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360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docx

历史热点专题一城市城镇化

(一)、城市、城镇化

1、【2013年北京一模】1933年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标志着美国公共住房计划的启动。

该法包括:

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

二战后,军事订货普遍缩减,退伍军人大量回归,就业市场阴霾笼罩,住房建设又成为实现充分就业和战胜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1974年通过的《住房与社区开发法》,标志着联邦政府直接兴建公共住房的计划暂告一段落。

随后联邦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税务与贷款改革,刺激居民贷款购房的欲望,成为政府援助低收入人群的主要方式,但也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发展埋下了阴影。

(1)与20世纪30—40年代政策相比,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住房政策的特点(4分)。

二战后美国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和措施,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6分)

1、【答案】特点:

减少政府支出(2分);积极利用市场(2分)。

启示:

关注民生(2分);强化法制(2分);合理发挥政府职能(2分)。

2、(36分【2013年北京大兴区】)城市见证历史,城市发展折射出人类文明进步。

材料一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二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1)材料一、二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这两个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6分)

材料三:

1949至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指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和一般规律,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率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概括说明每个阶段特点形成的原因。

(8分)

材料四19世纪以来,英国的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发展,基本上由私人投资者进行建设、运营、管理,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例如:

到20世纪初期伦敦地铁依然由6个独立运营者运营,换乘不衔接,票务系统不统一,管理十分混乱。

二战后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作为逐渐不被接受,而且由于战后公共交通的大规模建设无法由私人提供。

1945年艾德礼工党政府上台,不但对公共交通进行计划和管理,还通过企业国有化直接成为了公共交通的提供者,并负有监督的责任。

50、60年代,是英国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和发展时期,但从1945年到1979年,政府公共服务开支不断扩大(包括公共交通政府投资和补贴),并于1975年达到峰值,占国民收入总值的48.8%。

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对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然给与了相当程度的扶植政策和资金投入,并且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制度。

(3)结合所学,从英国政府作用发挥的角度(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城市见证历史”关键词表

重庆谈判

深圳经济特区

巴黎公社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费城《独立宣言》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南京《临时约法》

上海中共一大

北平和平解放

巴黎《人权宣言》

(4)阅读上表,从“城市见证历史”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0分)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

2、【答案】

(1)特点:

材料一体现了等级分明的特点;材料二体现了布局严谨,皇权为中心。

(2分)

政治特点:

西周为分封制、宗法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贵族政治,世卿世禄。

明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4分)

(2)阶段及特点:

1949—1978年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

原因: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我国经济水平落后,加上“左”倾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城镇化速度缓慢。

(3分)

1982—1997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缓慢上升。

原因: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2分)

2000—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本世纪初)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分)原因:

本世纪初的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分)

(3)材料表明,19世纪初到二战前,英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任由市场发展,英国城市公共交通有所发展但十分混乱;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强力干预,公共交通得到发展,但是造成财政赤字,企业效率低下。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部分恢复了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同时依然发挥政府的作用。

(6分)

以上内容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英国政府职能不断调整,英国政府既重视市场竞争又发挥政府的作用,注重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协调,保障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

(4分)

(4)示例:

主题:

城市见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关键词:

上海中共一大、重庆谈判、北平和平解放

添加的关键词:

南昌起义

简要阐释:

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民主。

北平和平解放标志古都回到人民怀抱。

南昌起义打响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人民军队诞生。

主题:

城市见证共和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深圳经济特区

添加的关键词:

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成果,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深圳经济特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鞍山钢铁公司是共和国一五计划的成果,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主题:

城市见证启蒙思想的传播历程(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费城《独立宣言》、巴黎《人权宣言》、南京《临时约法》

添加的关键词:

费城1787年宪法

费城《独立宣言》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巴黎《人权宣言》的核心人权、民主和法治的思想。

南京《临时约法》体现了天赋人权、民主、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

费城1787年宪法也体现了民主、三权分立的思想。

(10分)

3、【2013北京顺义区二模】)

1800-1900年世界部分城市人口(以千为单位)统计表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6

2618

4767

6581

东京

800

——

1050

1600

莫斯科

250

365

612

1000

上海

300

250

300

600

孟买

200

500

773

776

(2)结合所学分析表格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8分)

3.【答案】信息:

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的地位更加重要;欧美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均衡;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任意四点8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4.(36分)【2013北京海淀区二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

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

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

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

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

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8分)

材料二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10分)

图10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

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

“江海北关(注:

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

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

对此你有何认识?

(8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

(10分)

4

(1).原因:

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

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

(4分)特点:

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

(4分)

(2)变化: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中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

(4分)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6分)

(3)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行人多穿着中式服装。

(6分)认识: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

(2分)

(4)从城市转向农村: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斗争受挫。

中共坚持武装斗争并开始注重农村工作。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6分)

从农村转向城市:

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将被推翻,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即将成为现实。

(4分)

5.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1848年初,王韬到上海时惊叹道:

“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浦江一带,

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从此以后,‘申江今作不夜城,管弦达旦喧歌声;华堂琼筵照夜乐,不须烧烛红妆明。

——摘自《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材料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维新运动的开展,国人自办报纸蓬勃兴起),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

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思想)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

——摘自《上海档案》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上海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

(4分)(要求:

纲要式说明即可,不得照抄原文)

