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死局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853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南明死局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明死局二.docx

《南明死局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明死局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明死局二.docx

南明死局二

南明死局二[罗辑思维]

阮大铖:

中国的达•芬奇

这次我们从一个很小的切口进入,再来审视一下南明这个时代。

这个小切口是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大坏蛋。

这个人是谁呢?

他叫阮大铖。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阮大铖是一个著名的奸臣,奸到什么程度?

清人纂修的《明史》里专门有一卷叫《奸臣传》,一共写了15个人,阮大铖就是最后压轴的那个。

试想一下,一个王朝灭亡了,而他又是《奸臣传》里列出的最后一个,这不就是在暗中指责这个王朝是被他搞垮的吗?

这15个奸臣中还有两个人,一个叫马士英,一个叫周延儒,这两个人之所以被写入《奸臣传》,跟阮大铖也有莫大的关系。

王朝末世就是这样,奸臣辈出。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

“罗胖,你难道要给阮大铖翻案吗?

”我绝无此意,这个案也翻不了,因为阮大铖的罪行实在是铁证如山。

以前有人替阮大铖说过好话,比如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先生以及章太炎先生都说,不能因人废言,阮大铖还是很牛的。

牛在哪儿?

有才。

他在各个艺术品类下都有优秀的作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虽然《明史•奸臣传》已经把他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了,但对阮大铖一生的评价仍是客观的七个字:

“机敏猾贼有才藻”。

就是说他机灵又敏捷,狡猾又鸡贼,而且非常有才气。

李洁非先生在《黑洞:

弘光纪事》和《野哭:

弘光列传》里面,也对阮大铖这个人做了一个评价,说他是“中国那个时代的达•芬奇式的人物”。

什么意思?

就是说他是个通才。

达•芬奇精通机械、医学、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物理学、天文学,简直无所不知,通晓那个时代一切的知识门类。

阮大铖也是如此。

他诗写得很好,有人评价说:

“有明一代几乎没有诗人,如果有,那就是阮大铖。

”园艺就不说了,他最重要的成就是戏曲。

戏曲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品类,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只会写剧本,而阮大铖不仅剧本写得好,还会导演,能谱曲,甚至还养了一个戏班子,亲自去当艺术总监,偶尔还能上台去演戏!

明朝末年有一个大鉴赏家叫张岱,懂音律、精戏曲,还是公认的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

他在《陶庵梦忆》中说,自己看了阮大铖的戏班子表演后不禁拍案叫绝,可谓“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那个时候的戏班子主要由一些不识字的江湖艺人组成,如果一个特别有才的士大夫在家里养了一个戏班子,那所有的剧目、行头、唱腔肯定是极尽讲究的——所有东西到了文人手里,往往会变得极端精致。

阮大铖的戏剧可以说奠定了那个时代的艺术丰碑。

 

这些我们且不去管,无论如何,阮大铖仍然是一个大坏蛋。

接下来,我们就推原祸始,看看这个大坏蛋是怎么养成的。

29岁之前:

安徽桐城的青年才俊

说起阮大铖的家世出身,有点儿不好意思,他跟我是老乡,都是安徽人,具体来说是安徽安庆人。

《明史》说他是安庆府怀宁县人,其实是错的,他虽是怀宁籍,但实为安庆桐城人。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个小知识。

籍贯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是老家的意思,可是在明代正好相反,指的是户口所在地。

所以怀宁只是阮大铖的户口所在地,他的老家却在安徽桐城。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忽略了阮大铖是桐城人,就会觉得他后来的很多故事都缺了点儿味道。

安徽桐城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的“桐城派”,这个县可以说遍地都是读书的种子。

作为安徽人,罗胖我小时候是很崇拜桐城人的,桐城可是立过派的地方。

桐城有一句土话:

“富不丢猪,穷不丢书。

”富人家把猪看得很宝贵,穷人家没有猪,只能看重书,再穷都不能把书扔了,因为这是孩子们最终的上进之道,所以桐城到处都是读书人。

明清两代,桐城人创造了一个奇迹,一共出了240个进士!

