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326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就业问题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竞争

一、重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现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

该专业设立时间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

多万人,但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属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在发达国家,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劳动力的比例一般是1∶1000左右。

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发达,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与劳动力的比例偏低,仅为1∶7300。

因此,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很大。

据笔者调查数据显示,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至少有8个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业务涉及到代办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其中规模较小的一家公司(简称ZX公司,下文同),员工仅有11人,在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甚至只有3名员工在负责大约2300人左右的职工社会保险,甚至涉及到“中国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两家国内规模最大的两家保险公司的员工社会保险业务,且他们的代理业务规模在不断的增加,而这3名员工中仅有一人是社会保障专业。

而在重庆市江北区社会保障局内部,直接负责社会保障业务的职工大约为30人左右,平均年龄为24岁,均是社会临时招聘人员的身份,此类工作人员专业多分布在:

文秘类、经济类、计算机类、会计类,无一人是社会保障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根据重庆市江北区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月份,江北区总共需要购买职工社会保险的人数约为288000人,但是由于辖区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和各个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完全承接大批量的社保业务,故江北区数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将该项业务外包给其他外地公司,由这些北京、深圳、上海的公司通过其他手段为职工在重庆范围内购买社会保险。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仅重庆地区对于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如以ZX公司为模型,1名社会保险代理专员负责大约600人的职工保险,工作压力巨大,而且从各个人力资源管理公司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各家单位已经不堪重负。

一是因为公司内部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奇缺,工作质量无法保证,社会保险代理专员不是该专业出身,无法很好解答员工各方面的社会保险问题,甚至误导员工,耽误员工的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公司同社会保险代理员工的矛盾冲突严峻,几乎每日都有冲突事件;

二是因为业务量太过巨大,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重庆地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或者社会保险专员负责的业务多种多样,包括:

绩效管理、薪酬发放、保险购买、工伤申报、生育申报、面试招聘、法律顾问等多个方面的角色,这也间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代办行业内部从业人员更新换代速度奇快,针对56人社会保险代理专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的统计调查显示,最长的从业时间为3年,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上任之后必须100%投入到工作中,所以最短的从业时间仅为2周

根据不完全统计,西南大学2010年该专业毕业学生为70人;

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该专业毕业学生为89人;

重庆三峡学院2012年该专业毕业学生为55人,即重庆地区目前为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奇少。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的就业困境和就业现状

(一)就业困境

1.学校层面

我国于1998年正式新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几乎很多高校都还处于专业建设的摸索阶段,各个高校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方向定位多种多样,有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薪酬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社会保障方向、社会保险方向等。

学术研究的多样性,突出各自学院的特色对于专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办专业时一是无视市场的需求盲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对特殊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取向不明确;

二是盲目跟风,甚至在没有足够师资力量的情况下盲目开课,让本身是历史学、哲学学位或者其他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导致一些高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中的社会学知识占到了80%,造成极端化,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单一,实践的程度不够深入。

在当前国内的高校甚至出现了教材内容枯燥、重复、缺乏实践的情况。

在对重庆三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保障理论书籍《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管理学书籍《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中均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内容,学生表示这些重复的知识点每学期都会重新学习一次,首先是浪费了教育资源,其次学习积极性大受影响;

而老师们表示本专业的授课内容过于侧重理论,同时由于环境的局限性,实践学习难以展开。

这些授课方面的限制,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学生的就业面变得狭窄,在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如何对自己进行专业的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了设有此专业的各个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学生层面

在就业方面,学生自身的问题往往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熟练和对自身定位的错误。

本次针对学生的调查选取了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三所高校2012年应届毕业生,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82份,其中有效问卷7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9%。

下文中,笔者将对该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专业知识掌握不强。

虽然学习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是80%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够,大学期间,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

甚至有65%左右的学生表示一旦顺利的通过了考试,很快就会将上一学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忘记,包括一些十分基础的知识。

