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280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8

课次

1

授课课题

认识线段

教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48页例题,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的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认识线段

1、要求学生取出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得出这条线是弯的后,教师拿起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

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讲述:

我们把这两手间的这一段叫做“线段”。

(板书:

线段)

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确认是直的)

2、画出一条线段,

提问:

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两头有两个点,

说明:

我们两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指名完整地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3、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想想做做第1题)

4、学生用手摸一摸直尺、课本的每条边,感受线段。

提问:

你还能说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吗?

二、画线段

1、学生动手利用一些工具试着画一条线段。

2、交流画线段的工具和画线段的方法、步骤。

3、看书上第48页,了解画线段的各种工具,说说还能用什么工具。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合作,数一数,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体会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分别是由3条、4条、5条线段围成的。

还要指出:

两条线段在一点相接,端点不要再画出来。

2、做“想想做做”

教师示范折纸,打开后让学生看一看,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提问:

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比它短的呢?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折一折、比一比,再交流不同的方法。

3、画连接两点的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点两个点,提问:

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

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学生自己在纸上依照着画线段,再在班内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4、做“想想做做”第4

提问: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猜猜画成是什么图形?

学生先猜一猜,然后画一画进行验证。

5、拓展题

教师在黑板上点上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提问:

如果有这样三个点,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学生画一画、数一数,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画一画、数一数,交流时演示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五、作业反馈及补缺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8

课次

2

授课课题

认识厘米

教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50-51页例题,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米尺、学生准备一根毛线、学生尺,每个学生发一张长7厘米的纸条。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引入新课

谈话:

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如果我们要想知道课桌面有多长怎么办?

你们量量看。

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

讨论:

怎么样量更好些呢?

(用尺量)

认识尺上的一个新朋友——厘米(板书课题:

厘米)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1)学生看直尺,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刻度线和1厘米,请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一看。

(3)用两个手指比画1厘米有多长,

说明:

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学习量长度

(1)拿出课前发放的纸条,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先在小组内商量怎样量,再动手。

(2)交流是怎样量的。

(3)讨论:

哪种方法正确?

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4)小结:

我们把刻度线0对齐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几厘米刻度线,纸条就是几厘米,这方法既正确又简便。

(5)完成书上第51页,书上的小刀是几厘米,线段是几厘米,把它填写在书上。

3、练习量长度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量法错在哪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红色的线段有多长,蓝色的线段有多长,再提问:

这两条线段都接近几厘米?

你认为可以怎样说?

(大约8厘米)

小结:

我们遇到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是正好几厘米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厘米,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量一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量好后填在书上。

告诉学生要记住这个长度。

(5)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作业,同桌互相检查。

4、画线段

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7厘米长的线段,请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上示范,说说是怎样画的,

讨论:

你喜欢哪种方法?

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对这节课的什么内容最感兴趣?

你打算用所学的知识去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8

课次

3

授课课题

认识米

教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题和试一试,课本第5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再通过测量进行验证;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并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教室的长,量后分小组讨论。

3、讲述:

量比较长的长度,要用比厘米大的单位。

板书:

认识米。

二、联系生活,认识长度单位“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长度正好是1米。

(2)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用两手掌夹住米尺的两端,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3)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

(4)用米尺比比自己的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5)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长(短多少)?

(用手比划)

说明:

课桌长的一边接近1米。

你还能说出大约长1米的物体吗?

2、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

(1)用20厘米的尺子与1米比比,1米有几个20厘米?

(2)你是怎样算出的?

(3)师生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1米是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齐读

3、指导完成“试一试”

(1)量一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填一填,再集体交流。

(2)先估计再测量。

教室的宽大约是()米。

教室的门大约高()米。

黑板的短边大约是()米。

活动后大组交流汇报。

三、综合运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

2、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么填写。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讲座交流在比较时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3题两人一组测量,集体交流测量的结果。

5、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8

课次

4

授课课题

量一量

教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54-55页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尺拿出来,互相介绍。

指名介绍。

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

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一步、一庹的长度。

学生互相帮助。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量的长度。

谈话:

记住用他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纸用学生尺量出四条边的长,填写在课本第54页中间的()里。

提问: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

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吗?

学生各自折纸,测量,再指名回答。

讨论:

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问:

把你量出的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

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尺量的?

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2、估测物体的长度

用一、一步、一庹估测一件物体,再选用合适的尺量一量进行验证。

小组活动,然后指名汇报。

3、到篮球场上去量

(1)测量篮球场的长。

每个小组进行两次测量。

第一次用3米的绳子量,第二次用你们认为合适的尺测量。

对结果进行比较。

讨论一下你更相信哪个测量结果,为什么?

(2)测量篮球架的高。

不爬到篮球架的上面,你有办法量出篮球架的高吗?

(3)各小组自选测量对象、自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全课总结提问: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你在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9

课次

1

授课课题

确定位置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问题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引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

(出示小动物做操图)你们看,他们做操做得多认真啊!

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学习例题。

1、听对话,找动物。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听小猴和小熊说的话,并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

小猴:

“我在第1排第1个。

”小熊说:

“我在第2排第3个。

引导:

根据小猴和小熊的话,你能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二排吗?

再指出哪里是第三排、第四排。

那么数第几个又应该从哪边往哪边数?

指着图数数看。

小结:

在小动物做操这样的画面上,排数一般都是从前往后数,个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

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2、指动物,说位置。

(1)白菜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

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请将答案告诉你的同桌。

再指名回答。

(2)小组讨论豆荚老师提出的问题:

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先分小组合作交流,一人指,其余说位置,再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教室中的位置

(1)指名说说自己的座位。

同桌相互说一说,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

(2)指名到前边来说一说几个同学的座位,并追问:

你还能怎样说?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三、做“想想做做”的习题。

1、出示第1题。

提问:

根据这两小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能说一说层数是怎样排的,号数或本数是怎样排的吗?

按题目的要求,鼓励思考,先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2、出示第2题。

提问:

你去过电影院吗?

电影院的座位的排数和号数是怎样排列的?

你能从图上看明白吗?

分小组讨论:

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指名回答。

3、出示第3题。

一位学生或教师说,其余学生摆或画。

集体订正,同桌互查。

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课小结。

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举例说一说怎样知道物体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9

课次

2

授课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58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5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谈话:

小红是一名小学生,我们看看她在干什么,出示例题图。

提问:

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

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

同学们说得很好。

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

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

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

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

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

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

(出示:

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

(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揭示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

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

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

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面向北面站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二、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看一看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

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说书橱在哪面,再说说窗户在哪面,你是怎样想的?

4、“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自学,再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题中相应的图,并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辨认方向的方法。

(2)假如你在林中迷了路,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年级:

二班级:

主备人:

王琴日期:

2010年10月14日

周次

9

课次

3

授课课题

认识平面图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60页的例题和试一试,61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讨论交流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

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

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谈话: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

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教学楼、学校大门、西围墙、篮球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反馈:

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展示给大家,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

请在小组内讨论。

(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

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

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

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

北)来表示方向。

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

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

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

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

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

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出示图。

问:

图上的指向标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图上的指向标,确定其他的三个方向吗?

谈话:

根据图上这些小动物家的位置,你知道了什么,?

(看谁了解的信息多)。

在小组内先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请学生打开教科书,完成“做一做”。

小结:

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

小明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

如果小明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

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重在看图方法指导。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

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

(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

(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电梯?

讨论:

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

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指名回答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