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229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 2doc.docx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doc2doc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1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9级经济管理班李中选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

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

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

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

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无论是与共和国共成长的“老国企”,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立的“新国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转型。

之所以出现文化转型,主要源于三种浪潮的推动。

1、国际化浪潮。

纵观现如今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是其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重要战略之一。

所谓国际化,从本质上讲,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即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到国际化之中,必将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企业管理主体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就是跨文化融合问题。

这就需要国有企业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并包容国外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主体文化进行适当的提升甚至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自主创新浪潮。

在自主创新浪潮中,中国企业包括很多国有企业已然把创新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创新战略的提出,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主体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实行创新战略就必须对原有的主体文化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一步优化控制导向的前提下,强化创新导向。

3、多元投资浪潮。

关于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问题,曾在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无论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但在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相当大程度上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都选择了迅速扩张的道路,无论国有企业选择如何扩张,都将对原有的国有企业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

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企业主体文化与新业务领域的文化必将产生冲突。

(二)、国企的企业文化逐步实践转型的要素和目标

1、国有企业外向文化内生化,内生文化凝练化。

国有企业若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特征,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其次,深刻分析企业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明确现有文化与需求文化存在的差异所在。

文化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地问题,只有企业需要的文化真正被广大员工做认同、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接下来国有企业需要做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打破内部现有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外向文化内生化”,将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真正引入到企业当中去。

再进一步将“内生文化凝练化”,找到发展内部文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落地。

2、新主人翁精神的塑造。

以前,我们讲主人翁精神,主要涵盖敬业拼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文化要素,强调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主人翁精神日益脱离了现代职工群体,成为了“大空话”、“大忽悠”。

因此,我们需要赋予主人翁精神以新的含义,把这一光荣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融入“人本”思想。

以“人本”为核心的新主人翁精神,在本质上要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发展,一方面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核心上,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同时,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把新主人翁精神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3、从“跟随者”向“领跑者”文化的转型。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奠定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这种行业地位的变化,对国企的企业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也需要同步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国有企业在接下来国际化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屹立世界。

三、创新管理理念-----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过程中,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行人性化动态管理工作,其实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妥善处理相互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健全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实行人性化动态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没有确立在企业管理中。

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管理者过多地依赖于行政管理手段管理员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那么规章制度也不会得到自觉执行。

同样,过于依赖物质激励进

行管理,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忽视个体利益。

一些企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时,往往把“人”看作是“群体”,关心人、重视人被笼统地理解为关心、重视作为整体的“员工”的利益。

但是,员工们在追求利益时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应该尊重个体、信任个体,使个体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自己的价值。

3、将人性化管理视同宽松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从企业和个体的立场共同考虑,在满足企业大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一个体的理想,化群体管理为个体管理,让员工在做完自己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的潜能。

然而,有的企业却将人性化管理视同宽松管理,一味追求个体的活动空间,对个体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制度约束。

(二)、现代企业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确立符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有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确立符合人性化本质的管理理念:

把人始终放在第一位,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使得员工的生命价值与企业的生存价值融为一体。

在树立管理理念时,我们要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重视人性的特征。

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其核心内涵就是以“爱人”为中心的人性思想。

同时西方围绕人性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和管理措施也是有科学价值的。

2、建立现代企业激励制度。

人性化的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因而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意义重大。

首先,要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家劳动既是智力劳动又是风险劳动,因而其合法报酬和职位消费权利就比一般职工高得多。

可以实行年薪制或利润分成制,并注重对企业家的精神激励。

其次,要建立职工激励机制。

建立职工激励机制应以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给职工以精神上的激励。

3、以情服人提高管理效率。

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把人当人看”,从而使得员工怀着满意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

管理者应深入到员工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了

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困难。

通过各级员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从而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员工绩效是指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

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绩效及盈利状况。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分为五步:

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以及绩效改进和导入。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

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看,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还需要深入与不断探索。

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中存在一些困难,使得企业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导致人才流失。

目前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无关。

在企业内部的许多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会认为绩效管理会在正常工作之外带来很多负担,并且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十分排斥绩效管理。

2、绩效考核指标抓不住重点,不能体现企业对业绩的关注和对员工行为的指导。

由于多数国有企业近年来兴起绩效考核管理热,在初始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容易造成“又大又全”的倾向,而结果是让员工和管理者无所适从,什么都要考核,但又突出不了重点,不能在关键领域内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

3、重考核,忽视绩效计划制定环节的工作。

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很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比较重视,但对绩效计划制定环节重视不够,这是初次尝试绩效管理的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全面推进新农合制度上新台阶1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全面推进新农合制度上新台阶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大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荣县严格按照“提高筹资、扩大受益、规范服务、完善监管、确保安全”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狠抓实施,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持续增长,新农合制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2008年、2009年全省综合评估的176个市(区、县)排名中,荣县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全省第24位和第13位。

一、基本情况

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属自贡市管辖,面积1609平方公里,人口70万。

其中农村人口52.7万人,占总人口的76.2%。

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荣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

