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045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Word文件下载.doc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压力加大。

我省工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因经济增长压力有望放宽高技术出口限制,新兴市场国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酝酿新突破,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为我省加快高端创新要素引进、加强新兴市场拓展与合作、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提供了难得机遇。

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围绕能源资源较量激烈,为我省工业强省建设带来了新的压力。

国内环境。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国内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经济体制活力不断增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成为共识,为我省工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了良好机遇。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完善过程中,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尚需较长过程,资源要素制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强,给我省工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实体经济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智造”、现代制造、集成和系统制造、服务型制造、联合制造、合作制造,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新作用、谋求新贡献,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转型的有机统一,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围绕实施“四大国家战略”和“四大建设”,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有规模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探索发展服务与制造融合型产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着力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质量效益优先。

正确处理好工业增长与质量、效益、结构、生态和安全等方面的重大关系,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坚持“资源占用绩效论英雄”,优先把土地、财政性资金、电量、排放容量等指标用于绩效优良、成长性好的企业和产业,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驱动。

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坚持市场需求引领。

牢牢把握我国消费层次提升、需求结构升级、先进装备替代进口加快等市场变化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和先进装备等新兴市场发展机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消费品工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产业互动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

加快建设以产前、产中、产后联合制造为特征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总部—基地型合作制造为特征的总部经济,推动制造业集聚区向集成制造和服务功能的集聚区发展。

坚持“两化”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坚持节约集约发展。

在继续发挥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支柱作用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主动淘汰、主动合作、主动转移,协同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工业,努力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着力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切实推动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努力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具体目标是:

——规模效益。

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万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以上。

——自主创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3%左右,省级企业研究院达90家以上,研发人员规模100人以上的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家以上,其中研发人员规模300人以上的达90家左右,研发人员规模1000人以上的达10家左右;

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发明专利比重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以上。

——结构调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8%左右和38%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以上;

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总部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两化”融合。

全省信息化指数达到0.80;

4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以上;

网络营销型跨省跨国公司总部取得突破性发展;

“智慧浙江”应用体系主体框架基本建成。

——资源节约。

确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

力争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58立方米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十二五”时期工业强省建设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规模效益

工业增加值(万亿元)

1.27

2.0

9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19.8

23

年提高0.5个点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亿元)

3175

5000

10以上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614

8150

12以上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年)

12.6

20

自主创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

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85

1.3

省级企业研究院(家)

60

90

[50]

研发人员规模300人以上的企业研发机构数(家)

研发人员规模1000人以上的企业研发机构数(家)

6

10

[66]

专利授权量增长(%)

25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19.6

结构调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12.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8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5

38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25以上

“两化”融合

信息化指数

0.748

0.80

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点骨干企业比重(%)

45以上

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95以上

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80以上

资源节约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0.72

0.59

[-18]

约束性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

[-20以下]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68

58以下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3

94

注:

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产业领域”,大力培育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形成以高附加值传统产业、有规模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型高技术服务业、服务与制造融合型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一)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发展为国家重点建设和重大项目配套、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研发需求的装备产品。

顺应全球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的技术发展趋势,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装备产品水平。

提升为整机配套的基础产品,推广先进适用的基础制造工艺,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不断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水平,提升在全国的产业地位和竞争力。

重大成套装备及部件。

重点围绕大型发电设备和石化装备、集散控制系统、数控加工设备、仪器仪表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依托进入国家重大项目配套、国内领先的产品优势,立足我省现有技术基础,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配套的关键装备,切实提高为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衔接配套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基础件。

充分发挥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对提高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开发一批带动性强、辐射作用大的关键基础件,加强应用示范并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保障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

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契机,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

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

能源装备。

以规模示范应用工程为依托,以太阳能发电装备为重点,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加快发展光热产业相关核心设备的生产装备。

重点推进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和产业化,加快提升发电机、齿轮箱、大型结构件等风电配套产业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加快发展生物质能装备系统及附件制造产业。

积极发展水电、潮汐能、洋流能发电装备产业。

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分布式电源储能利用与传输装备,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

进一步壮大汽车整车规模,有效提高零部件产品的系统化、模块化供货能力,重点发展轿车、豪华大客车、SUV、微型车、皮卡车等五大系列整车产品,以及配套的动力、制动、承载、传动、转向、汽车电子等系统产品,着力提升整车地位和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

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两大系列整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规模使用的城市试点,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努力形成以“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特色的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

军民结合产业。

大力发展军民共同需求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配件、新服务。

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强与军工央企、高校院所合作对接,主动引进一批高端军工项目、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水平,加快民用产品和技术参与军工配套和国防建设的步伐。

重点在航空、航天、核电、船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军需供给等领域,加快军民两用技成果和产品转化利用,推动军民结合产业较快发展。

专栏1:

装备制造业重点技术及产品

成套装备及部件通过对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可靠性、节能、安全联锁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配套的关键装备。

重点发展大功率动力装置、轨道交通设备、特大型空分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核电用泵及阀门等核电和油气储输关联设备、大型矿山及煤矿综合采掘设备、大型高效工程施工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重大工业装备安全控制系统等。

关键基础件围绕提高机械基础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开展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优化与新材料应用技术等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特种铸锻件,大型、高速、精密轴承,高性能、高可靠性液压件及系统,大型、高参数密封件,高参数齿轮传动装置,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高强度紧固件等。

智能制造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平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重点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强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和高性能零部件在石化、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力、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

能源装备突破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实现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