要知道,中国从唐代有科举制度以来,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总共选出了10万个进士,而桐城一个县,仅仅在明清两代,就贡献了240个进士。

安徽的安庆府共有六个县,除了桐城之外,还有宿松、怀宁等五个县。

这五个县在明清两代出的进士数量的总和乘以二,才是桐城一个县的成绩,可见桐城的文化氛围有多浓厚!

阮大铖就出生在桐城的土地上,而且他们家是世家大族,他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大名人——“阮步兵”阮籍。

到了明朝中期,他的先祖已经开始当部级大官了。

所以,这是一片多么好的土壤,阮大铖是一颗多么好的种子。

阮大铖自己也争气,16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

你能说这个人是坏蛋吗?

他毫无劣迹。

天启四年:

第一次辞职

他是怎么变坏的呢?

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人物,应该加入东林党才对啊!

其实,他有过一次加入东林党的机会,就在天启四年。

天启是明熹宗的年号,就是“魏忠贤之乱”发生的那个朝代。

但是天启四年时,魏忠贤还没有得势,只是深宫中一个很普通的太监。

此时朝中得势的是东林党,一帮正色立朝的儒家士大夫。

其中有一个人很关键,他叫左光斗。

左光斗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背影很伟岸,是大君子、大英雄、大忠臣,后来魏忠贤及其阉党对他进行迫害,死得非常惨,但死的时候仍保持了高风亮节。

这些都是后话,天启四年的时候,左光斗可是重要的领导干部,一方面他是东林党骨干,另外一方面,他是掌管御史台的主要官员之一。

那一年,御史台突然有个职位空缺出来,这个职位是“吏科都给事中”。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有所谓的“六部”,吏部便是其中之一,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升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

而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部门,有点像今天的中纪委和监察部。

它设立了一个部门,专门看管吏部是否有徇私舞弊等不良表现,这个部门的头儿就叫“吏科都给事中”。

于是,御史台赶紧查官员名册,看谁适合递补这个职位。

查到的第一个人正值丁忧,就是父母去世了,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第二顺位人选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阮大铖。

左光斗和阮大铖是什么关系?

老乡。

左光斗也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阮大铖的老家在桐城,就不会注意到这层关系。

而阮大铖这个时候在哪儿呢?

他请假回了桐城老家。

左光斗立刻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赶紧回来。

于公,阮大铖有资格填补这个位置;于私,他俩是老乡,左光斗当然要提前通知他了。

阮大铖马上打道回京。

在阮大铖回京的路上,东林党的几个大佬一商量,说:

“这个职位不应该给阮大铖,这个家伙性格比较轻躁,经常在外面吹牛。

吏科都给事中是什么职位?

人事部门、组织部门的干部,嘴巴一定要严。

用谁不用谁,我们东林党商量的过程万一被他泄漏出去怎么办?

哪能让这样的人待在这个位置呢?

左光斗你这次有点儿大意啊!

左光斗一想,也对,不应该让他回来。

可是这时候阮大铖已经回到北京了,怎么办?

左光斗想了一招儿,对阮大铖说:

“排在你前面的这个人虽然已经收到了父母的死信,但是当地督抚还没有走官方程序报到北京,所以现在还不能取消他的资格。

你看这样行不行,工科都给事中这个职位也出了缺,你先干那个去。

等这边搞定了,我再让你回来。

其实左光斗是在糊弄他,阮大铖早就知道个中缘由,当时就说了一个字:

“可。

”然后左光斗就把这个安排报上去了,可皇上那边的批复迟迟不下来。

民间就开始出现各种声音,说吏科都给事中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能长期空缺呢?

应该让阮大铖递补。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

左光斗没办法,只好把阮大铖作为吏科都给事中的推荐人选报了上去。

结果早上刚报上去,晚上就批下来了。

东林党这才知道,有另外一股力量在背后捣鬼。

这股力量是谁?

