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07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1

2.16-2.22

始业教育 复习检查        2

1、古诗词三首3

2、桂林山水   2

2

2.23-3.1

3、记金华的双龙洞2

4、七月的天山1

语文园地一       4

3

3.2-3.8

5、中彩那天2

6、万年牢   1

7、尊严2(机动1)

4

3.9—3.15

8、将心比心    1

语文园地二    4(机动1)

5

3.16—3.22

9、自然之道    2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

11、蝙蝠和雷达    2(机动1)

6

3.23—3.29

语文园地三    4

12、大自然的启示     2

7

3.30—4.5

13、夜莺的歌声    2

14、小英雄雨来    2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

8

4.6—4.12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

语文园地四    4(机动1)

9

4.13—4.19

17、触摸春天  2

18、永生的眼睛  1

19、生命生命    2(机动1)

10

4.20—4.26

20、花的勇气  1

语文园地五     4(机动1)

11

4.27—5.3

21、乡下人家  2

22、牧场之国  1

23、古诗词三首     2(机动1)

12

5.4—5.10

24、麦哨   1

语文园地六     4(机动1)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

13

5.11—5.17

26、全神贯注

  1

27、鱼游到了纸上  2

28、父亲的菜园  1

14

5.18—5.24

语文园地七   4

29、寓言两则    2

30、文成公主进藏   1

15

5.25—5.31

31、普罗米修斯   2

32、渔夫的故事  1(机动2)

16

6.1—6.7

语文园地八    4

复习    2

17

6.8—6.14

复习                 7

18

6.15—6.21

复习7

19

6.22—6.28

复习

20

6.29—7.4

复习考试    6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学材分析

课文选编了三首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的积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通过自己的诵读,能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教师可以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并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首古诗。

4、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重点难点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导学策略

引疑,疏导,点拨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入

1.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鼎盛的时期,在众多的诗人中,有两个最为有名,他们是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2.读题、解题。

敬亭山:

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

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按要求自读

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交流。

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完成作业:

熟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第2课时(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导学策略

引疑,疏导,点拨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听录音。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看景物,说感受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光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心得体会:

第3课时(总第3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导学策略

引疑,疏导,点拨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古诗导入: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五、总结升华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读全文,找发现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

理解: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忆江南—(词牌名)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教学心得体会:

课题:

2桂林山水

第1课时(总第4课时)

学材分析

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学情分析

对文章的词句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用针对性的图片帮助理解。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导学策略

质疑问难,主动求解;围绕课题,初悟课文,扣重难点,总结质疑;产生疑惑,解决初疑,质疑释难,拓宽思维;引疑,疏导,点拨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整体感知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4)讨论分段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

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

(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

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5、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2课时(总第5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导学策略

质疑问难,主动求解;扣重难点,总结质疑;产生疑惑,解决初疑,质疑释难,拓宽思维;引疑,疏导,点拨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3.学习第二段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

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

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

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

⑧指导朗读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

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

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

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

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指名说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边读边思考: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区分“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

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

轻声读课文:

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分小组讨论)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练习有感情朗读

 

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

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

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自学: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漓江的水{静、清、绿

教学心得体会: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1课时(总第6课时)

学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了双龙洞的景色。

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学生能感受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的美,学习课文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朴实。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导学策略

自主学习结合自画旅游图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

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随机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六、学习一至三段。

 

随机板书:

一片明艳

4、指导感情朗读。

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七、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想想、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再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边读边想: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说说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怎样?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第2课时(总第7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导学策略

自主感悟结合画图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随机板书:

 

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

”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板书:

险)

5、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三、教学第五、六段。

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板书:

黑、奇、大)

5、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各自练说)

 

看投影,理解“孔隙”

 

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1、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2、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3、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4、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1、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3、观看录相,欣赏体内洞的很黑、很奇、很大。

4、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

(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3课时(总第8课时)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

导学策略

读中理解、深化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

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三、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

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

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心得体会:

 

课题:

4七月的天山

第1课时(总第9课时)

学材分析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作者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充满了神奇,但对其中的景物描写的词句意思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反复诵读。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导学策略

自学诵读中理解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学生自学

三、整体感知,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四、引导读通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五、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七、激发兴趣,课外延伸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随着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结合看画面,读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