研发高效晶硅电池、硅基薄膜电池制造技术,一致性单体电池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及电池组件、电池包与供电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研发氢化炉、还原炉、多线切割机、丝网印刷机、烧结炉及薄膜电池所需的PECVD等设备技术。

突破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等新能源发电接入技术。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提升轿车、豪华大客车、SUV、微型车、皮卡车等整车车型研发与制造水平。

研发重点:

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和电控燃油喷射式汽油发动机;

主动式电子辅助制动系统;

电控减振器、半主动悬架及电子控制悬架系统;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ECAT)、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等速万向节、传动轴;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车身电子控制技术、系统控制单元(ECU)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和产品。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城市公交、乘用车、特种用车三大整车领域产品,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三大零部件领域产品。

(二)着力发展现代临港工业。

紧紧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突出的临港优势和民间资本优势,以产业链配套为目标,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项目,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发展海洋装备、船舶、石化、钢铁等一批基础条件成熟、产业带动性强的现代临港工业。

海洋装备。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提升海洋装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重点发展石化成套设备、港口机械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成套设备、海洋环保设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等。

坚持自主科技创新与中外合资合作并重,推动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水下采收系统等领域的突破,形成长链条、大配套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装备基地。

船舶。

重点发展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以及船用主(辅)机、动力装置、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和船舶控制与自动化、通讯导航等船用电子设备,做强特种船舶和远洋渔船,积极发展中高档游艇。

大力推行现代造船模式,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力的船舶修造基地。

石化。

坚持大型化、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利用循环生产模式,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适度发展烯烃原料轻质化、多元化,择优发展高档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聚酯、聚氨酯、特种纤维、聚碳酸酯、有机化工原料等产业链,提升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材料、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等产品,全面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钢铁。

根据构筑效益优良、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生态友好的新型钢铁产业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积极发展优特钢及深加工,做强做精不锈钢产业,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升沿海现代临港钢铁基地发展水平。

专栏2:

现代临港产业重点技术及产品

高端船舶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市场份额,突破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汽车滚装船、大型半潜运输船、中型豪华游轮等高端船舶设计制造技术。

提高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率,重点发展满足国际公约规范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中、低速柴油机产品,形成船用主机、动力装置、推进系统、甲板机械等关键配套产品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支持可变螺距推进装置、直叶推进装置、喷水推进装置、高效螺旋桨、通讯导航等关键设备开发。

支持舟山船舶工业设计基地建设。

海洋装备以打造浙东海洋装备基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量大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重点,开发形成海洋装备系列产品。

重点发展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综合服务船、海上风机安装船等海洋装备,加快形成关键系统的集成供应能力。

石化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择优支持烯烃原料轻质化、多元化;

择优发展高档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塑料、有机化工原料等,重点打造有机硅、有机氟材料、聚氨酯、聚碳酸酯、合成橡胶等重点特色产业链;

加快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专用精细化学品,扶持形成若干生物农药制剂制造中心;

严格控制氯碱、纯碱、合成氨等高耗能基础化工产能的扩张。

钢铁积极推进城市钢厂向沿海临港优特钢企业转型。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舶、汽车、电力、家电等领域用高档板材,形成国内先进的临港精品板材基地。

整合提升沿海不锈钢产业,培育发展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企业。

突破钢水净化、合金成分设计、控轧控冷、精密控制、热处理等关键技术,着力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核级合金钢、高性能工具钢、轴承钢、高强度高耐蚀钢、节约合金型不锈钢等高品质钢材品种。

(三)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

以提升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加强自主创新,突出重点,打造一批全国一流、世界先进、市场广阔的战略性产品,推进一批战略性项目进入国家创新布局,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加快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发展宁波稀土新材料、嘉兴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衢州高性能氟硅材料以及先进陶瓷材料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高性能金属材料。

重点发展高速列车、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用轻质高强铝、钛、镁合金,积极拓展新型铜合金材料及非晶合金材料品种。

推动优质特种钢铁材料的纯净化、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关键技术及特殊型材、复杂构件成形技术开发,大力发展满足国家能源、桥梁、交通运输、军事等重大工程需求的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大型构件等产品。

鼓励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焊接材料和电接触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

发展壮大磁性材料产业规模,推动磁性材料由低端向中高端市场转型。

加快发展由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元器件、数据电缆、通信器材与设备等组成的光通信产品产业链。

重点发展光电晶体材料,提升光电晶体材料的性能和本地化配套能力。

新型能源材料。

重点支持新一代大功率薄膜电池关键制造设备、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光伏原辅材产业链。

重点发展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能快速充电和深度放电,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动力锂电池材料及相关电池技术,积极开发新型高密度存储电池材料。

建成国内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材料基地。

先进高分子材料。

重点发展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做大做强氟化工产业。

加快发展高性能硅橡胶、特种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硅材料深加工产业链。

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提升发展工程塑料。

加快国内紧缺橡胶品种的生产装置建设,积极开发和引进高性能橡胶。

加快功能性聚合物膜材料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重点发展太阳能、液晶显示、建筑节能等领域用特种玻璃。

推进高活性、高纯功能陶瓷原料用粉体制备、先进成型与烧结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功能陶瓷原料粉体、片式多层功能陶瓷器件及其配套材料。

重点支持高性能功能建材,加快发展新型建筑结构材料和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产业链。

大力培育发展高性能玻纤复合材料、海洋工程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鼓励开发阻燃、抗静电、抗菌防臭、吸湿排汗、防紫外线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

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和产业技术提升,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性能纤维的制造与研发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