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146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7K部分复习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6.卡介苗:

有毒力的牛结核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培养13年传代230次,成为毒力减弱但抗原性完整的菌株。

7.消毒:

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8.灭菌:

杀死所有的微生物以杀灭芽孢为标准。

9.正常菌群: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成为正常菌群。

10.菌群失调: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宿主某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称菌群失调.

11.菌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到达其他部位,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如伤寒或结核的菌血症。

12.毒血症:

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毒不进入血流,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到达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毒性症状。

13.外毒素:

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的,并能分泌或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14.类毒素:

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用来制备抗毒素。

15.细胞病变效应(CPE):

病毒感染细胞使细胞圆缩聚集拉丝变性坏死,从壁上脱落,堆积成葡萄状。

16.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值的现象,称干扰现象。

17.包涵体:

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能在胞核或胞质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或嗜碱性斑块,可作为诊断依据。

如狂犬病的脑组织切片中发现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可诊断为狂犬病。

18.缺陷病毒:

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但当与其辅助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为其提供所缺乏的物质,则能使其完成正常的增殖。

19.免疫原性转变: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可形成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对新流行的毒株缺乏免疫力,故可导致较大范围的流行。

颗粒:

完整的乙肝病毒为直径42nm的大球形颗粒,称为---。

Dane颗粒由外壳和核心组成。

21.朊粒:

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或朊病毒,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和类病毒的病原因子。

其本质为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称为朊蛋白。

22.温度敏感株(ts):

在28-35℃的条件下可以复制,而在37-40℃则不能增殖,毒力减弱抗原性保持不变,适合制备疫苗。

二寄生虫(14)

1中间宿主:

为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终宿主:

为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

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

5幼虫移行症

6异位寄生

7带虫免疫: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对抗寄生虫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体内原有的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如疟原虫。

8伴随免疫:

人感染血吸虫后,活的成虫使人产生获得性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对体内存在的成虫没有明显影响,成虫可继续存活,但对再感染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抵抗力,这种活动性感染与免疫力并存的免疫状态,称伴随免疫。

9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内,夜间即出现于外周血液,微丝蚴在外中血液中昼隐夜显的现象成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10棘球蚴砂:

悬浮在棘球蚴液中的原头蚴、育囊、子囊,统称为棘球蚴砂。

11再燃:

疟疾发作停止后,红细胞内残存的疟原虫,因抗原变异及机体免疫力下降,重新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12复发:

在肝细胞内成休眠状态的迟发型子包子被激活复苏,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释放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而引起的发作成为复发。

13不完全变态:

凡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时期,其中若虫的形态、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仅是体小,性器官未发育成熟,这种变态成为不完全变态。

14完全变态:

凡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时期,而形态和习性完全不同,这种变态成为完全变态

四、问答题

一微生物(26)

1.什么是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因素?

细菌的侵袭力是细菌突破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包括:

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和菌体表面结构(荚膜、菌毛)。

2.人体正常菌群对人的生理意义?

(1)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过氧化氢、有机酸、抗生素与细菌素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繁殖。

大多数正常菌群的细菌与黏膜上皮细胞紧密接触,形成一层生物膜,使病原菌不易定植。

正常菌群在生长过程中与病原菌争夺营养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与繁殖。

(2)营养作用除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及维生素的合成外,还参与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转化等过程。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又能限制本身的危害性。

(4)抑癌作用

3.正常菌群的致病条件是什么?

