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79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docx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

发年终奖给你的老板

 

 

————————————————————————————————作者:

————————————————————————————————日期:

 

1、你负责“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有一位大师很有智慧,常常有人向他请教,每次大师都能给出最好的解答。

他有一个调皮的徒弟慧净,慧净看到每天有这么多人来找师父,心里想:

“总有一天,我要想出个题目把师父考倒。

  有一天,他来到师父房里对师父说:

“师父,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师父说:

“请问。

”于是他说:

“如果我在一个玻璃瓶里塞了一只活的鸭子,我要怎样才能不把玻璃瓶打破,救出那只鸭子呢?

听到这话后,师父没有回答。

慧净想:

“这下总算考倒师父了。

”于是,他跟师父说:

“师父,您先想想,我先告退了。

”他刚跨出房门,师父突然大喊一声:

“慧净!

”慧净转过身问师父:

“师父,有什么事吗?

”只听到大师讲了一句话:

“这只鸭子不是自己走进去的吗?

”大师接着说:

“慧净,我们人生下来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

   大师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职场人便如慧净一样,他们在职场上只会制造问题,甚至制造不可能发生的问题,还对这个问题沾沾自喜。

像在这个例子里,鸭子不可能自己走进瓶子里,慧净却想出这个问题来,不就是自己制造问题吗?

  许多问题起因于想太多。

 职场上有很多人和这位小徒弟一样,在打电话给客户之前就会想:

“他会不会正在忙?

”“他会不会拒绝我?

”跟老板提建议前就先揣测:

“老板会不会接受这个建议呢?

”“我是不是要再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呢?

”“我要不要回去完善之后再提交方案呢?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源于心里想太多。

在职场上,老板花钱聘请员工是让员工解决问题的,而非制造问题。

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能解决多少问题,所以请随时思考:

当工作上遇到困难时,你到底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来制造问题的?

我们身边常会遇到一些善于制造问题的人,我管他们叫“好奇宝宝”,因为他们一碰到问题就会跑去问主管:

“我这样做好吗?

”向主管汇报或咨询意见绝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许多“好奇宝宝”专门制造许多问题、障碍。

最后卡住的都是自己,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曾经有一位助理就是如此。

他刚进公司时,每次碰到公事上不懂的情况就来问我、刚开始,我很高兴他把我当做可以咨询的对象,但时间一久,我就发现不对劲,例如我请他去营销部拿一份报告时,他会问我:

“那个部门的人都很难缠,要是我拿不到那份报告怎么办?

  我的一位副总级的朋友也在职场上碰到许多“好奇宝宝”。

每一次他要求工厂厂长出货时,厂长绝不会马上说“是”,而是反问他:

“客户方面要求我们在这个时间出货吗?

”“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老板你确定账款收得回来吗?

”这些人没有先把自己职位上该完成的工作完成,反而先帮老板制造其他问题。

另外,有些人常在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递出辞呈,他们给的理由千篇一律:

“公司没有制度。

”反问他们需要怎样的制度,却听不到他们有任何实际措施,只是一味地指出问题。

 问题制造者,不会补洞只会找洞跳

哈佛“教育领导改变小组”策划主持人华格纳(Tony Wagner)曾经提出未来职场最重要的七个能力。

在这七个能力当中,第一个被提及的就是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批判思考,就是能够问对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让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一看到问题就乐不可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问题,却忘了要解决问题,甚至延伸出更多的问题来。

这些人从未想过要为公司贡献智慧、想出解决之道,就如同大师的那个小徒弟慧净,在还没有成为可以帮人解决问题的大师之前,就先挖掘问题,找洞给自己和别人跳进去。

要不是大师看清楚其中的奥秘,慧净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别人解答不出的题目呢。

 工作中难免会有挑战,挑战中当然会有许多瓶颈出现,但这些瓶颈是否真是瓶颈,还是你挖掘、想象出来的问题呢?

