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56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CU相关技术规范.docx

ICU相关技术规范

 

重症医学相关技术

操作规范

 

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目录

一胸腔穿刺术。

1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

3

三腹腔穿刺术。

4

四腰椎穿刺术。

五骨髓穿刺术。

六中心静脉穿刺术。

七气管插管术。

八经皮气管切开术。

九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

十肺动脉漂浮导管置入术。

十一ICU相关监护治疗仪器操作规程。

 

一胸腔穿刺术

(—)适应证

  1、诊断性穿刺胸部外伤后疑有血气胸,需进一步明确者;胸腔积液性质待定,需穿刺抽取积液作实验室检查者。

  2、治疗性穿刺大量胸腔积液(或积血)影响呼吸、循环功能,且尚不具备条件施行胸腔引流术时,或气胸影响呼吸功能者。

(二)方法

  1、患者反向坐在椅子上,健侧手臂搭在椅背,头枕在手臂上,患侧上肢伸举过头顶;或取半侧卧位,患侧向上,患侧手臂上举过头,以使肋间相对张开。

  2、穿刺抽液宜取叩诊实音处,一般在肩胛下角第7~8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

包裹性积液穿刺部位应根据X线透视或超声检查定位。

  3、气胸抽气,一般取半卧位,穿刺点取第2~3肋间锁骨中线处,或第4~5肋间腋前线处。

  4、术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穿刺部位皮肤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铺手术巾。

局部麻醉应浸润至胸膜。

  5、进针应沿下一肋骨之上缘缓慢刺入,与穿刺针相连的乳胶管应先以止血钳夹住。

当穿过壁层胸膜进入胸腔时,可感到针尖抵抗突然消失的“落空感”,然后连接注射器,放开乳胶管上的止血钳,即可抽液或抽气(抽气时亦可在证实抽出胸腔积气时连接人工气胸器,行连续抽气)。

  6、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针孔处以无菌纱布按压1~3nin,并胶布固定。

嘱患者卧床休息。

  7、危重伤病员穿刺时,一般取平卧位,不宜为穿刺而过于移动体位。

(三)注意事项

  1、穿刺抽液量以诊断为目的者,一般为50~100ml;以减压为目的时,第一次不宜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要超过1000ml。

创伤性血胸穿刺时,宜间断放出积血,随时注意血压,并加快输血输液速度,以防抽液过程中突然发生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或休克。

  2、穿刺过程中应避免患者咳嗽及体位转动,必要时可先服可待因。

术中若出现连续咳嗽或胸闷、眼花、出冷汗等虚脱表现,应立即停止抽液,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3、液、气胸胸腔穿刺后,应继续临床观察,可能数小时或一二天后,胸腔液、气体又增多,必要时可重复穿刺。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一)适应证

  1、外伤性血气胸,影响呼吸、循环功能者。

  2、气胸压迫呼吸者(一般单侧气胸肺压缩在50%以上时)。

(二)手术器材

  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包、消毒大头(蕈状)导尿管或直径8~10mm的前端多孔硅胶管、消毒水封瓶一套。

  穿刺闭式引流时需直径4mm、长30cm以上的前端多孔硅胶管、直径5mm以上的穿刺套管针、水封瓶等,消毒备用。

(三)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方法

  1、术前先做普鲁卡因皮肤过敏试验(如用利多卡因,可免作皮试),并给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lg。

  2、患者取半卧位(生命体征未稳定者,取平卧位)。

积液(或积血)引流选腋中线第6~7肋间进针,气胸引流选锁骨中线第2~3肋间。

术野皮肤以碘酊、酒精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术者戴灭菌手套。

  3、局部浸润麻醉切口区胸壁各层,直至胸膜;沿肋间走行切开皮肤2cm,沿肋骨上缘伸入血管钳,分开肋间肌肉各层直至胸腔;见有液体涌出时立即置入引流管。

引流管伸入胸腔深度不宜超过4~5cm,以中号丝线缝合胸壁皮肤切口,并结扎固定引流管,敷盖无菌纱布;纱布外再以长胶布环绕引流管后粘贴于胸壁。

引流管末端连接于消毒长橡皮管至水封瓶,并用胶布将接水封瓶的橡皮管固定于床面上。

引流瓶置于病床下不易被碰倒的地方。

  4、注意事项

  

(1)如系大量积血(或积液),初放引流时应密切监测血压,以防病人突然休克或虚脱,必要时间断施放,以免突发危险。

  

