天后拉伸;

(3)卸载后700℃退火1小时,空冷至室温后再拉伸;

(4)卸载后在900℃退火保温10分钟,空冷至室温后再拉伸。

试分别画出上述4种情况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并简要说明之。

(1)卸载后立即拉伸,溶质原子来不及在位错附近聚集,故无钉扎作用,所以无上、下屈服点;且因加工硬化的作用,屈服强度较第一次拉伸时有所提高;

(2)经过室温时效,溶质原子在位错附近聚集又形成气团,钉扎位错,需要在较高应力下才能屈服;一旦溶质原子脱钉,应力将下降,所以有上、下屈服点。

同样,由于加工硬化的作用,屈服强度较第一次拉伸时有所提高;

3)对低碳钢,ε=8%接近临界变形量,因此在700℃(高于再结晶温度)退火后晶粒粗大,强度较低;

(4)900℃保温时发生重结晶,冷却后晶粒细小,因此强化提高。

 

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

一、记忆类

热处理:

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让其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重点内容:

转变产物(P、B、M)特征,性能特点:

片状P体,片层间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形、韧性也越好;粒状P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

第二相的数量越多,对塑性的危害越大;片状与粒状相比,片状强度高,塑形、韧性差;上贝氏体为羽毛状,亚结构为位错,韧性差;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低碳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为位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为片状,亚结构为孪晶,强度硬度高,塑形和韧性差。

填空

关于等温、连续C-曲线

1、下图是共析钢的C曲线示意图,说明下图中各点的组织,并说明五条冷却曲线各相当于何种热处理工艺。

1、A冷+P;2、A冷+S;3、A冷+T4、T+M+A残5、A冷;6、A冷+B下;7、A残+M;

Ⅰ、退火;Ⅱ、正火;Ⅲ、油中淬火;Ⅳ、等温淬火;Ⅴ、水淬。

3、在共析钢C曲线图中按给定顺序填出各区域组织名称。

4、

(1)奥氏体

(2)奥氏体+珠光体

(3)珠光体(4)奥氏体+索氏体

(5)索氏体(6)奥氏体+屈氏体

(7)屈氏体(8)奥氏体+上贝氏体

(9)上贝氏体(10)奥氏体+下贝氏体

(11)下贝氏体(12)马氏体

3、说明共析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图中各条线、各个区的物理意义,并指出图中各冷却曲线冷却到室温所得到的组织。

 

第一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

一、记忆类

淬透性,淬硬性,热应力,组织应力,回火脆性,回火稳定性的概念;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和工艺方法;

淬透性:

是表征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

淬硬性:

指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硬度。

热应力:

工作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

组织应力:

由于工作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

回火稳定性:

淬火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

退火目的:

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工艺方法:

完全退火(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均匀化退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150-300℃),不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Ac1-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球化退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

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不超过Ac1点,一般在500-600℃)。

正火目的:

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机械性能。

工艺方法:

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

淬火的目的:

使奥氏体化后的工件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然后配以不同温度回火获得各种需要的性能。

工艺方法: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以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回火目的:

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韧性和塑性,获得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各种用途工件的性能要求。

工艺方法:

将淬火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工艺过程。

淬火加热缺陷及其防止措施。

①淬火工件的过热和过烧。

工件在淬火加热时,由于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造成奥氏体晶粒粗大的缺陷叫做过热。

过热的工件在淬火后得到粗大马氏体组织,容易引起淬火裂纹,导致强度和韧性降低,甚至产生脆性断裂。

轻微的过热可用延长回火时间来补救。

严重的过热则需进行一次细化晶粒退火,然后再重新淬火。

淬火加热温度太高,使奥氏体晶界出现局部熔化或者发生氧化的现象叫做过烧。

过烧是严重的加热缺陷,工件一旦过烧就无法补救,只能报废。

②淬火加热时的氧化和脱碳。

淬火加热时,钢件与周围加热介质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氧化和脱碳等缺陷。

钢件氧化使工件尺寸减小,表面粗糙度值升高,并严重影响淬火冷却速度,最后导致淬火工件出现软点或硬度不足等新的缺陷。

工件表面脱碳会降低淬火后钢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并显著降低其疲劳强度。

因此,淬火加热时,在获得均匀化奥氏体的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氧化和脱碳现象。

③淬火冷却畸变与开裂。

淬火冷却时因淬火应力,使工件的尺寸、形状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淬火冷却畸变。

当淬火应力过大,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在工件上形成裂纹的现象,称为淬火冷却开裂。

畸变的工件可通过校正减小变形,开裂的工件只能报废。

④硬度不足与软点。

钢件淬火后,局部区域表面硬度偏低称为软点,淬火工件的整体硬度都低于淬火要求的称为硬度不足。

产生硬度不足和软点的原因有:

淬火冷却时起始温度过低,淬火介质冷却能力不足或表面脱碳。

一般可通过重新淬火来消除(淬火前要进行一次退火或正火处理)。

重点内容:

淬透性及影响因素:

是表征材料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

例:

合金元素的影响,Cr的作用。

(1)淬透性的概念钢的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也称为淬透层)深度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硬层深度来表示。

(2)影响淬透性的因素影响淬透性的主要因素是化学成分,除Co以外,所有溶于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都提高淬透性。

另外,奥氏体的均匀性、晶粒大小及是否存在第二相等因素都会影响淬透性。

回火脆性:

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

球化退火工艺: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例如,T10钢制造的锉刀,采用的球化退火工艺为920℃退火,正确吗?