这就有赖于每个人的慧眼判断了。

  变身解决问题高手三步骤

 1、理清问题:

当问题出现时,请先理清这个问题是工作中会碰到的,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只有搞清楚问题的源头之后,才有助于你下一阶段的抉择。

  2、放下问题:

倘若发现这一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你应该当机立断,放下这个问题。

放下的方式就是去执行它,不要再给自己有二话的余地。

 3、解决问题:

若理清后发现这真的是一个问题,例如客户的预算真的是一个问题,部门协调沟通真的是一个问题,知道问题卡住的原因后,再极力去寻求办法,努力解决,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2、“好用”的人比“有用”的人更吃得开

 

职场专家常告诉大家,要做个“有用”的人,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却是希望大家成为一个“好用”的人。

因为以我对职场的观察发现,过去的职场要的是“有用”的人,比如有会计背景的人可以从事会计、财务工作;学中文专业的人可以当记者、编辑;每个人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职场上生存,这就是过去的职场法则。

   但现在的职场不一样,城邦出版集团执行官何飞鹏曾经带过一位主管,这位主管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

当他要将一个任务交给这位主管执行时,却得到了“这不是我分内工作”的回应。

这让何飞鹏对这位员工的印象大打状况,他有感而发地说了一句:

“现在的职场看重的不是‘有用’的人,而是你好不好用。

 要有能力,也要有随时补位的决心

 何为“好用”呢?

这个由日本财经杂志《Presit》首先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态度开放、不自我设限、专长多与、学习力强、可塑性高、愿意挑战新事物,也愿意以公司的需要为己任,而不仅是满足于自我的期待。

 如果主管请公司一位行政总机小姐帮忙筹划即将到来的员工旅游,这位总机小姐可以说:

“我的工作是接电话,员工旅游不是我负责的工作。

”她也可以说:

“没问题,我来筹办。

”而后者的反应就显示出这位总机小姐在公司里绝对是一个“好用”的人。

 我们过去常听到一些职场类型人的名词,例如“T型人”,指的就是除了有一个主要的工作能力之外,还需具备横向协调沟通的能力,而曾一度流行的“TT型人”,则是指要具备两种以上的专长,除了这两种专长要非常稳固,如同两只脚站得稳稳的之外,同时得具备横向沟通协调的团队能力。

   但不管是“T型人”还是“TT型人”,这些趋势都只证明了一件事情:

现在职场要的就是“好用”的人。

不管有没有专业、是否擅长这件事情,只要任务交到你手上,你就要能够想尽办法完成好。

 我学的是广电,也在电视台工作过。

在电视台这个环境中,最容易看出谁是“好用”的人。

因为导播可能在下午录影之前突然说:

“去帮我找一个会变魔术的人来。

”如果你负责写通告,你就得赶快找到魔术师,如果你负责道具,你也得尽快找出现场所需的道具。

但在那样的环境里,还是有人会说:

“我是编剧,我只要把具备写出来就好,为什么还得去帮忙找魔术师?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接受这个任务,但只是一次、两次、三次……如果每次都不接受和自己工作无关的任务,渐渐地,主管就会疏远你,重要的任务也不会落在你的头上,而你离升职加薪也就越来越远。

 所以,现在的职场中,不仅要具备多种能力,你还需要有能力协助同事,懂得不自扫门前雪、随时补位,这才叫做“好用”的人。

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

 然而,也有些职场人会想:

“我真的需要不断学习成长吗?

”“学历真的重要吗?

”“我真的要去考其他证照吗?

”“我真要再学一种语言吗?

”我们必须承认,学习在职场中并不是得到晋升或一帆风顺的保证,持续进修也不代表一定会深受重用,但有一个观念你必须有:

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

职场人要成为一个好用的人,就绝对不能手无寸铁。

你一定要有能力让主管用,所以你必须持续进修、持续学习。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专长何时会派上用场。

 这让我想起了台北市都丽致大饭店总裁严长寿的经历。

他年轻时曾经在美国运通当传达小弟,虽然只是小弟,每天做的不过是倒茶水、收垃圾,但是他观察到所在工作环境中,会讲英文的人才能被提拔。

于是,他把握计划学英文,更谦逊好学,学传真、业务传送等机器的操作,碰到别人不想加班的时候,他便自告奋勇地留下来收发文件。

这让他学会了很多技术,也让他获得老板的破格任用。

严长寿并不把自己当小弟来看,而是把自己当总裁来培养,这造就了他后来在饭店业的教父地位。

  测试你是不是职场上“好用”的人

 1、好用的人会“多看”:

当被公司突然分派任务时,有些人可以快速上手,有些人却搞不清楚状况。

能快速上手的人就是因为平时会“多看”、“多观察”,看看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多帮忙、多学习的,等到事情一落在他身上时,他就能马上解决。

 2、好用的人会“多问”:

没有人是万能的,职场中的每个角色、每件事情要完成也有其“窍门”,但路是人问出来的,工作效率也是嘴巴问出来的。

所以,做一个好用的人就必须多问,不要不懂装懂。

 3、好用的人会“多做”:

 好用的人会主动去做一些本来不该他做的事情,即使惹人嫌也无所谓。

职场上我们常看到一些“爱管闲事”的人,这些人常喜欢帮他人多做一些,不怕别人背后怎么说,而这正是主管喜欢聘用的人。

 

3、老板不是花钱让你来学习的

 

我常在面试新人或为企业新人做培训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

“我希望进入这家公司学习更多的东西。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没有一个老板或是一家企业聘请员工,是为了让他来学习的。

现在的职场,你必须有一定的贡献度,老板才会录用你,而且学习能力已经不是你能否被录用的关键,在今天,这项能力早已是必备选项。

学习能力已经是必备能力

 许多单位已经点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例如信义房屋(台湾地位一家大型房屋中介上市公司)在招聘条件中就明确提出,进入该公司的首要条件就是得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无心学习的面试者必被拒于门外。

而甲骨文(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前台湾地区总经理李绍唐也在《勇敢去敲客户的门》一书中说到:

“用心倾听”、“积极的态度”、“了解客户的需求”、“学习力”、“永远保持热诚”是从事业务的重要条件。

因为有了“学习力”,才能不断激发你与时俱进的核心能力,也才能为自己积累更雄厚的无形资本,提高个人竞争力。

 学习能力的确很重要,但在薪水涨停、失业率节节攀高的艰难形势下,老板花钱绝对不是让你来学习的,他付薪水给你,是要你贡献价值的。

 台湾地区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104人力银行在2009年做过一项针对企业任用新人条件的调查。

结果发现,企业任用新人的原因,主要是看面试者的积极性,其次是看他是否具备职务需求的技能、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工作经验。

虽然这些条件中并未明确指出面试者是否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但学习其实早已经是企业求才不言而喻的重要标准。

如果你不是在校员工,也不是实习生,真的没有一个老板或公司愿意让你只是进来学习。

所有老板付薪水给员工,都是希望员工赋予这家公司新的价值,帮公司盈利,或是将自己的能力贡献在工作中,让公司运作更顺利。

但是很多人在职场上,做的虽然是全职,心态上却拿自己当实习生。

实习生可以进入公司尽情学习,最后还拿了学分,但全职上班族拿的是公司全职薪水,公司要你付出的是你的价值,而不是来学习的经验。

即便你内心渴望在工作中学到什么,也不能用“我是来学习的”的态度面对工作。

工作了,就要明白:

你不是实习生,你是来工作的。

全职工作和实习生的差别就在于:

实习生可能只是来上几天班,例如寒暑假,他们不需遵照公司规定,也不需要加班或是与其他同事紧密往来,更不需要对公司有认同感。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实习生,那么这样的心态是没有办法在职场上扎根的。

你不是来实习的,而是来付出的

老板要的员工是:

工作时间够长,上下班时间是固定的朝九晚五,甚至还能配合加班。

更重要的是,老板希望你对这家公司有认同感,能和其他员工、同事紧密互动,这才是老板想找的人。

当面试者说出“我希望可以在这家公司里学习”这种话时,就充分反映出他还没有真正进入职场的决心,也没有在这家公司辛勤耕耘的打算,这份工作充其量只是他换工作的跳板罢了。

 你为公司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希望换来公司对你的加薪、升职、赞赏。

而老板给你薪水,也一样是希望你在为公司做出贡献,将你所有的才能尽力付出,并且赶快学习你所没有的能力,然后奉献给公司。

因此,当前的企业愈来愈重视员工的贡献度。

许多人认为:

“我在公司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老板应该知道我的忠诚。

”其实,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因为忠诚度不是贡献度,老板评估员工的标准是绩效,加薪、升职也只会发生在业务突出、不可取代的员工身上。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问我:

“难道我表示出学习的心态有错吗?

