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082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 吴利兵10.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4单元教案高西小学吴利兵10

12姥姥的剪纸

澄江县高西小学吴利兵

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法和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

“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

并纠正字形:

“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

“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

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

往哪儿贴?

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

“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

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

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

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电脑展示。

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二、探究学习

1.学习课文4-6小节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

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3.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

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

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

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

'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巧的意思是?

技巧,巧妙的办法。

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

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

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

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8.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打毛衣、包饺子)

9.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

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

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

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

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

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学习7-12小节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什么?

(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

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

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

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

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

(赞美、依恋)

7.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

指读,齐读。

评价。

8.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的兔子,()的兔子,()的兔子;()的老牛,()的老牛……兔子总是在(),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的窗花,对()的兔子和()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

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

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3.小结:

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

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

齐读课文末节。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五、拓展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

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5.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

试着写写。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教学反思:

13牛郎织女

教材分析: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

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

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

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

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

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5、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法和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提问:

喜欢过节吗?

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

“对了!

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

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

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

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

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探究学习

1.教师提问:

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

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

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

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拓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13牛郎织女痛失老牛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反思:

14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法和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先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谈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

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屏幕显示)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

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朗读感知课文

二、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三、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

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

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本文以短句

为主,因而节奏较快:

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

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

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四、读出画面美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五、读出力量美

1.讨论:

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

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六、总结寻美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

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现在你有什么问题?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找出:

“好一个安塞腰鼓!

2、结构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出示问题:

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

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

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

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

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