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71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docx

《月相变化》教案课程

《月相变化》教案

菜园二小陈波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

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具准备】

白色纸片,剪刀,双面胶,14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

2.师:

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

你都见过哪些形状?

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

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

PPT出示(图片和文字):

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板书课题)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

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

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

(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

(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

有什么规律?

板书:

上半月:

由缺到圆

3.师:

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4.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

下半月:

由圆到缺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

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

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

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

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

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

(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

(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

(4)对比之前贴的月相,把不合理的拿掉。

(5)提问:

我们观察月相是面朝哪个方向?

在哪个位置看到月相?

什么时间看到的?

(6)小结上半月的月相在上半夜的西部天空,亮面朝西。

PPT出示上上西西。

(7)请6-8位置上的学生拿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6-8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

(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8)分析6-8号位置大概是什么时候,并贴在黑板上。

(9)补充下半月的其他时间的月相,让学生选贴。

(10)同学们,这些月相我们平时见得多吗?

为什么不多?

(11)小结:

下半月的月相在下半夜看到,亮面朝东,在东部的天空可以看到,PPT出示:

下下东东。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PPT出示完整的月相变化图,小结:

刚才我们模拟了完整的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月相变化的过程,但我们科学上最好的方法还是能实际观察与记录,所以学了这课以后,我们有个任务,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时间是白天7点钟观察,并记录在书本的图中。

四、拓展

动脑筋: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

“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

“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

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5、板书设计月相变化

上半月:

有缺到圆

下半月:

由圆到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月相变化的课件、太阳图片、圆纸片

学生准备:

彩笔、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课前语:

同学们,月亮有很多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冰轮、玉轮、桂魄、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一诗里则用“玉盘”描述月亮:

(幻灯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中,中秋月夜之清美、良宵难得之感叹溢于言表。

   古人只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月亮的喜爱和好奇之情,随着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登上月球,实地勘察已经不是梦想。

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

好,上课。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1、(幻灯2)《水调歌头》中苏轼有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的悲欢离合往往无法预料,但月的阴晴圆缺却有它的规律性,亘古不变,任何人也左右不了。

我们把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

(板书:

月相变化)

2、生活中,你曾见过哪些月相?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传统节日,总与某些月相同时出现,如元宵节、中秋节的晚上,天上总是高悬一轮圆圆的明月,“七夕”的夜晚,则是半轮弦月挂在西天,而“除夕”那天,则一定是月黑之夜。

由此可见,在过去,“月相”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实际上,月相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远不止这些。

3、画月相:

(1)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你在纸上画一个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2)老师请几位同学把所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观察---这些月相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这些月相有哪些不同?

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吗?

(3)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这是在太空中拍摄的月相变化的视频,很神奇是吧?

联系刚才观看的视频你能判断出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吗?

这里我们要注意:

所画月相阴暗相接的圆弧的半径应稍大于圆的半径,美术课中所画的弯弯的月亮并不存在。

二、给月相排序

(幻灯3)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中,至少有两件是与月相有关的,一是瑞轮荚,二是月晷。

张衡设计制造了“瑞轮荚”,所谓荚是一种神草,传说生长在尧的居室阶下。

随着月亮的出现,一天长出一个荚,最多能长到十五个荚。

过了月圆之后,又一天掉一个荚。

这样,荚就可以指示出月相和日期。

这个传说实际上是反映了尧时天文历法的提高。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台“机械日历”,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今天是几号,月相是什么了。

1、那么下面让我们也来发扬张衡的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动脑思考来给上半月的月相排序。

2、首先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3、和同桌讨论:

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4、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黑板上面的圆圈里吗?

(老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5、观察黑板上贴出的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

在黑板上所贴的月相中,你有什么发现?

有什么问题?

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着黑板:

月相不但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目标,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审美对象。

几千年来先人们留下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词,其中着意描绘月亮形状的非常之多。

(幻灯4)

古代诗人对弯月的描绘情有独钟,有些小诗写得相当生动。

陆游的《秋怀十首末章》写得则很有意境:

  改朔甫再宿,月见西南隅,

  纤纤一银勾,挂空疑有无。

“隅”说明月亮非常低,应该是初二三的新月,“纤纤一银勾”更表明了这月牙之细,挂在暮色苍茫的西天一角,简直似有若无,可见这当是初二的月相。

诗人观察仔细,描绘真切,读之仿佛眼前有一幅深邃的黄昏远景镜头摇过。

(幻灯5)古诗中也有诗句写到弦月,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

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5、(幻灯6)教师指着幻灯片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请学生们讨论:

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

有什么规律?

