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67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十二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专题一:

字音、字形的识记

一、分析考点:

1.命题形式:

选择题、填写题

2.命题内容:

考查汉字大多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但又常误读的字

3.考查类别:

重点多音字、易读错易混淆的字

4.难度:

难易适中:

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为关键

二、字音误读原因

1.多音误读(音随意转)如:

朝圣(cháo)----朝令夕改(zhāo)

2.音近误读(读音相近调号不同)如:

飙升(biāo)---鱼鳔(biào)

3.形近误读(字形相近各不同)

如:

湍---惴----端----瑞讳----纬

4.习惯误读:

如:

驱壳:

qiào博闻强识:

zhì惩罚:

chéng潜伏:

qián

5.方言误读:

如剽悍:

piāo错读为(biāo)

二、字形识记方法指导

1.通过组词辨形如:

娇贵-----娇气(柔嫩、过度爱护)骄横----骄阳(骄傲、猛烈)

2.根据字义辨形:

掌握音(音随意转、形因义异)原则

如:

赃物(贝部为财物)脏物(不干净的意思)

脉搏(跳动)错写为(膊)

集思广益(好主意)耳鬓厮磨(厮:

互相)

水泄不通(泄:

流出泻:

快速流)

3.根据语境辨形

如:

化装:

有假扮之意;化妆:

指用脂粉使容貌美丽。

清静:

多与环境搭配;清静:

指没事物打扰

4.根据对称辨别:

仗义直言(执)惹是生非远见卓识

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一、了解词语基本知识

1.词的分类

(1)按词中的语素多少,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2)按音节多少,词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3)按词的来源:

词还分为实词和虚词

2.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比喻义:

是以词的本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

二、分析考点

1.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题型:

1.选择题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三、应考策略:

1.掌握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

2.熟悉生活中常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

3.理解关键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4.根据语境,能做到用词准确、得体。

四、掌握词语应用的几种方法和常见误区

(一)辨析同义词的八个切入点

1.词义范围

如“中止”“终止”都含有“停止”的意思,但范围不同

2.色彩意义

词语的色彩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

分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语体色彩:

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

如:

勾通、沟通中“勾通”是贬义词“沟通”是褒义词

3.程度轻重

如:

希望、盼望、渴望、伤害、损害、危害、(由轻到重)

4.搭配对象

“扶养、抚养、赡养”都有“供给生活用品或费用。

使能生活”的含义。

但“扶养”指小孩,平辈。

“抚养”指晚辈。

“赡养”指老人,长辈。

5.谦敬之分

6.语法功能

7.具体语境:

辨析同义词不能脱离具体语言环境

8.音节和谐:

汉语如果组织合理、句法得当,会有一种节奏和谐、音调铿锵之美,而这也是选词填空的一个关键点。

专题三:

成语解题指导及训练

全面正确地掌握成语误用的类型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明确辨析成语的方法

1.从意义上辨析

如:

“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都有“自以为正确”的意思。

但“自以为是”指主观不虚心。

语意较轻;“自命不凡”指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语意较重。

2.从结构上辨析:

有主谓式、动宾式、并列式、兼语式

二、成语使用中的误用现象

1.望文生义

如:

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2.褒贬不分:

例:

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守株待兔,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

守株待兔:

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寓言故事,常比喻有的人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

(枉费工夫,绝不会再有所收获)

3.不辨对象

成语词义有所侧重,这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

如:

“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国色天香:

原指色香具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4.张冠李戴

例:

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技压群芳,荣获冠军。

技压群芳:

只能用以指女子的技艺超过同性其他人,不能用来称赞男子体操队。

可改为“力挫群雄”

5.轻重失当

病例:

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

日理万机:

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

6.自相矛盾

例句:

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只获得第八名。

功亏一篑:

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

7.画蛇添足

病句:

张成同志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的遍体鳞伤,但任然坚守党的秘密。

遍体鳞伤:

满身都是伤痕。

8.误用典故

例:

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专题四:

病句解题指导及训练

分析命题形式:

一是直接在题面上修改的主观题

一是判断是非的选择题

目标:

1.了解病句类型

2.了解辨析并修改病句的几种命题方式

3.辨析句子或语段中的病句

4.修改语段。

并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教学内容

一、常见病句类型

(1)用词不当

例:

大家对他的批评十分尖利。

(尖锐)

(2)搭配不当

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修辞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

(改为提高)

(3)成分残缺

例:

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缺主语)(可删去“从”“中”)

听了张海迪同志讲述她身残志坚,努力学好各种知识,治好了许多病人,我们很受教育。

(缺宾语)

典型句:

通过…使(让)…

(4)语序不当

例:

我把墙上的尘土先用抹布擦掉,才把这幅画挂上的。

为了考好期末考试,在教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在教室里认真的复习功课。

(5)前后矛盾

例: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6)分类不当,范围不清

例:

学校门口有一个卖冰糕、汽水和冷饮的摊位。

(7)表意不明造成歧义

例:

厂长派小张和他的徒弟去开会。

小赵和小李在路上相遇,他把星期六照常上课的事告诉了他。

(“他”究竟是谁?