(2)注意保持引流管畅通,不使其受压或扭曲。

  (3)每日帮助患者适当变动体位,或鼓励病人作深呼吸,使之达到充分引流。

  (4)记录每天引流量(伤后早期每小时引流量)及其性状变化,并酌情X线透视或摄片复查。

  (5)更换消毒水封瓶时,应先临时阻断引流管,待更换完毕后再重新放开引流管,以防止空气被胸腔负压吸入。

  (6)如发现引流液性状有改变,为排除继发感染,可作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7)拔引流管时,应先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拆除固定缝线,以血管钳夹住近胸壁处的引流管,用12~16层纱布及2层凡士林纱布(含凡士林稍多为佳)覆盖引流口处,术者一手按住纱布,另一手握住引流管,迅速将其拔除。

并用面积超过纱布的大块胶布,将引流口处的纱布完全封贴在胸壁上,48~72h后可更换敷料。

(四)套管针胸腔穿刺引流术的方法

  穿刺闭式引流主要适用于张力性气胸或胸腔积液。

  1、咳嗽较频者,施术前需口服可待因0.03~0.06g,以免操作时突然剧烈咳嗽,影响操作或针尖刺伤肺部。

  2、穿刺部位同胸腔闭式引流术入口处。

  3、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常规局部麻醉直至胸膜层。

  4、入针处皮肤先用尖刀做一0.5cm的小切口,直至皮下;用套管针自皮肤切口徐徐刺入,直达胸腔;拔除针芯,迅速置入前端多孔的硅胶管,退出套管;硅胶管连接水封瓶;针孔处以中号丝线缝合一针,将引流管固定于胸壁上。

若需记录抽气量时,需将引流管连接人工气胸器,可记录抽气量,并观测胸腔压力的改变。

  5、注意事项

  

(1)整个操作应该严格无菌程序,以防止继发感染,穿刺引流处应以无菌纱布覆盖。

  

(2)严格执行引流管“双固定”的要求,用胶布将接水封瓶的胶管固定在床面上。

 (3)其他注意事项同胸腔闭式引流术。

 

三腹腔穿刺术

(—)适应证

1、原因不明的腹水,行试验性穿刺抽液检查积液的性质以协助明确病因;

2、大量腹水引起呼吸困难,利尿剂无效者,可用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腹腔内给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二)禁忌症

1、有肝昏迷先兆者;

2、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

3、包虫病;

4、巨大卵巢肿瘤。

(三)方法

  1、穿刺前先让病人排尿,以免穿刺时刺入膀胱。

病人可取平卧位、半坐卧位、侧卧位。

  2、穿刺点以叩诊呈浊音为准则,一般选择在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点中外1/3相交点。

卧位病人在脐的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叉处。

坐位取脐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偏左或右1-1.5cm为穿刺点。

  3、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穿刺部位皮肤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铺手术巾。

局部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作浸润麻醉。

  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刺入腹壁,待感到针感消失时,表示腹膜壁层已穿过,即可回抽,抽取腹水送检。

如需大量放液,则接上60ml注射器反复抽取。

  5、操作完毕,拔出穿刺针,针孔处以无菌纱布,稍压迫后用胶布固定。

注意大量放液后,需束以腹带加压。

(四)注意事项

1、放腹水时若引流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动体位。

必须控制放液量及速度,不可过快、过多,一般一次不超过3000ml,并注意放腹水时逐渐收紧腹带,以防腹压骤降。

  2、穿刺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并密切观察病人呼吸、脉搏及面色,有特殊不适应停止操作,对症处理。

  3、腹水为血性者取得标本后,应停止抽吸或放液。

4.腹穿放液术后,针孔有腹水渗漏者,可涂火棉胶封闭。

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少12小时。

 

四腰椎穿刺术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变应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手术后等取脑脊液检查;

  2、脊髓病变取脑脊液检查及动力学试验;

3、神经系统的特殊造影,如椎管造影、气脑造影等;

4、椎管内注射治疗性药物和减压引流治疗。

(二)禁忌症

1、颅内压明显增高,或已有早期脑疝迹象者;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肿瘤者;

2、穿刺点局部皮肤或脊柱有感染者;

3、病情危重处于休克或濒死者;

4、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有脑脊液漏者。

(三)方法

  1、病人侧卧于平坦的检查床上,头向前弯,髋部屈曲,两手抱紧膝部,使腰椎后突,椎间隙增宽。

2、取穿刺点,一般选腰椎3-4间隙(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交点即第四腰椎的棘突)或选择腰椎2-3或腰椎4-5间隙。

  3、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穿刺部位皮肤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铺手术巾。

