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25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docx

地理高考分类题库3地球上的水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3地球上的水

(2013·大纲版文综卷•T3~4•8分)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2.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

A.几乎没有降水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D.人工拦截径流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获取。

“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是解题的最有效信息。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降水集中在7、8月份,属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

第2题,甲、乙水库相邻,两流域降水、植被状况、下渗相近,乙水库入库水量较大而甲水库几乎没有入库水量,不可能为自然原因,故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上游人工拦截径流。

3.(2013·广东文综•T7•4分)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突破口是从图中获取并能解读该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信息以及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对比信息。

【解析】选C。

图中黄河入海口处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都逐渐减少,仅在2000年后,径流量大于输沙量,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修建水库降低流速、增加库区泥沙沉积、提高径流的利用率有关。

 (2013·上海地理•T18~20•6分)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4.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

A.1~2月B.3~4月

C.6~7月D.11~12月

5.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  )

A.冰川、地下水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D.海洋水、冰川

6.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  )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

(1)长江流域河流汛期为夏季,河水补给湖泊。

(2)甲水体与长江水和洞庭湖水都存在双向补给关系。

(3)湖泊具有涵蓄水源、削峰补枯的作用。

【解析】4选C,5选B,6选D。

第4题,箭头a代表的补给为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可判断多发生在汛期,长江流域一般6月份出现梅雨天气,进入汛期。

第5题,甲水体与长江水和洞庭湖水都存在双向补给关系,冰川水不能直接补给洞庭湖,而海洋水需要通过雨水来补给河流和湖泊。

河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河湖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湖水。

河湖水通过蒸发补给大气水,大气水又以降水的形式补给河湖水,都存在双向补给。

第6题,思路如下:

7.(2013·浙江文综•T4•4分)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大陆架,生物光合作用强

B.有寒流经过

C.位于河流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

D.盛行上升补偿流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渔场的成因。

【解析】选A。

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并无上升补偿流,因此B、D选项错误;该处海域地处大陆架,海水浅,阳光充足,生物的光合作用强,A选项正确。

该处海域并无大河入海,故C选项错误。

8.(2013·四川文综•T5•4分)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

(1)明确降水量与水循环的关系。

(2)明确北半球月份与季节的关系。

【解析】选D。

根据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分析:

某月降水越多,曲线的变化幅度越大;1、2月降水量各约为100mm;7、8月降水量小,曲线变化小;12月降水量约为150mm,所以该地区冬季降水量大。

亚热带地区、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河流径流量大,水汽输送量大,水循环活跃。

9.(2013·安徽文综•T26•4分)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

(1)从水循环的环节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意义。

(2)记住考纲中所要求地区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选C。

读图看出,伏尔加河流域绝大部分处在50°N以北,总体上蒸发较弱;伏尔加河流域位于西风带,部分降水来自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伏尔加河注入里海,属于内流河,其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是使地表总体趋于平坦,冰川作用是导致东欧平原地势起伏的主要原因。

(2013·江苏地理•T9~10•4分)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

11.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点:

(1)明确月牙泉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理解月牙泉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

【解析】10选B,11选D。

第10题,根据图中的图例分析,月牙泉位于图中古河道上。

根据题意,该月牙泉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古河道残遗而成。

第11题,月牙泉的形成是泉水在洼地汇聚,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所以导致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补给量不断减少。

 (2013·江苏地理•T17~18•4分)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

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1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13.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寒暖流的判读方法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12选D,13选C。

第12题,图1是南半球的马达加斯加岛,甲处的洋流是厄加勒斯暖流,由北向南流,故选D。

第13题,本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只有顺着洋流航行才会加快航速

错误

B项

寒暖流交汇处及有上升流的海域会形成渔场

错误

C项

暖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正确

D项

洋流能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错误

14.(2013·天津文综•T6•4分)读图,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

A.岛屿周围的浅海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读图,并且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珊瑚多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区,清澈的浅海可以获取更多的太阳光照;A、D选项均不能体现珊瑚生长所需的温度要求,B项的迷惑性最大,但有暖流经过的浅海也不一定水温高,可能位于中高纬度地区,不适合珊瑚的生长。

15.(2013•重庆文综•T12•26分)图1为某河段示意图,图2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1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    。

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  。

其原因是     。

(3)请在答题卡的图上(下图)绘出图1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农作物

常住

人口

其中:

城镇人口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总产量

(万吨)

播种面积(万公顷)

播种面积

(万公顷)

2000

1013

346

364

62

10

2010

1149

651

275

45

15

(4)上表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

据表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善于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

(2)考查动手绘图的能力。

【解析】第

(1)题,A、B两点间修建拦河坝后,甲河的流量会增大,所以对C点的冲刷会加剧。

要控制汛期时甲河的流量,采取的措施有:

控制A、B间堤坝的高度,不能过高;建立分流设施,如修调节水闸。

(2)题,虽然①观测点在②观测点的上游,但是乙河对上游的河水有分流作用,所以①观测点的流量较大。

第(3)题,绘图时要注意③观测点的流量是①观测点的流量减去②观测点的流量,同时要画出图例。

第(4)题,由表可知,粮食生产的总趋势是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城镇人口增多,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同时粮食单产增加较慢,农业科技水平低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加剧

建议:

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

(2)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

(4)趋势:

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