就是魏忠贤的阉党。

官场上的人不需要看到确凿证据,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阮大铖一定是疏通了魏忠贤的关系,拿到了这个职位。

左光斗明显已经控制不住阮大铖了,给他的安排他已经不服从了,开始走别的路子了,所以东林党人心里非常不舒服。

而阮大铖紧接着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好不容易争取到这个职位,他走马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辞职。

他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告诉东林党人,你们东林党不管安排谁来接我的位子,这个位子都是我给你们的。

他就是要争这口气。

阮大铖临走的时候扔下一句话,前半句是“我便善归”——我算是好好地撤出来了;后半句是“看左某如何归耳”,这句话就有点狠了,就是说“我看你左光斗这帮东林党人将来的下场是什么样的”。

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负气的意味,如果非要批评阮大铖,只能说他应该君子一点,坦荡一点,宽容一点。

可他是个小人,是个奸臣,他的行为方式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暂不评论阮大铖是好是坏,至少可以看出一点,阮大铖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是了不得的,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出神入化。

首先,他有渠道得知东林党人在背后对他的种种评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混官场的能力。

其次,一条路不通,他能迅速接上另外一条路来达成目的,说明他执行力极强。

最后,他能够迅速判断出来,东林党人将来会被魏忠贤整死,这又是对未来的判断力。

更加了不起的是,他没有参与到东林党和魏忠贤的阉党“狗咬狗一嘴毛”的争斗中去。

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这一派欺负他,他好不容易搭上了另一派的战车,这个时候他会撤吗?

当然不会,他会为虎作伥,跟魏忠贤的那些党羽一样。

但是阮大铖不是这样的,他没有跟魏忠贤沆瀣一气,说明他把这局棋又看深了好几步,他既看出东林党将来的下场会很惨,又看出魏忠贤其实也混不长久。

天启六年:

第二次辞职

这不是胡说,我是有证据的。

阮大铖回乡两年后,就是天启六年时,魏忠贤的阉党已经得势了,就招他到朝中为官。

阮大铖这时候可能不甘寂寞,就跑回北京当了太常寺少卿,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官员。

但是仅仅几个月之后,阮大铖又辞职回了老家。

说明什么?

虽然魏忠贤当时烈火烹油般热闹,阮大铖却看出阉党下场会很惨,自己得赶紧抽身。

而且在这个阶段,阮大铖做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

因为他在北京混,总有一些官场的来往,到人家府上拜望时总要递个名片。

那个时候叫拜匣,就是把自己的名帖放在一个匣子里递进府去,请求人家接见。

但凡跟阉党官员来往,拜匣投进去之后,阮大铖总要做一件事——买通这家的仆人,把拜匣买回来。

后来崇祯皇帝在定阉党逆案的时候,满朝文武都知道阮大铖跟魏忠贤混过,却找不到片纸只字的证据,可见阮大铖的政治手腕有多高!

这个时候东林党和阮大铖之间还没有结下死仇,真正的死仇是在崇祯皇帝当朝时结下的。

崇祯皇帝上位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王爷,仅仅因为哥哥死了,哥哥又没有儿子,才碰巧当了皇帝。

所以崇祯皇帝没有自己的班底,也没有相应的行政经验。

他一看满朝文武都是魏忠贤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是万分小心的,不敢流露出要对付魏忠贤的意思。

那个时候的朝局非常混乱,只有那些聪明人能看出下一步的演化。

而阮大铖就是这么个聪明人,他虽然远在安徽老家,但是对京城的局势却了若指掌。

他给京城的一个朋友写了两份奏折,说:

“我替你写两份奏折,保你取得富贵。

”这两份奏折其实是揣摩崇祯皇帝的两种心思写的。

第一种心思:

崇祯皇帝上台后,一边是魏忠贤,一边是被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党,怎么办?