”我的建议是:

在面试时,你应该清楚地让对方知道你会哪些技能,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

若有你还不会的知识、技能,或是与公司对你的期待有落差的地方,你应该表明会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并上手,这才是表达自己学习心态的最佳方式。

所以,无论在什么单位,你都应该赶快补足欠缺的能力,然后贡献出来,这才是老板乐意给你加薪、升职的秘诀。

  在工作中应尽力贡献的三种价值

 1、你的专业:

也就是你所学的专业或你的第二专长。

例如你具备律师、会计师等资格,如此一来在面试时,大部分老板愿意花钱聘请你,因为你这个优势很难被取代。

2、你的能力:

能力与专业有点不一样,能力是指你的某一件事情本来就做得特别好,例如简报、沟通协调、组织、活动策划的能力。

这些能力或许没有执照或证书可以佐证,却可以从你过去的经验中看到,而这些经验就是老板付钱给你、愿意跟你交换价值的地方。

  3、你的态度:

学习夜也许不是进入工作的目的,但你可以用谦虚求教的态度,在这个职位中赋予工作许多价值,同时又可以把态度展现出来。

例如善于与人协调沟通、愿意承受托付等性格,也是大部分老板、主管所乐见的。

 

4、提升自己的“能见度”,照亮职业前景

 很多职场人觉得自己很优秀,是一匹千里马,都是因为没有碰到伯乐,得不到他人的赏识,才志不得伸、郁郁寡欢。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合理,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请先表现出千里马的样子,然后才会有伯乐出现。

职场也是如此,如果你够优秀,请先提高自己的“能见度”,让他人看到你的表现,再来要求别人看到你,进而提拔你。

  老板都希望找到千里马

有一次我去台中某大学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做演讲,讲完课之后,有一位学生在我的博客里留言:

他在上面先自我介绍,并且说明他会哪些技能、软件,最后表明了自己想进企管顾问业的决心。

不过,他也说自己不知道何时会应征入伍,但希望能够在当兵前先到我公司实习,不拿薪水也没关系。

 我收到留言时没有在意,因为他是台中的学生,而我的公司在台北,我只回了他一封信提醒他这个状况。

这位学生随即回信说:

“我知道,上台北的住宿我自己会想办法。

”但我因为还不知道要给他做哪些工作,就先把这件事情搁在一旁了。

 半个月后某一天,我发了一条短信给他,跟他说第二天晚上我在台北有个演讲,问他要不要来听。

当时,我是有点测试的意思,我想如果这位同学会来,就代表他是真的有心。

后来,他果然来了。

而且提早到达演讲会场。

我感受到他的决心,演讲结束后,我便请这位同学准备来我公司上班。

  我每年在许多大学做演讲,许多同学也对我的工作感兴趣,希望能够进入管理咨询业工作。

但真正提出想进我公司的同学却只有三五个,而能够通过我的测试、克服阻碍的人,大概也只有这位同学了,所以我不用他用谁呢?

 事实上,每一位老板都巴不得自己的员工是千里马,也巴不得自己的团队都是最优秀的。

但对于职场人来说,很多人只会想:

“老板为什么没有看到我的表现?

 与其这样想,倒不如换个角度角度看:

如果自己够优秀,同时也被老板看到,老板一定愿意提拔你。

但为何老板到现在还没有提拔你?

