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73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docx

北大医学部中诊复习资料

北大医学部中医学基础(中诊部分)复习资料

1.诊法第一节.望诊

望诊的内容

一.望全身情况

1.望神:

神的概念:

广、狭之分

望神的原理:

精、气、神

望神的意义:

⒈了解精气的盛衰⒉判断病情的轻重⒊推测预后的吉凶

重点:

两目、神志、面色、形态

内容:

⒈得神

概念:

是精充体健神旺的正常表现

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两目精彩,面有光泽,肌肉不削,呼吸平稳,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意义:

①精充体健神旺(健康无病);②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主病轻,预后好。

⒉失神(无神)

概念:

是精亏神衰的病理表现

表现:

精神萎靡,言语错乱,面色无华,两目暗滞,肌肉瘦削,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呼吸气微或喘促甚者神

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

①表明正气大伤,精气大亏,主病重,预后差;②甚者表明邪陷心包,精气将脱

⒊少神(神气不足),即轻度失神。

表现:

精神不振,面色乏泽,声低懒言,动作迟缓,健忘嗜睡,体倦乏力。

意义:

表明正气不足,精气轻伤,机体功能低下。

⒋假神

概念:

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

本已失神病人突然:

神识转清,言语不休,食欲增进,想见亲人,目光转亮,面色晦暗而两颧泛红如妆。

意义:

表明精气已衰,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

⒌神乱概念:

即精神错乱或精神失常

表现及病因病机:

1癫证表现:

痴呆喜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见人则止

因机:

忧思气结痰凝,阻蔽神明

②狂证表现:

躁扰发狂,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因机:

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或阳明热盛,扰乱心神

③痫证表现: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因机:

肝风夹痰上逆,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肝风内动。

2.望色

(1)白色主病:

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表现: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或失血

面色

白虚浮——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

(2)黄色主病:

虚证,湿证

表现:

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面目一身俱黄——黄疸

鲜明如橘皮——阳黄,湿热证

晦暗如烟熏——阴黄,寒湿证

(3)赤色主病:

热证,或戴阳证

表现满面:

通红——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4)青色主病:

寒证、痛证、血瘀、惊风

表现:

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重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暴脱,气虚血瘀

小儿眉间、鼻柱、口唇发青——惊风

(5)黑色主病:

肾虚、寒证、痛证、水饮、血瘀

表现:

面色淡黑晦暗——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3.望形(体)

●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类型等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诊病原理

●意义测知①内脏之坚脆;②气血之盛衰;③病情之轻重;④预后之吉凶

●内容

⒈强弱

①体强表现:

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意义:

内脏坚实,气血旺盛,主病较轻,预后较好

②体弱表现、意义

⒉胖瘦

体胖能食,神明有力——形盛气充。

健康

体胖食少,肤白无华,神疲乏力——形盛气虚。

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形瘦阴虚。

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卧床不起,动转艰难——脏精衰竭,气液干枯

⒊体质类型

①阴脏人特点:

偏于矮胖,头圆颈短,肩宽胸厚,身体姿态多后仰

意义:

阳虚阴盛,病易寒化

②阳脏人

③阴阳和平之人(平脏之人)

4.望(姿)态)

●概念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与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病的方法

●诊病原理

●内容

⒈动静姿态

①坐姿坐而喜仰,喘粗痰多——肺实气逆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肺虚气弱

②卧姿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阳、热、实证

卧时面常向里,身重难于转侧——阴、寒、虚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虚寒证

⒉异常动作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

睑、唇、指、趾颤动——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

手足痿软,运动不灵——痿证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痹证

5.望舌

方法和注意事项

体位:

坐位/半卧位

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

伸舌姿势尽量张口、自然舒展、充分暴露、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

望舌次序舌质→舌苔舌尖→舌根

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

2.饮食或药物影响。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正常舌象舌质 淡红润泽,柔软灵活(淡红舌)

舌苔 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薄白苔)

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足胃气旺盛

望舌体

舌色

⒈淡白舌主病:

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

表现:

舌淡白瘦薄,或光莹——气血不足  

   舌淡白胖嫩(湿润)——阳虚证

⒉红舌主病:

热证

表现:

舌尖边红——表热证

 舌红苔黄燥——实热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胃肾)虚热证

3.绛舌主病:

热证

表现:

舌绛有红点或芒刺——温病热入营血

舌绛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舌绛枯萎,光滑无苔,形似镜面——胃肾阴竭

4.青紫舌主病:

气滞血瘀

表现:

舌淡紫或青紫湿润——寒凝血瘀

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血瘀证

舌绛紫干枯少津——热盛津伤,气滞血瘀

舌质

1.老嫩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老舌,实证

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嫩舌,虚证

2.胖瘦胖大舌:

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水湿内停

舌色淡白——气虚,阳虚

舌色红——内热

瘦小舌:

舌体瘦小而薄——气血阴津不足

舌色淡白——气血不足

舌红绛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3.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齿痕舌、齿印舌)——脾虚;湿盛

舌淡白湿润——寒湿证

舌色淡红——脾虚;气虚

4.裂纹舌面上有裂沟——精血阴津不足

舌色淡白——血虚

舌色红绛——热盛伤津

望舌苔

苔质

⒈厚薄薄苔:

透过苔面能隐隐看到舌体的苔---正常;表证;内伤轻证

厚苔:

不能透过苔面看到舌体的苔---邪盛入里;痰湿;食积

⒉润燥润苔:

舌苔干湿适中—津液未伤

滑苔:

苔面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则伸舌涎流欲滴—寒证;湿证

燥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津液耗伤:

热盛,阴亏,燥邪;津不上承:

阳虚

糙苔:

苔面粗糙如砂石—津液大伤;湿证

⒊腻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苔面粘腻,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痰饮,湿浊,食积

腐苔:

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上,揩之即去——痰浊,食积,内痈,湿热口糜

4.剥落花剥苔:

舌苔剥脱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余处斑驳—胃之气阴两伤

光剥舌/镜面舌:

舌苔全部褪去,舌面光滑似镜—胃阴耗竭,胃气大伤

苔色

⒈白苔主病:

表证、寒证

表现:

苔薄白而润—正常;表寒;阳虚;里证初期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阳虚水泛

苔薄白而干—表热

苔白厚腻—湿浊;痰饮;食积

2.黄苔主病:

热证,里证

表现:

(色深病愈甚)苔薄黄—表热;风寒化热

苔黄干燥—热盛津伤

苔黄腻—湿热证

3.灰黑苔主病:

里热或里寒之重证

表现:

苔灰黑而腻或润滑——阳虚寒湿;痰饮

苔焦黑干燥——热极津枯

6.还有:

望排出物和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 诊

⑴声音

语声宏亮多言——阳、热、实证

语声低微懒言——阴、寒、虚证

音哑与失音新病—实证,外感邪气或痰湿内盛所致----“金实不鸣”

久病—虚证,肺肾阴虚,精气内伤----“金破不鸣”

⑵语言

①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实证,热扰心神

②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无力——虚证,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⑶呼吸

①喘呼吸急促者谓喘,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②哮呼吸急促,喉间痰鸣—痰饮内伏,复感外邪

③短气呼吸短促,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声—痰饮;腹胀;气虚

⑷咳嗽

咳嗽阵发,连声不断,咳止时带吸吼音——顿咳(百日咳)。

实证。

风邪与痰热互结

咳声如犬吠——白喉。

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呃逆—声短而频嗳气—声长而缓太息—以肝郁多见

嗅病气--(填空选择题)

第三节 问 诊

《十问歌》

⒈问寒热

⑴恶寒发热:

表证

恶寒:

自觉怕冷,不缓解畏寒:

自觉怕冷,可缓解

⑵但寒不热:

里寒证

新病脘腹或某局部冷痛,脉沉迟有力——实寒证

久病畏寒,脉沉迟无力——虚寒证

⑶但热不寒:

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里实热证

②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阳明潮热:

热势较高,日晡尤甚——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湿热证

阴虚潮热:

午后或入夜低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虚热证

⑷寒热往来(往来寒热)

发无定时——少阳病发有定时——疟疾

2.问汗

⑴表证辨汗

1无汗---表实证有汗---表虚证、表热证

2恶寒:

自觉怕冷,不缓解畏寒:

自觉怕冷,可缓解

⑵里证辨汗

①自汗:

日间汗出,动则尤甚—气虚、阳虚

②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

⑶局部汗出

①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亡阳证

②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

③手足心汗——阴虚;湿热困脾

3.问头身

⑴问头部头痛根据头痛部位,判断何经为病

头痛连项——太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巅顶连目系痛——厥阴经

⑵问周身

四肢痛:

痹证(行、痛、着)腰痛:

发于局部——寒湿证;血瘀;肾虚连及下肢——经络阻滞

4.问胸胁脘腹

⑴问胸部(心肺)

①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胸痹

②胸背彻痛,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真心痛

⑵问胁部(肝胆)

⑶问胃脘部(胃)

常见疼痛性质及其主病

①胀痛——气滞(胸胁脘腹);阳亢(头目)

②刺痛——血瘀③冷痛——寒证

④灼痛——火热之证⑤绞痛——有形实邪阻滞气机;寒盛

⑥隐痛——阳气精血不足⑦重痛——湿邪

⑧窜痛——风邪(肢体);气滞(胸胁脘腹)

