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41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doc

班级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木桶新说

Xxx

  班级是一个特别的社会组织,它也有自己的特质文化。

一个完整的班级群体,应该由学生、班干、辅导员这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以学生为重点、可反复循环且互动发展的链接。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

一只由木板扎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以及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和木板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

“木桶原理”曾被引用于很多地方,在这里,我们不妨把“木桶原理”结合班级的“三要素”,运用在班级管理和精神文化建设上。

如果,我们把木桶里的“水”比喻为班风和学风,那么,“木桶的容量”就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我们将“木桶原理”中的第一大要素“木桶的长短木板”比喻为学生及学生素质的整齐度;木桶之“箍”比喻为班干及班干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木桶“桶底”比喻为辅导员及辅导员的服务与协调能力;“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比喻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观念;“木板与桶底之间的缝隙”可比喻为学生与  辅导员之间沟通配合、相互理解的程度。

我们将“木板原理”结合班级的“三要素”,可转化为下面这个“以盛水量为最终目的”的关系:

“桶底”以稳固桶壁的“木板”、保证水桶盛水量为工作重点;“桶箍”以绷紧桶壁的“木板”、防止水桶漏水为工作重心;另外,“桶箍”、“木板”、“桶底”还要时刻注意相互间不断循环的关系。

这一“木桶原理”成为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的指导理论。

  一、辅导员以学生为重点:

改变长短木板的差距,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

  辅导员以学生为重点,是指服务学生、凝聚学生、拉近学生差距、减少学生两极分化,以此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班风学风的长足发展,扩大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改变长短木板之间的差距,增加木桶的容量。

  “木桶理论”说明了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制约于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制造木桶是为了盛水,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首先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

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把短板加长,使其与其他木板在同一水平上,则这只木桶的盛水能力就得到了加强。

木桶中有一块“短板”,那么水桶里的水就会外泄,直接影响盛水量多少;将“短木板”变长,会使班级这个“木桶”的盛水量达到最大值,会使我们班级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班风学风在不断改进中得到长足发展。

  这条理论对应的做法为: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我们可以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的工作策略。

这里的两头,一是指走在班级前端的班干和各种积极分子;二是指那些缺少学习积极性、自律性也不强的学生。

密切关注特殊学生,指的是家庭贫困或者某方面缺乏比较严重、不太健全的学生,对于特殊学生,我们要给予我们的鼓励与认可、班干、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增长他们的自信心,会使他们往长木板方面转变;对于班级骨干,我们要多鼓励,善批评,他们的带头模范作用发挥的好,我们的工作就简单了一半,作用提高了一倍;对于那些缺少学习目的、自律性也不强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再帮助他们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其自身的转化,以改变“短木板”的长度。

  2、减少木板缝隙,增强凝聚力,防止木桶漏水现象

  如果木桶有缝隙,即使每块板都一样长,水也会流出来。

这时,木桶的盛水量就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而不是木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弥合缝隙,加强集体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弥合度决定了木桶的质量,它们之间的粘贴得越牢,就越不会漏水。

如果班级的成员在相互认同和团结上出了问题,就尤如木桶的板与板之间出现了缝隙;如果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认识上出现偏差,与学生的思想沟通过少,缺乏相互认可度,就如同在木桶的木板与桶底之间出现了缝隙。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学生之间不团结、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不够、那么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必然会被动、陷入内耗严重、一团散沙的困境,并使得纵向和横向都出现信息传达不到位的状况,就有如木板与木板、木板与桶底之间都有了缝隙,致使木桶不能容纳一滴水!

  没有凝聚力的班级在将来的管理中会遇到很多障碍,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首先,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团体意识。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们要以引导学生思想、建立亲和力为主,当学生的思想受到我们的影响,并且在思想感情上与我们产生了亲和力之后,我们所发出的“指令”也易于被他们接受。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礼”的方法来管理学生,我们不应该用各种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使他们去适应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这可能会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造成学生抵触心理;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内在需要和心理需求出发,不是以管理为主,而是以服务和教育为主,在对学生提出学习、生活和纪律等要求的同时,先讲清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不这样做行不行,让他们逐渐向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方面发展,让他们的观念逐渐从学校管理、教师管理转为自我管理。

  木桶桶底在结构中是木板固定的基础,服务于木板,起到稳定作用。

对于期末考试成绩优良和有进步的学生,我都会打电话给他们的家长,向他们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家长提出多鼓励孩子的建议。