所以阮大铖的第一份奏折就是扶持东林党,打击魏忠贤。

第二种心思:

崇祯皇帝上台之后,自诩为雄才大略之主,他哥哥明熹宗搞的那一套,他都想推翻。

请注意,天启朝一共七年,魏忠贤虽然名气大,其实只作乱了三年,前四年都是东林党把持政权。

而且,东林党也跟太监串通一气,只不过那个太监不是魏忠贤,是王安而已。

所以阮大铖针对崇祯皇帝这种心思写了第二份奏折,叫“七年合算之书”。

就是说,前四年是王安串通东林党作乱,后三年是魏忠贤以及那些阉党作乱,所以天启朝没有一个好东西,都应该清算。

我们想想看,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上台后,是不是极有可能采取第一个策略呢?

可是,阮大铖遇到了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就是他在京城的那个朋友。

此人思来想去递了第二份奏折,就是“七年合算之书”。

结果崇祯皇帝执行的偏偏是第一套策略,阮大铖就把东林党得罪了。

他的猪队友不仅智力差,而且人品差,为了自保就把阮大铖出卖了。

于是东林党痛下决心,要追杀阮大铖,但是苦于没有证据。

后来他们一想,还要什么证据?

我们说谁是坏蛋,谁就是坏蛋,于是就把阮大铖写进了阉党的名单中。

当然,在此过程中,阮大铖没怎么当过官,所以还没有什么机会作恶,总不能把他杀了吧?

阮大铖最后得到的处分是革职回家,永不续用。

阮大铖这一年大约是41岁,而崇祯朝持续了17年,也就是说,在阮大铖60岁之前,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从此只能老死乡里,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要知道,这可是崇祯皇帝亲手定的逆案,这张名单中的人绝对永无出头之日。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两大政治集团恶斗,一个微小的生命,即使没犯过什么错,也只能被碾为齑粉,这在政治斗争中非常常见。

我得说一句公道话,如果历史仅止于此,崇祯初年的阮大铖跟东林党之间的是非曲直,到底谁对谁错呢?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是东林党先招惹了阮大铖,明明说好把官职给他的,却反悔了。

阮大铖的反应虽然是小人式的,但是我们不能用圣贤的道德境界来要求阮大铖这样的人,始作俑者还是东林党。

第二,东林党最后恨上阮大铖是以言入罪,因为他骂了东林党。

如果说阮大铖心眼儿小,那么东林党的心眼儿也不大。

第三,按照我们今天的法理来讲,东林党迫害阮大铖的程序不正义。

东林党把阮大铖列入阉党名单,有何证据?

片言只字都没有。

如果历史停在这一刻,我们还不能说阮大铖是一个奸臣。

我再强调一次,我不想替阮大铖翻案,只是想追问一个问题:

一个好好的青年才俊,后来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坏蛋呢?

崇祯二年:

青年才俊变形记

我们还是得回到崇祯二年。

这一年阮大铖因为牵涉进魏忠贤阉党逆案,被革除了一切官职,遣送回乡,永不续用,他身上的功名也被革除了。

在明清两代,一个人身上有没有功名,社会地位的差距可大了。

哪怕你只有一个入门级的功名,也就是秀才,你马上就能具备两项特权:

第一,很多皇粮国税不用交了;第二,有一定的社会尊严。

比如你犯了法,到了县老爷那儿,他是不能直接把你按翻打屁股的,必须先上报朝廷,革除你的功名,然后才能打你屁股。

所以,阮大铖太惨了,混到40多岁,回到老家后地位还不如一个穷秀才。

不过,阮家毕竟是世家大族,非常有钱,阮大铖又不缺艺术细胞。

崇祯朝这17年,阮大铖就在老家吟诗作赋,一边搞他的出版事业,一边搞他的园林艺术。

当然,他最钟情的还是戏曲艺术,写写剧本、谱谱曲、养养戏班子。

阮大铖这个人特别好热闹,他在老家还拼了一个文社,就是文人的社群,叫“中江社”——安徽正好在长江的中部,所以得名中江社。

周边很多会写文章、写诗的人常聚集于此,一时间搞得热热闹闹。

他还出版了一些诗集,制作得非常精良。

明朝末年,文人之间结成社群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下江一带也有一个规模巨大的文社,它是太仓张溥联合中州端社、云间几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江南应社等社团成立的,所以叫“复社”。