(2)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4分)

5.【答案】

(1)上海近代化进程:

①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城市之一,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

②城市建设具有西方化色彩。

③大量近代企业创办于上海(或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资企业相继在上海设立),工业(经济)基础较好。

④近代企业促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

⑤创办报刊和阅报风气形成,有利于新思想(文化)传播,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⑥上海人思想观念变化,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

(2)认识:

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一方面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和掠夺,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困化;(2分)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西方列强的侵略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通商口岸地区城市发展(近代化)。

(2分)

6、“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

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

”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指出城市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分)

6、【答案】

(1)原因: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开放通商口岸,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促进了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促进了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6分,每点2分,其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作用:

①在政治方面,城市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的先进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领导力量。

②在经济方面,城市的发展,加速了小农经济瓦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③在思想方面,城市成为中国思想运动的前沿阵地,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④在社会生活方面,城市传播新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7、材料:

古代以来的城市有三种类型:

“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与“商人城市”。

所谓“消费者城市”类似于“君侯城市”,指的是城市的居民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宫廷及其他大家计的购买力维生……定居在那儿的工匠及商人的经济机会主要也得看城里大消费者——即“坐食者”(Rentier)—一的购买力而定。

这些大消费者的类型非常多……他们可能是官员,也可能是庄园领主或政治上有力量者。

相反地,下列的城市则可称为“生产者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人口的增加以及他们的购买力是取决于——如埃森(Essen)或波洪姆(Bochum)(都位于德国鲁尔区)——建于当地的工厂、制造场或销售企业而定。

在亚洲、西洋上古、中古的此类城市则依赖当地的手工业,它们将产品运销外地市场。

当地市场的大消费者是企业家;至于工人及艺匠则是大众消费者。

另外一些大消费者则来自商人与当地地主,他们本身则由城市生产行为间接维持。

我们还可另外再区分出一种“商人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来自下列几种收益:

(一)转运外地产品至当地市场零售,例如中世纪时的毛料商;

(二)转售当地产品——或者至少是当地制造者所得之产品一一至外地,例如汉撒同盟的城镇(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结盟);(三)转售外地产品至另一地区,不管在此一过程中是否有在当地交易,即所谓“中继商业城”。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城市》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在古代社会出现了三种相同职能城市的原因?

(13分)

7、【答案】“消费者城市”出现的相同原因:

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2分)权力集中;(1分)购买力强。

(2分)“生产者城市”出现的相同原因:

都以手工业发展为基础;(2分)大众消费与高消费相对集中。

(2分)“商人城市”出现的相同原因:

都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交换为基础;(2分)交通枢纽;(2分)

8、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城邦即城市国家(city-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

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

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

孟子说:

“公侯皆方百里。

”(《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1)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以下表格。

(8分)

长安和7-8世纪的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那里的国家政权极力将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置于其严格的控制之下,但开封(北宋东京)却提供了商业生活和消遣娱乐活动占突出地位的居民区的第一个例证。

政权机构及其人员从这个时代起就与大部分是由平民组成的典型城市居民保持着直接接触,而经济发展高潮也突破了所有那些倾向于使城市保留其贵族特征的古老规则。

——[法国]谢和耐《申国社会史》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代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的变化。

(4分)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

1851年人口普查表明,英国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

法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初,由于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经过一个多世纪,直到1931年法国城市人口才达到全国人口的51.2%。

美国的城市化同样始于19世纪初,同样拖延了一个多世纪。

美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西部存在着大量的未开发土地,吸收了大量的人口。

美国在1920年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3)分析说明19世纪以来促进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4分)与英国相比,为什么法国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4分)

从建国以来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1年的城市恢复、发展阶段。

恢复新设了大批城市,而且促进了更多各类城市的发展。

1961年至1965年的城市调整、压缩阶段。

调整了各地城市的发展计划和规模,压缩了设市的建制和数量。

1966年至1978年的城市停滞、徘徊阶段。

1979年至今的城市复兴、迅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摘编自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4)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以上四个阶段特点的背景或原因。

(12分)

8、【答案】

(1)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的归属

城邦的全体公民(2分)

官员的产生

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2分)

土地所有权

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2分)

工商业状况

工商业发达(2分)

(2)变化:

唐都长安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居民区分开;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2分)宋朝东京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分)原因:

城市从官僚贵族化到平民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4分)

(3)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的进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4分)缓慢的原因: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的影响。

(2分)美国、法国农业经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2分)

(4)1949-1961年:

一五计划实施;“大跃进”运动。

(4分)1961-1965年:

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的政策。

(2分)1966-1978年:

“文革”动乱,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分)

1979年后: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分)

9、材料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

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趋向?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6分)

9【答案】

(1)趋向:

城市区域化趋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4分)

(2)认识:

加速经济建设与发展;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科学合理地借鉴外国的城市建设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10、(12分)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由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由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古代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中心,因而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3分)

(2)依据材料,概括东京出现了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6分)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由哪些发展趋势?

(3分)

10【答案】

(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影响,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3分)

(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市民文化的兴起。

(6分)

(3)趋势: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3分)

11.(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的应用等等而不断导致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致1893年增至2350万人。

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

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

……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

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鼻句(wohou)不安(注:

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

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五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

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

——带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渐北农村经济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4分)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