(农历上半月的月相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

(幻灯7)看这首儿歌将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得多好:

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五初六月芽子,初七初八半杈子(注:

月亮出现一半),月落三更初九夜,月落四更十二天,落五不落六,

6、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下半月的月相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幻灯8)是啊,正如:

《易•丰》中言: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句话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

我们来看儿歌的后半部分:

落五不落六,(注意这里: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歌词写的不准确。

因为月球的朔望月周期是29.5天,所以十五的月亮不可能到十六去圆。

十七、十八,月从更发,二十一二里,月从半夜起,二十二三,月出三竿,二十五六头,月出一架牛,二十七八,月出一支蜡。

7、下面我们根据掌握的相关的知识在小组内画出下半月的月相,一会儿我们在黑板上展示。

(随机)

8、(幻灯9)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月亮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一下。

2、下面我们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幻灯10)思考:

(1)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

亮面朝向一样吗?

(2)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

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

(3)对比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4)根据活动做好月相记录。

3、下面让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按课前分好的地点进行实验,注意纪律性。

4、在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到的“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

亮面朝向一样吗?

(不一样,亮面都朝向“太阳”方向。

记得以前有首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这首词不但浪漫,而且非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地球上的我们真的只看得见月亮的脸。

因为月球公转地球一周的时间约需27.3天,并且以相同的时间自传,因此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永远是同一面。

5、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

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

(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6、师小结:

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2)---由这段视频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7、自己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错误的?

六小结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七拓展

1、(幻灯11)《易经》系辞中说: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很有可能,易经思想、阴阳太极图案就是古人仰观天象、特别是月相而得到的。

2、(幻灯12)国家天文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

《地震与月相有关吗》这篇文章的导语是这样的:

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震区发生了5.6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

2008年5月12日是农历的四月初八,而2009年6月30日是农历的闰五月初八。

又是初八。

这是否仅是巧合?

如果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课下我们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3、这段(视频3)是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发生的日全食的情境,,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

从中我们知道了白天也有月相。

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实验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天体部分。

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以及下半月月相出现的时间推算。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建构天体概念的时候,人看天体时所站立的方位的确定应该与模拟实验中所站立的方位相一致。

建立月相出现的同时地球上某处的人们所在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

学生准备:

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

有哪些不同?

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设计意图:

利用词句导入本课,实现科学与文学整合。

通过学生画月相,实现对学生原有认知概念的呈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概念的铺垫。

二、猜测月相形成原因

1.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2.(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3.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在宇宙中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形状不同的月相呢?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剪月相和贴月相,来了解学生平时对哪一种月相的观察较多。

让学生思考月相形成的原因,形成对探究问题的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后面的环节模拟月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小组内讨论交流:

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

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2.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

亮面朝向一样吗?

3.(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①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②在4个点的位置上稍作停留,并记录所需要观察的内容(月相形状、一天中所处的时间、推算这天中月球东升西落的时间)。

4.提问:

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推算农历几月几日大约什么时刻能观察到什么月相?

这天月相在天体的什么位置?

5.学生思考回答。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

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并能选择恰当的时间观察月相,做好记录。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自己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宇宙空间模型的初步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现象的神奇。

同时,也建立较完善的月相知识概念,更激发学生选择恰当时间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情感。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白天有月相吗?

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刻观察比较合适?

为什么?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

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3.你在初一这天见到过月相吗?

回想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你们是否见到过月相?

(激起学生回忆日全食这天的情境,补充说明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

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热爱自然,对自然现象的神奇有着无限的憧憬。

通过日全食的亲身体验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

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

“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

“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

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

初一     初八     十五      二十二        

       (学生画的月相图)

二、成因: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

创新之处

    一、根据教材内容,处理关键细节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月相变化一课的模拟实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需要有一个从现实的自然现象到模拟实验的空间思维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本节课实验成功与否和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本节课有一处细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就是在4个点的位置上所观察的月相形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观察的内容,那就是当时所在的时刻。

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时间”这个桥梁来架构模拟实验与现实观察相统一的一个空间概念。

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观察月相不是盲目观察,是有规律的观察,为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月相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的无限热情,形成自主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习惯。

   二、根据教材呈现结构,亲历活动充实过程

   模拟实验的特点是模仿真实现象做模型,通过模型来帮助我们分析现象和规律,将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表述。

进行模拟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过程要做到先整体,再局部,从宏观到微观。

根据这个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模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亲自当地球,亲自当月球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让活动来充实教学的过程。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没有画月相和剪月相的过程,直接出示月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些月相,由于出示的上半月的月相图片多,学生好像都见过,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一来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前概念的真实性。

第二在设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是按照书本上的模拟实验进行,记录方式很单一,只记录在八个点所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考虑到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没有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阻碍学生概念的合成。

基于以上的困惑,本节课重新调整教学过程结构,并对模拟实验的记录细化处理。

如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从原有认知水平开始     猜想    模拟

    整理    总结,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就呈现出来了。

另外对于模拟实验的记录也本着让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思维空间水平的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在初次接触到宇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能与现实自然现象相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