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95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doc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8-15章)

—————————————————————版本1—————————————————————————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⑴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

手段。

⑵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还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⑶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⑴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⑶从经济活动上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⑷从微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的⑸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

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前五点可加可不加)

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什么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⑵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⑶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⑷十四大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⑸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标志着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红体字可加可不加)

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

非公有制经济。

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的,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⑴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⑵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⑶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有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⑴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⑵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

的不同。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

差距。

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

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措施:

规范收入秩序,调整分配格局

①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整过高收入⑤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又好又快发展:

⑴又好又快发展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⑶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⑷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如何理解:

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⑵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发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

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观察落

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

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⑶【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奋斗目标。

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

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

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⑴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邓小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

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它的基本国情出发来认识,要从它的实践效果来分析。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

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⑶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⑷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主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5、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⑴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

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做好主,这

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证的基础。

⑵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

创造条件。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详见P242-246(每段的第一句话非常重要)

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⑵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⑶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⑵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荣辱观:

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只有分清是非融

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意义:

⑴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

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

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经验,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

神和时代风尚。

“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⑶发展教育和科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可展开论述)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⑵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⑶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重要性:

⑴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主要是: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⑤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⑵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⑶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可能性:

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⑶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⑷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

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丰富和发展。

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

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⑶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

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社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

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

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

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⑴坚持以人为本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⑷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⑸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⑹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也可答283页最后一段)

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

富足的生活。

⑶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⑷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⑸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⑹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⑻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⑼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局面。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论述详见P284-289(六点内容的起始段)

⑴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⑵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扩大就业的有爱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⑷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⑸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