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十一章工业用钢

基本内容:

材料强化方法;钢的分类和编号;典型零件的材料,成分,热处理工艺及组织。

重点内容:

材料强化方法。

形变强化:

随变形程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机理:

随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加剧,结果即产生固定的割阶、位错缠结等障碍,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增加,给继续塑性变形造成困难,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

规律:

变形程度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位错密度不断增加,根据公式Δσ=αbGρ1/2,可知强度与位错密度(ρ)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位错的柏氏矢量(b)越大强化效果越显著。

方法:

冷变形(挤压、滚压、喷丸等)。

形变强化的实际意义(利与弊):

形变强化是强化金属的有效方法,对一些不能用热处理强化的材料可以用形变强化的方法提高材料的强度,可使强度成倍的增加;是某些工件或半成品加工成形的重要因素,使金属均匀变形,使工件或半成品的成形成为可能,如冷拔钢丝、零件的冲压成形等;形变强化还可提高零件或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零件的某些部位出现应力集中或过载现象时,使该处产生塑性变形,因加工硬化使过载部位的变形停止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形变强化也给材料生产和使用带来麻烦,变形使强度升高、塑性降低,给继续变形带来困难,中间需要进行再结晶退火,增加生产成本。

固溶强化

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强化机理:

一是溶质原子的溶入,使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对滑移面上运动的位错有阻碍作用;二是位错线上偏聚的溶质原子形成的柯氏气团对位错起钉扎作用,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三是溶质原子在层错区的偏聚阻碍扩展位错的运动。

所有阻止位错运动,增加位错移动阻力的因素都可使强度提高。

固溶强化规律:

①在固溶体溶解度范围内,合金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则强化作用越大;②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越大,强化效果越显著;③形成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元素的强化作用大于形成置换固溶体的元素;④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价电子数差越大,则强化作用越大。

方法:

合金化,即加入合金元素。

3、第二相强化

钢中第二相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网状、片状和粒状。

①网状特别是沿晶界析出的连续网状Fe3C,降低的钢机械性能,塑性、韧性急剧下降,强度也随之下降;

②第二相为片状分布时,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

符合σs=σ0+KS0-1/2的规律,S0片层间距。

③第二相为粒状分布时,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符合

的规律,λ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第二相的数量越多,对塑性的危害越大;

④片状与粒状相比,片状强度高,塑性、韧性差;

⑤沿晶界析出时,不论什么形态都降低晶界强度,使钢的机械性能下降。

第二相无论是片状还是粒状都阻止位错的移动。

方法:

合金化,即加入合金元素,通过热处理或变形改变第二相的形态及分布。

4、细晶强化

细晶强化:

随晶粒尺寸的减小,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也得到改善的现象称为细晶强化。

细化晶粒不但可以提高强度又可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是一种较好的强化材料的方法。

机理:

晶粒越细小,位错塞集群中位错个数(n)越小,根据

,应力集中越小,所以材料的强度越高。

细晶强化的强化规律:

晶界越多,晶粒越细,根据霍尔-配奇关系式σs=σ0+Kd-1/2晶粒的平均直(d)越小,材料的屈服强度(σs)越高。

细化晶粒的方法:

结晶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及搅拌的方法增加形核率细化晶粒。

对于冷变形的金属可以通过控制变形度、退火温度来细化晶粒。

可以通过正火、退火的热处理方法细化晶粒;在钢中加入强碳化物物形成元素。

钢的编号

钢种

分类

编号原则

钢种举例

常用热处理

应用举例

碳钢

普通碳钢

Q表示屈服点的字母,用最低屈服强度数值表示

Q235A

钢筋

优质碳钢

优质碳素结构钢

两位数字代表含碳量的万分数

45

调质或正火

小轴

(优质)碳素工具钢

T表示碳素工具钢,数字代表含碳量的千分数

T13

淬火后低温回火

锉刀

铸铁

灰口铸铁

HT表示灰口铸铁,数字表示最小抗拉强度

HT150

端盖

球墨铸铁

QT表示球墨铸铁,第一组数字表示最小抗拉强度,第二组数字表示最低延伸率

QT600-3

调质

曲轴

蠕墨铸铁

RuT表示蠕墨铸铁,数字表示最低抗拉强度

RuT420

可锻铸铁

KT表示可锻铸铁,第一组数字表示最低抗拉强度,第二组数字表示最低延伸率

KTH350-06

桥梁

合金钢

合金结构钢

低合金结构钢

数字表示含碳量的万分数,化学元素符号表示主加元素,后面的数字表示所加元素的百分数

16Mn

桥梁

渗碳钢

20C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