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295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49)

1、单选题(共50小题,每小题一分,共50分)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   B、铜器    C、铁器   D、牛

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

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筒车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5.“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

,功效提高十几倍”。

材料描述的是(  )

A.耦犁B.耧车C.翻车D.水排

6.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

7.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8.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9.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社生活

1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12.唐代诗人姚合诗曰: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13.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两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

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通商要道D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

A.可能性B.偶然性C.必然性D.突发性

15.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16.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中部和东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这一状况得到改变开始于(  )

A.郑和下西洋B.新航路的开辟C.富尔顿发明汽轮D.丝绸之路的开通

17.荷兰著名诗人冯德尔曾写到: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越海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港口。

¡±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5世纪B.16世纪C.17世纪D.18世纪

18.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

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

A.火车机车、水力纺纱机B.电灯泡、电动机C.汽车、汽轮D.电话机、内燃机

19.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50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杆林立,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20.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

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电灯的发明   B.飞机的发明C.蒸汽机广泛使用     D.内燃机广泛使用

21.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近代工业的是(  )

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工业主C.手工工场主和官僚D.商人和高利贷者

22.19世纪中叶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D.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23.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24.史料记载: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某些地方,民间手纺车已被弃置一边了。

”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列强侵华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中国自然经济已具雏形

25.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26.下图是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照片。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

B.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

C.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

D.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

27.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

分布存在不平衡

C.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D.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28.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29.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其企业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沿海地区D.华北地区

30.观察下列图表,指出1895~1900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

D.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

31.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

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帝国主义的侵略

C.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32.1952年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得益于(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B.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果D.社会主义苏联的大力援助

33.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

¡°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

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下面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

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

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3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

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

35.¡°长

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题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36.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37.195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丰收再丰收,跃进再跃进》的社论,提出争取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把我国各种主要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世界上最高的水平。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全国掀起了¡°大跃进¡±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D.“左¡±倾思想在不断发展

38.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下列事件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走弯路¡±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执行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9.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的是(  )

 

40.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

¡°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

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展乡镇企业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

4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公报传到正在日内瓦参加¡°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创始会员国谈判¡±会议的中国工作组,引起全场轰动,因为公报内容为

中国“复关”又排除了一大障碍。

其相关内容是(  )

A.作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B.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D.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目标

43.“又出新车了!

”“又有车降价啦!

”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的最多的一类消息。

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超过10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上线。

表面上看

,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4.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

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

A.一化三改造B.改革开放C.市场经济D.国企改革

45.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B.以乡镇政府代替人民公社

C.增强企业活力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6.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7.1993年4月1日起,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48.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

这主要是因为(  )

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B.深圳的资源丰富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D.深圳的华侨众多

49.以引进外资为主、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特点的地区是(  )

A.经济特区B.经济技术开发区C.沿海经济开放区D.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50.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归纳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以下是同学们梳理的四种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51题14分,第52、53、54题各12分

,共50分)

51.读下图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官奴婢)。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四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过的哪几种经济形式?

(4分)

(2)说说图一所示的经济形式的特点?

(2分)鸦片战争后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材料二、三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

(2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二,材料三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

(不得摘抄原文)(4分)

52.两次工业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既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

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

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三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首先发

生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分)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

(3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为“交通革命”提供动力来源的

发明成就是什么?

(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还出现了哪些新的通讯工具?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含义。

(1分)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

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

¡°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

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

察深圳特区时,指出: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哪一年?

有何主要成就?

(4分)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

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4分)

54.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

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4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1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2分)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1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2分)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