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02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1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三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祖国山川颂》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0)

教学设想: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祖国土”的板块,编者的意图是,借该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再借本篇继续赏析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苏教版有标新立异之嫌,该文其实算不上经典,不要以为所谓名家的文章就篇篇精到。

个人以为不太适合选作研读教材。

本文的阅读也没有什么难度,文中部分句子有虚写实写的转换,转换未必精当,含义未必隽永,也没必要花太多的力气去咀嚼。

语言虽美,但节奏和韵律似乎未能精到。

教学时还是以分析镜头素材为主,进而体会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也进一步感受散文的意境美和学习散文的写法。

教法以自读讨论为主。

目标要求:

1、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2、理会本文的取材和写法,进一步了解“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

课时设置:

2教时。

安排:

自读一教时,讨论一教时。

第2教时

要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

一、整理出在读和写上要积累的字词

广阔无垠盎然层峦叠嶂抚摩襞褶婉转悠扬唧唧汲水翠锦斑斓寥廓涟漪  

yín艮(gèn)zhàngfǔmóbìzhějījíliányī  

黄鹂石矶汀泗桥折戟沉沙溪涧澄澈萦回咆哮飞流急湍山巅云雾缭绕  

líjītīngsìjǐjiàncéngchèyíngdiān  

鹰隼嵯峨帏幔雁荡龙湫丘壑云蒸霞蔚千仞  

sǔncuōéwéimànqiū  

二、概括归纳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

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4):

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

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一层:

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二层:

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三层:

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

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层:

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5-36段):

对主题的升华。

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朗读、赏析、思考讨论(先小组讨论,再班级交流)

1、标题反映出文体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取名为“祖国山川颂”,“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

“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本文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是一篇抒情散文。

2、我们常说标题决定写法,请就本文的标题,你觉得这个标题应当决定了什么写法?

①要有写景,②要有强烈的抒情,③写景要有概括性,④写景要有点有面,⑤写景要铺叙,⑥除了写景,还要——联想,联系山川文化

3、请你找出几处概括性写景的地方,读一读,评一评。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地貌方面的概括描写。

  

“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改造自然方面的概括描写。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

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红色的庄严的礼服;冬天,它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

”——季节景象的概括描写。

  

4、请你找出几处具体地“点”上写景的地方,读一读,评一评。

春天的描写:

  

“这是春天的消息:

你瞧!

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虫鸣了。

我知道新的一代的昆虫,正在以我所熟悉的语言庆祝它们新生的快乐。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和充满着生机啊!

它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  

“繁盛的花木掩着古墓荒坟,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

人世有变迁,而春天则永远在循环不已。

”  

夏天的描写:

“夏天的清晨,农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的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里满满地汲了一桶水。

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她的鲜红的双颊。

”  

秋天的描写:

  

“秋天,到处是金红的果子,翠锦斑斓的黄叶。

但它也使人微微感到,一些树木因生育过多而露出来的倦意。

  

“清秋之夜,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一明一灭。

  

“人间的眼前近景,使人忘记了天宇的寥廓啊!

”  

黄果树等瀑布的描写:

  

“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先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

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

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

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

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旅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看了瀑布使人感到有一股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云蒸霞蔚的氛围,它虽然没有具体说出什么,但它的冲劲的确使人振奋。

”  

四、继续朗读,完成有关作业。

《祖国山川颂》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简析

  《祖国山川颂》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祖国土”专题第一模块“江山多娇”中的一篇文章。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采用片断式结构,全景式的描写,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作为精读篇目,要落实本专题“文本研习”的要求。

学习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特点,深入体会爱国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编写教材的意图和单元教学的要求,我把这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和能力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

  2、品味独具魅力的散文诗语言。

  

(2)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定为:

  品味独具魅力的散文诗语言。

  (文章浅湿易懂,讲析时不必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二、关于教法

  1.反复诵读法。

本文写景优美,感情强烈,所以我主要采取反复诵读法。

强调反复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

在反复的诵读中,熟悉、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和主要内容。

通过反复的诵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点拨和讨论结合法。

在教学中,我力争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诵读全文,品味文中写景优美、情感浓烈的语句;对于重点语段,我让学生质疑、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我又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机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祖国山川颂》描绘了许多祖国壮丽伟大的山川美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关于学法

  1、品读感悟法。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感悟文章强烈的爱国热情。

  2、交流讨论法。

学生对优美语句和重点语段进行品读感悟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交流、讨论,在比较中获得知识,并享受合作的快乐。

  3、练笔强化法。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以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永恒最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

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梅兰芳蓄起胡须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唱戏,到钱学森抛弃优厚待遇而回国开发原子能事业,有多少仁人志士以身殉国,又有多少爱国赤子发愤图强。

祖国永远是中华儿女心中一段无法释怀的情结。

  

(二)了解作者和解题: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

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

思考: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这些内容围绕什么中心来写?