复社和东林党其实是互通声气的关系,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差不多。

但是东林党是以在朝官员为主的集群,而复社更像一个学生组织,里面有很多举人、秀才,年龄结构也更年轻。

年轻人通常压不住火,复社的年轻人觉得,阮大铖这个阉党,后半辈子在老家应该老老实实的,他居然还吟诗作赋,热热闹闹地搞了个什么中江社,这怎么成?

复社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跟阮大铖是老乡,叫方以智。

方以智有一次回老家,对中江社那帮文人说:

“你们怎么能跟阮大铖搞到一起呢?

你们知道他原来做过什么事吗?

知道他在外面的名声如何吗?

”老家的人本来不太在意这件事,但是方以智都这么说了,大家就不陪阮大铖玩了,这等于是一直追杀到了阮大铖的老家。

后来,天下大乱,各种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阮大铖在老家安庆待不住了,就跑到了南京。

南京可是六朝金粉之地,是明朝的另外一个首都,当然繁华得多了。

阮大铖到了南京之后如鱼得水,又有才,又有钱,在家里养了一个可能是当时全国最好的戏班子,热闹非凡。

复社的人气得要死,你阮大铖本来在安庆还好一点儿,现在居然跑到了我们眼皮底下,还搞得这么热闹,我们怎么能够容忍你呢?

阉党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要么夹着尾巴做人,只有你阮大铖一个人敢高高举起尾巴在我们眼皮底下晃悠。

所以,1638年复社那帮年轻人搞出了一件事——“留都防乱街贴”。

这是一个很生僻的名词,“留都”就是指南京;“防乱”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乱臣贼子,我们一定要防着他;“街贴”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字报。

复社那帮年轻人都不是官员,没有很顺畅的渠道向朝廷反映情况,有意见怎么办呢?

满街贴大字报,这就叫“留都防乱街贴”。

大字报的内容是什么?

骂阮大铖。

一时间,南京满坑满谷都贴满了“留都防乱街贴”。

这个大字报上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证据吗?

没有。

那个时代的文人互相攻击,往往都是捕风捉影,甚至根本就没影儿的事也敢写在上面。

大字报上说阮大铖写戏剧的时候经常讥刺朝廷,甚至辱骂皇上,这明显就是文字狱。

结果,南京城突然出现那么多大字报,阮大铖一度都不敢在南京城住,灰溜溜地跑到郊外的一座山上躲起来了。

1643年又发生一件事——这时距离明朝灭亡只有一年的时间了,南京夫子庙搞了一次祭孔大典,很多青年知识分子都聚集在那里。

阮大铖实在不识相,认为自己也是个知识分子,也要去祭孔,结果被人认出来了。

这不是阮大铖吗?

这不是阉党吗?

他被革了功名,怎么还好意思来祭孔呢?

结果,阮大铖挨了一顿猛打。

据说阮大铖有一把非常漂亮的胡须,经此一战几乎被拔得精光。

此时阮大铖已是快60岁的人了,居然还在公共场合遭此羞辱。

其实,那十几年的日子他都是这么过的,关起门来,有酒有肉有戏班子;打开门去,主流知识分子都不待见他。

阮大铖有没有做过努力呢?

做了,只要花钱能解决的问题,他从不吝惜。

他平时在家里结交各种人,看戏、吃饭、喝酒、作诗,花出去的银子不计其数。

最大的手笔被记载在《桃花扇》中。

阮大铖听说复社的学生领袖侯方域想要娶“秦淮八艳”中的李香君,就替他出了三百两银子做“梳拢”,后来这钱被李香君退了回来,阮大铖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但说明阮大铖是想跟复社这帮人修复关系的。

他的努力到底有效无效呢?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管道——东林党的周延儒,又转回了东林党。

周延儒这个名字听着耳熟吧?