2010年,人均农民纯收入4961元。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538家,其中县级7家,乡镇(社区)32家,村级506家。

为尽快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争取和实施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

2005年4月荣县列入自贡市新农合试点县并迅速启动,当年11月又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县。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覆盖面不断扩展,参合人数逐年增加。

经过近6年来的扎实工作,创新发展,广大农民从最初带着怀疑勉强参合到切身受益后主动参合,全县参合率从2005年的78.5%到2010年的98.78%,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逐年增强。

2005年,我县作为全省唯一自筹资金、自主开展新农合的试点县,筹资标准每人每年30元,其中市、县财政补助20元,参合农民个人缴费10元,全县共筹集新农合资金1631万元。

2006年,我县被列入国家试点县,财政补助翻了一番,提高到每年每人40元,农民仍按10元缴费。

2008年,财政补助再翻一番由每年每人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筹资标准由80元提高到150元,缴费标准由每年每人10元提高到20元,全县当年筹集新农合资金4174万元。

2010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个人筹资部分困难地区可以分两年到位,荣县计划分两年到位,个人缴费部分仍然执行20元的标准)。

2011年筹资标准将达到每人每年230元。

短短六年,这一连串的数据翻番式的变化,使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截止目前,筹集总额已达22468.4万元。

(三)补偿水平不断上升,农民受益度越来越高。

新农合制度在我县实施以来,我们大胆探索运行模式,创新监管方式,加快信息化建设,农民的受益程度逐年提高。

几年来,受益人次从2005年的120587人次增加到2010年584502人次,增加了463915人次,其中门诊补偿人次从2005年的110963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533971人次,增加了423008人次;住院补偿人次从2005年的9655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50743人次,增加了41088人次。

受益金额从2005年的466.88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8385.67万元,提高了7918.79万元,其中门诊受益金额从2005年的241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485.04万元,提高了1244.04万元;住院受益金额从2005年的22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

6900.52万元,提高了6673.52万元,住院补偿比从2005年10%提高到2010年53%,提高了42%。

三、主要做法

(一)健全管理体系,狠抓三个到位

1、抓认识,领导重视到位。

为了把新农合这一“惠民工程”办好,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新农合领导小组,常务副县长任主任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应我县实际的新农合基金的筹集、使用办法和补助政策等。

同时,在新农合工作中,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新农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省、市、县和乡镇各级人大代表对新农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年召开县人代会时,县政府都要将当年新农合运行情况写进政府报告向全县人大代表汇报;我县还成立了由县人大、政协、纪委监察、审计和参合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农合监督委员会,负责全县新农合的监督工作。

2、抓队伍,工作责任到位。

县新农合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卫生局局长兼任。

建立县新农合服务中心,隶属县卫生局管理,作为全县新农合的经办机构。

各乡镇在“社发办”建立“新农合办”,在现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调配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县财政将乡镇新农合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定点医疗机构成立了新农合经办机构。

全县形成了政府宏观主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

3、抓协调,部门协作到位。

县财政部门为确保配套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将县新农合服务中心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新农合启动经费;编制部门优先解决县级经办机构的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民政部门制订《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统一解决了全县10.47万名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的等特困群体参合资金问题;宣传、广电部门及新闻媒体加强对新农合的宣传报道;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加强新农合基金审计及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违纪行为查处。

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推动了新农合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不断完善补偿方案,确保农民受益

科学的补偿方案是新农合制度健康可持续运行及最大限度惠民利民的重要保障。

1、坚持实行“四提高一增加一降低”的新农合惠民政策。

“四提高”即:

一是提高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比,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比乡镇级、县级、市级、市外医疗机构分别从2005年的45%、30%、25%、20%提高到65%、55%、45%、30%(市外非定点机构25%),其精神病人再提高5%;二是提高住院封顶线,住院封顶线从2005年10000元提高到50000元;三是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补偿比5%;四是提高中成药补偿比5%;“一增加”即:

增加药品目录,药品目录从2005年的454种增加到目前的749种;“一降低”即:

降低住院起付线,从2005年的150元、400元、600元、1600元降低到目前的100元、200元、400元、700元(非定点800元)。

同时,对特殊人群实行更优惠政策,将新出生的婴儿随参合母亲享受新农合政策,精神病人住院补偿比提高5%,五保户、低保户取消住院起付线,孕产妇正常分娩标准由100元增加到400元,结核病、癌症放(化)疗和肾病透析的门诊医疗费纳入补偿范围,其中结核病门诊费用定额补助200元/人.年,癌症放(化)疗和肾病透析门诊费用定额补助1000元/人.年。

并实施新农合二次补偿,对2010年住院并已享受新农合住院补偿的参合农民实施再次补偿,截止目前,全县有36694人享受到二次补偿,金额804.29万元。

2、启动门诊统筹试点,扩大农民受益面。

2010年,按照国家、省、市新农合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率先在全市启动门诊统筹试点工作。

