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091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docx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文考点汇总加翻译

七年级课外最全古文考点汇总

一.世说新语

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

“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元方说:

“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

“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二.

颍川太守髡仲弓。

客有问元方:

“府君何如?

”元方曰:

“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

”曰:

“忠臣孝子也。

”客曰:

“《易》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元方曰:

“足下言何其谬也!

故不相答。

”客曰:

“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

“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颍川太守把仲弓判了髡刑。

有位客人问仲弓的儿子元方说:

“太守这个人怎么样?

”元方说:

“是个高尚、明智的人。

”又问:

“您父亲怎么样?

”元方说:

“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

“《易经》上说:

‘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

’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

”元方说:

“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

所以我不回答你。

”客人说:

“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

”元方说:

“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

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

”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三.

客有问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翻译

有人问季方说:

“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

”季芳说:

“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

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

4. 宾客诣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

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

"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

有客人在太丘(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纪)、季方(谌)兄弟二人做饭。

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

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

"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

四.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人称其有智。

王右军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

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

不久钱凤来了,两人屏退其他人讨论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说起密谋叛乱的细节。

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用手指头抠出口水,弄脏了脸、枕头和被子,装作自己还在熟睡。

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都大惊失色,说道:

“不得不杀掉他。

”等到他们打开帐子,看到到处都是口水,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右军的性命得以保全。

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很聪明机智。

五.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的作者是义庆等.它的主要容是记述汉末至东晋各高士名流的言行轶事.)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

”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

“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军队就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

六.“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称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几岁时,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消息,听后流泪。

明帝问他为什么哭,元帝详细以东渡意告诉他。

元帝就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

”明帝回答说:

“太阳远,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元帝感到惊奇。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并又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

“太阳近。

”元帝吃惊脸变色说:

“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明帝回答说:

“抬头只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六.

覆巢无完卵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

"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孔融被逮捕,朝廷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

“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也到了。

 

七.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分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8.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九.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十.

万历末,詹懋(mào)举者,守①颖州。

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②画指,若议其善否③者。

呼问之曰:

“颇善此乎?

”曰:

“然。

”使之弹,工即鼓④前曲一过⑤,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

工曰:

“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náng)此⑥,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

“某,木工也,受工之直⑦而已。

”又曰:

“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

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1.守:

做……的太守。

,在今一带。

2.抬头。

矫,举。

3.召:

召集

4.适:

恰好

5.矫:

抬头

6.若:

好像

7.议:

评价

8.善否:

相当于臧否,意为好坏,褒贬。

否:

恶,坏。

9。

颇:

程度副词,很

10.此:

此指弹琴

11.然:

是这样的

12.即:

立即

13.鼓:

弹奏

14.前曲:

指詹懋举先前弹的那首曲子

15.诘:

追问

16.所自:

从哪里学会的

17.郭:

城外。

城,城。

18.贸:

19.因:

于是

20.请:

请求

21.悦:

以。

为悦,认为。

好听

22.遂受学耳:

于是接受学习。

耳,句末语气词,了,可不译

23.某:

24.直:

通“值”,价钱

25.公:

27.工:

自称

28.今以献公:

现在我把这把琴献给您

29.乃:

于是

30.从:

跟从

31.善:

擅长,善于

32.及:

比得上

33.一过:

一遍 [1] 

33.贻:

赠送。

34.囊此:

用袋子装它(此,指代琴)。

35.薪:

木柴

万历年间后期,詹懋举任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

詹懋举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指画,好像在评价好坏。

于是詹懋举把他叫来问:

“你很擅长弹琴吗?

”木工回答说:

“是这样的。

”于是詹懋举便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

詹懋举很惊讶,问他是从哪学来的。

木工回答说:

“我的家在西郊外,曾经看见一位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上,于是请求看看。

但听他弹奏,心里听着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

”詹懋举赠予他金钱,他不要,说:

“我只是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

”又说:

“您的琴是下品,我有一把琴,是那位老人留下的,现在献给您。

”詹懋举一看,果然是把好琴。

于是詹懋举跟着木工学琴,学有所成,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十一

蕃字仲举,汝舆人也。

祖河东太守。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蕃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

蕃字仲举,是汝舆人,祖籍在河东太守。

蕃十五岁时,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蕃说:

“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来迎接宾客呢?

”蕃答道:

“大丈夫活在世上,当以扫除天下为自己的任务,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

”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大志向,很为他惊奇。

十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元礼

(1)有盛名,为

(2)司隶校尉。

诣(3)门者,皆俊才清称(4)及中表(5)亲戚,乃通(6)。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府君(7)亲。

”既通(8),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9)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10)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

”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

太夫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

“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20)踧踖(cùjí)(21)。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

那时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

“我是膺的亲戚。

”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

膺问:

“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

“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夫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韪说:

“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说:

“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韪听了局促不安。

(1)膺(lǐyīng,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县(今属县)人。

东汉时期名士、官员。

祖父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

担任。

(3)诣:

前往,到。

(4)清称:

有名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表,合称中表。

(6)乃通:

才(予以)通报。

(7)府君:

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

通报之后。

既,已经。

(9)仆:

我,谦称。

(10)昔:

从前、以前。

先君:

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11)仲尼:

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

即老子,姓,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

先君,死去的祖先。

师资,老师。

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

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

无。

(16)奇:

对……感到奇怪。

(17)语:

名词。

话。

(18)语:

动词。

告诉,说。

(19)小时了了(línglì):

小时聪明。

了了:

聪明,有智慧。

(20)大:

非常。

(21)踧踖(cùjí):

局促不安。

十三:

际泰,字大士,人,年七十五岁。

家贫,父使治田事,不能从师读,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读。

又从外兄得《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中,即携至田所,踞高埠而哦,遂终身不忘。

后返,与艾南英、罗万藻、章世纯等以时文名天下。

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篇,所作多至万卷。

经生学业之富,一时无出其右。

十四:

薛谭学讴于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

薛谭向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

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薛谭于是向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十五: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师旷说:

“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

“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

我听说:

‘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年轻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

’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

“说得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