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更积极,家长也为孩子的成绩感到高兴,会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从而也肯定了学校在教育、素质、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尽管这些都是小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在学生心里,却是大事,留给学生的是惊喜、温暖,印象也很深刻。

这样的做法,可以促使短木板变长、长木板变更长的效果。

  二、班干以学生为重点:

增强学生与班干的协调工作,相互促进学生的凝聚力和班干向心力。

  班干以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桶箍”服务于“桶壁木板”,“桶箍”的存在也是为了箍紧“桶壁木板”,防止缝隙产生。

  班干部的寝室居住分布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班干工作需要,采用分散制住宿,实行了“学生以班干为中心组合为小集体,班级以班干为分子组合为大集体”的管理策略。

这样的方法有利于班干及早发现其他同学的思想异动,并可以带动同学间积极向上的思想、促进同学间的凝聚力。

  同时,班级管理应以班干为重点,学生应该服从并配合班干的工作安排。

如果在班级中,班干和学生之间配合不默契,学生不服从班干的安排,就犹如“桶箍”和“木板”大小搭配不当,也会产生木桶松散、不稳定的重大问题。

所以,培养班干、让同学服从班干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木桶原理”的成立,一直是以把木桶直立起来做为前提,在这里,如果换一种方式,我们把木桶斜立起来,让水面向木桶的长木板那边尽量倾斜,那么,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就不再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桶壁上那些长木板,那些木板越长,木桶的容量就越大。

如果暂时忽略“桶箍和班干”的关系,我们试将长木板比喻为班干,则说明,班干队伍的强弱也能成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之一。

  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如果把团队看成一个木桶,我们却只顾盯着自己的短处,则会使我们轻视整体观念和漏缝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现实管理中,不同的工作方法和学生综合素质会使我们无法令所有的木板一样整齐。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地将十个指头削得一样长,而是将工作重心向最能发挥作用的那一方倾斜,根据学生和干部的特点,不同的成员相对应的安排在不同的木板岗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挽救差错;每一处“木板”和“桶箍”的职责,是严把好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关口,当哪一块“木板”取得优势或发现有不良问题时,我们可以适当调节木桶的“倾斜度”,向有优势的“木板”倾斜,避开有不良问题的“木板”,其余“木板”在不漏水的条件下,则迅速调整方向,这里面体现了木桶里更高的整体观念,需要“桶箍”和“长短木板”发挥最大的团结合作意识。

 

  三、班干以协助辅导员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辅导员以培养班干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

  一支具有良好工作协调能力和向心力的班干队伍,能够凝聚学生,减少木板与底板之间的缝隙,以便达到根本职责:

帮助底板固定木板,成为辅导员的左右手。

  “箍”在木桶中起到向心力的作用,配合“桶底”稳定“木板”。

如果“箍”没箍紧,则会导致木板与木板、木板与桶底之间出现大的缝隙。

如果此时我们还把注意力放在最短的木板上,将会因小失大,导致局面不可收拾,所以,班级骨干的工作能力对班级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选择班干时,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两点是:

领导、创新的工作能力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前一种类型的班干,属于领导型,他们的组织能力比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比较早的时间里发现班级里出现的问题,汇报到辅导员这里,与辅导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后一种属于实干型,有较强的执行力,布置的任务不但能按时间完成,并且细致认真,能分担辅导员的部分工作。

这两种类型的班干在班级管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班级分工管理比较有利,他们的优缺点呈互补状况,产生了比较合理的不同层次的纵向搭配,像条紧密的渔网,避免造成平面横向的摩擦,这就能防止形成管理中的“马其诺防线”。

  培养班干的独立能力很重要,问题解决的办法与解决的程度远比这个问题的发生更重要。

我们都希望班干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班级出现的状况,但我们更希望,当他们将问题汇报到我们这里时,不但有了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且有他们总结出的解决办法。

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班干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变得更自信,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工作上的左右手。

  俗话说: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添砖起高楼。

”这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俗语,讲的都是团结产生力量的道理,都说明了团结的深刻含义。

学生和班干都犹如一颗颗“珍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伯乐的慧眼,并成为那条能将它们串连起来的线。

  “木桶原理”里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以学生为重点的管理形势建立以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它们的形势变化,随时做好调整的准备。

我们要绷紧“桶箍”,拉近长短木板之间的差距,减少“木板”、“桶底”之间的缝隙,使每一处都团结紧密,从而真正地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