他就是我之前提过的《明史•奸臣传》里的倒数第三名。

他可是个如假包换的东林党人,崇祯皇帝刚上台的时候很喜欢他,提拔他当了首辅大学士。

后来他落职回了家——他老家在江苏,于是在南京遇到了阮大铖。

阮大铖就对他说:

“我愿意出一万两银子帮你官复原职,帮你打点各种活动,好不好?

”白的是银子,黑的是眼珠,掉进去就拔不出来,周延儒就把一万两银子收下了。

然后他跟阮大铖讲,你被定成了反革命集团,要在阉党逆案中为你翻案是非常困难的,将来我一定给你想办法,但是钱我先收了。

后来周延儒果然官复原职,又当上了首辅大学士。

周延儒和东林党人一商量,虽然收了阮大铖的钱,但是要为一个反革命集团案平反,动静太大,还是算了。

周延儒就对阮大铖说:

“我不能白收你的钱,给你翻案我做不到,但是我能做一件事。

你有没有关系好的朋友,资历不错的,你推荐给我,我可以安排他做地方的督抚大员,然后让这个人来举荐你。

国家正在打仗,让他把你作为边防人才举荐上来,这个时候我就有借口了,你觉得如何?

阮大铖也没有办法,只能答应。

他举荐了谁呢?

《明史•奸臣传》里倒数第二位的马士英。

马士英和阮大铖在科考的时候是同年的进士。

马士英是贵州人,当时因为犯了罪,还在流放,突然就被提拔当了凤阳督抚,喜出望外,立马就去安徽凤阳上任了。

后来,迎接朱由崧到南京即位当皇帝背后的操盘手就是阮大铖。

至此,阮大铖才算握有巨大权力,呲出獠牙,成为奸贼。

南明政权的幕后操盘手

南明弘光政权的首辅马士英是阮大铖推荐上去的,皇帝朱由崧是马士英带着一帮军人扶立上去的,而背后的总设计师很可能就是阮大铖。

东林党人还能像过去十几年那样欺负阮大铖吗?

所以阮大铖就回家收拾行李,随时准备入朝为官了。

马士英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毕竟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他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阮大铖平反。

东林党当然不同意,但东林党在朝中的大佬高弘图并不明着反对,只讲了这么一番话:

“为了阮大铖着想,咱们是不是得让他光明正大地回来?

马士英提议让他回来可以,让满朝文武讨论讨论,如果大家都欢迎他回来,那他多光荣啊!

马士英说:

“你少跟我来这套,我还不知道你们东林党人怎么想的?

这事交给东林党人讨论不靠谱,阮大铖得进一步身败名裂。

”他转过身就对福王讲:

“这事您老人家定了得了,阮大铖有功劳。

福王不怎么识字,没什么文化,连章奏都看不懂,就信这个马士英,所以就说:

“你说咋整就咋整吧!

”于是皇帝直接下旨,让阮大铖官复原职。

马士英觉得这件事就此打住了——自己顶着这么大的压力为阮大铖恢复了名誉,让他入朝为官了,阮大铖也没说什么。

过了两天,皇帝突然下旨,说阮大铖大材小用,直接让他担任兵部侍郎。

南明朝廷这个时候也就剩兵部还有点儿能量了,史可法当时就是兵部尚书,后来阮大铖也当了兵部尚书,可以说是南明朝廷最大的官了。

马士英就傻掉了:

我不是首辅吗?

现在我说什么都不管用,他居然能直接通到福王那儿去了,还可以给我下旨意。

阮大铖是什么人?

