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79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邢以群版)复习提纲1.doc

管理学复习提纲

<基础篇>

学习导引

1、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理学以一般研究管理一般问题为己任,以组织管理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其所在的组织。

(中心议题)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的学科,它所提出的管理基本原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是各类各类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

2、学习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作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管理的必要性是

普遍存在的)。

学管理学,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有助于个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1管理在这个社会中的重要性。

更好的适应社会,增强生存能力。

2人一旦走上社会不是从事管理就是被管理。

3个人资源相对于个人追求的有限性。

在21世纪的中国,管理必将成为第一生产力。

3、管理学的特点

l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l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所要借助的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l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运用时注意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干学结合)

l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管理学是科学,管理是艺术。

管理学学习方法:

“熟读经书,结交高人,勤于实践,善于思考”(掌握知识、体验管理、提高管理技能、获得管理意识)

4、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

1.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很难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统统摆平——建立“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

责任在我——解决问题从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开始

2.四项基本原则

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本随机应变,注重重新注重经济性

3.一个核心要素

要提高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组织中管理者的素质

附:

案例分析的方法

l案例分析:

运用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分析判断所给出的管理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l分析结构:

论据、论证、论点回答理论上是怎么认为的,结合本案例是怎么样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

(重点在分析思路,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

l关键:

能够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再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判断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第一章:

管理及其产生

1.管理及组织产生的原因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的困扰。

人类致力于协调这一对矛盾的努力从来没有间断过。

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人类寻找着一对矛盾协调方法的历史,组织和管理就是在人类寻求解决这一对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协调方法:

人类发展初期——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组织的力量谋取生存(血缘家族)

原始和奴隶社会——通过劳动和战争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贸易(通过交换获得自己相对稀缺的资源)

法律道德和管理(外部可获得资源有限时的协调)

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等)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管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或过程,(管理的功能)它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高)的目标。

人类的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的诞生而产生的。

管理与生产劳动、组织、战争、贸易、法律、伦理道德一样,都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协调有限资源和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2.管理的有效性衡量

管理工作的基本(核心)内容:

协调

管理工作对象的多样化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

有效性包括效率与效益两方面。

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比。

一定的投入能取得多大的产出(原因:

管理的条件资源是有限的),主要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影响因素:

怎么做,方式方法)。

讲求效率要求我们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目标。

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

(原因:

管理的目的—尽可能实现多或高的目标;影响因素:

做什么,目标的选择;要求:

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

效率与效益是相互联系的,效益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效率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

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究效益又讲求效率。

(能够做好对的事)

3.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l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

(确立目标、制订行动方案。

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计划工作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l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达成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自然延伸。

(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配置。

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

l领导工作: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知道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达成目标的过程。

领导工作的重点在于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协调相关人员的关系。

(指导、协调、激励。

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

l控制工作:

控制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

控制是保证目标按计划实现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检查和监督。

着力于纠偏)

计划工作主要着眼于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组织工作主要致力于贯彻落实,领导工作着重于激发和鼓励人的积极性,控制工作的重点则在于纠正偏差。

它们都是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个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的过程。

管理的重点:

一是抓瓶颈,二是搭平台,三是做系统。

管理的定义:

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

人们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4.组织

组织是由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系统集合。

三个特征:

组织成员;组织宗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

组织的功能在于:

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分工协作(组织发挥作用的手段,组织管理的重点),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

因此从本质上而言,组织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组织成员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是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前提。

机制:

组织成员双向选择、自由组合。

组织管理的重点:

确立一种机制,建设一支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团队、构建一个分工合理、协作关系明确、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力量从而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的组织环境,以充分发挥组织的功能,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每个成员的个人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5.管理者及其分类

组织是通过分工协作来实现组织功能的,其中最大的分工就是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人,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组织所分派的具体的操作性事物。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一个人在组织中是不是管理者,关键取决于是否有直接下属。

管理者的特征:

1在一个组织中,是组织中的一种角色;2从事管理工作,履行管理四大职能;3、有直接下属,负责智慧下属展开各项工作。

只有在组织中从事并负责管理工作、有直接下属的人才是管理者。

(在组织中开展管理工作,并对组织绩效负责)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形象代言人,领导者、联络员

信息传递方面—组织发言人、信息监督者、信息传递者

决策活动方面—企业家、资源分配者、矛盾排除者、谈判者

管理者按地位高低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按作用可分为业务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行政管理者和其他管理者。

他们各自在组织中履行着不同的管理职责。

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是管理者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基本前提。

6.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素质要求

管理者错位现象:

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中层管理者热衷于上下传达;基层管理者只管贯彻落实不管最终结果。

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凝聚一支能力互补、志同道合的队伍,通过分工协作使组织成员能够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长远来讲:

德才兼备)

1)品德

l有强烈的管理意愿和责任感

l良好的精神素质(事业心责任心,讲信誉,公私分明,奉献精神,公正待人,虚心进取,不满足于现状)

2)知识

l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把握大方向

l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l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了解管理对象

l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树立威信

3)实际能力

l技术能力(诊断、决策、计划、组织设计、评价、书写)

l人际能力(表达、协调、激励、领导、公关)

l概念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化)

从上述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描述中可以看到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走上管理者岗位的。

管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

1、通过教育获得各方面知识和管理技能

2、通过实践提高管理能力

附:

管理者的职权

管理者的权力来自上级的授予

构成

性质

作用

作用基础

适用范围

支配权

命令

必须服从

工作需要

工作范围之内

强制权

威胁

迫使

下属惧怕

履行应尽职责

奖赏权

奖励

诱使

交换原则

额外工作

管理者的责任

管理者拥有指挥他人的特权,也就赋予对下属工作负责的额外责任

领导责任:

对分管部门或工作的运作效果负责

对下属人员的工作行为负责

对分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二章:

管理与环境

1.管理万能论与管理无能论

管理万能论认为:

不论环境如何,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责任。

管理无能论认为:

管理者对组织的业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一个组织的成败安全取决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

2.管理环境的构成

一个组织的绩效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努力,而且会受到存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

这些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称为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因素根据其存在于组织的内部还是外部,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根据对组织业绩影响方式的不同,从而分为一般环境因素和任务环境因素。

l一般环境(宏观)因素指可能对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相关性却不清楚的各种因素,一般都不是只涉及某一个具体的组织。

主要包括

a)政治环境因素(地区政局的稳定性和政府对各类组织或活动的态度)

b)经济环境因素(对各类组织所需的各种资源的获得方式、价格水准影响和对市场需求结构的作用)

c)社会环境因素(行为规范、人口结构、生活方式)

d)科技进步(变化最迅速,不同的技术和技术过程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l任务环境因素指对某一具体组织的目标实现由直接影响的那些外部环境因素。

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而言,任务环境是特定的,并随构成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将直接增加或减少组织的效益。

a)资源供应者

b)服务对象(顾客)

c)竞争者

d)政府管理部门及其政策法规

e)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对一个组织而言,组织外部哪些因素属于环境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还是任务环境因素,取决于该组织的目标定位。

2)内部环境因素:

组织内部环境因素是由组织文化和组织经营条件组成。

l经营条件则直接影响着组织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以及能够做到何种程度。

(组织资源和组织能力)

l组织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管(文化理念),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组织文化实际上是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

组织文化决定了在该组织中什么是被认可的,什么是被反对的。

组织文化的特点:

a)客观性(组织创始人的关键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个异性(强的组织文化被组织成员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组织文化)

c)民族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

d)稳定性

3.组织环境的管理

四种典型的组织坏境

只有在内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才能有所作为。

定位:

坏境的变化程度:

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坏境的复杂程度:

复杂环境和简单环境

组织环境管理的一般步骤:

收集信息,研究变化,预测趋势,分析影响程度,做出反应

应对外部环境:

主动适应一般环境因素,对于任务坏境因素可以也应该通过努力加以管理

组织文化的管理:

四种组织文化状态——默契,离散,形势,系统

1)建立:

高层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去引导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形成。

2)改变:

短期而言是稳定不变的,认同并适应改变时机

要树立正确的坏境管理观念。

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是可以管理的。

在特定的坏境中,管理者是决定组织业绩的关键性因素。

4.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1)环境变化莫测

l竞争格局

l服务对象

l科学技术

2)全球化(开放,文化多元化)

3)管理伦理和社会责任

附录: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总和,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管理思想是指导管理人员从事各项管理活动的路标和蓝图,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效益;从过去的历史中可学习到今天管理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学习历史,融会贯通各种管理思想,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学者可以把研究过去作为研究管理的入门。

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1.西方管理思想的总体图像

管理研究需求的形成

早期研究者

管理思想的发展

主体: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

人物:

罗伯特·欧文、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经纪人观点)、查尔斯·巴贝奇

经验管理思想(工业革命)

手段:

教会、政府、军队、家庭

特点:

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分工与协作问题

管理的方法是凭个人经验

管理的主体由资本家直接担任

科学管理思想(发明热)

转折:

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产生)

行为管理思想(霍桑实验)

定量管理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

权变管理思想(石油危机)

A.经验管理思想:

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素质。

要学会管理必须基于管理实践。

•彼得.德鲁克明兹伯格(经理角色学派创始人)

B.科学管理思想:

管理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更重要地是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活动和组织。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现代管理之父管理的5大职能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

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官僚行政组织应具备的条件

特点:

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效率;主张用科学代替经验;管理专业化、职业化

C.行为管理思想:

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其劳动生产率受到社会的、心理的和群体的因素的影响。

梅约——社会人观点行为科学的创始人霍桑实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工人满意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本心理学家人际关系运动

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

特点:

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它把人看作是宝贵的资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

研究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好人的工作、协调人的目标、激励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D.定量管理理关键论:

有效管理的在于度的把握。

只有致力于定量化,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三个分支:

管理科学;作业管理;计算机在管理者的运用。

特点:

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来寻求最优答案;各种可行方案均是以效益作为评判的依据;广泛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管理手段。

E.权变管理思想:

世界上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每一种管理理论与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系统理论:

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权变理论:

弗雷德·菲德勒的《让工作适应管理者》

过程理论:

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

特点:

它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

(与7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组织大规模化和环境的复杂多变相适应的)

2.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近百年来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般规律。

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

21世纪管理新趋势:

信息化导致管理规则重构知识经济引发知识管理环境变化促发网络化社会

(经营客户化,组织学习化,管理信息化)

21世纪管理三大主题:

顾客满意,可持续发展,组织变革——创新成为主旋律

<计划篇>

第三章:

科学决策

1.决策及其含义

科学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备用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或最佳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决策的前提:

要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没有问题就无需决策。

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十分明确。

所追求的目标必须可检验可衡量)

2)决策的条件:

有若干个可行方案可供选择(可增强决策者实施决策时的坚定性)

3)决策的重点:

方案的分析比较(方案的两面,分析评价,比较,心中有数)

4)决策的结果:

选择一个满意方案(遵循满意原则,追求最优方案既不经济又不现实)

5)决策的实质:

主观判断过程(科学性与艺术性)

2.(理性)决策的基本过程

决策的目的或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

因此,决策的起点是存在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指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异。

1)察觉和分析问题:

最重要,最困难;判断问题的思路框架

2)明确决策目标或准则:

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所能希望得到的结果;内容和程度两方面;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在理解问题时的条件有关

3)制定可行方案:

围绕问题和目标,根据条件,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是备选方案

4)分析比较各行动方案:

明确决策准则;了解备选方案;评价各备选方案;了解各方案利弊;比较各方案优劣;综合评价;提出推荐方案

5)选择满意方案并付诸实施:

在理性分析基础上根据直觉作出最终选择;不要一味追求最佳方案在最终选择时,应允许不作任何选择,任何方案均有风险

6)实施决策方案:

关键是争取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7)监督与反馈:

3.决策的重要性

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始终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

2)几次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3)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4.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类型:

决定决策的侧重点和方式

l性质:

“需改变”的问题(关注现状)和“需实现”的问题(关注未来)

l问题的明确程度:

“结构良好”的问题(程序化决策方法)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l问题是否一再发生:

“经常性”问题(常规决策)和“例外”问题

l问题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紧急的”问题(时间敏感型决策)和“重要的”问题(知识)

2)内外部环境的制约

a)信息的可得性(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不同的信息环境适用不同的决策方法)

l确定型程度化决策方法

l风险型期望值法

l不确定型适应性决策方法

l模糊型直觉和创造性

b)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影响决策准则与方式

回避风险型,富于冒险型

3)决策者的个性特点

a)决策者的风险倾向

l保守型:

极大极小损益原则(悲观原则)

l进取型:

极大极大损益原则(乐观原则)

l稳妥型:

最小后悔值原则

b)决策者的个人决策风格

l命令式

l分析式

l概念式

l行为式

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境选用不同的决策方案。

5.决策模式

比较项目

古典决策模式

行政决策模式

政治决策模式

问题和目标

明确的问题和目标

模糊的问题和目标

多重的、冲突的目标

所处环境

确定性环境

不确定性环境

不确定型/模糊性环境

信息基础

可选方案及其结果的信息充分

可选方案及其结果的信息有限

不一致的观点;环境模糊的信息

决策特点

为获取最优而由个体做出理性选择

运用有限理性和直觉寻找满意方案

通过成员间的讨论和讨价还价达成共识

6.如何提高决策正确率

1)正确收集利用信息(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依据信息的质量和数量)

2)正确运用直觉(更好面对不确定型和模糊型环境)

3)明智的把握决策时机和确定决策者

4)克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优柔寡断,急于求成,求全求美)

5)学会处理错误的决策(承认,检查,调整,改正)

7.决策方法

主观决策方法定量化决策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常见方法:

1)程序化决策方法(反复出现,结构良好,经常性的问题)

l政策

l规章制度

l业务常规

2)适应性决策方法(复杂模糊多变,结构不良的问题)

l近渐式决策方法

l经验式决策方法

3)创造性决策方法

l头脑风暴法

l发散思维法

4)期望值法

5)决策树法

第四章:

确定目标

1.目标和目的

目标是人们期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达到的目的。

它反映了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内在综合考虑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希望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履行其使命上能够达到程度或取得的成效。

组织宗旨表明了社会所赋予这个组织的某种基本职能或该组织致力于承担的社会基本职责。

(表达组织的使命、存在原因,是组织区别的标志)。

组织宗旨需要通过目标的具体化才能转化为组织成员具体行动的指南。

组织目标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内要达到的目的。

2.目标类型

1)宣称目标和真实目标

l宣称目标:

一个组织对其目标的官方陈述,目的是为了使公众相信该组织打算做什么

l真实目标:

组织实际追求和注重的目标

2)战略目标、战术目标和作业目标

l战略目标:

对公司未来所期望达到的状态的广义陈述,适用于整个组织

l战术目标:

组织内主要机构或部门所期望取得的成果

l作业目标:

部门、工作团队、个体所期望的具体成效属于作业目标

3)生存目标和发展目标

l生存目标:

由目的决定的基本目标,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各类组织的基本目标

l发展目标:

主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目标

4)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l组织目标:

组织为实现其宗旨所确定的一些正式指标,主要涉及到组织的贡献、效率、市场、福利等方面

l个人目标:

组织成员希望通过他们在组织中的努力所能得到的个人的需求的满足

3.组织目标的作用:

目标是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组织目标是整个组织存在的前提,是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管理者和组织中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在管理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组织目标是组织进行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

2)组织目标是组织内部分工和协作的准则

3)努力是否符合目标是高效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