⑨掣痛(引痛、彻痛)——肝病⑩空痛——气血精髓不足

5.问耳目

⑴问耳

耳鸣 

暴鸣声大,无休止,以手按耳尤甚——实证。

肝胆火盛

渐鸣声小,有休止,以手按耳减轻——虚证。

肾精亏虚

⑵问目

目昏、雀目、歧视——肝肾精血不足

6.问饮食口味

⑴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津液大伤。

实热证;消渴;汗吐下利太过伤津

渴不多饮——津液轻伤或输布障碍阴虚证;湿热证;痰饮;血瘀证

⑵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纳少、纳呆)—脾胃气虚;湿邪困脾

厌食(恶食)—食积

●消谷善饥(多食易饥)—胃火。

消渴;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胃阴虚

7.问睡眠

失眠(不寐、不得眠)

兼:

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酸耳鸣——心肾不交

心悸神疲,纳少便溏——心脾两虚

时时惊醒,眩晕胸闷,口苦恶心——胆郁痰扰

脘腹胀闷,嗳腐吞酸,苔腻脉滑——食滞内停

8.问二便

便次异常

便秘(大便难)——实热;阴血亏;气虚;阳虚

泄泻:

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脾虚

 泻下深黄如糜,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五更泄,腰膝酸冷——肾阳虚

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嗳腐吞酸——食积

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肝郁乘脾

②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脾虚;肾虚

溏结不调——肝郁乘脾

第四节切诊

1.寸口脉的脏腑分部

 

(关前一指)

(桡骨茎突旁)

(关后一指)

左手

右手

脾胃

⒉方法体位:

坐位或卧位

指法:

(左右交叉)中指--关食指--寸无名指--尺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疏密适度

指力①举:

轻用力按脉位皮肤(轻取、浮取)

②按:

重用力按至筋骨(重取、沉取)

③寻:

中等用力按至肌肉(中取)

⒋正常脉象

⑴特点

①胃:

从容和缓,节律一致②神:

柔和有力

③根:

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⑵生理变异(名词解释)

①反关脉:

寸口无脉,而其背侧有脉搏

②斜飞脉:

寸口无脉,而由尺斜向手背

⑶脉应四时:

春弦,夏洪,长夏缓,秋浮,冬沉

首部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脉经》

⑵沉脉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

里证

⑶迟脉脉象: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主病:

寒证(或邪热结聚之证)

相似脉

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主病:

脾胃虚弱;湿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六至主病:

热证;虚证

⑸虚脉(无力脉总称)

脉象: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主病:

虚证(气血不足)

⑹实脉(有力脉总称)脉象: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主病:

实证

⑺滑脉(填空题):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病:

痰饮;食积;实热

⑻涩脉:

往来不畅,细迟而短主病:

伤精血少;气滞血瘀

⑾弦脉: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病:

肝胆病;痰饮;痛证

⑿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结脉---缓而时止代脉---止有定数,歇止较长

相兼脉(复合脉)

⒈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同时出现

按诊

喜按为虚,拒按为实

辨肿块

按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积,血瘀

按之无形,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聚,气滞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气肿

2.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一节表里

表——皮毛、肌腠里——脏腑、气血、骨髓

一.表证

概念:

六淫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时所致之证

特点:

急、浅、轻、短

表现: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苔薄白,脉浮

二.里证

概念:

病邪深入到脏腑、气血、骨髓所致之证

成因:

①表邪不解而传于内;②外邪直入脏腑;③情志、饮食、劳倦所伤

特点:

缓、深、重、长

表里证鉴别要点(简述题)

 

病程

症状与体征

寒热

舌象

脉象

表证

并见

基本正常

里证

单见

异常

第二节寒热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致之寒性证候

表现:

恶(畏)寒,面白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热证

概念:

感受热邪或阴虚阳盛所致之热性证候

表现:

发热面红,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热

喜恶

面色

口渴

二便

舌象

脉象

恶寒

喜热

不渴

尿清

便溏

舌淡

苔白

迟或

恶热

喜凉

渴喜

冷饮

便秘

尿赤

舌红

苔黄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热真假,真寒假热

概念:

内真寒而外假热之证机理:

(阳虚)阴盛格阳

要领:

颜面、肌表、手足--假象躯干、舌象、脉象--真象(多选题)

第三节.虚实

一.虚证

概念:

正气不足,功能减退所表现之证(填空题)

二.实证概念:

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蓄积所致之证

虚实证鉴别要点

第四节阴阳

 

病程

体质

症状与体征

精神

声息

疼痛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萎靡

声低息弱

喜按

质嫩

苔少或无

无力

实证

(新病)