在南明历史上,马士英号称“小人中的君子”,因为他后来至少没投降,壮烈牺牲了。

阮大铖则号称“小人中的小人”,他在南京待了那么多年,天天唱戏、写诗、请人吃饭,不知道结交了多少人——宫中的太监,在南京驻扎的侯爵、公爵,以及那些勋贵的子孙……这些管道都能通到深宫之中。

马士英就像《渔夫和魔鬼》里的渔夫一样,从瓶子里放出阮大铖这个魔鬼后,再也收不回去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吏部尚书的人选,马士英是首辅,这种人选当然需要他来提,他想来想去,要提拔一个叫张国维的人。

但是过了两天旨意下来了,一个叫张杰的人当选了。

张杰是谁?

阮大铖的人。

史书上写得好,马士英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坐在床上,当场就呆住了,从此就有点儿害怕阮大铖了。

虽然马士英在首辅的位置上坐着,又对旁边那个家伙有恩,但是那个家伙的权术是深不可测的。

掌握了巨大权力的阮大铖总该干点什么吧!

他的本职工作是兵部侍郎,后来又当了兵部尚书,按说应该筹集粮草,征募士兵,北伐中原。

但是阮大铖太忙,没空干这个,他主要忙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迫害东林党,打击报复复社那帮人。

这口积压了多年的恶气,现在终于有机会吐出去了。

当然,阮大铖很聪明,他没有按照这个朝廷固有的政治格局去玩,没有靠替魏忠贤翻案来打击东林党。

他知道那样做太困难,因为阉党逆案是崇祯先帝定下来的。

阮大铖聪明就聪明在,他发明了另外一个名目。

你们不是管魏忠贤叫阉党逆案吗?

好,我送你一个反义词——“顺案”。

什么意思呢?

就是北京城刚刚被李自成攻破了,很多文官都向李自成投降,这叫归顺。

而且他们归顺的那个政权叫“大顺”,所以这个案子就叫“顺案”。

这个方法高明在哪儿呢?

这是民心所向。

我们在南京坚守,北方的那些文官却认贼作父,大家当然切齿痛恨。

阮大铖就是以这个名目打击东林党人的。

比如有一对周氏兄弟,哥哥在北京投降了,弟弟是复社的领袖。

虽然弟弟说自己跟哥哥的关系向来不好,但是阮大铖还是捏造了各种证据,找各种证人,然后把弟弟杀了。

所以,阮大铖迫害东林党人,刚开始用的政治机巧和手段是非常高超的。

阮大铖有一个庞大的迫害计划,因为时间不够用,最后没能实施得了。

这也是阮大铖被列入《奸臣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什么正事都不干,专搞迫害。

第二件事就是贪污。

现在从史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阮大铖贪污的证据。

这就有点儿奇怪了,阮大铖不是很有钱吗?

60岁之前到处撒钱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好不容易当了官,却开始贪污,这不像一个富家子弟的做派。

我把这一段史料琢磨了半天,终于琢磨出了原因。

假如你是阮大铖,现在当了官,做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也是自己的人,满朝文武可以随便调遣,我怎么识别谁是自己人?

只有他愿意给我送钱,我才能识别出来。

一个正色立朝的大臣凭自己的本事上位,那是东林党人的行事作风。

只有这个人愿意给我送钱,我才能收为己用。

所以有时候银钱交易并不等同于权钱交换,它是一种识别技术。

有人可能不太明白,我举个例子。

拍马屁这种事,我们往往粗浅地理解为,不就是讨好领导吗?

然后领导以为你真有本事,就重用了你。

那你就错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

我曾经在传统机构里工作过,见过一个领导,几百个人正在开会,他一看大领导的杯子见底了,众目睽睽之下,居然能从后排一溜小跑绕到主席台,给大领导的杯子倒满茶水,然后再坐回去。

后来,他果然被提升了。

这难道不是拍马屁吗?

领导觉得他真的很不错吗?

不对,这是一种自我残害式的效忠。

他难道不知道众目睽睽之下做出这种行为,别人会看不起他吗?

他当然知道,他这是在告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