可能是你还不够优秀,也可能是你没有让老板看到。

也就是说,他只看到你是一匹马,但你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发觉你是千里马。

所以,与其不断唉声叹气,抱怨老板无知,不如在职场上提高你的“可见度”,进而让老板愿意给你机会。

勇敢争取让别人看见你

我一直很欣赏电影《律政俏佳人》里瑞茜·威瑟斯彭饰演的那个角色。

她为了申请进入哈佛大学,努力念书;在制作申请资料时,还用了许多花招吸引审查老师的注意;进入哈佛法律系后,为了拿到实习生资格,她奋不顾身地表现自己,让老师认识自己。

当然里面有许多桥段非常夸张,但女主角那种精神很令人佩服。

这也让我想起许多求职者因为不懂得表现自己,还没得到面试机会就被刷了下来。

 有很多老板会跟我提到他在招人时的标准,由于现在大家多用网络求职,这位老板一看到求职者在网络上的自我介绍写得很简短,甚至像是从别人的资料上COPY下来的,就先删掉了这个求职者。

而这些被删掉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台湾地区著名作词人方文山虽然没有抢眼的学历,但他懂得提升自我的“能见度”。

为了让唱片公司用他的歌词,方文山并不是一首首地寄给唱片公司自我推荐,而是整理了一本歌词大全,再将这本书寄给每家唱片公司。

最后,吴宗宪看到了这本书,打了一通电话给他,这才有了后来的方文山。

光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才华是不够的,你还要懂得让自己有“能见度”。

例如想进电视圈者,得先认识制作人,所以请去制作人会出没的地方毛遂自荐;想当作家,请不断将自己的作品投稿到出版社,并常联系出版社,让对方对你有印象,才能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

只有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你才有机会接受镁光灯的照耀。

  提升自己“能见度”的三方法

1、出现在业内的活动:

如果你在出版业工作,请多参与出版业的活动,像是书展、出版人沙龙等。

从这些活动中多认识人,观察业内资讯,对自己会有很好的帮助。

 2、发表和行业有关的文章:

你可以投稿到行业期刊或公司内部期刊等,这是提升“能见度”很好的方式。

但有时候也不见得要通过投稿,你可以利用博客或通过E-mail传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看到你的观点与想法,能力也会因此引起注意。

  4、公开发表你的意见:

公开发表意见并不见得要演说,但请在公开场合如会议、研讨会、简报解说时,主动举手发言。

因为一对多说话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

 

5、联系方式不会帮你赚钱,

人脉才会

 在参加一些讲座、座谈会时,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些人一入座就开始和周遭的人换名片,一个换过一个,一个晚上下来就看到他们收集了厚厚的三五十张名片,但也没看见他们和这些人有进一步的互动;有时候跟朋友聊起人脉时,朋友也说:

“我的人脉资料库里已经有三五千人的联系方式了。

”听到这个话,我会反问他:

“这些人你都认识吗?

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或是你真的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吗?

 联系方式丰富,不等于人脉广阔

在职场上要想有好的发展,人脉非常重要,这是不变的定律。

但是储存人脉前请弄清一件事:

人脉与联系方式完全不同。

很多人误以为收集到的名片够多,知道这些人的头衔或联系方式,就以为自己的人脉很丰富。

但以刚刚提到的座谈会场合来说,与其在会场里跟很多人换名片,但名片和脸对不上来,还不如在现场找几个看上去比较聊得来的人,进一步去换名片、攀谈,借机互相了解,这样对你的未来发展还比较有用。

  不仅大家误认联系方式就是人脉,还有许多人常说要积累“人脉资源”,我就很不认同人脉资源这个概念。

因为资源应该是石油、天然气、金矿、铁矿等等。

如果把人脉当资源,只会让人想到利用人脉得到资源,评估人脉时也会以对方可以帮助我多少来衡量,甚至只去经营对自己有利的关系,这样未免过于功利。

 我一直认为人脉不是资源,而是“支援”,这是对等的关系,通过双方需要的资源来互相帮助。

所以,当关键时刻到来,说不定公司里的清洁阿姨都能帮得上你,或是刚进公司的新人,两年后可能就成为拉你一把的贵人,这些缘分都很难说。

而把人脉当资源的人,却对这些关系不屑一顾,等到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时,自然没有人愿意帮他一把。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其实本来就需要彼此支援,职场上更是如此。

在互相协助支援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但如果只是想到让自己好,只是想要更多人帮你,而从不去想怎样协助别人,当然得不到帮助。

因此,结交人脉的同时更要清楚,你可以怎样帮助这些你认识的人,这笔对方能帮你什么更为重要。

先付出才会有回报

我每次到企业讲课,都有一个习惯,在和主办单位或公司的总经理换过名片之后,我会习惯性地问一句:

“今天很高兴来到贵单位讲课,但可否告诉我,待会我在讲课时,可以多帮贵公司什么忙?