同时,上文中也提到重复的知识结构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在参加专业对口的职位面试中,考官则或多或少的提及相关的知识,其中专业职位面试不过关的同学表示,很多问题自己不知道答案或是一知半解,他们相信这是面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笔者此次2013年年初开始针对重庆地区社会保险行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查发现,在行业内部,包括政府的社会保险部门,各个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各个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对于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要求并不高,更多要求的是实践,结合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且重庆地区每个县市之间也有些许政策的不同,这就要求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实践和最近1-2年新政策的学习之中去,专业老师和教学计划也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否则仅停留在对国家层面上的政策理解是无法帮助专业学生很好的就业的,甚至会禁锢他们的思想,不从工作的实际出发。

(2)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调查中,7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期间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发展方向,15%的同学表示有想过发展方向,但没有制定过完整、系统的学习计划;

10%的同学表示制定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却没有努力实施;

仅仅5%的同学,即只有4名同学认真的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认真的实施了自己的计划,并达到了目标。

如,受调查者中有14%的同学选择了考研,但是其中有高达4成左右的同学在最后阶段放弃了考研,根据他们说,其实在真正考研考试前,他们都没有考虑好自己未来的工作,仅仅是看到其他同学在准备找工作、参加面试、准备考研,而自己对职业生涯毫无规划的一种选择。

上文提到过社会保障行业内人员的从业周期不长,也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表现,本专业的前途和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社会需求量也巨大。

但众多学生没有进行过仔细的分析,被眼前的困难所蒙蔽,过早放弃了这份职业。

在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内部的猎头名单上可以看出,具有3-5年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果从事过薪酬管理、争议处理、面试招聘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年薪决不会低于10万人民币,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福利和年底分红。

所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长期目标制定对于他们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甚至直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期望和实际不符。

这种情况是一个长期性和广泛性的问题,代表了现在全国大部分大学生的一个就业现状。

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追求稳定而不是高收入,在关于“您觉得选择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笔者发现70%的学生选择了“高稳定性”,20%的学生选择了“高收入”,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选项。

选择“高稳定性”的学生对于未来工作的选择大多是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进入到事业单位工作,他们表示,也许刚开始的工资只够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但是一旦稳定下来,工资自然会慢慢上涨,所以自己更担心的问题是失去工作。

这些选择往往是在缺乏现实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没有考虑自己专业的实际情况。

尽管有70%受调查者的理想工作地点是国家机关以及事业单位,但是由于该类工作巨大的竞争性,受调查者中,仅仅只有不到10%的人考取了公务员或以其他的社会公开招聘的形式进入事业单位工作。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在调查回收的79份问卷中,已经确定找到工作的为61人,考研的7人,而还有11名同学没有找到工作或者还在等待通知。

而找到工作的同学中,有8.19%的同学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工作,这些学生中,有些只是以临时招聘人员的身份进入工作岗位的;

6.55%的同学供职于金融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信贷公司从事相关工作;

27.87%的同学从事与管理相关的工作;

57.39%的同学在从事其他种类的工作,如销售、客服、自由职业。

可以看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

二是进入各级政府部门、各种事业单位从事具体的工作;

三是进入企业、小公司或者自由职业者。

总体来说,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包括考研学生在内的第一就业率拥有77.21%,但是只有23%左右的工作较为稳定,工资也较为令人满意,进入政府或相关部门工作的比例却不到8%,比例相对较小。

而剩下的在各种企业的就业者,面临失业的风险远远大于这33%的毕业生。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

(一)行业发展空间大,人才紧缺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十分不完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熟练掌握社保知识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因此,这方面人才缺口较大。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2009年的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600万左右,而需要从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工作人员大约为1%,既26万,而目前为止重庆本地的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不足1500人,可以看出重庆,乃至于全国对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所以,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将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各类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相关的各类单位达到了4.4万个,即使平均每个单位专业从业人员为10个,也总共需要44万的从业人员。

而相关社会保障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必须为职工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这就要求每个单位都有专人负责这些项目。

截止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个数达到了200万个,以平均每个单位由一个人负责相关业务,人员需求也会达到200万,因此采取最保守的估计方式,我国在2001年年底就需要200多万的社会保障从业人员。

最近几年,由于社会保险的推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强制实施,人员的缺口在不断的扩大。

