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864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文档格式.docx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形成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宣扬“君权神授”;

一些主张就是后来的“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规定了儒家“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和郡县学校。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形成: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2)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3)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

(4)影响: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扼杀了人性。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南宋理学家,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创立“心学”。

(2)王阳明:

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吸取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四、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李贽:

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2)黄宗羲:

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他抨击君主专制,有利于以后反专制斗争。

(3)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

继承发展以往唯物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划时代的意义。

——————————————

—————————————

一条主线:

儒家思想的演变。

二次融合:

汉代儒家思想融合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宋代借鉴了佛教、道教的某些思想丰富了儒学体系,逐步形成理学。

三点突破:

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宋代完成理论化,明清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

汉代改造和独尊;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明清时期批判和继承。

————————————————————————————

[经典考题领悟好]

[例1] (2013·

重庆高考)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抓关键:

“天人合一”为新儒学的主张,抓住这一点,题目便可迎刃而解。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

B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

C

正确

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D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例2] (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孔之道”,宋代以后被称为“孔孟之道”,紧紧抓住这一“变化”,分析变化出现的结果和所出现的朝代,不难得出答案。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与宋代以后无关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与“宋代以后”无关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

陆王心学的兴起是在宋代以后,但陆王心学主张内心自我反省,可排除

[高分障碍要清扫]

必须突破的2个重难点

1.宋明理学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哲学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

理学集

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

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必须理清的2对关系

1.百家争鸣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1)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诸侯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霸中处于优势,竞相招贤纳士,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氛围。

(2)经济因素: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文化因素: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到民间。

(4)阶级因素:

士阶层发展壮大并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2.明清思想活跃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了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反思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的涌现。

这股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预测押题不可少]

1.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身心和谐。

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  )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B项的含义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强调的是人我和谐,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2.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选B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

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

C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

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

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故答案选B。

3.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选A 黄宗羲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根本否定,①正确;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但并未否定君主制度,②正确;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的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正确;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没有引起社会的根本变革,④正确。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1.纸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

3.火药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4.指南针

战国时期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

1.先秦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2.汉朝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

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

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词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5.元代

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

6.明清

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是小说兴盛原因。

三、古代中国的艺术

1.中国的汉字与书法

(1)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战国:

混乱——秦:

小篆、隶书。

(2)书法: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2.中国的绘画

(1)起源:

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

帛画——魏晋:

文人画出现——唐:

雍容华贵——宋元:

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明清:

风格奇特。

(2)民间绘画:

北宋——《清明上河图》;

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

3.京剧的形成

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经过“徽汉合流”,融入秦腔、昆曲和北京方言。

道光在位时期形成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

天津高考)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将四大发明出现的朝代、作用等相关知识与选项逐一对照验证。

错误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而不是春秋时期

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

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而不是元朝

新课标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京剧中不同人物的脸谱反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体现出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固化认知。

京剧是一种艺术形式,但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在京剧发展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形式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京剧脸谱这种艺术形式,对历史人物的评断有些是片面的

京剧脸谱扩展了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但有些片面的评断并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1.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造纸术: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2)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攻占封建城堡,打败骑士阶层;

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

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古代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

(1)奴隶社会时期的《诗经》,其中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

(2)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革富强和对遭受排斥的强烈不满。

他创造的“楚辞”体,也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秦汉时期的赋是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词藻虽然华丽,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

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语言清晰、感情真挚。

(4)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统治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腐败创作了田园诗,北方的民歌则刚劲质朴。

(5)唐朝前期形成前所未有的盛世,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乱,不同的社会状况不仅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歌内容,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感伤,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风貌。

唐宋散文气势雄伟,与魏晋以来的“靡靡之风”截然不同。

(6)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作为短篇小说前身的传奇文学出现。

两宋民族关系复杂,陆游的诗,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与这种背景密切相关。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很多著名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的虚伪、科举制度的腐败,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农耕经济的关系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2.古代中国绘画风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

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

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2)唐朝: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

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4)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

1.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选D 火药武器在中国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因为作者生活于明代,此时火药武器已经普及,所以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故B、C两项错误。

A项材料没有反映。

2.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十三个字就勾勒出了其酒后的那种落寞、寂寥的心情,勾起了读者的伤感和同情。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选B 市民阶层壮大的经济基础是宋代工商业的发展,而不是农业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逐步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3.倪瓒说: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抺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对倪瓒绘画特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神似B.无法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C.以社会风俗为主题D.反映了从注重意境到注重写实的趋向

选A 观此图,竹竿与枝节形态宛然,竹叶偃仰疏密布置得当,生意十足,作者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神似,追求笔墨的逸趣,并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性,A项正确。

该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反映了倪瓒的多才多艺,排除B项。

风俗画是以社会风俗为主题,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以不同史观看待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新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几种史学范式的结合,注重历史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1.多史观、多角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史观角度看:

①文明传承方面: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份,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②东西文明对比方面:

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③联系现实的方面:

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2.以文明史观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3.以发展变化的唯物史观把握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地位演变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利用儒家思想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时,吸收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进行宣传。

(2)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减小变法阻力。

(3)新文化运动——受到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4)“文革”期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对儒家文化进行全民的、规模最大的破坏,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5)“文革”结束至今——儒学焕发新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儒学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我们对儒学的态度是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辉。

[典题感悟]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下列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的有关“和”的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的论述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

大学》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

学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材料二 道家的论述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材料三 墨家的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