(1)异位寄生异位寄生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可引起疾病。

(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由宿主自身的正常菌群冲破机体防御机能引起的感染。

(3)菌群失调机体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某一部分正常菌群各种细菌间最常见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称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时,新出现的优势菌引起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4.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细胞壁

G+菌

G-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10-15nm

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肽聚糖层数

多,达50层

少,1-3层

糖类含量

多,约45%

少,约15-20%

脂类含量

少,约1-4%

多,约11-22%

磷壁酸

+

-

外膜

5.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少数细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脂多糖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度,30min破坏

160度,2-4h破坏

作用方式

细胞特异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处理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基因控制

质粒,前噬菌体和、或染色体

染色体基因

群链球菌致病物质和所引起疾病。

脂磷壁酸,细胞壁组成成分,使A群链球菌能粘附于人皮肤,口腔和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

M蛋白,抗吞噬和抗吞噬细胞杀菌作用。

致热外毒素,又叫红疹毒素,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链球菌溶血素,SLO和SLS,溶血功能。

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组织疏松,利于细菌扩散。

链激酶SK,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溶纤维蛋白酶。

链道酶SD,又叫DNA酶,分解浓汁中具有高度粘性的DNA,使浓汁稀薄,利于扩散。

7.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

可引起哪些种类的疾病?

致病物质有:

SPA、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引起的疾病:

①局部化脓性感染,如毛囊炎、疖等

②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③毒素性疾病,如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素性休克综合症、假膜性肠炎

8.大肠埃希菌分为5组,各引起何种腹泻?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所致疾病像菌痢,腹泻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曾称志贺样大肠埃希菌。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亦称为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引起出血性结肠炎,主要血清型为O157:

H7。

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

9.结核菌素试验中选用的试剂、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试剂:

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

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注射试剂,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

①阴性反应:

注射部位无硬结或硬结直径小于0.5cm,表示未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②阳性反应:

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大于0.5cm,表示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机体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免疫力。

③强阳性反应:

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大于1.5cm,表示体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

10.简述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染色特征及肺结核的临床主要诊断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营养要求高(分),生长缓慢(分),菌落为粗糙型(分),常用抗酸染色法(分),临床诊断主要涂片染色镜检(分)和分离培养(分)

11.简述破伤风防治原则。

(1)非特异防治:

正确处理伤口及清创扩创。

(2)特异性紧急预防: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特异性预防:

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

(4)特异性治疗:

使用抗毒素和抗生素,如四环素和红霉素。

12.什么是肥达氏反应?

如何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

答:

用己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定量凝集试验,称为肥达氏反应,根据抗体效价增长情况,可辅助诊断肠热症。

试验结果分析,双份血清凝集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单份血清要考虑以下情况:

(1)凝集效价高于正常凝集值即伤寒杆菌O凝集价在1:

80以上,H凝集价在1:

160以上,甲、乙型副伤寒杆菌凝集价在1:

80以上有诊断意义。

(2)若在病程的第3周,O凝集价仍在1:

80以下,则伤寒的可能性不大。

(3)由于O抗体和H抗体出现的时间和在体内持续时间不同,所以若O与H凝集价均高于正常值,则伤寒或副伤寒的可能性大。

二者均低,则可能性甚小。

若O高而H低,则可能是伤寒、副伤寒感染早期或其它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若H高而O低,则可能是预防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13.简单解释痢疾杆菌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包括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

细菌经口进入肠道,借黏附因子在回肠或结肠上皮黏附,进而侵入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坏死、脱落,粘膜溃疡,引起细菌性痢疾。

急性痢疾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14.简述霍乱弧菌致病机制。

霍乱弧菌以菌毛和鞭毛粘附于肠上皮表面,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肠毒素进入肠黏膜,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分泌功能增强,大量分泌碱、电解质、和水,引起严重腹泻,泔水样便,造成严重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导致休克肾衰甚至死亡。

15.炭疽芽胞杆菌可通过哪些途径感染人体?

各引起何种临床类型炭疽?

①经皮肤小伤口感染,引起皮肤炭疽(1分);

②经呼吸道吸入炭疽杆菌的芽胞而感染,引起肺炭疽(1分);

③经食入芽胞污染的食物,未煮透的病畜肉或奶而感染,引起肠炭疽(1分)。

16.新生隐球菌有什么形态特征?

如何进行形态检测?

可引起何种疾病?

新生隐球菌为球形外面有一层厚厚的荚膜,一般用墨汁负染色法检测,可引起气管炎和慢性脑膜炎。

17.简述衣原体的生活周期,引起人类疾病的衣原体主要是哪一种?