而在中国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还没有享受到任何类型的社会保障,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需要大量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人才来扩大我国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社会保障专业的人员在市场上会长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紧缺资源。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万州区社会保障局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部分部门没有一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从业人员,是一个以前万县市劳动局的工作人员为主、退伍转业军人为辅的人员构成体系。

部分科室的工作人员都曾普遍向笔者反映过一个问题,社会保障局每周都会举行社会保险咨询日,但他们面对很多来访的群众,很多问题无法解答,一方面是因为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而群众的问题涉及面往往是社保的各个范围;

另一方面,由于不是专业人士,对于群众的问题容易形成误解,造成双方信息的不平衡和沟通的困难。

笔者在2011年对万州区社保局的调查显示,万州区社会保障局的社保业务大厅内,62名工作人员无一人是人力资源管理或社会保障专业出身,除开科长级别,其余工作人员均为临时招聘人员。

(二)专业性强,不易和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发生冲突

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并且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就把社保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

该专业要求学生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通晓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社会保障专业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有其类似之处,但又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为宽泛。

很多工作只有在熟练掌握社保知识的学生手中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

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专业,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不能让其他人员仅仅通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就匆忙上岗,必须由经过专门系统学习和业务培训的专业人士来担任此工作。

此外,社保基金需要保值增值,这就需要将社保基金进入到股票等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运作,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工作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因而劳动保障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系统学习和业务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四、解决社保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决策

(一)学校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理论,轻实践”是国内各个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甚至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部分课程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如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教师在课件上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更加真实形象地消化所学知识。

同时根据不同的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可选择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等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也有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的自然衔接,增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学校要切实重视与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实习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查等工作,并且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如,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会保障专业每年都会与万州区社保局合作,由社保局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其能够尽快熟悉相关业务。

2.打造专业特色,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合理与否,专业特色鲜明与否不仅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区别于其他高校以吸引人才的不二选择,而且决定其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去向。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由于国家计划办学的单一性和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一性,使得各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统一性非常明显,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

这一方面使部分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因生源不足、缺乏竞争而面临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因缺少自身特色而陷入恶性就业竞争状态。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隶属于政法学院。

那么与其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管理类二级院系的高校相比,法学院的师资背景和教师队伍并不具备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优势,但是在法学方面他们则拥有雄厚的实力。

法学院则可以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将专业方向定位于劳动关系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社会保障立法人员和社会保障司法人员。

(二)学生层面

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问题,需要学生认识到社会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其次,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其学生注定要与大量的公众打交道,那么在工作过程中就一定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并且充满服务热情,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又所成就,同时受到单位、公众等方面的欢迎。

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想真正提高一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努力巩固本专业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越来越重视该专业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踏实的作风和专业素养。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专业素质;

2.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3.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潜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知识、能力和素质,成为企业和基层服务的行家。

(三)关于国家体制层面

首先,针对目前一些制度的不合理性,国家应尽可能地做些循序渐进地调整,对某些部门进行内部改革,重组或调整,引进并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制度,从而使中国的社保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化。

只有制度完善之后,社会公众才能意识到社保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正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其次,针对当今劳动市场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

十七大以来,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可见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对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员需求是十分巨大的;

最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定位要明确在培养应用型的社会服务人才上。

除了培养少数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外,应该大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而不能过多发展学术型本科人才。

在专业特色方面,要在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这个目标定位上着力探索。

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企业和基层的服务岗位,因此,需要毕业生具有踏实的作风、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素质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潜力。

总之,专业特色要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进人工作岗位后上手操作快、站稳岗位牢和发展后劲足。

重庆市万州区社保局的宋局长曾向笔者表示,他们深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也愿意每年招收更多的专业毕业生来开展工作,但是由于上级政府重视还不够,每年分配到社会保障局的社会招聘名额十分少甚至没有,这也是他们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除此,政府要协助高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设置专业招生人数,而不是招聘非专业人员再进行培训得模式,以此来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国家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五、结语

解决社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要在政府、学校的帮助下,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的综合素质,自觉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中参加实习性劳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实际环境和岗位技术的要求,不断对自己进行挑战和考验,争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强.论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J].人才开发,2007(7):

23.

[2]李贺平,赵晓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的实施机制研究[J].

[3]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J].高教论坛,2005,(3).

[4]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