(8)不符合实际

例:

高粱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9)否定不当造成表意相反。

一重否定表否定

二重否定表肯定

三重否定表否定

例:

对于小王的错误,厂长并非不无责任。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定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与原意正好相反)

(10)结构混乱

如:

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分开说

(11)关联词语用错:

例:

“既然来了,但他还是不安心”

把“既然”改成“虽然”

只有…才…;只要…就…;如果…就…;虽然…但是…

(12)两面对一面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1.最大限度保持原意

2.修改后不出现新的语病

3.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三、认识修改符号

1.换用号2.增补号3.删除号4.调位号

四、常用的修改方法:

1.“缺”—“补”2.结构混乱—“删”

3.不搭配的词要—“换”4.语序不当要—“调”

五、巩固练习

专题五:

语言综合运用

1.语言实际运用题

(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

(2)言之有(物),物,即内容。

(3)言之有(序),序,即顺序。

(4)言之有“节”,节,即简明。

2.如何仿写与续写

根据原句进行仿写或续写均须审清题意,即对题干的要求认真审阅,找出要点,明确回答问题须遵循的“规则”。

如有的题目要求仿句的陈述对象与例句相同;有的要求不同;有的要求须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等)修辞;有的要求句子间存在选择(或转折、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

选用、仿写句子的解题要领

看清题干—明确要求—品味语言材料—把握思想内容—辨明语言风格—注意情感色彩—创设新语境—理清语意脉络—达到解题目的

分析句子间的组合关系:

要与例句相吻合,才能天衣无缝要力求色彩、风格、句式趋近或一致。

衔接自然流畅。

专题六:

标点符号的分类与用法

目标:

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

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设置

3.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

一、标点符号分类

1.点号:

(句末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句中有逗号、分号、顿号、冒号)

2.标号:

(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和间隔号六种)

二、用法强调:

(一)正确使用问号

1.区别“选择问”与“连续问”

选择问中间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如:

你是去打球呢,还是去游泳?

连续问:

各问句后均用句号

如:

他是谁?

从什么地方来?

要去哪呢?

2.区别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

有疑而问用句号如:

他住在这条街上的几号?

如:

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无疑而问用句号

如:

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3.有些问号,主、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末

如:

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

4.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用问号。

如:

出来时把门关上,好吗?

(二)正确使用冒号

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起到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

用法:

间接引语前有某某人说,某某人说后不用冒号,应用逗号。

如:

邓小平曾说,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某某人说在直接引语前用冒号;在直接引语中或直接引语后,分别用逗号和句号。

如:

“你贵姓?

”老刘笑着说,“咱俩聊半天忘了问了”

妈妈说“明天下午我们一起去!

“他们都下班了,请你明天再来吧。

”老大娘说。

(3)冒号范围一般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例如: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

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各处学校都存在。

(4)同一个句中不能套用两个冒号。

三、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意思的递进

(3)表示意思的转换

(4)表示语音的延长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6)表示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7)用在副标之前

(8)表示列举

使用破折号应注意:

(1)区分括号和破折号的不同。

都有解释说明作用但二者用法不同

破折号:

解释说明性词语比较重要,必须读出来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

(2)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时相当于“是”

所以后面就不要再出现“是”“就是”等词语

如:

公司总裁—是一个相貌清秀的中年女子。

(“是”应删去)

四、分号的作用

(1)表示变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如:

落日如诗,让心灵驰骋;落日如画,让眼睛散步。

(2)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

使用分号应注意的几点:

1.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

语文是陶渊明的篱边菊,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

2.并列关系句,分句较短的用逗号不用分号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引号的作用

1.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2.表示突出强调

3.表示讽刺和否定

4.表示特定称谓

5.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使用引号应注意:

(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如:

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同学们,古来成大事者必有大志啊。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如: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如新,朴字见色”。

(4)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

如:

有人评价,此次双率下调为近十年来罕见。

(六)省略号的使用

作用: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3.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4.表示静默或思考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6.表示语言的中断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应注意:

1.省略号有表示“等”“等等”的意思,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用等、等等。

2.省略号前后的标点,如果省略号前边是完整的句子,省略号放在句末标点后。

如果之前不是完整句子,则直接用省略号,不加其他标点。

省略号一般不必再用标点符号。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专题七:

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

一、分析题型:

1.以课内为主、课外少量,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诗及咏史诗;

2.内容以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

3.已由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二、目标

1.品味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形象

3.品味诗歌的写作技巧

4.品味诗歌中的重点词、句

5.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三、复习指导:

(一)鉴赏字词:

(1)动词:

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强调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词:

大部分为形容词,例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艰苦;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

写出一缕烽烟扶摇直上。

圆:

写出周边环境之空旷雄浑。

(3)特殊词:

1.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中的“青青”就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2.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示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错落有致,画中有静有动富有鲜明地立体节奏感。