衣原体的生活周期包括原体和始体两个阶段,原体是感染型,存在于细胞外(1分),始体为繁殖型,存在于体内(1分),主要致病性衣原体为沙眼衣原体(1分)。

----

18.梅毒螺旋体所致疾病及其特点。

属于性病的一种,人是唯一传染源,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以经过胎盘传给胎儿。

分为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两种。

(1)先天性梅毒:

胎传梅毒。

是患梅毒孕妇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的全身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

出生后存活的新生儿,常呈现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病变,称梅毒儿。

(2)获得性梅毒,后天梅毒。

病程分三期:

第一期:

感染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性下疳,多见外生殖器,其溃疡渗出物中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

第二期:

全身皮肤黏膜常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

梅毒疹及淋巴结中含大量螺旋体。

第三期:

晚期梅毒。

此期不仅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

还侵犯内脏器官或组织,严重者经10-15年后,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19.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哪几种?

分别导致什么疾病?

答:

肺炎支原体-非典型肺炎、支气管炎;

肺外感染有心肌炎心包炎、脑膜炎等

解脲脲原体-非淋病性尿道炎;

男性前列腺炎附睾炎;

女性阴道炎、宫颈炎、不育症等

20.什么是干扰素?

干扰素的种类?

各种干扰素由何细胞产生,作用如何?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由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糖蛋白。

干扰素种类:

人类细胞诱生的干扰素,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种。

α干扰素(IFN-α)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

β干扰素(IFN-β)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其抗病毒作用较免疫调节作用强;

γ干扰素(IFN-γ)由T细胞产生,是重要的细胞因子。

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目前三种干扰素都已有基因工程产品。

2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的类型

①潜伏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

②慢性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常形成慢性感染。

③慢发病毒感染或称迟发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AIDS,从感染到发病,一般都经数月到数年的时间。

④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如麻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22.简述甲型流感病毒的结构和流感容易造成大流行的原因

甲型流感病毒的结构:

(1)核衣壳:

由8个单股RNA基因片段、核蛋白和RNA酶构成。

(2)包膜:

位于外层由M蛋白和脂质双层构成。

具有两种刺突,其一血凝素,有凝集动物红细胞作用,可作为病毒增殖和鉴定的指标。

其二为神经胺酸酶。

流感容易造成大流行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是分节段的,8个节段很容易发生重组或变异,使刺突的抗原性变异形成新亚型,引起大流行。

23.电镜下观察乙型病毒有哪三种颗粒?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特点。

大球形颗粒(1分)、小球形颗粒(1分),管型颗粒(1分)。

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特点是有双层衣壳,外衣壳含有HBsAg(),内衣壳含有HBcAg(),核心含有病毒DNA为双股环状,其中一段为单链区(1分),还有RNA依赖的DNA聚合酶,有反转录和RNA酶H特性(1分)。

24.乙型肝炎两对半抗原抗体系统中,各种抗原抗体分别具有哪些意义?

HBsAg+—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抗-HBs+—患者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

HBeAg+—乙型肝炎病毒在复制,患者有强传染性。

抗-HBe+—患者对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免疫力。

抗-HBc+—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IgM+病毒在复制。

25.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种类及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及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中,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和乙肝患者的肝细胞核内。

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是HBcAg完整肽链上的一部分,当HBcAg被胰蛋白酶裂解后即产生HBeAg,它仅出现于HBsAg阳性者的血清中,是乙肝病毒体内复制和血清具有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

26.简述艾滋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

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

①性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

二寄生虫(13)

1.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主要致病作用包括哪些

①夺取营养在宿主体内,寄生虫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宿主;

②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和繁殖,均可导致宿主组织损伤或破坏;

③毒性作用与免疫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分泌物、蜕皮液,以及虫体和虫卵死亡后的崩解物等均可作为毒性物质或抗原引起组织损害或免疫病理反应。

2.蛔虫常见并发症的种类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

常见并发症有: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胰腺炎、机械性肠梗阻

原因:

蛔虫有钻孔习性

3.蛔虫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1)幼虫:

蜕皮释放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最常受损部位为肺,引起肺蛔蚴症,如发热、咳嗽等。

(2)成虫通过机械损伤,夺取营养,及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引起肠蛔病,如腹痛、食欲不振。

(3)成虫有钻孔习性,可并胆道蛔虫症和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还可引起肠梗阻和肠穿孔。

4.简述钩虫成虫所致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及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贫血(1分)。

成虫以口囊附着在肠黏膜上吸血(分);

虫体分泌抗凝素使黏膜伤口不断渗血(分);

虫体经常更换吸血部位(分);

虫体活动造成血管损伤(分)等。

5.叙述钩虫病患者出现贫血的原因和贫血的类型,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类型的贫血。

由于钩虫成虫以口囊附着在肠黏膜上吸血;

虫体分泌抗凝素使黏膜伤口不断渗血;

虫体吸血后即迅速排出,增加失血量;

以及虫体经常更换吸血部位,虫体活动造成血管损伤而流血等原因,导致慢性失血。

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使红细胞体积变小,着色变浅,所以钩虫贫血特点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6.猪带绦虫的感染阶段是什么?

是如何侵入机体的?

对人有哪些危害?

(1)猪带绦虫的感染阶段为囊尾蚴和虫卵。

(2)经口侵入机体。

(3)成虫通过机械损伤,夺取营养,引起猪绦虫病。

囊尾蚴通过机械损伤引起皮下肌肉脑眼等部位的囊虫病。

7.简述肝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犬等哺乳动物肝胆管内,以肝胆管粘膜、分泌物等为食,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含卵粪便污染水域,卵被第—-—中间宿主豆螺、沼螺等吞食,在螺体消化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蚴等无性生殖阶段形成许多尾蚴。

尾蚴门螺体逸出。

在水中游动,如遇淡水鱼、虾等第二中间宿主时,即侵入其体内发育为囊蚴,囊蚴是肝吸虫的感染阶段,多分布于鱼、、虾的皮下、肌肉等处。

在人体或哺乳动物体内发育当人或猫、犬等宿主食人含活囊蚴的争或虾时:

囊蚴经消化液作用,幼虫在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

经总胆管至肝胆管和胆囊内,发育为成虫。

通常感染1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20—30年

8.简述肺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猪小肠上段,以肠腔内半消化食物为食,成虫产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卵污染水域,在26—32℃水温中,经数周发育,在水中孵出毛蚴。

毛蚴侵人中间宿主扁卷螺体内,经无性生殖产生大量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入水,附于水红菱、荸荠、茭白等水生植物表面脱去尾部,形成囊蚴;

囊蚴是本虫的感染阶段。

在人或猪体内的发育人或猪食人附有活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在消化液作用下,幼虫在小肠上段破囊而出,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1年左右。

9.简述布氏姜片吸虫生活史?

毛蚴侵人中间宿主扁卷螺体内,经无性生殖产生胞蚴雷蚴及大量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入水,附于水红菱、荸荠、茭白等水生植物表面脱去尾部,形成囊蚴;

10.人体感染猪带绦虫的虫卵方式及引起的疾病

方式:

①自体内感染

②自体外感染

③异体感染

引起疾病:

囊虫病

11.简单解释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致病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滋养体通过凝集素黏附肠黏膜,释放穿孔素和蛋白酶破坏靶细胞和肠黏膜上皮屏障,使其穿入肠黏膜,在黏膜下层大量繁殖和溶解破坏黏膜组织,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及粘液血便等痢疾样症状。

12.叙述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及患者出现发热的原因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热退三个连续阶段。

发热原因:

由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所致。

红内期疟原虫经几次裂体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刺激机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13.简述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1)红细胞外期:

子包子经血进入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分裂成许多裂殖子,胀破肝细胞进入血窦。

(2)红细胞内期:

由肝细胞逸出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经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发育为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释放裂殖子再感染新的红细胞,如此经过多个循环后,由红细胞内期释放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未雄配子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