兴奋

声高息粗

拒按

质老

苔厚腻

有力

一阴证

概念:

符合“阴”的一般属性之证分类:

阳虚证、亡阳证

1.阳虚证

表现:

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亡阳证

表现:

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汗凉清稀,肌肤凉,手足冷,呼吸气微,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二.阳证

概念:

符合“阳”的一般属性之证

分类:

阴虚证、亡阴证

1.阴虚证表现:

消瘦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便秘尿赤,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2.亡阴证表现:

面色潮红,大汗淋漓,汗热而粘,肌肤热,手足温,渴喜冷饮,尿少,舌红干,脉细数或疾而无力

第二节.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

一.气病辨证

㈠气虚证

概念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之证

表现:

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或弱

㈡气陷证(中气下陷证)

概念:

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之证

表现:

气虚证、内脏下垂

㈢气滞证

概念:

气机郁滞不畅之证

表现:

胀闷、疼痛(胀或窜)、与情志有关、脉弦

㈣气逆证

概念:

气机当降不降而反上逆或升发太过之证

表现:

咳嗽气喘----肺呕恶,呃逆嗳气----胃头痛眩晕,昏厥呕血----肝

二.血病辨证

㈠血虚证

概念血虚证是血液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面色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㈡血瘀证

概念血瘀证是瘀血内阻,血行不畅之证

表现①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日轻夜重;

②肌表肿块,或腹部癥积,固定不移;

③肌肤或唇甲颜色紫暗,甚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④皮下瘀斑,或腹壁青筋暴露;

⑤出血反复不止,夹瘀块,或便黑;

⑥闭经;

⑦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辨证要点刺痛、肿块、色紫、瘀斑、脉涩

㈢血热证

概念血热证是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之证

表现①出血---方式、色、质、量②发热,口渴,烦躁③舌红绛,脉数

辨证要点出血+实热见症

㈣血寒证

概念血寒证是寒客血脉,血行不畅之证

表现①冷痛或肿胀---手足、关节、胸腹等②颜色---青紫③喜热④月经---周期、色、质⑤舌淡紫(暗)苔白滑,脉沉迟或涩

辨证要点冷痛+寒性见症

三.津液病辨证

㈠津液不足(内燥证、津亏、津伤)

概念津液不足是津液亏乏,失于濡养之证

表现干---皮肤、唇、口、咽、二便等

舌红少津,脉细(数)

㈡水液停聚

1.水肿

⑴阳水概念阳水是水肿性质属实者

表现①发病急骤;②头面眼睑先肿,继及全身,尿少;③发热恶风,身痛,脉浮或濡。

⑵阴水概念阴水是水肿性质属虚者

表现①发病缓慢;②下肢先肿,继及全身,尿少;③面色

白,神疲肢冷,纳呆便溏,腰膝酸软,或心悸呕恶;④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第三节脏腑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生理病理

心---血脉心痛,脉结、代

神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烦,狂躁,昏谵

汗液汗出异常

面面色异常

舌口舌生疮

小肠---泌别清浊尿短赤涩痛,尿血

1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机制:

先天禀赋、年高体弱、久病或暴病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宗气不振

气虚证:

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虚或弱---气虚

辨证要点心悸+气虚证

2心阳虚证

概念: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机制:

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参“心气虚证”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或痛---胸阳不振

阳虚证:

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肢冷,自汗

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心阳虚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胸闷或痛+阳虚证

3心阳暴脱证

概念:

心阳衰极,骤然外脱亡失之证

机制:

心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参“心阳虚证”

表现:

心阳虚证+亡阳证

4心血虚证

概念:

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机制:

脾胃

肾化源

心血↓

失血

久病耗血↑

忧思

表现·分析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神失养

血虚证:

头晕,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小便赤涩灼痛+心烦、口舌生疮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血虚证

5心阴虚证

概念: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机制:

心血亏忧思

心阴虚证←外感热病后期

表现·分析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虚热内扰

阴虚证: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阴虚证

6心火亢盛证

概念:

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

机制: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

心火亢盛证

外感热邪

表现·分析

心烦失眠---热扰心神

面赤口渴,便秘尿赤---热津伤盛

或口舌生疮---热灼舌体

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心火下移伤络

或狂躁谵语---热盛扰心,神不守舍

舌尖红苔黄脉数---心火

辨证要点神志症状+实热证

7心脉痹阻证

概念: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机制:

情志不遂、久病体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气滞血瘀

若: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瘀

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痰

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寒

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气(郁)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时作

8小肠实热证

概念: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制:

心火下移小肠

表现·分析

心烦---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渴---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尖红苔黄,脉数---里热

辨证要点小便赤涩灼痛+心烦、口舌生疮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生理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