”虽然先前双方就已经定好主题,但对方被我提醒了之后可能会突然想到:

“最近办公室的气氛比较低迷,是不是再演讲中多鼓励鼓励他们?

”或是“公司最近人员流动比较大,请在演讲中多分析一下跳槽的利弊。

 不管对方需不需要帮忙,我传达的一个观念就是:

在关键时刻,我愿意帮你。

而未来我请求他帮忙时,也就比较容易了。

因为对方知道我帮过他,我已经在他的人脉存折中有了“存款”,等到我需要援助的时候,他自然愿意帮忙。

 台湾地区的“中华电信基金会”执行官林三元,就是一个用付出积累人脉的最佳例证。

林三元在科技业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经验,但他对于人脉经营一直采用“无为”的态度。

他不会为了得到什么好处去接近或不接近哪些人,而是抱着帮忙的心与人交往、所以在职业生涯中,他从未主动投过一份简历,却一路顺利,就连现在任职的台湾地区的“中华电信基金会”也是别人推荐而找上他的。

因此,在职场中,你必须先理清一件事情:

联系方式可以随手取得,但人脉绝不是联系方式。

而要把联系方式变成人脉前,请先想一想,我可以为对方做什么?

这种信念才能成为职场中的助力。

 有效的职场人脉经营法

  1、多参与业内活动:

每个行业都会有许多官方或非官方的组织,而这些组织也常常会有联谊会、讲座、沙龙等等,多参与这些活动,就是认识业内人物最快速的方式。

当我参加这些活动时,都会坐在第一或第二排,让主讲人认识我,若有机会发言,我也一定第一个举手发问或是表达意见,以加深主讲人对我的印象。

 2、收集到的名片做分类并常联系:

在维持与人的关系上,其实有许多工具可以使用,但我比较不建议以电话联系,因为打电话通常就是有事。

但你可以善加利用QQ、E-mail等方式关怀别人,也让别人知道你的动态,如此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持续曝光。

   3、适时关心:

联系可以是大量且普及的,但关心就是很个人的。

我们之前服务的保险公司在这几年变化很大,时常有并购的消息传出。

有一次,一家保险公司在下午宣布被并购,而我得知消息后,马上发短信给我所认识的人做问候,并表达我的关心。

后来,我和他们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即时做关怀,对方的感觉就会完全不同。

6、别把公司当家庭,别把老板当家人

2009年年底,台湾地区某人力银行的重要人物被迫离职。

离职后,她发表了一篇文章,说错把老板当家人。

我看完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是:

“那当然,老板永远不会是你的家人!

 我想通过这个事件提醒职场人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就是:

千万不要把老板当家人,也不要把公司当家庭。

当然,许多老板在和员工沟通时,会强调“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也请大家把办公室同仁当做一家人”。

这种话讲一次可能没有人会相信,但讲第二次、第三次,就会有员工信以为真了,于是真的把老板当家人,把公司当家庭,殊不知就此种下了被裁掉的因。

公私分明,才能创造业绩

检查自己是否犯下“把公司当家庭”的错误,第一个特征就是:

以为在公司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轻松自在。

一个人在家的状态是鞋子、衣服随便丢,开了电视傻傻躺在沙发上发呆,家人叫你吃饭也没有回应,或是对家人说的话置若罔闻。

但职场人在公司却应该是兢兢业业、即知即行,当客户打电话来,要确切记下客户的需求:

被老板找进去开会,也不忘带上笔记本记下老板交待的事项。

在职场和在家该有不同的态度,而老板和家人对你的要求也会不同。

但真的把老板当家人、把公司当家庭的人,就会忘记公司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