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76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docx

中医儿科学复习个人修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

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

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

宋代

儿科四大证:

痧(麻疹)、痘(天花)、惊、疳。

★北宋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寒凉学说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已:

1、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2、诊病六种脉;

3、创立儿科五脏辩证体系;4、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述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7、把“疳”列为脾胃病8、善于化裁古方

儿科五脏辩证体系: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儿科学专著。

《小二卫生总微论方》,脐风——烧炙脐带。

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原方论》——儿科温补学说

金元时期

朱丹溪《幼科全书》,取解毒、发表、和中三者兼用——儿科折衷学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明万全《幼科发挥》、《万氏家藏育婴秘诀》等

万全:

1、“育婴四法”,即“育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2、“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清代

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辩证——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风轻、气重、命危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

调摄精神、调和饮食、调适寒温、避免外伤、劳逸结合、谨慎用药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

拭口洁眼护肤、清洁断脐护脐、祛除胎毒、洗浴衣着、生后开乳、

母婴同室、日常养护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

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

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婴儿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添加辅食

添加辅食的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并在婴儿健康、脾胃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

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

体格锻炼、早期教育、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

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

女孩:

11~12岁到17~18岁;男孩:

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

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

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出生3kg1-6个月体重(kg)=3+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年龄×2

2.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出生时身长50cm,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3.囟门前囟早闭:

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某些遗传性疾病等。

前囟大、闭合晚:

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

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前囟凹陷:

失水

4.头围——与脑发育有关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常提示解颅。

5.胸围——与肺和胸廓发育有关胸围过小,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

6.牙齿——出生后4—10个月开始出牙。

2—2.5岁出齐。

2岁以内:

牙齿数=月龄-4(或6)。

7.呼吸——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脉搏——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8.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收缩压=年龄×2+80mmHg舒张压=收缩压×2/3

9.小儿动作语言发育歌二月抬头三四笑,五六认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栏,十站岁走学讲话。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稚阴稚阳:

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三不足,两有余”: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

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心常有余:

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

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而肺脾肾三脏不足更突出。

①肺脾肾三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②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肺脾肾功能需求大。

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儿科诊治概要

儿科望诊(而小儿科,则唯以望为主)分为:

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头大,前囟宽大,头缝开解—解颅

皮肤干燥,前囟目眶凹陷—脱水肌肤松弛,皮色萎黄—脾气虚弱

发枯易落—气血虚亏指甲菲薄,苍白质脆—营血虚亏

指甲色紫或呈杵状—心阳不足,气血瘀滞仰面伸足,揭衣踏被—热证

踡卧缩足,喜复衣被—寒证喜伏卧—乳食内积;喜侧卧—胸胁疼痛

仰卧少动,二目无神—久病重病踡卧不安,捧腹哭叫—腹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哮喘咳嗽鼻煽,呼吸急促—肺炎喘嗽

耳背络脉隐现,高热眼泪汪汪—麻疹先兆耳垂下漫肿硬结疼痛—痄腮

指纹:

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

诊察方法:

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

正常指纹:

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舌体:

胖嫩边有齿痕—脾肾阳虚/水饮痰湿;肿大青紫—气血瘀滞;胖有裂纹—气血两虚;强硬—热盛伤津;

木舌:

舌肿麻木,转动不灵重舌:

舌下红肿突起

弄舌:

舌体不能伸出唇外,来回拌动,掉转不灵连舌:

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

吐舌:

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舔舌:

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色红,或有脱屑、作痒

脉诊:

一息6-7至为常,脉象有6——浮、沉、迟、数、无力、有力

历代中医儿科重要著作简表

书  名           年 代  作 者

书  名           年 代  作 者

颅囟经         约唐末宋初 佚名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1093 董汲

小儿药证直诀         1119 钱乙

幼幼新书             1150 刘昉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约1150佚名

小儿痘疹方论         1241 陈文中

小儿病源方论         1254 陈文中

活幼心书             1294 曾世荣

全幼心鉴             1468 寇平

婴童百问             1506 鲁伯嗣

保婴撮要             1555 薛铠、薛己

博集稀痘方论         1577 郭子章

育婴家秘             1579 万全

幼科发挥             1579 万全

小儿按摩经           1604 四明陈氏

证治准绳·幼科       1607 王肯堂

景岳全书·小儿则     1624 张介宾

幼科折衷            1641  秦昌遇

幼科指南            1661  周震

幼科铁镜            1695  夏禹铸

种痘新书            1741  张琰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  1742  吴谦等

麻科活人全书        1748  谢玉琼

幼幼集成            1750  陈飞霞

幼科要略            1764  叶天士

幼科释谜            1773  沈金鳌

温病条辨·解儿难    1811  吴瑭

医原·儿科论        1861  石寿棠

保赤汇编            1879  金玉相

保赤新书            1936  恽铁樵

中医儿科学          1984  王伯岳、江育仁等

儿科医籍辑要丛书    1990  张奇文等

实用中医儿科学      1995  江育仁、张奇文等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1998  汪受传等

医儿科学

各论

一、新生儿疾病

胎黄(新生儿黄疸)是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位:

肝胆、脾胃治疗原则:

利湿退黄

生理学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生后第2~3天出现,4~5天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

出现早(出生后24h内)、发展快、程度重、消退迟(超过3周)或退而复现

血清胆红素低于221µmol/L

高于221µmol/L

辨证要点:

首先辨生理病理,再辩阴阳

证治分类:

常证:

1)湿热郁蒸: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

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

3)气滞血瘀:

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变证:

1)胎黄动风:

平肝熄风退黄——茵陈蒿汤+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

温阳益气固脱——参附汤+生脉散

二、肺系疾病

感冒:

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特征

特点:

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病位:

肺卫病因:

感受风邪,侵袭于肌表病机:

肌表失疏,肺气失宣

治疗原则:

疏风解表

证治分类:

主证:

1)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清热——银翘散

3)暑邪感冒:

清暑解表化湿——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

解表清瘟解毒——银翘散+普济消毒饮

兼证:

1)夹痰:

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加用三拗汤、二陈汤

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加用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2)夹滞: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加用保和丸、藿香正气散

3)夹惊: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加用镇惊丸、羚角钩藤汤

 

肺炎喘嗽是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热、咳、痰、喘、煽)

病位:

肺病机:

肺气闭郁,痰热为其病理产物

治疗原则:

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证治分类:

常证:

1)风寒郁肺:

辛温宣肺,止咳平喘——华盖散

2)风热郁肺: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麻杏甘石汤

3)痰热闭肺: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麻杏甘石汤

5)阴虚肺热: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

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

1)心阳虚衰: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2)邪陷厥阴:

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哮喘以反复发作性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

病因:

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感受外邪,接触异物病位:

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

治疗原则:

发作期攻邪以治肺为主;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脏腑功能、气阴阳体质亏损,消除伏痰夙根。

诊断要点:

1)多有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反复发作病史,诱发因素

2)先兆症状(喷嚏,鼻塞,咳嗽);发作时症状

3)听诊:

两肺哮鸣音,呼气延长。

4)血常规: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

证治分类:

发作期:

1)风寒束肺:

温肺散寒,涤痰定喘——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

2)痰热阻肺:

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3)外寒内热:

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

迁延期:

1)风痰内蕴,肺脾气虚:

祛风化痰,补益脾胃——二陈汤+人参五味汤

2)风痰内蕴,肾气亏虚:

泻肺祛痰,补肾纳气——苏子降气汤或都气丸+射干麻黄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玉屏风散

2)脾肾阳虚:

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3)肺肾阴虚: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

三、脾系疾病

口疮:

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治疗原则:

实证:

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

虚证: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证治分类:

1)风热乘脾:

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

2)心火上炎:

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汤

3)脾胃积热:

清胃解毒,通腑泻火——凉膈散

4)虚火上浮:

滋阴降火,引火归原——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鹅口疮:

口腔、舌上满布白屑,状如鹅口为特征,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

病因:

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西医:

白色念珠菌感染

好发:

新生儿、早产儿、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者、先天性免疫缺陷。

特点:

口腔白屑,点状或块状,周围可见红晕,状如凝乳,不易擦去,擦去后见粘膜潮红,粗糙。

不痛,不流涎,一般全身症状轻。

实证:

病程短,白屑堆积较多,周围掀红明显。

虚证:

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

治疗原则:

实则清泻心脾积热,虚则滋肾养阴降火

证治分类:

1)心脾积热:

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

重症泄泻:

可见小便短小、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治疗原则:

运脾化湿

证治分类:

常证:

1)湿热泻:

清热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指纹紫)

2)风寒泻: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指纹淡红)

3)伤食泻: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指纹滞)

4)脾虚泻: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色淡不臭;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

补脾温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久泄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精神萎靡,指纹色淡)

变证:

1)伤阴两伤: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参附龙牡救逆汤

脱水——液体疗法。

第一天补液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肉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分类:

疳气、疳积、干疳3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

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

证治分类:

常证:

1)疳气证:

调脾助运——资生健脾丸

2)疳积证:

消积理脾——肥儿丸(积滞肚腹膨胀,磨牙,嗜食异物)

3)干疳证:

补益气血——八珍汤

兼证:

1)眼疳: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

2)口疳: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

3)疳肿胀: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真武汤

四、心系疾病

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小儿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

过敏性紫癜:

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实证清热凉血,虚证益气摄血,滋阴降火

证治分类:

1)风热伤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银翘散(原)(敏)

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原)(敏)

3)气不摄血——益气摄血,健脾养心——归脾汤(原)(敏)

4)虚火灼络——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茜根散(原)(敏)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养血生髓——右归丸(原)

6)淤血阻络——活血化瘀,养血补虚——桃红四物汤(原)

7)湿热痹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四妙丸(敏)

五、肝系疾病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动作不协调,常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好发年龄:

学龄期儿童。

病程:

持续6个月以上病位:

心、肝、脾、肾

治疗原则:

调和阴阳

证治分类:

1)肝肾阴虚: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2)心脾两虚:

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归脾汤+甘麦大枣汤

3)痰火内扰:

清新泻火,化痰宁心——黄连温胆汤

4)脾虚肝旺:

健脾平肝,疏肝解郁——逍遥散

 

惊风:

指小儿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分类:

急惊风——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

慢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慢惊风中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称为慢脾风。

★症状特征:

四证八候

★四证:

见于急惊风,痰、热、惊、风

痰——咳嗽气促、痰涎壅盛,或满口痰浊、喉中痰鸣、神志不清

热——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渴喜冷饮、便秘溲赤

惊——昏谵惊叫或惊恐不安

风——牙关紧闭、双目窜视、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八候:

搐搦掣颤、反引窜视

搐——肘臂伸搦——十指开合掣——势如相搏颤——手足头身动摇

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引——手若挽弓

窜——目珠斜视、或左或右视——直视似怒、睛露不活

急惊风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暴受惊恐引起,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特征。

症状:

突然发病。

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四证”。

病位:

心、肝好发年龄:

3岁以下多见,5岁以上减少。

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培养、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脑脊液。

鉴别诊断:

癫痫:

反复发作无热惊厥;抽搐反复发作;口吐白沫或作畜鸣声;醒后如常人;一般不发热;可有家族史;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型。

厥证: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无肢体抽搐或强直等表现。

治疗原则:

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证治分类:

1)风热动风:

疏风清热、息风定惊——银翘散(本证最常见)

2)气营两燔:

清气凉营,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3)邪陷心肝:

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4)湿热疫毒:

清热化湿,解毒息风——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

5)暴受惊恐:

镇惊安神,平肝息风——琥珀抱龙丸

西医疗法:

1、抗惊厥:

地西泮(安定),每次0.3~0.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静脉缓慢注射,惊厥止则停用,注射过程注意防止呼吸抑制。

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

(自学内容)

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脾肾阳衰、阴风内动病位:

肝、脾、肾。

治疗原则:

以补虚治本为主。

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证治分类:

1)脾虚肝旺:

益气健脾,柔肝止痉——缓肝理脾汤

2)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逐寒荡惊汤

3)阴虚风动:

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

 

六、肾系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水肿之阳水),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发病,浮肿、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多发年龄:

3~12岁,尤以学龄儿童更多发,男多于女

病因:

1、ß-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致肾炎菌组12、25、49型)

2、抗原抗体结合——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变态反应、炎症反应)

间歇期:

呼吸道感染:

1~2周、冬春季多发

皮肤感染:

2~3周、夏秋季多发

★三大并发症:

急性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

病理:

电镜下见肾小球基底膜内皮侧特异性“驼峰样”沉积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分为“阳水”与“阴水”

病因病机:

外感风邪、湿热、疮毒,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肾失气化。

张景岳:

“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诊断要点:

病史:

发病前1-4周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

主症:

急性发病,浮肿(非凹陷)、血尿(起病即血尿)、少尿、高血压(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烦躁等),严重者可有心悸、抽风、气促发绀等。

治疗原则:

急性期祛邪,恢复期扶正

证治分类:

1急性期

常证:

1)风水相搏:

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五苓散

2)湿热内侵: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小蓟饮子

变证:

1)邪陷心肝:

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羚角钩藤汤(高血压脑病)

2)水凌心肺: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参附汤(急性严重循环充血)

3)水毒内闭:

通腑泄浊,解毒利尿——温胆汤+附子泻心汤(急性肾功能不全)

2恢复期

1)阴虚邪恋:

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二至丸

2)气虚邪恋:

健脾益气,兼化湿浊——参苓白术散

西医疗法:

早期卧床、戒盐,肿退低盐,低蛋白,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

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年龄:

2-5岁

分型:

单纯型与肾炎型。

单纯型:

三高一低(高蛋白尿、高血脂、水肿、低蛋白血症)

肾炎型:

具有肾炎特点(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及C3下降)

诊断

(一)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全身明显浮肿,呈凹陷性,腰以下肿甚,皮肤苍白,甚则出现胸水,腹水,脉沉无力。

24h尿蛋白≥50mg/kg,白蛋白≤30g/kg/24h,胆固醇≥5.7

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并发症:

感染,低血容量休克,电解质紊乱,血管栓塞,急性肾衰竭

治疗原则:

扶正培本,益气健脾补肾、调理阴阳

证治分类:

本证:

1)肺脾气虚:

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五苓散

2)脾肾阳虚:

温肾健脾,化气行水——真武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3)肝肾阴虚: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

4)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标证:

1)外感风邪:

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麻黄汤;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银翘散2)水湿:

防己黄芪汤+己椒苈黄丸

3)湿热:

上焦湿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中焦湿热,清热解毒,化浊利湿——甘露消毒丹

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八正散

4)血瘀:

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

5)湿浊:

利湿降浊——温胆汤

遗尿,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治疗原则:

温补下元、固涩膀胱

证治分类:

1)下元虚寒:

温补肾阳,培元固脬——菟丝子散

2)肺脾气虚:

补肺健脾,益气升清——补中益气汤+缩泉丸

3)心肾失交:

清心滋肾,安神固脬——交泰丸+导赤散

4)肝经湿热:

清利湿热,泻肝止遗——龙胆泻肝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