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2046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画杨桃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画杨桃说课稿.docx

《画杨桃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杨桃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画杨桃说课稿.docx

画杨桃说课稿

11、画杨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体会法: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

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

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

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

想象说话:

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3、材料补充法:

文本只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我准备以文本为契机,由文本拓展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

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

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

)然后我再提问:

在这件事当中,作者都提到了哪些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我”、同学们、父亲、老师)。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杨桃》,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呢?

【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

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

引导交流。

3、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并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是因为____________。

(预设学生的回答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板书: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

“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

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大都会明白“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与此同时,课件出示父亲的话:

“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5、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

首先,引导质疑:

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

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想当然。

6、再读父亲的话,再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我”画画时的态度是本文画杨桃事件的导火索。

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同时,由此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中父亲的话进行朗读感悟,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走出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7-10自然段和13-16自然段两段对话。

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这两段话,多读几次,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

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

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

学生可能会会说:

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3)在学生体验同学们心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说这两组对话时的不同语气,给句子补充提示语:

预计会说: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

(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大家____________地说。

(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他________地说。

(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他___________地说。

(他迟迟疑疑、支支吾吾)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

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进入角色,想象说话。

同学们,你们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当你坐到我的座位上时,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预计学生会说:

这一看,我发现从“他”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这一看,我知道了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

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我知道嘲笑“他”是错的。

……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生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在这对比朗读、想象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验。

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

1、老师小结过渡: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

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

在学生充分自独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分别是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我让学生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严肃”、“半晌”。

我是这样引导的:

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

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

预计学生能想象得出,听到同学们的朝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

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启发: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我追问:

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

引导反馈,理解词语“和颜悦色”。

再让学生“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感受老师话中的含义。

这句话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因此,我主要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

(并相机板书: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

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

)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

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总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通过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的对比,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

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

“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

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

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3、现在,让我们看着关于岑桑的这段资料,回想他小时候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情,回想那节课上老师对我的教诲:

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你还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或者你又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

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作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

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说:

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交流

【阅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进入文本世界,作者世界去揣摩,去发现,出乎其外是跳出文本的框架去审视,去表达。

本环节的设计正属于后者。

说话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四、说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相同的话语,在文中的首尾出现,板书展示了文章这一结构特点,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课文的主旨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