局部作浸润麻醉。

  4、术者左手指紧按住两棘突间隙的皮肤凹陷,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刺入皮下,使针体垂直于脊背平面,慢慢刺入当感到阻力突然降低时,针已穿过硬脊膜,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滴出。

5、操作完毕,拔出穿刺针,针孔处以无菌纱布,稍压迫后用胶布固定嘱病人去枕平卧至少4-6小时。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症,凡疑有颅内压增高者必须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穿刺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五骨髓穿刺术

(—)适应证

  1、血液系统疾病如各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疾病(如骨髓转移瘤、脾功能亢进、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寄生虫学检查如黑热病、疟疾的病原检查;

3、细菌学检查,骨髓培养对伤寒及其他败血症较血培养更易获得阳性结果。

(二)禁忌症

1、有严重出血倾向尤其是血友病患者;

2、晚期妊娠的孕妇。

(三)方法

  1、选择适宜的体位;

2、取穿刺点,可选择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约2cm处。

髂骨内侧为盆腔,下方为腹股沟及其大血管、髂关节。

另可选择髂后上棘穿刺点、胸骨穿刺点及胫骨穿刺点。

  3、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穿刺部位皮肤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铺手术巾。

局部用2%利多卡因作逐层麻醉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1cm,髂骨穿刺约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阻力消失时,且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

5、拔出针芯,接上干燥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髓腔内,当抽吸时病人感到有一阵尖锐的疼痛,随即便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液吸取量以0.1-0.2ml为宜。

如作骨髓液培养需再抽取1-2ml。

6、将抽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急速涂片作形态学检查。

7、抽吸完毕,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1-2min,再用胶布固定。

(四)注意事项

1、术前应做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晚期妊娠孕妇慎行骨髓穿刺检查。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度,以免折断;胸骨穿刺用力不可过猛,以防穿透对侧骨板。

4、抽吸液量如作细胞形态学检查则不应过多,过多会导致骨髓稀释,影响增生判断及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作细菌培养可抽取1-2ml。

5、骨髓液抽出后应迅速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使涂片失败。

 

六气管插管术

(一)适应证

1、各种全麻手术; 

  2、预防和处理误吸或呼吸道梗阻,如腹内压增高、频发呕吐、颈部肿瘤、压迫气管、极度肥胖等; 

  3、呼吸功能不全,需接人工呼吸机; 

  4、心跳呼吸停止,需高级生命支持。

 

(二)禁忌症

  1、喉头水肿; 

  2、急性喉炎; 

  3、升主动脉瘤; 

  4、在心肺复苏时没有绝对禁忌症。

 

(三)术前物品准备

  1、弯型喉镜(必须随时保证亮灯) 

  2、气管导管(检查套囊是否完好) 

  3、导引钢丝(管芯距导管开口1cm) 

  4、10ml注射器(用于套囊充气) 

  5、消毒的液体石蜡(润滑导管壁) 

  6、牙垫与胶布(用于外固定导管) 

  7、吸引装置及吸痰管(随时可启动) 

  8、带活瓣的复苏球囊 (须连接好氧气) 

  9、铺两块无菌治疗巾(注意无菌观念) 

  10、操作人员戴帽子口罩(首先戴好)

(四)方法

  1、摆好体位:

病人取“去枕平卧位”,术者站立于病人的头顶部,两脚一前一后蹲弓步,身体尽量往下沉,视线与喉轴线平行。

  

  2、开放气道:

术者用双手托病人双下颌(大拇指放置于两侧鼻翼附近),打开口腔检查并清除口腔内异物;插管全程应始终保持病人头后仰,显露喉结。

必要时(指病人有心跳时),采用面罩给纯氧1分钟,以防插管过程中诱发病人心搏骤停。

 

  3、保护口唇:

随手将右手拇指伸入病人口腔,同时用食、中指提起下颌,更好地开放气道;然后用拇指和食指交叉拨开上下嘴唇,保护好口唇牙齿。

4、喉镜置入口腔:

术者左手持弯形喉镜 (握持手势须正确),沿右侧口角垂直进入口腔;然后将舌体推向左侧,喉镜移至口腔正中线上。

喉镜进入口腔后,术者右手不需再保护口唇,应及时将右手移至病人前额,用虎口往下压额头。

 

  5、以解剖标志为引导深入喉镜:

喉镜在口腔居中见到悬雍垂(第一标志)后,继续慢慢推进喉镜;待喉镜尖端过悬雍垂后,喉镜暂不深入,在原位上翘喉镜。

待喉镜转弯绕过舌根部后,即可见会厌 (第二标志),喉镜始终在会厌的上方继续深入,直至喉镜尖端抵达会厌根部。

 

