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166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4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5讲高三诗歌鉴赏常识5教师版Word格式.docx

A.搪塞/塞车渐变/熏陶渐染给予/自给自足

B.禅院/禅让菲薄/日薄西山蹊跷/独辟蹊径

C.奔赴/投奔拾遗/拾级而上扛枪/力能扛鼎

D.悱恻/斐然呼吁/长吁短叹血泊/漂泊异乡

【参考答案】C

【解析】奔赴/投奔(bēn/bè

n)、“拾遗/拾级而上”shí

/shè

,“扛枪/力能扛鼎”ká

ng/gāng)A.“搪塞/塞车”sè

/sāi,渐变/熏陶渐染(jià

n/jiān)、给予/自给自足(都读jǐ);

B.“禅院/禅让”chá

n/shà

n、菲薄/日薄西山(都读bó

)、蹊跷/独辟蹊径(qī/xī);

D.悱恻/斐然(都读fěi)、呼吁/长吁短叹(yù

/xū)、血泊/漂泊异乡(pō/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苍桑闪铄怙恶不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B.整饬精湛沽名钓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寒伧谒见别出心裁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D.晌午连襟皓首穷经家有蔽帚,享之千金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有两个错别字,“苍”应为“沧”,“铄”应为“烁”;

B项“誊”应为“誉”;

C项“诫”应为“戒”;

D项“蔽”应为“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萨德尔城发生多起爆炸并导致重大伤亡,伊拉克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推迟了出访伊朗的行

程。

B.毕业时,虽然我们班同学都没有许下海誓山盟,但是我们的心里一直把彼此当做一辈子的朋友!

C.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为期一周的漫长的论证会终于打退堂鼓了。

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也终

于松了口气。

D.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

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

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参考答案】D

【解析】A应改为“鉴于”,“基于”主要表示依据、根据;

“鉴于”含有“看到、考虑到”的意思,用于因果复句前一分句的句首。

B海誓山盟用在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

C打退堂鼓:

比喻做事中途退缩。

D执牛耳:

在某一方面领先或居领导地位。

4.下列各项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政府已与美国、意大利、印度、希腊等多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双边协

议,共同致力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

B.当刘兰芝与焦仲卿因为命运的阴差阳错而殉情的时候,当陈天华毅然蹈海走向死亡的时候,谁能

否认他们没有高贵的德性呢?

C.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自然合理的开发和科学

的管理。

D.呼延赞扬名沙场、马革裹尸的抱负落空,是因为宋朝放弃对外开疆拓土的追求,转向日益强调内

部建设与崇尚文治的朝政路线使然。

【解析】B项否定不当造成不合逻辑;

C项成分残缺,在“对自然”与“合理”之间加“进行”之类的词语;

D、去掉“因为”。

知识讲堂

知识点一诗歌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刚健。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

《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

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

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

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

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

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

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

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

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

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

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

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

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

《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

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

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

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

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

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

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

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

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

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

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

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

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

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

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

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

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

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

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

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

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

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

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知识点二诗歌的题材分类及其特点

古诗,浩如烟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为主要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或把细腻的笔触投向美丽的山河林壑,寄寓诗人的胸怀抱负、生活情趣;

或描述歌咏田野与劳动,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折射对现实的不满、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山水诗”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田园诗”中如陶渊明的组诗《归田园居》、《饮酒》等,王维的《涓溪》以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都是名篇佳作。

常见意象有:

山水景象,如山、石、泉、溪;

田园风光,如阡陌、村舍、草稼、炊烟、鸡狗等;

人文景观,如西湖、岳阳楼等。

山水田园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以及融情于景,即景生情,虚实,动静,烘托等表达技巧。

2.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以爱情、闺怨(包括悼亡)为题材,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也有称“情歌”、“闺怨诗”的。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表现男女相悦,两情相吸,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或表现追求爱情的艰辛,如《关雎》、《蒹葭》;

或描写男女约会,表现恋爱中男女的特定心理,如《静女》;

或表现分别之难、相思之苦、渴望之切,如李商隐的《无题》、温庭筠的《梦江南》、李清照的《一剪梅》;

或表现男女的海誓山盟,如《上邪》;

或表达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如秦观的《鹊桥仙》;

或批判一方始乱终弃,如《氓》;

或反映特殊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或心理障碍对美满婚姻的破坏,如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等。

爱情诗常见的意象有:

闺楼、宫阁、残月、梧桐、莲、思妇等。

常用的表达技巧是:

直抒胸臆,想象,联想,虚实等。

3.送别惜别诗

“送别惜别”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仅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借以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二首》柳永的《雨霖铃》等。

这类诗歌常见意象有:

离别之地的长亭、灞陵、楼阁、客舍、舟船等以及离别之时的风雨、杨柳、酒以及孤帆、孤雁、秋蝉、寒鸦、西风、残阳、画角、鹧鹄、春风、落叶、残红、败荷、江水、兰舟等。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直抒胸臆,铺叙,烘托,渲染等。

4.边塞征战诗

以出征士兵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以及塞外独特的风光等为基本内容,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精神,或者歌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等的诗歌。

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此类诗歌常见的意象一般有两类。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直抒胸臆,用典,烘托,渲染。

5.讽喻刺事诗

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喻刺事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等。

这类诗歌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往往表达作者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以及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表现作者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忧生之情,有很强的“人民性”。

夸张、反讽、对比等是其特色。

6.咏史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叫咏史诗。

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等,均为名篇。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或怀古伤情或怀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但他们的共同点却很明显,都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或感慨岁月沧桑巨变、诗人自己功业无成,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此类古诗常用的的意象是诗人凭吊的古迹,如京口北固亭、赤壁、乌衣巷、武侯祠、寺庙等。

常用表达技巧是:

借古讽今,用典,对比。

7.咏物抒怀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也称为“托物言志”诗。

咏物抒怀诗在我国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诗经》中已有咏物内容,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诗体,当从屈原的《橘颂》算起,此后不断有诗作,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诗人们常常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因此,托物言志、象征、联想、比拟、比兴、等是其常用手法。

8.羁旅记游诗

“羁旅记游诗”又称行旅诗、记游诗、记行诗,顾名思义就是离家在外游学、做事、贬官之人所作的诗。

由于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也有称之为“山水记行诗”的。

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传统的题材之一,发端于先秦,勃兴于魏晋南北朝。

主要表现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等情感。

代表作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马致远的《秋思》等。

驿道、马、船(舟)、明月、阑干、杜鹃、浮云、鸿雁、游子等。

常用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白描。

其他题材类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还有“题画诗”、“无题诗”以及一些特殊情形下的“即事感怀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不再赘述。

知识点三诗歌的体裁分类

诗歌从体裁分为古体诗、今体诗(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

(1)、唐代格律诗出现以前的诗歌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如我们学过的左思《咏史》陶渊明《饮酒》

(2)、唐代以后题目中含“歌、行、吟”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今体诗(“格律诗”、“近体诗”):

分为律诗、绝句。

(1)、律诗每首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从每句的字数来分,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绝句每首四句,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有五言绝句(每句五字)、七言绝句(每句七字)

 

(三)词:

1、词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