门诊统筹基金用于参合农

民门诊医药费用的补偿,补偿额度以户为单位,全年实行最高封顶线50元/人.年,单次门诊费用补偿比乡镇40%、村级50%,家庭成员可交叉使用。

同时,取消原家庭账户,原家庭账户余额于可继续使用,于2011年12月31日前可冲抵门诊自付费用,用完为止。

截止目前,门诊统筹受益人次已达419830人次,与2005年相比增加423008人次;受益金额601.34万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1244.04万元,极大提高了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

3、大力实施大病医疗救助。

针对群众因病返贫、因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日益增加的现状,从2007年开始,荣县新农合启动了大病医疗救助,并与民政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衔接,主要针对参合农民因大病住院医疗费高,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家庭给予救助。

大病救助金的发放形式采取每月集中发放和大额补助送款上门的办法。

该制度实施以来,县领导多次将大额补助款亲自送到群众手中,深受群众的欢迎,对我县新农合筹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截止目前大病医疗救助共救助1012人,救助金额达384.11万元。

4、积极推行补充医疗保险。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民因大病住院造成的医疗费用负担,2008年我县开始探索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

具体做法是政府为保险公司搭建平台,保险公司商业运作,参合农民自愿参保。

筹资办法是参合农民以户为单位参保缴费,每人每年缴费10元,在政府征缴新农合个人缴费时一并征收。

补助办法是参合农民扣除新农合住院费补助后个人负担费用在2000元以上的纳入补助范围,依据个人负担的费用额度分段设定补助比例,计算补助金额。

截至目前,全县25.7万人参加了补充医疗保险,其中受益人次大病群众1981人次,受益金额达124.5万元。

5、政府买单,为参合农民健康体检。

为了对未享受住院补助的参合农民实行适当奖励,我县特别推出参合农民健康体检政策。

凡是一年内没有享受合作医疗住院补助的人员能接受一次免费常规体检,体检项目包括常规体检、B超、X光等,并建立健康档案,有效降低发病率,使农民“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并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

截止目前,共有12万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对4万多人慢性病及特困群体建立了健康档案。

(三)创新监管机制,落实五项制度

管好、用好合作医疗资金,是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

今年,我们在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尤其是2008年新合基金诈骗事件教训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

1、认真落实“一项协议”、“两个监管”、“四项制度”。

“一项协议”,由县新农合中心与县内定点医院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违约处理等内容;“两个监管”,即加强基金监管和费用监管。

新农合基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保证量入为出,既不透支,也不结余过多;“四项制度”,即建立补偿费用公示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2、认真落实“三公开”原则,“三公开”即:

一是各定点医疗机构公开诊疗收费价格、药品目录及价格、补偿标准和获补偿人员名单;二是乡(镇)、行政村公开获补偿人员名单;三是县新农合中心公开获大额补偿人员名单、补偿标准。

并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实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参合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3、认真落实“一定一审一联”制度,切实防范基金风险。

“一定”是指定期召开新农合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分析运行情况;“一审”是指一年一度审计部门对新农合基金的例行审计,针对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一联”

联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对定点医疗机构执行新农合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和合理使用。

4、认真落实医药费用额度控制。

建立次均住院费用、不予报销费用两条控制线,次均住院费用一般乡镇卫生院不超过800元、中心卫生院不超过1200元、县级医院不超过2800元、市级医院不超过5000元。

不予报销费用控制在市级15%、县级10%、乡镇5%。

对次均住院费用超过控制标准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警示告诫和通报处理。

针对人次、费用增长异常的定点医疗机构,除经办机构日常监管外,还要抽调新农合专家组进行评审,对产生的不合理费用不予以支付。

并加大违规医疗机构查处力度,仅2010年查出挂床住院8人、冒名住院1人、不符合规定的外伤患者10人、不合理补偿135人。

先后对5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警告处分,对5家定点医疗机构暂停办理新农合补助,扣回不予支付的资金15万元。

5、认真开展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2010年,我县被列为全省“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县”,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除进行费用控制外,启动了单纯性阑尾炎、单胎顺产、腹股沟疝、白内障、外痔共5种临床路径明确的手术病种试行“单病种限额付费”,并根据医院的等级规定费用限额标准,对超过规定限额标准的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低于标准的仍按原规定补偿。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1、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初步建立起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通过严格的审批和准入机制,合理确定538个定点医疗机构,其中县级8个,乡镇(含社区)35个,村级495个;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常见病不出乡,疑难病不出县”的县、乡、村三四级医疗服务体系,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看病就医。

二是针对基层卫生设备落后、设施短缺的现状,加大了投入。

新农合实施六年来,共投入资金4153万元,其中乡镇投入1453万元,县级投入2700万元,对27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县级医疗单位的房屋进行改扩建;同时投入资金814万元添臵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包括B超、X光机、超声波、半自动生化仪等;三是针对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的现状,通过招考或聘用等办法,共为乡镇卫生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

同时投入资金200万余元,对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新农合经办人员以及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通过以上措施,改善了农民就医环境,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为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结算和垫付制度。

参合农民治疗结束出院时,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结算兑付补助费用,补助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先垫付给参合农民,后经新农合服务中心审核后统一拨付;简化程序,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