  6、上提喉镜暴露声门裂:

待喉镜尖端抵达会厌根部后,即须向前上方用力提喉镜 (沿45°角的合力),此时决不能以病人的牙齿为支点去撬门牙(可下压喉结)。

用力上提喉镜即可使会厌随之而抬起,暴露其下方的声门,立马见到左、右声带及其之间的裂隙。

 

  7、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

右手以握毛笔手式持气管导管(握持部位在导管的中后1/3段交界处),斜口端朝左对准声门裂,沿着喉镜的镜片凹槽在明视下送入导管;轻柔旋转导管,使其顺利地一次通过声门裂进入气管内。

 

  8、拨出管芯后再前进到位:

待导管通过声门裂1cm后,拨出管芯再前进,不允许带着管芯插到位。

准确的插管深度为:

成人再送入5cm(小孩2~3cm),即声门裂下6cm;此时套囊已完全通过声门裂,而导管顶端距离气管隆突至少有2cm(经X光胸片证实)。

 

  9、调整好插管深度后,先放入牙垫再退出喉镜,顺序不能颠倒。

 

  10、两种方法确定导管是否在气管内:

 

  

(1)出气法¡ª¡ª按压病人双侧胸部,听和看导管开口是否有温热气流呼出; 

  

(2)进气法¡ª¡ª挤压复苏球囊,观察两侧胸廓是否均匀抬起,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均匀一致,而上腹部无气过水声。

 

  11、确定导管在气管内以后再进行固定,顺序为先内再外而固定:

 

  

(1)内固定——往套囊内充气5~10ml左右,具体充气量可观察小气囊的张力; 

  

(2)外固定——然后用两条胶布十字交叉,将导管固定于病人面颊部;第一条胶布应把导管与牙垫分开缠绕一圈后,再将两者捆绑在一起。

要求牢固美观。

 

  12、气管插管成功后,应随时吸痰、湿化和护理,始终保持人工气道畅通;吸痰和湿化的方法要正确,注意无菌操作。

 

  13、最后连接好人工正压通气装置,主张先用复苏球囊手动捏皮球,而不要急于接人工呼吸机;待使用复苏球囊抑制掉病人自主呼吸,并调节好呼吸机参数试运行无误以后,再过渡到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五)拔管指征及注意事项 

1、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咳嗽和吞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正常,脱离吸氧后无缺氧现象。

 

  2、呼吸频率,成人14~20次/分,通气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动脉血气分析保持正常。

 

  3、呼唤病人有反应,如睁眼、抬眉、张口、举手等。

  

  4、拔管前必须先吸净口腔及鼻咽腔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后,再吸净气管导管内及气管内分泌物,在气管内操作每次不超过10秒; 

  5、拔管时应将吸痰管放入气管导管内并超出导管远端,然后保持负压边吸边拨,一同拨出; 

  6、拔管后立即面罩给氧,观察呼吸,循环稳定后方可离开。

 

七经皮气管切开术

(一)适应症

1.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包括喉阻塞及下呼吸道阻塞,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

2.高位颈椎损伤,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3.有些头颈及颜面部大手术,为了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证呼吸道通畅,须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二)禁忌症

基本同传统气管切开术,小儿禁用。

1.绝对禁忌证:

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感染;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恶性肿瘤;解剖标志难以辨别。

2.相对禁忌证:

甲状腺增生肥大;气管切开部位曾行手术(如甲状腺切除术等);出凝血功能障碍。

(三)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颈肩部下方垫薄枕使头部后仰至过伸位充分暴露颈前术区;如有气管插管需将气管插管气囊放气后退至(第二、三气管软骨环以上)声带上方由助手固定,以避免损伤气管插管。

颈前术区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巾。

2.检查PORTEX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套装:

气管切开管、固定带、注射器、导丝、穿刺针、手术刀、扩张管;检查气管切开套管:

将气囊充气,检查气囊的大小、形态及是否漏气,两边接固定带,抽出气囊气体,将气囊涂抹润滑剂。

3.确认解剖标志和穿刺点,取第一、二或第二、三气管软骨环间隙为穿刺点(建议选用2-3软骨环之间为穿刺点)。

4.局部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左手拇指和中指固定软骨环,食指触摸并固定穿刺点;于气管第一、二软骨环或二、三软骨环之间横行切开全层皮肤约2cm(以能放入气切套管为准);右手用带有2ml注射用水的注射器与套管针连接,在切口中点以45度角斜向足侧穿刺,先遇阻力后有突破感即入气管内,回抽有大量气泡即穿刺入气管。