 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并非仅仅赞美了山川,作者采用全景式描写,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写到对祖国人民、文化、语言等深层内涵的热爱。

本部分按照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由具体写到抽象。

再选取春夏秋冬、晨光和黄昏、家乡的小溪、扬子江、黄果树瀑布等典型画面,以点带面,描写了祖国壮丽秀美的山河。

看似散乱,但“形散神不散”,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四)研读重点语段,品味语言。

(1)思考1:

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课件展示)

思考2:

本文用优美并充满深情的语言描绘了这么多幅美丽的场景,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在文中找出这些描写的段落大声地诵读。

  

(2)实例引导:

  散文作品很讲究语言的运用。

纵览古今散文佳作,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考察,无一不具有形象、优美、朴实和简洁的特色。

作者的感情、心声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和谐,这是散文所独具的。

试比较以下两段话:

  ①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②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月夜,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

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前一段是语言平实的通讯报道。

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

它的特色是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月夜是朦朦胧胧的,被作者写成“富有幻想的梦境”,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却说成是“摸摸这个民族活生生的历史”。

  (3)品读、思考、讨论(学生只要说出一两点,就应给予鼓励):

  那么,作者黄药眠是著名美学家,他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品味、感悟,把你的鉴赏结论写出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提示:

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①诗化的语言②形容词、动词的准确形象地使用,③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④句式的特点,⑤意境的创设⑥富有哲理,⑦直抒胸臆等。

但一定要结合本文的“神”,并注意措辞。

  (3)再读,做到声情并茂,深切休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思及优美语言。

  (五)练笔强化。

  下面是从原文中摘录的一句话——“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个树梢,发出金色的笑。

  ①这小段文字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

  ②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夏日的风”为写作对象写一段话。

(注意修辞手法、诗化的语言、定语及动词的准确形象的运用)

  五、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与语言保持“亲密接触”,在品味中积累,在鉴赏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鉴赏散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长江三峡》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0)

教学设想: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祖国土”的板块,编者的意图是,借该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再借本篇继续赏析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前面已经教完《祖国山河颂》。

  

本文的阅读也没有什么难度,教学时还是以朗读体会为主,品味文中对三峡的描写,进一步感受散文的取材和写法。

  

目标要求:

  

1、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2、理会本文的取材和写法,进一步了解“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

  

3、朗读品味语言,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

  

课时设置:

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

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归纳分析,了解文章的取材。

  

过程: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风格  

刘白羽,现代作家。

1916年生,北京人。

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刘白羽的散文诗意更多表现为壮美、明快,充满哲理。

《长江三日》中,作者以游踪为引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奇伟壮丽的三峡。

作者笔下的长江一会儿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会儿安静温柔,像微微拂动的丝绸;一会儿万瀑悬空,砰然万里;一会儿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旋涡。

仿佛长江在高唱、在低吟、在咆哮、在深思。

那云雾变幻、朝晖夕照、电闪雷鸣,更给这显示大自然生命力的河流增添了无限的诗意。

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那变化莫侧的水上世界。

作者还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把这种经历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我觉得这是我们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由于这一思想的熔铸,江轮便成为我们整个革命事业的诗意象征了。

文章虽然落墨于山河画卷,却处处着眼于哲理的诠释,因此,气势壮阔,格调高昂。

读起来扣人心弦,使人精神振奋。

  

三、了解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 193公里 (其中狭谷段合长 90公里 ,宽谷段合长 103公里 )。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三峡山陡、流急、滩险。

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

周恩来总理 1957年12月3日 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

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

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

巍巍大坝,横跨在峡江之上,像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四、积累字词:

  

停泊启碇瞿塘峡夔州滟滪雷霆万钧漩涡层峦叠嶂绛紫色翡翠

Bódingqúkuíyànyùxuánwōcéngluándiézhàng jiàngfěicuì

云蒸霞蔚隽秀婀娜巫峡万仞缥缈绿茸茸草坂崆岭滩袁崧美髯白皙驮

jùnxiùēnuórènróngbǎn kōngsōngránxī tuó

姊归震颤绛紫峨冠博带

zǐguī zhènchànjiàngéguānbódài 

五、整体理解  

1、浏览课文,在下列文字中填空,再画出作者在三峡的游览图并标明地点位置: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

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2、归纳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

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

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

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3、本文在写三峡时,选用了哪些素材?

  

三峡的风景,一路所见;有关心理感受;和三峡有关的民歌、民谣及传说;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4、朗读课文,继续预习思考  

第2教时

要点:

欣赏文章对三峡的描写,分析写法。

  

过程:

  

一、找出有关文字朗读,再看看作者怎样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什么特点加以描绘的?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险”:

  

“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古时歌谣说: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

它对准峡口。

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

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

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

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游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

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炯挪,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

"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

""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

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

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的象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美的评价和命名,显然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

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象是满山杜鹃了,峡急江陡,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象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突出其“凶”: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船一下象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

泄滩、青滩和崆岭滩。

初下泄滩,你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

“姊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经过很长一段急流绕过泄滩。

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

……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

这儿完全是一条窄巷,我到船头上,仰头上望,只见黄石碧岩,高与天齐,再驶行一段就到了青滩。

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当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象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

江水象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一片乡镇告我:

"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每只木船要想渡过青滩,都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

“中午,我们来到了崆岭滩眼前,长江上的人都知道:

"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可见其凶险了。

眼看一片灰色石礁布满水面,"江津"号却抛锚停泊了。

原来崆岭滩一条狭窄航道只能过一只船,这时有一只江轮正在上行,我们只好等下来。

谁知竟等了那么久,可见那上行的船只是如何小心翼翼了。

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  

二、讨论写法  

1、写游记,作者本来只需要介绍一路看到的三峡风光,但作者还嵌进了民歌、民谣、古诗、传说以及人生感悟,问: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对我们写文章有什么启发?

  

作者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

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

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

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我们写文章时,材料不要单调,要扩展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2、作者在叙写西陵峡时,在诸多的流传中,为什么重点选择了屈原和王昭君的材料?

  

因为这里是屈原 和王昭 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王昭 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

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

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3、作者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浏览课文,看看在修辞上和描写情景的角度上,怎样进行的?

  

(一)修辞的运用:

  

(1)比喻的运用:

如果说瞿塘峡象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夸张的运用:

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炯挪。

  

(3)拟人的运用:

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

  

(4)通感的运用:

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  

(二)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三)移步换景: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

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四)写形、写声、写色的角度。

  

(五)描述与引用古诗、传说的角度:

  

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