(二)品析思想感情

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1.忧国伤时:

如:

《春望》《石壕吏》《泊秦淮》等

2.建功报国:

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3.思乡怀人: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渡荆门送别》《水调歌头》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借古讽今、伤感、苦闷等。

如:

《行路难》《饮酒》《赤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考察重点在描写与抒情

描写分为: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具体讲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境等。

2.结构方式:

常见有: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铺垫、伏笔、先景后情等。

3.赏修辞:

在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拟人、对比、双关、反语、反复等

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拟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今对比

4.赏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比兴等。

四、解题指导:

主观题:

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语、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作用去赏析

如:

“潮平两岸阔”:

阔用得好,有空阔之意,直观的展现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江面渺远、两岸宽阔的景象也抒发了诗人视野的开阔。

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写出了花色繁多的特点,也点染作者此时愉悦的心情。

2.抓关键词句(主旨句、情感句)入手:

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分心力;或表明作者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抓修辞方法入手,分析其含义、作用

如: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把宋王朝比作被风吹散的柳絮,把自己的一生比作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遭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自比征蓬,归雁写出内心的孤寂难平

“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采用拟人手法,把故乡水人格化,万里遥送行舟来传达诗人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情怀

4.抓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采用了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来表现江南春景之美丽盎然、丰富多彩。

如《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两句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孤傲清高、坚贞自守的品格。

常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借景交融、虚实相映、用典、映衬烘托、虚实相应、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直抒胸臆、比兴。

一、炼字赏析方法

常见题型:

1.这个字妙在何处?

/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如: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用闲来写出朋友未来时作者内心的聊赖

“波撼岳阳城”

一用“撼”来展现洞庭湖波涛的浩淼盛大,仿佛要撼动整个岳阳城。

2.请你赏析这句话/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例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了豁达豪迈的情怀。

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意:

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4.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为例:

描绘了萧索冷清的深秋晚景图;表达游子孤寂愁苦思乡之感。

专题八:

现代文阅读

一、说明文阅读

考查范围:

多为课外材料,多以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高频考点:

1.判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清说明结构和顺序

3.理清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品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5.拓展探究

一、说明文的特点:

(一)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分类:

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对象和特征

1.多数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如果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寻找说明对象。

2.有什么特征具体从两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

(2)分析材料a.找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句子b.需要你去整理概括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有时间词语表示发展

空间顺序—有方位词语

逻辑顺序—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结构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从整—局;从主—次;从原因—结果等)

(五)说明结构

常见的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

(2)并列式;(3)连贯式;(4)递进式。

(六)常见的说明方法

1.分类别:

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逐一说明的方法;把……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

使说明事物条理清楚明了

2.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有说服力。

3.作比较:

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

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烦人本质特点,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更加严密。

5.举例子:

具体说明……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

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增强文章趣味性。

7.摹状貌:

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通过具体描写揭示事物特征。

8.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认识(通俗的介绍或解说)

9.列图表:

具体说明了……特点,是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10.引用:

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七)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

考点一:

说明对象:

1.抓题目;2.抓首括句或中心句找到特征。

如:

《中国石拱桥》:

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

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特征

说明对象+对象特征(总括)

如果拟题:

抓说明对象及特点

考点二:

说明事物的特征

方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出原词原句,若没有注意各段是否有中心句或段主要内容。

考点三:

句子的作用

一般以以下几方面作答:

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等。

考点四:

段意概括

方法:

找中心句;(说明对象+特点)

考点五:

说明方法作用

一般形式:

本段使用……(说明方法)+对象+特征

考点六:

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对策:

准确或(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或某某原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表态—2.原词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意思或内容—4.有何变化是否符合实际

类型3能否删掉为什么?

对策:

1.表态—2.定性(分析词意或范围或程度)3.若删去会怎样—4.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考点七:

拓展延伸

针对文中所说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要求你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法或建议

对策:

结合文中内容,适量加入自己意见

巩固训练:

完成资料专题内容

二、记叙文阅读

分析考点

高频考点:

1.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领悟主旨

3.理清思路

4.把握结构和线索

5.品味重点词句含义及表达效果(作用)

6.辨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分析人物形象品析表现手法

8.理解感悟谈体会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

顺叙—作用:

条理清楚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加生动性、可读性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叙事人称:

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叙事。

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

作用:

增强文学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以第三人称“他”叙述文学中的人物事件场景

作用: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反面自由叙述

5.记叙的线索:

贯穿全文的脉络a以物为线;b以人为线;c以思想感情为线;d以时间为线;e以地点为线。

5.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还综合运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往往起到点睛的作用。

6.人物形象的刻画

方法有:

a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

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d环境描写:

常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7.表现手法及作用(写作手法及作用)

(1)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烘托主要人和事物从而突出主要人和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情感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批评、揭露、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6)伏笔、照应、铺垫,使文章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7)联想想象: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突出鲜明,情节更生动感人。

(8)借景抒情

(9)开门见山

(10)卒章显志

(11)以小见大

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

(2)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