5.置入外套管于气管内,拨出穿刺针,再次接注射器抽取气体,确定外套管在气管内,沿外套管缓慢推入导丝,长度不少于10cm,导丝置入气管腔内后拨出外套管。

6.沿导丝送入扩张器扩开组织和气管壁,确认导丝可在气管内自由移动后退出扩张器,并将导丝保留在原处。

7.将内侧开槽的专利扩张钳夹在导丝上,用扩张钳沿导丝反复扩张创道,纯性分离软组织,扩张钳张开后退出,再次沿导丝送入扩张钳至气管前壁,将扩张钳手柄向病人头部推移,保持扩张钳纵轴与病人身体纵轴平行,使扩张钳尖端进一步进入气管内;打开扩张钳扩张气管,当气流从造口流出后,在扩张钳打开的情况下退出扩张钳。

注意:

在扩张前应该上下拉动导丝,使导丝顺直,避免导丝曲折,扩张到不应该扩张的组织。

8.沿导丝放入带内芯的气切套管,拔出气管导管内芯和导丝;助手同时拨出经口/鼻气管插管;确定气切插管放入气管内后(观察套管外口气流及双肺听诊);吸出气管内的痰液、血液;向气囊注入适量的气体,用固定带固定气切套管,注意松紧适度;连接呼吸机;切口表面垫开口纱布一块,术毕。

(四)并发症及处理

1.低氧血症:

气管切开操作时间过长,出血血凝块阻塞气道等都可以出现严重低氧血症。

在气管切开时最好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保证患者氧供,操作应熟练,以减少出血。

2.出血:

患者本身凝血功能障碍,气管切开时止血不彻底,或动作粗暴损伤气管壁均可造成出血增加。

注意术前评估患者出血风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术中动作轻柔熟练,彻底止血,必要时清外科协助止血处理。

3.脱管:

常因固定不牢所致,脱管是非常紧急而严重的情况,如不能及时处理将迅速发生窒息危及生命。

在气管切开48小时内出现意外脱管,需要紧急再次经口气管插管且尖端超过气管切开部位。

若脱管发生在一周以后,窦道已经形成可以尝试沿窦道再次置入气管套管。

4.皮下气肿及气胸:

为气管切开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气肿部位多发生于颈部,偶可延及胸部及头部。

需要密切观察病变范围,必要时请胸外科协助治疗。

5.感染:

亦为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患者肺部感染及颈部手术区感染。

6.气管食管瘘、声门下肉芽肿、瘢痕和狭窄等晚期并发症

 

八中心静脉穿刺术

(—)适应证

   1.需要开放静脉通路,但又不能经外周静脉置管者。

   2.需要多腔同时输注几种不相容药物者。

   3.需要输注有刺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药液者。

   4.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危重患者。

   5.需要为快速容量复苏提供充分保障的患者。

(二)禁忌证   

一般禁忌证包括穿刺静脉局部感神或血栓形成。

相对禁忌证为凝血功能障碍,但这并非绝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及程序]

   目前在ICU中多采用导引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法)。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一)、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进路的方法有锁骨下路和锁骨上路2种。

    1.锁骨下路

    

(1)体位:

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15°~25°,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同时保证静脉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从而使插管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但对重症患者不宜勉强。

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借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使导管易于向中心方向送人,而不致误人颈内静脉。

    

(2)穿刺点选择:

如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为锁骨与第1肋骨相交处,即锁骨中1/3与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1~2cm处,也可怕锁骨中点附近进行穿刺。

如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可较右侧稍偏内,可于左侧锁骨内1/3-1/4处,沿锁骨下缘进针。

    (3)操作步骤

    ①术野常规消毒、铺巾。

    ②局部麻醉后,用注射器细针做试探性穿刺,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向内向上穿刺,针头保持朝向胸骨上窝的方向,紧靠锁骨内下缘徐徐推进,边进针边抽动针筒使管内形成负压,一般进针4cm可抽到回血(深度与患者的体形有关)。

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时仍不见回血时,不要再向前推进,以免误伤锁骨下动脉。

应慢慢向后撤针并边退边抽回血。

在撤针过程申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至皮下后改变进针方向,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的方法徐徐进针。

   ③试穿确定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后,即可换用穿刺针置管,穿刺针方向与试探性穿刺相同,一旦进入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后即可抽得大量回血,此时再轻轻推进0.1~0.2cm,使穿刺针的整个斜面在静脉腔内,并保持斜面向下。

将导丝自穿刺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