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18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_三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

今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郊游,好吗?

先来看他们都带了哪些食品?

(两瓶水、四个苹果、一个蛋糕)

  2、师:

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呢?

  4个苹果怎样来分?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2瓶矿泉水呢?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瓶。

  1个蛋糕呢?

(把1个蛋糕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张圆形纸代替这块蛋糕,师随手拿出一张圆形纸,任意撕开,让学生体会这样不公平,必须“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师演示分蛋糕,(让学生明确,用把一张圆形纸对折,也就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展开来数一数,分成了2份,给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表示取其中的1份)每人分得半个,板书“半个”。

半个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

(不能)半个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半个”旁边板书“?

”生随意猜,最后得出半个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板书:

分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王国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

认识)在黑板上板书1/2。

  2、师:

同学们,怎样来读写这个分数呢?

谁能试着读一下?

全班齐读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讲解,出示:

  1  ┄┄分子

  ——┄┄分数线

  2  ┄┄分母

  师:

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这个蛋糕被平均分开了。

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

(2份)叫做分母。

1表示其中的?

(1份),叫做分子。

同学们,1/2该怎样写呢?

书空。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全班学生齐说1/2是怎样得出的?

  (把一个圆对折)对折还可以说成(平均分)分成几份(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圆的1/2。

其中的1份可以说成每份是它的1/2。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丁丁分得了这个蛋糕的1/2,冬冬也分得了这个蛋糕的1/2。

  3、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涂上颜色,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得出1/2的,你的1/2表示什么意思。

  展示不同形状的1/2,说说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

  4、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自己折出其他的分数。

  同学们已经折出了一张长方形的1/2,老师有一项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出一张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出一个其它的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把其中的几分之一涂上阴影部分,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展示不同的分数。

选择部分分数进行交流。

全班齐读创造出的分数。

  5、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2题。

  师:

刚才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a.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同桌之间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

  b.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用手势表示出来,选择哪个答案就出示“几”。

  师:

为什么其他的三个图形也都分成了4份,它们的涂色部分不能用1/4表示?

(因为他们都不是平均分)

  看来要用1/4来表示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必须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6、老师也创造了几个分数,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

出示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折出的1/2、1/4、1/8,同学们已经与分数交上了朋友,那你们能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吗?

从这三个分数中选择两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各组的比较方法。

  7、想想做做5,说说怎样比的?

  五、课堂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王国中几分之一;找一找身边能用分数表示的例子,与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回家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分数,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

  1、下面各数最接近几百或几十。

  98504138396251

  2、用竖式计算。

  465+307=271+436=

  241+27=49+17+32=

  3、复习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表。

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师:

这里就是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

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三、建设小学的捐书情况:

  

(1)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222(本)

  

(2)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04+95=199(本)

  (3)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95=223(本)

  2、想一想,估一估。

  ⑴解决问题:

“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出示问题)①、口头说出算式。

列式:

118+104+95=②、你估计得数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呢?

③、计算。

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④、反馈。

  算法展示。

当你在计算连加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⑵试一试:

民族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1、先自己列式,估计得数是多少,再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选一种你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做。

3、汇报答案。

⑶小结:

用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注意算法的简化,可以采用简算的方式。

三、练习巩固。

书本练一练1。

用竖式计算。

生独立计算,汇报答案。

  四、总结。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

(二)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三位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计算。

教材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用连加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册六单元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正确计算。

在学习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时,学生能够根据前面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的知识经验和百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的经验进行估算和计算。

  【研究主题】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这一活动,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3、在情境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2、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我们国家里还有许多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因为买不起书,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建设小学和民族小学的同学们非常有爱心,他们给希望小学的孩子捐了很多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统计表。

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师:

这里就是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

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能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建设小学的捐书情况:

一年级捐了118本书,二年级捐了104本书,三年纪捐了95本书。

  

(1)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222(本)

  

(2)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04+95=199(本)

  (3)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95=223(本)

  【设计意图:

结合情境,发展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想一想,估一估。

  

(1)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

118+104+95=

  

(2)估算。

老师请大家先来估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本?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可能的估算结果:

300320

  【设计意图: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估算能力。

  3.算一算,议一议。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

好,请你拿出练习本,动手算一算。

  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独立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汇报

  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种算法展示,一人汇报,一人板书,其余两人补充。

竖式是强调格式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法1:

100+100+100=300法2:

120+100+100=320

  18+4-5=17320-2+4-5=117

  300+17=317

  法3:

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加深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

  5.(课件)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并列出竖式。

  【设计意图:

运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6.做一做、比一比

  

(1)后来,民族小学也发起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估计一下,他们捐了多少本?

  

(2)汇报算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再全班交流。

  (3)练一练1.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

运用刚才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连加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呢?

  捐书活动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力目标:

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注意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书吗?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可是有一些穷乡村里的小朋友却买不起书。

建设小学举行了“捐书活动”,决定捐一些书给他们。

我把他们学校的捐书情况做了个统计。

仔细看一看,能看懂吗?

  师:

谁能告诉大家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什么?

  生:

建设小学一年级捐了118本书,二年级捐了104本书,三年级捐了95本书。

  师: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吗?

  生1:

一、二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222(本)

  生2:

二、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04+95=199(本)

  生3:

一、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95=223(本)

  生4:

建设小学三个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板书)

  二、解决问题

  师: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怎么列算式?

  生:

118+104+95=

  师:

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它和以前学的一样吗?

不一样在哪?

  师:

是三位数的连加,(板书:

三位数连加),请大家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本呢?

  生估。

  师: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

你们认为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呢?

可以怎么来验证呢?

好,请在草稿本上动手算一算。

  师巡视,把不同方法的板书到黑板上。

  师:

我把几位小朋友的方法写到了黑板上,仔细看一看,你能把这些方法分一分类吗?

  (口算方法,三种竖式)

  师:

这种口算方法能看懂吗?

你觉得口算的正确率高还是竖式的正确率高?

  师:

这三种竖式你又觉得哪种不会出错呢?

  师:

应用题还要写上单位和答。

  师:

如果再来一道连加的题目,你打算选哪种方法做?

民族小学也进行了捐书活动,这是他们的捐书情况。

  出示:

民族小学的表格。

  三、巩固提高

  做对的举手!

看来真的没问题了,我想给你们一个给自己小组里加星的机会,想加吗?

请看这四道题,在你的草稿本上做一做。

  1.竖式计算

  489+365+106 475+263+149 146+198+356 727+114+86

  学到了新知识,你能把它用到生活中去吗?

我这儿就有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一起看一看:

  2.满1000元送大礼包

  手表138元 电饭煲295元 自行车368元 录音机337元 台灯67元

  

(1)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块手表,你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如果妈妈带500元,她能买回哪三种商品?

  (3)妈妈至少买哪几种商品才能获得大礼包?

  150块

  100块

  3.昨天逛超市我路过糖果专柜,看到有这几种袋装的糖果:

  50块

  

(1)要买200块糖,可以怎么买?

(想出两中买法)

  

(2)如果每种糖各买2袋,够500块吗?

  四、小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呢?

  五、课作练习

  345+263+194 89+257+527 329+151+179

  374+231+60 185+220+384 156+234+6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三个数相加”的算法,学生思维活跃,然后在小组内汇报,我没有引导学生谁的算法好,而是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成果,尊重他们的理解。

  2.师生之间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中的只听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回答问题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学生间你问我答,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充分展示了课改为小学数学带来的可喜变化。

  本节课比较成功。

教案示例

课题: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6×40=200×2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

 认识:

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

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口答: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

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

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

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回答:

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 )×( )=总价    ( )×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行程当中学问多

  活动目的

  l.使学生能利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l.活动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践,求出公交车的速度,并填好下表.

路程

时间

速度

     2.在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做到:

  (l)认真做好记录.

  

(2)注意安全,靠右行走,走人行横线.

  (3)乘车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天上学,有的乘车,有的步行.可在这些行程当中,你是否发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行程当中,究竟会遇到哪些关于“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展开讨论.

  出示表格

路程

时间

速度

     师:

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的路程的?

  生l:

用米尺量.

  生2:

用绳子量,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度.

  生3:

用卷尺量.

  生4:

知道步行的速度,再测算出步行一站路的时间,就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式得出一站路的路程.

  生5:

知道自行车的速度,再测算出骑自行车行一站路的时间,同样得到一站路的路程.

  师:

上面5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第④种方法最好.因为方法①和方法②太麻烦,方法③中卷尺不容易找,方法⑤中骑自行车速度不容易把握,行一站路所需的时间难确定,所以求得路程就不准确.

  师:

你是怎样确定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的?

  生:

分别记下公交车行驶这一段路程前后的时间,就能计算出所需时间.

  师:

怎样求得公交车速度?

  生: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式,用所得的两个数据相除,就得到公交车的速度,大约为每分350米.

  三、实际应用.

  师:

同学们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能利用有限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索出公交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求出它的速度,点子新,方法活,老师非常高兴.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问题?

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1:

我家离学校有720米,如果每分钟行60米,需行12分钟.学校7:

30上课,因此,我最迟7:

18要从家里出发.

  生2:

××同学过生日,请我中午12点准时参加,但那天我把它忘了,直到11:

50才想起.从我家到他家相距约1200米,如果我步行速度是每分60米,必须走20分钟.我一想,步行是来不及了,连忙借一辆自行车赶去,才没误点.

  ……

  师:

许多同学都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很好,今后大家还要继续这样做.现在老师再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同学家与学校相距7000多米,请问,从他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

哪种方法最合适?

  分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有三种方法:

①乘出租车;③骑自行车;③坐公交车.在这三种方法中,乘出租车价钱太高,骑自行车太慢,所以坐公交车最合适.

课题: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能正确运用“四舍五入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归纳求万以内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60×4=57-20=36÷4= 300×6=

  72÷9=30×70=23×4= 25+8=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测量一下教科书封面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后:

20厘米多一些,接近21厘米.

  教师明确:

如果我们不需要非常准确的结果,可以认为教科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

  

(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例如:

今天早晨老师买早点,花去了2.1元,我们可以说花去了2元左右;又如:

小明家路学校495米,我们可以说小明家距学校大约500米.在这里,我们就把“2元钱”、“500米”叫做2.1元和495米的近似数.(板书)

  (3)近似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过近似数?

(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回答:

我们伟大祖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大约960万平方千米)

  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人口约为多少亿?

(十二亿)

  2.教师:

以上一些数据,都是一些近似数.那么,究竟怎样来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1)出示例9:

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说明:

因206与200相差6,而206与300相差94,所以206最接近200,也就是说,206的近似数是200.板书:

206≈200

  

(2)讲授约等号.

  教师:

这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